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撞地球以前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尤其在太陽系形成的初期,行星運行很不穩定,相互之間難免發生碰撞。研究表明,地球歷史上多次的生物滅絕都和行星撞地球有關。
65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很多科學家就認為是由於小行星撞地球而造成的。發生撞擊之後,地球的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植物無法自然生長,十分不適合恐龍生存,最終導致恐龍的消失。
天空偶爾會下起流星雨,看上去十分美麗壯觀。但如果流星比較大,不能在空中完全燃燒,掉落到地球後就會砸出一個隕石坑。雖然經常會有小行星和地球擦肩而過,但其撞擊地球的概率卻很小。
近年來,行星撞向地球的消息似乎越來越多,科學家們也十分關心小行星的動向。2018年就被天文臺發現的小行星2018VP1被認為會在2020年11月2日衝向地球。
據估算,該小行星離地球的最近距離大約為500~1000公裡。發生撞擊的概率僅為0.41%,而且直徑只有1.98米左右,不會對地球造成什麼影響。但不是所有飛向地球的行星都是這麼小的。
早在2004年就被發現的「阿波菲斯」小行星,其直徑超過1000英尺(約305米),可能在2068年撞擊地球,撞擊產生的威力相當於8.8億噸TNT同時爆炸。這威力有多大呢?
當初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小男孩」還只是20000噸級的,相當於20000噸TNT爆炸的威力。一顆「阿波菲斯」小行星撞擊地球就相當於44000顆「小男孩」同時爆炸,其毀滅性後果不可小覷。
如果行星靠近地球,由於行星引力,潮汐力可能會變成現在的幾倍,地球上會海嘯頻發,洪水不斷。完成對地球的撞擊後,會導致地球上火山噴發、地震等災害的發生。氣候不適宜生存,甚至地球上的生物也有可能滅絕。
對於直徑只有幾米的小行星,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它只會和一般的流星一樣,在空中和大氣層摩擦,迅速產生大量熱量,隨後就燃燒殆盡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聰明的人類對於行星撞地球並不是毫無辦法,更不會坐以待斃。科學家們一直對太陽系內的行星進行監測,第一時間找出可能與地球相撞的行星,共同商討策略來應對。
我們可以發射火箭、宇宙飛船使得行星偏離原有的軌道,改變行星的運動軌跡,讓行星遠離地球。我們也可以採用人工撞擊的方式,例如使用核彈將行星撞碎。即使碎片落入地球,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對於撞擊方案的可行性,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計劃任務或許會給出答案。該計劃將會在2021年發射太空飛行器撞向那些不會威脅到地球的小行星,用這種方法來測試未來人類是否可以使用撞擊這種方式防止行星撞擊地球。
我們還可以發射速度快、能量高的雷射來攔截行星或改變其行動路線,高溫可以使行星上的固體和液體升華或蒸發為氣體,不過難度也會很大。
當然,任何一種方法都是停留在理論和猜想階段,沒有人能保證一定成功。目前來看,直徑幾公裡以上的行星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基本為0,並且也很容易被探測到。
如果真的有這麼大的行星衝向地球,人類一定會提前很長時間準備方案,不惜一切代價,共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