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老李,62歲,剛退休2年,喜歡養養鳥,每天早上他都十分準點的提著鳥籠,到附近公園裡去溜溜他寶貝的幾隻「鳳頭八哥」。
然而,今年10月18日,老李和平時一樣,準點到了公園,剛放下鳥籠,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樣。
「我的左側手腳怎麼發麻了呢?」
老李趕緊坐到離自己最近的椅子上。
摸摸自己的手腳,約半小時左右,發麻的感覺逐漸消失了。
老李想著可能昨晚自己沒睡好,脖子不怎麼舒服,落枕後導致手腳麻木,也沒太當回事,接著拿起鳥籠,哼著小曲,逗著「八哥」,踱著方步繼續往前走著。
中午,老李收起鳥籠回家吃飯,飯桌上,老李和老婆閒聊時,再次發作左側肢體偏身感覺麻木,同樣半小時左右,麻木感覺消失。
這次老李害怕了。趕緊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了當地醫院。
醫院裡,老李做了頭顱MRI,頸髓MRI,腦電圖,心電圖,頸動脈彩超,TCD等一系列檢查,卻都顯示正常。
接下來的兩天,老李麻木的感覺仍間歇發作,每天發作1次到數次不等。10月20日,老李來到我院病房住院治療,他見到我第一句話就問:「醫生,我的手腳怎麼總發麻?」
經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查看過往的檢查資料後,我安排老李先吃藥,看症狀有沒有緩解。當口服阿司匹林+氫氯吡格雷雙抗血小板1天後,他間歇手腳發麻的症狀神奇消失了。
老李很驚訝,僅僅口服藥物1天,症狀就消失了。到底是什麼病呢?
我告訴他,這是內囊預警症候群,手腳發麻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內囊預警症候群是什麼?
內囊預警症候群是由Donnan等首先提出的醫學術語,是一組少見但預後不良的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亞型,為皮質下腦梗死的先兆。
臨床表現:反覆刻板樣發作短暫性感覺和(或)運動的症狀,24小時內至少發作3次,累及單側2/3以上肢體(面部、上肢或下肢),無皮質受累表現(如失語、失用、忽視等),容易進展為內囊梗死。
臨床特點:症狀反覆、刻板,持續時間短,易進展為腦梗死,預後較差。
在各類型的短暫性腦供血不足中,內囊預警症候群具有不一樣的特徵:
1、內囊預警症候群症狀有特異性。
2、其發作較頻繁,容易進展為腦梗塞(約為42%)。
3、大部分內囊預警症候群病人沒有顱內大血管狹窄,病因大部分為顱內動脈穿支病變或腦小血管病。
內囊預警症候群和TIA的區別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發病機制:其病因較複雜,機制不明。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由於其刻板、反覆、逐漸加重的局灶性神經系統缺損而導致梗死,提示該病是內在的「血栓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內囊預警症候群可能和以下病變相關。
1、穿支動脈供血區病變。
該病最常累及豆紋動脈供血區,可能為局部動脈一動脈微栓塞、血流動力學改變或血管痙攣等。
2、顱內多發腦小血管疾病,本身的動脈硬化性狹窄是造成其供血區低灌注的常見原因,亦會導致穿支動脈內微血栓形成。
3、大腦中動脈引起的穿支動脈血液動力學改變亦可能引發內囊預警症候群的發生,但較少見。
4、梗死周圍去極化
梗死周圍去極化,是腦缺血的後續反應,累及鄰近的感覺和(或)運動傳導通路而導致發作性神經功能缺損,所以部分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對抗缺血治療不敏感而對抗癲痴治療反應良好。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危害:內囊預警症候群進展呈腦梗死比率較高,預後較差,臨床醫生需加以重視。
影像學檢查中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普通的大血管檢查結果多為正常,高分辨磁共振可發現血管結構異常。
其梗死灶主要位於內囊、放射冠、基底節、丘腦或橋腦,少見於中腦和胼胝體。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治療
由於內囊預警症候群是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一種特殊類型,一些針對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傳統治療方法被認為對內囊預警症候群有一定效果,且越早治療,越能夠達到預防的目的。
1、抗栓治療
負荷劑量氯吡格雷(300mg)與其他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等)聯合應用對於內囊預警症候群的效果顯著。
2、抗癲癇治療
許多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經抗癲癇治療後好轉,部分該病患者在抗栓治療無效時可試用抗癲癇藥。
3、其他治療
對抗栓治療存在抵抗的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可以應用抗凝、溶栓,其他還包括擴容、升壓等改善血流動力學方法治療,有一定概率會好轉。
寫在最後
老李還是很幸運的,雖然發生了內囊預警症候群,但沒有出現腦梗死,也沒有留下永久的殘疾。
加用抗栓藥物後,老李手腳發麻的症狀緩解非常明顯。病症消失了,老李心情開闊起來,住院期間十分關心家裡養的那幾隻「鳳頭八哥」,時不時的打電話問她老伴鳥的情況。
在做了完善必要的輔助檢查後,老李康復出院了。出院當天,老李很高興,終於可以回家繼續到公園遛鳥了。
我很嚴肅的告訴他,謹記按時吃藥和定期複查等事宜,要保證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機會一直遛鳥。交代好出院事宜後,老李高高興興回家去。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
武玉軍 主治醫師
解放軍第905醫院 神經內科
章悅 主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
簡介:章悅,男,1981.07出生,1999年考入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七年制,2006年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畢業進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2011年晉升為主治醫師,2014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神經病學博士畢業。
專業方向:癲癇,神經遺傳病及神經內科各類疑難雜症。目前為華山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