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楚明白的中腦解剖及幾個血管症候群

2020-11-26 醫脈通

作者:北京醫院神經內科 李凱醫生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轉載請務必於文首註明作者和來源「醫脈通」。


腦幹的症候群們相信是折磨剛入門的神經科醫生的一個大魔咒吧。本來那些核團、傳導束就繞得人傻傻分不清楚,更要命的是不同的書寫的不一樣!!!考試前好不容易強記了下來,考題上的症候群名字們卻讓人浮想聯翩,考官看的究竟是哪本書呢?本著服務大家的精神,我把中腦的一些症候群考證了一下,並藉此機會充分的複習下中腦的解剖。


先看下上丘層面中腦的解剖結構



這個圖改造自維基。非常喜歡這種簡單明快的風格。黑質是黑的,紅核是紅的。只標示臨床最相關的核團和纖維束,最大可能的避免了畏難情緒和冗餘信息的幹擾。


下面是症候群們


1. Weber症候群


國內的教科書有的還叫大腦腳症候群,有的叫大腦腳底症候群。英文資料裡面更多的叫Weber症候群。這個相對簡單些,基本上都認為最核心的損傷在於動眼神經+錐體束。所以表現就是病側動眼神經麻痺和病變對側的中樞性面舌癱+肢體偏癱。另外有的材料上還會附加上一些其他的結構損傷,混淆視聽,比如Duus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還扯上黑質、皮質橋腦束等等,並帶上相關的臨床表現。在入門階段,完全可以不去理會,牢牢抓住核心特徵即可。


順便提句,pubmed上居然可以查到Hermann David Weber當年的論文(參考文獻6),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上去搜下。裡面的病例可是很生動的哦。


下圖標示了Weber症候群最主要的病灶:



2. Benedikt症候群


也叫紅核症候群,最核心的特徵是動眼神經+紅核受累。臨床表現為病灶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不自主運動(可伴共濟失調)。追蹤最開始Benedikt和Charcot報導的病例,其實核心症狀有三大類:病灶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痺,病灶對側偏癱,和震顫等不自主運動。另外,後來報導的病例累及範圍大些的還可以有對側深感覺受累(內側丘系)等。


因此,Benedikt症候群可大可小,大可包括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不自主運動、對側共濟失調、對側偏癱、對側深感覺障礙。小可僅有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和對側不自主運動(震顫、舞蹈、手足徐動等)。為了突出最主要的精華,我們一定要記住其最特色的環節:病灶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不自主運動,這樣與其解剖核心相一致,也便於和其他兩個區別。


下圖為Benedikt症候群核心病灶:



3. Claude症候群


最核心的特徵為動眼神經+小腦上腳(可以捎帶點紅核)。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病灶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痺+對側共濟失調。有的書上還帶了點震顫。不過相比Benedikt症候群,分歧算小的了。最核心的環節就是動眼神經麻痺+對側共濟失調,與解剖結構相吻合。


下圖為Claude症候群病灶模式圖,病灶主要在紅核下一個層面,累及小腦上腳,紅核並非主要受累對象。(1為紅核,2為小腦上腳,二者不在同一層面,2為主要受累部位,染為深色)



下圖為6個Claude症候群患者的病灶,顯示病灶主要累及小腦下腳,有時可帶一點紅核。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下表只列出三個症候群最精華的成分,大家掌握後可以自行向更寬廣的範圍引申。



參考文獻

1. 神經病學。八年制第二版。

2. 神經病學。本科教材第七版。

3. Adams and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 10e. 

4. Duus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 第8版。

5. Ruchalski K, Hathout GM. A medley of midbrain maladies: a brief review of midbrain anatomy and syndromology for radiologists. Radi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2 May 22;2012.

6. Weber H. A contribution to the pathology of the crura cerebri. Medico-chirurgical transactions. 1863;46:121.

7. Liu GT, Crenner CW, Logigian EL, Charness ME, Samuels MA. Midbrain syndromes of Benedikt, Claude, and Nothnagel Setting the record straight. Neurology. 1992 Sep 1;42(9):1820-1822.

8. Cormier PJ, Long ER, Russell E. MR imaging of posterior fossa infarctions: vascular territories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Radiographics. 1992 Nov;12(6):1079-96.

9. Seo SW, Heo JH, Lee KY, Shin WC, Chang DI, Kim SM, Heo K. Localization of Claude’s syndrome. Neurology. 2001 Dec 26;57(12):2304-7.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巧記Wallenberg 症候群——從解剖到臨床
    原創 EVA 醫學界神經病學頻道神經解剖,助力臨床。表1 症狀與定位、定性綜合定位——右側延髓背外側部;血管定位——右側椎動脈或右側小腦後下動脈。患者完善頭顱核磁,提示右側延髓背外側梗死。
  • 人類大腦血管的生理解剖
    為什麼腦部血管的病變會有這麼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呢?這還要從腦部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談起。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其結構十分複雜,主要可分為大腦、間腦、小腦和腦幹等。大腦被分為左右兩個半球,中間有強有力的橫行纖維(胼胝體)連接起來。大腦的外觀呈半球形,有點像去掉外殼的核桃仁狀,色澤灰白、質地嬌嫩。
  • 什麼是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
    入院血壓220/120mmHg,CT與MRI提示分布於雙側基底節區、頂葉、枕葉片狀病灶,可診斷為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子癇。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肝酶升高和血小板減少,診斷HELLP症候群。▎診斷:可逆性腦後部白質病變症候群、子癇、HELLP症候群。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胚胎早期,腦組織還被稱為「腦泡」的時候,營養有兩個來源,除了直接來自於血供,還有腦脊液擴散。腦脊液裡的營養哪來?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
  • 張穎冬:CADASIL、CARASIL、CARASAL腦小血管病啟示錄|ISS2018_腦小...
    由於小血管病所致卒中在單純臨床方面不能與其他類型卒中鑑別,對CSVD的診斷需要有腦影像學檢查確定。其臨床標記主要採用MRI檢查腦影像顯示有近期皮層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白質高密度、血管周圍腔擴大和腦微出血等。
  • 1例「閉鎖症候群」,病變卻不在腦橋
    討論1.閉鎖症候群與大腦腳梗死教科書中描述,閉鎖症候群系腦橋基底部病變所致。主要見於腦幹的血管病變,多為基底動脈腦橋分支雙側閉塞,導致腦橋基底部雙側梗塞所致。很多醫生心目中,只有腦橋病變才可能出現閉鎖症候群。
  • 人類大腦精細三維解剖圖
    通過iTune大學應用人們可以看到3D的大腦解剖圖像,外科醫生也可以通過各種角度觀察腦補的細微結構。通過使用紅藍染料,大腦的靜脈血管和動脈血管得以輕鬆呈現在人們眼前,這大大方便了腦外科醫生進行術前研究。右半腦這是一張大腦解剖的右側側視圖。前腦掌管語言、記憶以及感覺處理,中腦則被分為兩塊區域。
  • 低顱壓症候群是什麼?
    低顱壓症候群,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側臥位腰部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壓力在60mmhg以下,以體位性頭痛為特徵的臨床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臨床表現為:體位性頭痛、噁心、嘔吐,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頭痛多位於額部或枕部,有的向頸部、背部放射,可伴有眩暈,精神障礙,復視、自主神經症狀,視覺障礙和聽覺障礙等,體位性頭痛為特徵性表現,即坐位或直立位
  • ...你需要|腦幹卒中|幹活|基礎|症候群|腦橋|腦幹|梗死|缺失|-健康界
    急性卒中通常指持續24小時以上的血管源性神經功能缺失症狀,可被分為2種主要類型:缺血型(佔80%-85%)和出血型(15%-20%)。近1/3缺血型卒中發生於椎-基底動脈系統。相較延髓和中腦,缺血性腦幹卒中更多見於腦橋。血管解剖在延髓水平,根據不同的血管支配可劃分為4個不同的區域。
  • 名稱故事丨艾森曼格症候群
    名稱故事丨艾森曼格症候群 2020-06-05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一文讀懂:腦小血管病影像與臨床七大要點
    腦小血管病(CSVD)是一組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症狀與影像表現相似的、腦小血管異常導致的腦組織局部病變。
  • 【解剖】腦組織解剖圖 超逼真 !
    這些圖中亮藍色和亮紅色部分是血管,便於醫師以精確角度觀看腦組織複雜結構,並藉此更好地進行手術。大腦大靜脈圖中藍色部分顯示大腦大靜脈血管從大腦抽取血液。腦半球這是大腦組織的正中矢狀切面,圖中清晰呈現出腦下垂體,這是一個被血管包圍的圓形結構,僅位於鼻子後面,下丘腦(圖中左下方)
  • 【解剖】腦組織解剖圖
    這些圖中亮藍色和亮紅色部分是血管,便於醫師以精確角度觀看腦組織複雜結構,並藉此更好地進行手術。圖中脊髓連接至叫做延髓的腦組織區域,延髓這一腦幹部分負責呼吸等無意識功能。大腦大靜脈  圖中藍色部分顯示大腦大靜脈血管從大腦抽取血液。
  • 軍醫詳解經胼胝體-穹隆間顯微及內鏡入路的解剖
    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及正中矢狀面相關解剖結構間距離剪開硬腦膜後,偶可見回流至上矢狀竇的大腦上靜脈,分離縱裂在扣帶溝中可見胼緣動脈。再向下分離即可見胼周動脈和下方白色胼胝體。分離透明隔間腔至兩Monro 孔間,向後即為穹隆間,切開穹隆間膜性結構,向下進入第三腦室。第三腦室底壁最前方者為漏鬥隱窩,後方為灰結節,再後方為乳頭體。前壁由穹隆柱的底面、前連合和終板構成。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059 | 推理 | 具有複雜部分發作、腦病及遺忘症候群的主要鑑別診斷 抗VGCC邊緣性腦炎--黎炳護⭕:LGi1抗體陽性邊緣系統腦炎--易曉淨001號病例⭕:邊緣葉腦炎(limbic encephalitis,LE)一例報導⭕:LGI1自身抗體相關性邊緣性腦炎一例報導⭕:重視邊緣葉腦炎的診斷與鑑別⭕:眩暈必備 | 外周前庭系統解剖
  • 多發性梗死需要鑑別Trousseau’s症候群:表現、評估以及治療
    聽了曲主任的腦小血管病的診斷直播課,裡面講了一個病例——多發腦梗死患者,發現卵圓孔未閉,進一步發現胃腺癌。藉機昨日學習相關內容——Trousseau’s症候群。
  • 基底動脈閉塞症候群 你不可不知的七大要點
    後循環解剖後循環負責大腦後部的血供,包括腦幹、丘腦、小腦以及枕葉。雙側椎動脈從鎖骨下動脈發出,並且在腦橋延髓連接處匯總形成基底動脈(BA)。 BA 可以分為三段:近段、中段和遠段。基底動脈最遠端發出雙側大腦後動脈(PCA),供應枕葉、顳葉下部;通過較大的動脈分支供應顳葉內側,通過穿支動脈供應丘腦和中腦上部。
  • 揭秘人腦解剖全過程:蒼白血管清晰可見
    為了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科學家有時會利用實物大腦標本進行解剖實驗。在大腦庫中,一個大腦正準備接受解剖。近日,攝影師在大腦庫中全程見證了史蒂夫-簡特曼教授解剖大腦並製作成標本的每一個步驟。經過冷凍和固定後,這些大腦顯得有些蒼白,有些彈性,像是一顆煮熟的雞蛋。
  • 小心是內囊預警症候群發出的信號
    我告訴他,這是內囊預警症候群,手腳發麻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內囊預警症候群是什麼?內囊預警症候群是由Donnan等首先提出的醫學術語,是一組少見但預後不良的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亞型,為皮質下腦梗死的先兆。
  • 多圖詳解:可逆性後部腦病症候群
    因為該症候群患病人群的特殊性,除神經科外,心內科、腎內科、血液科、風溼科、腫瘤科、移植科等科室也經常會遇到。熟知該症候群的影像表現對其及時、合理的診療十分重要,下文將該症候群的臨床及影像表現做一歸納總結,歡迎大家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