前言
對於跑友來說,跑步膝這個詞應該一點都不陌生。跑者膝(Runner's Knee),學名髕股關節症候群。是跑者損傷中排名第一位的傷痛,也困擾著無數跑友。
一、什麼是跑步膝
那麼是不是所有跑步的膝蓋痛都是稱為「跑步膝」呢?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得了跑步膝,可以參照下面幾點來確認一下。
膝前疼痛&疼痛定位模糊:
往往跑友只能說出疼痛大概位於膝蓋前方,具體定位確實十分模糊,更無法用手指指出具體位置。這是跑者膝的重要症狀,雖痛但卻無法定位。
上下樓梯痛:
跑者膝的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平時走路基本沒有任何不適,但上下樓梯時疼痛會明顯加重,下樓比上樓更甚。
劇院徵:
所謂劇院徵是指長時間將膝蓋固定於一個角度,如坐飛機,看電影時,由於座椅間距狹窄,使得膝關節無法動彈,時間久了,膝蓋裡面會有不適感、酸脹感,非得換個姿勢才會感覺好些。
二、髕骨疼痛症候群產生的原因
通俗來講,髕骨疼痛症候群是由於下肢力線異常等原因引起的髕骨軌跡異常,最終導致髕股關節之間摩擦增大,髕骨軟骨面磨損,產生膝關節前側持續性鈍痛,甚至出現打軟與卡頓的現象。
髕骨運動軌跡:
膝關節在完全伸展時,髕骨位於髁間窩上方,由於股四頭肌在此時處於完全放鬆的狀態,所以髕骨相對於股骨可以自由活動。當膝關節位於20-30°屈曲位時,髕骨與髁間窩的接觸點主要位於髕骨軟骨面的下方。而膝關節繼續屈曲至60-90°時,髕骨完全位於髁間窩內,兩骨之間的接觸面在此時達到最大,再加上此時股四頭肌強有力的收縮,所以髕股關節內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到最大。最後,當膝關節屈曲到135°時,髕骨面僅有上緣以及一小部分的內外側面接觸髁間窩。
髕骨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對於維持正常的髕骨運動軌跡有著很大的作用。如果某一肌肉或韌帶的張力異常增高,髕骨就會偏離正常運動軌跡,加重髕骨與髁間窩的摩擦,產生損傷。
從理論上來說,髕骨疼痛症候群產生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四點:
1.股四頭肌肌力不平衡
尤其是股內側肌肌力弱,不能維持髕骨內側穩定性,髕骨外移。緊張的股四頭肌會導致髕骨高位,對關節壓力增大。
2.臀肌無力
骨盆穩定性差,在跑走跳運動過程中膝內扣,大腿外側肌肉緊張,髕骨位置外移,對髕股關節的壓力與摩檫力增加。
3.膕繩肌緊張
該肌肉緊張會導致股四頭肌張力增大,從而髕骨在股四頭肌高張力狀態下下被重重的壓向股骨髁,關節壓力增加。
4.扁平足
前足過度旋前,引起脛骨內旋,使得髕骨軌跡向外偏移。
三、髕骨疼痛症候群的分期與康復訓練
1.急性期
主要採取POLICE原則,保護關節、減少運動量、減少關節局部負荷。
P(protection)-保護:減少下肢活動。
OL(optimal loading)-理想負載:儘早進行漸進式功能訓練。
I(ice)-冰敷:發炎部位持續冰敷,15-20分鐘/次,每次至少間隔2小時。
C(comperssion)-加壓包紮:可以使用繃帶或膝關節保護帶進行固定。
E(elevation)-抬高患腿:促進局部血液及淋巴回流,促進消腫。
2.恢復期
(1)、巫毒帶(voodoo band)訓練
可以在臀部和大腿以及膝關節三個部位,進行巫毒帶加壓訓練,除了可以達到深度放鬆肌肉筋膜的作用,通過不同肌肉的加壓綁法可以很好的激活臀中肌以及股內側肌等。
(2)、常規肌肉筋膜放鬆
可以藉助泡沫軸進行。
臀部泡沫軸放鬆:
手支撐側臥,將泡沫軸放在大腿外側的下方,對側肢體放在身體前側輔助穩定身體。支撐側肩關節以及對側腿用力帶動身體上下移動,使泡沫軸在膝關節和髖關節的範圍來回滾動,疼痛明顯的地方可以適當停留。每次放鬆1min左右。
大腿前側放鬆:
雙腿伸直,將泡沫軸放在大腿下方,雙肘支撐,腹部收緊。雙肘用力帶動身體移動,使泡沫軸在膝關節到腹股溝附近的範圍內來回滾動。
疼痛明顯的地方可以適當停留。每次放鬆1min左右
(3)、肌力訓練
以臀部力量與股內側肌肉力量訓練為主,可以加入神經肌肉控制練習:
夾物臀橋
動作要求:仰臥位屈膝,雙腳間夾泡沫軸。雙臂向兩側分開放在地面上。臀部向上發力,將臀部向上頂起,直到整個軀幹從肩部到膝蓋基本處在一條直線上。
動作強度:10-15個/組,3組/次。
仰臥側直抬腿
動作要點:仰臥,大腿伸直,腳尖向外轉動,然後大腿向上抬高,呼氣抬起,吸氣放下
動作強度:15-20個/組、3組/次。
後期可在腳踝處綁沙袋增大訓練難度。
側臥抬臀髖外展
動作要求:側臥位屈膝90度,手肘位於肩膀下方支撐地面撐起上半身,保持頭肩髖在一條直線上。膝蓋向下壓抬起臀部和骨盆,同時上側腿打開適當停留後落地。
動作強度:10-15個/組,3組/次。
(END)
來源:運動雲醫院科普版
編輯:肖鵬
審核:周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