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NASA)稱,9月2日0時12分,一顆編號為2011ES4的小行星飛過地球。這顆行星飛越地球的最近距離只有12萬公裡,而地月距離為38.4萬公裡,相當於只有地月距離的1/3,而且當時月球也剛好運動到這顆小行星的軌道附近,不過好在這顆小行星直徑只有22至49米,與月球擦肩而過。這是已知近10年來行星與地球最近的距離。
而近年來,行星撞向地球的消息越來越多:
2019年7月25日,一顆編號為「2019 OK」、直徑57-130米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
2020年2月15日,一顆直徑10000米的巨大星際巖石以超過57100公裡/小時的速度與地球擦肩而過
2020年4月29日,一顆編號為「1998 OR2」、直徑約4.1公裡的小行星飛越地球
2020年6月6日,一顆編號為「2002 NN4」、直徑約580米的小行星飛越地球
2020年9月6日,一顆編號為「2010 FR」、直徑約270米的小行星將飛越地球
行星為何要不停「撞向」地球?
其實,這都是地心引力惹得禍。
截至今年1月3日,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發現了21725顆近地小行星,並且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長中。根據其運動軌道與地球的距離,這些行星又被分為3類。距離地球最遠的被稱為阿莫爾(Amor)型小行星群,這類行星運動軌跡距離地球大約為地日距離(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的1.017至1.3倍;中間位置的行星被稱為阿登(Aten)型小行星群,這類行星運動軌跡距離地球大約為地日距離的0.8-1倍;而最裡位置的行星被稱為阿波羅(Apollo)型小行星群,這類行星的近日點一般都在地球公轉軌道裡,有的甚至還會深入到金星、水星的公轉軌道裡,與地球的公轉軌道產生交叉重疊,再加上這類行星體積都很小,靠近地球時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會使其軌道產生更大的偏心率,從而產生與地球相撞的風險。
阿波羅(Apollo)型小行星群裡的行星,有多大概率會撞向地球?
行星撞向地球,首先要經過大氣層,由於行星的高速運動,與大氣層的摩擦會使行星燃燒,而整個大氣層的厚度在大約1000千米,加上此類行星一般體積較小,所以絕大部分撞向地球的行星都會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而剩下的穿過大氣層的行星,基本都會以隕石的形態墜落地球。而地球只有3%的面積有人類居住,所以,人類被隕石擊中的概率微乎及微。
如果真的有體積較大的行星即將撞擊地球,我們該怎麼辦?
1967年,麻省理工學院桑多夫(Paul Sandorff)教授曾提出了利用火箭搭載核彈,擊毀或使小行星偏離軌道的假想。這也是很多好萊塢大片中常見的方法,那這個方法是不是真的可行?
2013年2月15日,一顆編號為「1999 NC43」直徑約20米的行星在距離地球25公裡的高空被擊中,殘骸墜落在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地區引發爆炸,造成1,200人受傷。而在事後手機行星殘骸碎片時發現的最大的一片碎片不足1釐米。
可見利用核彈擊毀體積較大的行星是行不通的。也有科學家提出了通過太空飛行器、太空拖船等來改變行星的運行軌道,但都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若有行星衝著地球飛來,他們有通報機制,但僅限於災後重建方面。
阿蘭·哈裡斯根據現在已經發現的行星數量以及歷史資料,建立模型計算了行星的大小與碰撞機率的關係,從他的模型中得出一個結論:直徑50米級的行星撞擊,2000年一遇,140米級的行星撞擊,3萬年一遇,直徑300米級的行星撞擊10萬年一遇,直徑10千米的行星撞擊,一億年一遇!
據推算,上一次毀滅性質的行星撞地球是6500萬年前使得恐龍滅絕那次撞擊。所以,在下一次具有毀滅性質的撞擊前,人類可能早就已經解決了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