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總發麻?小心是內囊預警症候群發出的信號

2021-01-21 騰訊網

本文作者

老李,62歲,剛退休2年,喜歡養養鳥,每天早上他都十分準點的提著鳥籠,到附近公園裡去溜溜他寶貝的幾隻「鳳頭八哥」。

然而,今年10月18日,老李和平時一樣,準點到了公園,剛放下鳥籠,他發現自己的身體有異樣。

「我的左側手腳怎麼發麻了呢?」

老李趕緊坐到離自己最近的椅子上。

摸摸自己的手腳,約半小時左右,發麻的感覺逐漸消失了。

老李想著可能昨晚自己沒睡好,脖子不怎麼舒服,落枕後導致手腳麻木,也沒太當回事,接著拿起鳥籠,哼著小曲,逗著「八哥」,踱著方步繼續往前走著。

中午,老李收起鳥籠回家吃飯,飯桌上,老李和老婆閒聊時,再次發作左側肢體偏身感覺麻木,同樣半小時左右,麻木感覺消失。

這次老李害怕了。趕緊在老伴的陪同下,來到了當地醫院。

醫院裡,老李做了頭顱MRI,頸髓MRI,腦電圖,心電圖,頸動脈彩超,TCD等一系列檢查,卻都顯示正常。

接下來的兩天,老李麻木的感覺仍間歇發作,每天發作1次到數次不等。10月20日,老李來到我院病房住院治療,他見到我第一句話就問:「醫生,我的手腳怎麼總發麻?」

經過仔細詢問病史、查體、查看過往的檢查資料後,我安排老李先吃藥,看症狀有沒有緩解。當口服阿司匹林+氫氯吡格雷雙抗血小板1天後,他間歇手腳發麻的症狀神奇消失了。

老李很驚訝,僅僅口服藥物1天,症狀就消失了。到底是什麼病呢?

我告訴他,這是內囊預警症候群,手腳發麻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內囊預警症候群是什麼?

內囊預警症候群是由Donnan等首先提出的醫學術語,是一組少見但預後不良的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亞型,為皮質下腦梗死的先兆。

臨床表現:反覆刻板樣發作短暫性感覺和(或)運動的症狀,24小時內至少發作3次,累及單側2/3以上肢體(面部、上肢或下肢),無皮質受累表現(如失語、失用、忽視等),容易進展為內囊梗死。

臨床特點:症狀反覆、刻板,持續時間短,易進展為腦梗死,預後較差。

在各類型的短暫性腦供血不足中,內囊預警症候群具有不一樣的特徵:

1、內囊預警症候群症狀有特異性。

2、其發作較頻繁,容易進展為腦梗塞(約為42%)。

3、大部分內囊預警症候群病人沒有顱內大血管狹窄,病因大部分為顱內動脈穿支病變或腦小血管病。

內囊預警症候群和TIA的區別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發病機制:其病因較複雜,機制不明。目前尚未完全闡明,由於其刻板、反覆、逐漸加重的局灶性神經系統缺損而導致梗死,提示該病是內在的「血栓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內囊預警症候群可能和以下病變相關。

1、穿支動脈供血區病變。

該病最常累及豆紋動脈供血區,可能為局部動脈一動脈微栓塞、血流動力學改變或血管痙攣等。

2、顱內多發腦小血管疾病,本身的動脈硬化性狹窄是造成其供血區低灌注的常見原因,亦會導致穿支動脈內微血栓形成。

3、大腦中動脈引起的穿支動脈血液動力學改變亦可能引發內囊預警症候群的發生,但較少見。

4、梗死周圍去極化

梗死周圍去極化,是腦缺血的後續反應,累及鄰近的感覺和(或)運動傳導通路而導致發作性神經功能缺損,所以部分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對抗缺血治療不敏感而對抗癲痴治療反應良好。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危害:內囊預警症候群進展呈腦梗死比率較高,預後較差,臨床醫生需加以重視。

影像學檢查中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普通的大血管檢查結果多為正常,高分辨磁共振可發現血管結構異常。

其梗死灶主要位於內囊、放射冠、基底節、丘腦或橋腦,少見於中腦和胼胝體。

內囊預警症候群的治療

由於內囊預警症候群是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一種特殊類型,一些針對短暫性腦供血不足的傳統治療方法被認為對內囊預警症候群有一定效果,且越早治療,越能夠達到預防的目的。

1、抗栓治療

負荷劑量氯吡格雷(300mg)與其他抗血小板藥(阿司匹林等)聯合應用對於內囊預警症候群的效果顯著。

2、抗癲癇治療

許多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經抗癲癇治療後好轉,部分該病患者在抗栓治療無效時可試用抗癲癇藥。

3、其他治療

對抗栓治療存在抵抗的內囊預警症候群患者可以應用抗凝、溶栓,其他還包括擴容、升壓等改善血流動力學方法治療,有一定概率會好轉。

寫在最後

老李還是很幸運的,雖然發生了內囊預警症候群,但沒有出現腦梗死,也沒有留下永久的殘疾。

加用抗栓藥物後,老李手腳發麻的症狀緩解非常明顯。病症消失了,老李心情開闊起來,住院期間十分關心家裡養的那幾隻「鳳頭八哥」,時不時的打電話問她老伴鳥的情況。

在做了完善必要的輔助檢查後,老李康復出院了。出院當天,老李很高興,終於可以回家繼續到公園遛鳥了。

我很嚴肅的告訴他,謹記按時吃藥和定期複查等事宜,要保證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機會一直遛鳥。交代好出院事宜後,老李高高興興回家去。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

武玉軍 主治醫師

解放軍第905醫院 神經內科

章悅 主治醫師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

簡介:章悅,男,1981.07出生,1999年考入復旦大學醫學院(原上海醫科大學)七年制,2006年神經病學專業碩士畢業進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工作,2011年晉升為主治醫師,2014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神經病學博士畢業。

專業方向:癲癇,神經遺傳病及神經內科各類疑難雜症。目前為華山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

相關焦點

  • 手腳發麻,是血管堵塞了嗎?三大原因,或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會出現手腳發麻的情況。出現了這一情況的話,對於身體健康影響可能就是非常大的,很多人都覺得,這一問題的發生是小問題。事情的情況果真如此嗎?假如說,手腳經常發麻,有沒有可能會是身體發出來的信號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手腳發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經常手腳發麻,可能是身體在提示你,被這5種疾病「盯上」了
    在生活中常常會出現手腳麻的情況,比如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另外當血流不暢時也會出現手腳發麻的情況,一定要引起重視,有可能暗示著疾病的到來。手腳發麻是怎麼回事?有可能是這些疾病的信號1、手指腳趾發麻小心腦動脈硬化當患上腦動脈硬化時會出現手麻,常常會出現腳趾和手指的麻木感,部分患者會感覺到手指不靈活。同時患者也會感覺到皮膚有螞蟻爬的感覺或者頸背部肌肉的酸痛和緊張,持續時間比較長。如果總是在固定的地方出現麻木,並且伴有抽筋、全身乏力、跳痛,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
  • 手腳經常發麻,或暗示你被這6種疾病「盯上」了,要引起重視
    手腳發麻的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由於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或手腳長時間受到壓迫,就會出現手麻、腳麻的症狀,這種症狀在稍稍恢復活動之後就會立即得到改善。 但也有一些人即使手腳都沒有受到壓迫,也沒有一直固定在一個姿勢,仍然經常出現手腳發麻的現象,這就要引起重視了,它很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徵兆。
  • 糖平中醫|糖尿病系列知識之手腳麻木
    對於一般人來說,暫時的手腳麻木可能隔段時間很快緩解,但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出現類似手腳麻木的情況,可就要提高警惕了。 手腳麻木也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 舌頭無故發麻?或是身體發出的異常「警示」,別視而不見!
    且在舌頭的表面上分布著大量神經和味蕾,既能夠幫助人品嘗、咀嚼和吞咽食物,同時也是幫助語言發生的主要器官,如果你不小心咬到舌頭,這種痛感會直衝大腦,讓人難以忍受!雖說舌頭非常柔軟,但就人類身體各組織和肌肉來看,最為強韌、有力的肌肉就是舌頭。有部分朋友在生活中出現了舌頭髮麻的感覺,特別是在進食大量麻辣食物後,舌頭麻木的感覺尤為明顯。
  • 動不動就手指發麻?提醒:可別忽視,或許是這5種病在「冒頭」!
    想必大家都曾有過手指發麻的感受,特別是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打字、午睡壓迫一側手臂時,這種手發麻的感覺就會出現,仿佛螞蟻在皮下爬過一般。隨著適當活動、血液流通後,手麻感覺就會消失不見,這種手指麻木感,其實就是神經傳遞的信號!
  • 手指發麻 小問題的背後是大隱患
    手指發麻的危害手指麻木是肢體運動神經受損的一種獨立性疾病,大多是由於中風偏癱、糖尿病、神經炎以及頸椎病、腰椎病等引起,運動神經纖維周邊的微細血管被堵塞,壓迫運動纖,致使運動神經纖維嚴重受損,神經的傳導能力和傳導速度下降,出現手腳麻林。嚴重者可發展為肢體癱瘓、肌肉萎縮等慘痛症狀。 手指發麻怎麼辦手指麻木不能對症治療,而是要對病因治療。
  • 經常會出現手腳麻木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
    手腳麻木是一種身體的信號,預示身體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可是單純就手麻和腳麻來講可能性的因素較多,可以是一個疾病也可以是多個疾病,從我工作中經常遇到的科普一下,希望可以給你提供思路。手腳麻木如果是對稱的話,要考慮糖尿病造成是神經損傷,或者末梢神經炎等問題,我不是這個專科不做深入科普,寫一下分開出現的手腳麻木。手麻手麻的因素非常多,發病機率較高的有下面5種: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症或者瘢痕組織增生卡壓刺激頸叢神經,會造成遠端手的麻木。胸廓出口症候群,斜角肌的緊張疼痛會刺激從斜角肌中束和前束穿過的臂叢神經,造成上肢和手的麻木。
  • 晚上睡覺右手發麻,這是怎麼了?
    如果偶爾出現一次麻木,不必過於在意,畢竟我們的身體常會出現一些難明原因的異常信號,現有知識沒辦法都定位準確。如果長期的發麻,可以接下來繼續讀,當然最直接的還是去醫院,讓醫生當面診斷,做相關檢查,確診之後再採取相應方案,我大概給你提供一個看的思路:1.晚上睡覺壓的姿勢不對,起來重睡,偶有的麻木,其中一種情況就是右手臂睡覺的時候被壓住,供血不足,導致的麻木。
  • ...橙色預警信號|上海中心氣象臺|黃色預警信號|雷電|上海市氣象局
    閃電如利劍劃破天空,東方明珠上空電掣風馳,不少市民發出驚呼。據微博網友@清涼de正步青春 曬出的照片顯示,東方明珠塔被閃電擊中,現場堪比大片。實拍上海東方明珠塔被閃電擊中瞬間視頻來源:沸點。 ​​​此前,上海中心氣象臺2020年08月10日17時58分更新雷電黃色預警信號為雷電橙色預警信號: 預計2小時內全市發生強雷電活動的可能性很大,出現雷電災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較大,雷電黃色預警信號更新為雷電橙色預警信號。
  • 雷雨大風預警信號
    雷雨大風預警信號 雷雨大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分別以藍色、黃色、橙色、紅色表示。 防禦指南: 1、進入特別緊急防風狀態; 2、相關應急處置部門和搶險單位隨時準備啟動搶險應急方案; 其它同雷雨大風橙色預警信號。 「格美」登陸廣州降雨 2006年07月25日廣州、佛山、惠州掛雷雨大風預警信號,4萬多出海漁民全部安全轉移上岸。
  • 福建廈門突現怪雲冰雹預警發出 權威預報:應高度警惕
    福建廈門突現怪雲冰雹預警發出 權威預報:應高度警惕時間:2020-05-06 23:5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福建廈門突現怪雲冰雹預警發出 權威預報:應高度警惕 5月6日下午,當風雲4號衛星對準我國南方地區時,可以清晰看到今天我國南方地區的天氣比較不平靜的,雖然西南華南多地天氣晴朗
  • 橙色預警!寒潮天氣繼續影響中國 全國凍手凍腳地圖火了
    這次降溫比之前來的都要兇,畢竟這是自2016年11月以來,中央氣象臺再次發布最高級別的寒潮預警。氣象專家提醒,受強降溫影響,中東部多地氣溫將持續走低,降至今年入冬以來的最低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江南、華南一帶由於近兩天氣溫回升,在寒潮來臨時白天的氣溫下降會特別顯著,請公眾提高警惕,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謹防感冒。
  • 夏季暴雨生存指南——如何解讀氣象預警信號?
    ;還有網友指出,這麼嚴重的災害,為什麼只發出橙色暴雨信號而不發最高級別的紅色。氣象預警信號巡禮一般來說,各國各地區的氣象預警信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戒備」信號和「警告」信號,前者要傳達的是「狼要來」,後者要傳達的是「狼來了」。從多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系統運作是非常有效的:戒備信號發出的時候,儘管天空看起來還是風平浪靜,但人們心裡應該清楚:一個小時之後或許就會風雨大作!
  • 澳洲一女子在海灘上發現一個神奇的生物,拿手觸摸後手腳發麻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州的一位女子日前在Facebook頁面上的「自然博物學家」發布了一張奇怪的粉紅色物體的照片,她在文中稱拿手觸摸後會感覺到手腳發麻,因為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於是上網求助。「當我觸摸它時,我手腳變得麻木了。它摸上去很粘但是很硬,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海洋生物?」有位網友莫爾·林克頓(Molle Lincton)打趣說:「這東西會不會是人的大腦。」拉克爾回覆說:「不,不是大腦,我發現上面倒是有很多數字,這肯定是一種海洋生物。」
  • 大白天總感覺看到閃電?可能是眼睛發出的「求救信號」
    近來,有朋友說,他的眼睛出現了問題,大白天總感覺好像看到了閃電,到醫院一檢查,發現是視網膜脫離。那麼,除了大白天看到閃電,視網膜脫離還有哪些先兆?應該如何治療呢?一起來了解一下。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以下症狀,需要加倍小心,因為可能是眼睛發出的「求救信號」,告訴你存在視網膜脫離風險。(1)眼前黑影眼前能看到飄動的黑影,這些黑影可能呈點、片狀或煙霧狀,比以往的「飛紋」一下增加許多,覆蓋對側眼睛時感覺尤其明顯。
  • 中東呼吸症候群捲土重來 韓國上調預警級別
    vid=535868   韓國政府10日說,一名韓國公民確診患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後,政府部門正密切關注與患者有過直接接觸的21人。同時,衛生部門上調疫情預警級別,由最低的第四級升至第三級。  自2015年中東呼吸症候群疫情結束以來,這是韓國首次發現中東呼吸症候群患者。為更有效控制這次疫情,韓國政府宣布把疾病管理本部升級為副部級單位,開設中央防疫對策本部。  疾病管理本部已把這次疫情預警級別由最低的第四級上調至第三級。
  • 手指發麻預示著10種疾病,你還敢再大意?
    手指發麻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很多人覺得手指發麻沒什麼大不了,可能是太長時間敲鍵盤玩手機,也可能只是短暫性的手部肌肉僵硬等等,其實,手指經常性發麻可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前兆,這些你都不能大意。手指發麻具體是什麼?
  • 舌苔發黃,提醒:或是身體發出的3個「預警信號」,別置若罔聞
    當舌苔泛黃的時候就意味著身體已經出現了一些問題,那麼,下面來了解一些舌苔發黃給人帶來的三個預警信號,同時也希望你們能學習怎樣改善,可不要忽視了:舌苔發黃,是身體發出的3個「預警信號」,別置若罔聞:1、消化道功能紊亂或發燒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