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EVA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來自專輯神經影像室
神經解剖,助力臨床。
腦橋腹側主要有兩大症候群,分別為Millard-Gubler症候群和fovile症候群,今天通過病歷學習,我們利用口訣輕鬆學會這兩大症候群。
患者,男性,56歲,主因「突發復視、左側口角偏斜流涎1天,右側肢體無力伴麻木2天」入院。
查體:神清,言語欠清,左側額紋變淺,右側額紋正常;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瞳孔約3mm,雙側瞳孔對光反射靈敏,左側眼球不能外展,呈內收位,右眼球各向活動正常;左側鼻唇溝略淺,示齒右偏,雙側面部針刺覺正常,伸舌居中,咽反射正常。左側肌力V級,右側肌力IV級,左側肌張力適中,右側肌張力高,左側肢體痛溫覺正常,右側肢體痛溫覺減退,左側肢體深感覺正常,右側肢體振動覺消失。雙側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穩準,右側病理徵(+),腦膜刺激徵陰性。
問題1:根據上訴病人症狀,您如何定位?
表1 症狀、體徵與定位
綜合定位—左側腦橋(腹側)。
問題2:根據上訴的定位分析,我們可以確定為腦橋腹側症候群的一種。那麼,該患者是Millard-Gubler症候群還是Foville症候群?
答:說到這裡,我們簡單複習一下這兩個症候群的來龍去脈。
Augustine Millard (1830–1915)在1855年首次報導了一例由於腦橋出血而出現一側面癱伴對側肢體癱瘓的患者,Gubler 在1856年報導了類似的病歷,因此後人將有類似表現的腦橋症候群稱為Millard-Gubler症候群,也叫腦橋腹外側症候群,該症候群主要累及面神經、展神經、錐體束、內側丘系和脊髓丘腦束,表現為:
病灶側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經麻痺)、周圍性面癱(面神經核損害);
對側中樞性癱瘓(錐體束);
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內側丘系和脊髓丘腦束受累),多見於小腦下前動脈、長旋支阻塞。
Foville在1858年報導了以共軛側視障礙、面神經麻痺和對側中樞性癱瘓為特點的病例,後人將有類似表現的腦橋症候群稱為Foville症候群,也叫腦橋腹內側症候群,該症候群主要累及面神經、展神經、錐體束、內側縱束及腦橋側視中樞等,主要表現為:
病灶側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經麻痺)、周圍性面癱(面神經核損害);
對側中樞性癱瘓(錐體束);
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腦橋側視中樞及內側縱束),多見於腦橋旁正中動脈阻塞。
Foville
簡單介紹兩個症候群的臨床特點,再結合患者完善頭顱核磁,您心中有答案了嗎?
問題3:根據上訴的體徵和MRI表現,可確定該患者是Millard-Gubler症候群,那麼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記憶並區分這兩個症候群呢?
答:兩句不太押韻的詩:展面錐感古博爾,展面錐看福威爾。
Millard-Gubler症候群——展面錐感古博爾。
表2 口訣記憶
Millard-Gubler症候群受累區域及血管示意
Foville症候群——展面錐看福威爾。
表3 口訣記憶
紅色圓圈為foville症候群受損區。
如何在5秒鐘記住「展面錐感古博爾,展面錐看福威爾」呢?
腦橋有4個腦神經,5678,所以展(6)面(7)可定位於腦橋;
錐體束在腦橋段在腹側走行,可以定位腦橋腹側;
感指感覺,包括深淺感覺,感又可諧音幹,古惑仔(古博爾)喜歡幹(感);看,指看癱瘓肢體,雙眼向病灶對側凝視,為福威爾症候群的核心體徵之一,展面錐(都愛)看福威爾(這個貴公子),當然了,歷史上的Foville 確實是個大帥哥(圖Foville)。
通過今天的教學病歷和土話版口訣,現在您可以分清並記住這兩個症候群了嗎?
如果覺得有收穫,請點「在看」和「贊」哦~
參考文獻:
[1].Onbas Omer., Kantarci Mecit., Alper Fatih., Karaca Leyla., Okur Adnan.(2005). Millard-Gubler syndrome: MR findings. Neuroradiology, 47(1), 35-7. doi:10.1007/s00234-004-1312-1
[2].Li Xuan-Ting., Yuan Jun-Liang., Hu Wen-Li.(2019). 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manifesting as Millard-Gubler syndrome in a young ischemic stroke patient: A case report. World J Clin Cases, 7(1), 73-78. doi:10.12998/wjcc.v7.i1.73
[3].Raghachaitanya. (2020). Millard Gubler Syndrome.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Matlis A., Kleinman Y., Korn-Lubetzki I.(1994). Millard-Gubler syndrome. AJNR Am J Neuroradiol, 15(1), 179-81.
[5].A Matlis, Y Kleinman, & I KornLubetzki. (1994). Millard-gubler syndrome. Ajnr 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 15(1), 179-81.
本文首發: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
本文作者:EVA
原標題:《巧記「兩大腦橋腹側症候群」,看完這篇收穫滿滿!》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