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腦小血管病影像與臨床七大要點

2020-11-28 丁香園論壇

腦小血管病(CSVD)是一組不同病因引起的、臨床症狀與影像表現相似的、腦小血管異常導致的腦組織局部病變。主要累及的血管為:小動脈(直徑 100~400μm)遠端分支(< 200μm)、微動脈(直徑< 100μm)、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腦小血管病/大血管病區別


小血管病大血管病
危險因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和單基因因素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吸菸
病理改變脂質玻璃樣變、纖維素樣壞死、澱粉樣物質沉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大動脈炎、動脈纖維肌肉發育不良等
臨床表現腔隙性腦梗死、腦白質疏鬆、微出血、VR 間隙擴張腦梗死


腦小血管病的範疇

動脈硬化性(年齡和血管病危險因素相關的小血管病);

脂肪玻璃樣變、玻璃樣變、纖維素樣壞死、微粥瘤、微小動脈瘤;

散發或遺傳性腦澱粉樣變(CAA);

非澱粉樣變的遺傳性小血管病(CADASIL 等);

炎性或免疫介導的小血管病;

靜脈膠原病;

其他小血管病。

腦小血管解剖

腦小血管來自腦表面蛛網膜下腔內由皮層動脈分支構成的軟腦膜血管網、腦基底部大血管發出的穿支動脈,兩組不同來源的小動脈分別在穿過大腦皮層和深部灰質核團後在皮層下深部白質區匯合。

腦小血管分組

1. 皮層軟腦膜動脈組:ACA、MCA、PCA 皮層動脈的分支遍布整個大腦半球表面,在蛛網膜下腔內相互吻合,形成瀰漫的軟腦膜血管網。軟腦膜血管網發出短皮質動脈和長髓質動脈。皮層下弓形纖維由短皮層動脈和長髓質動脈分支供血,雙重血供使其不易受損,而腦深部白質的血流主要來源於長髓質動脈。


圖 1 皮層軟腦膜動脈組

2. 顱底大動脈組:ACA1 段發出的 Heubner 回返動脈(100~200μm);MCA1 段發出的豆紋動脈(200~400μm);PCA 近端和 PCoA 發出的穿丘動脈(100~400μm);基底動脈發出的橋腦穿支動脈(50~500μm)。

傳統理論認為側腦室旁血供來源於兩組動脈,即離心性和向心性動脈。前者為脈絡膜前動脈或豆紋動脈分支(室管膜下動脈),後者為長髓質動脈。兩者之間吻合支稀少,為分水嶺區供血,此區域對全身或局部血流量的降低十分敏感。


圖 2 顱底大動脈組

腦小血管功能

血液運輸通道;腦灌注壓調節;血-腦屏障;細胞間液生成與回流。

腦小血管病發病機制

腔隙性梗死灶—血液運輸管道閉塞;

腦實質出血—血液運輸管道破裂;

腦白質疏鬆—腦血流量調節功能障礙;

腦微出血—血腦屏障破壞

血管周圍間隙擴張—組織液回流障礙。

腦小血管病影像表現

腦小血管病影像學特點包括:腔隙性梗死;腦白質病變;微出血;血管周圍間隙異常擴張;腦萎縮。具體影像學表現如下所述。

1. 腔隙(Lacune of presumed vascular origin)

1838 年法國住院醫生 Dechambre 首先使用該詞描述深部腦實質內一種貯滿液體的小腔隙,為病理學用語;目前指腦內小梗死組織吸收後的空腔。影像所見為 3~15 mm 大小、由 CSF 樣密度/信號填充的空腔(慢性晚期的軟化灶)。

2. 腔隙性梗死(LI)

1965 年 Fisher 發表文章稱 LI 指發生在大腦半球深部和腦幹的小梗死(直徑 < 15~20 mm);腔隙性梗死只有臨床症狀和影像學支持;靜止性梗死指影像上發現病灶但無臨床表現。

3. 新發皮層下小梗死(Recent small subcortical infarct)

該類病變是指影像發現的近期位於穿動脈分布區的小梗死,影像或臨床提示病變發生於過去數周之內,直徑 < 20 mm。

註:其實建議可擯棄腔隙性卒中、腔隙性梗死等,僅保留腔隙和新發皮層下梗死。


圖 3 左側基底節區腔隙灶


圖 4 新發皮層下梗死

4. 腦白質病變

由多種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組由影像學所表述的室旁、深部白質、皮層下白質高信號的病變,多見於中老年人群,臨床意義有待探討,其是為了避免與 Binswanger 病(即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在病理病因上混淆而提出的概念,又稱腦白質疏鬆。

發病機制包括:小動脈硬化導致管腔變窄;慢性低灌注,腦局部 CBF 下降;小血管自動調節能力障礙;BBB 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成分滲漏進入血管壁和周圍腦實質。

腦白質病變 Fazekas 分級:

1 級:斑點狀;2 級:斑塊狀;3 級:斑片狀(如圖 5~7 所示)。


圖 5 腦白質病變—Fazekas 1 級:斑點樣  


圖 6 腦白質病變—Fazekas 2 級:斑塊樣 


圖 7 腦白質病變—Fazekas 3 級:斑片樣

5. 腦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

腦微出血(CMBs)是一種亞臨床的中末微小血管病變導致的含鐵血黃素沉積。磁共振 GRE-T2* 用於臨床後 1996 年由 Offenbacher 首次提出。MRI 磁敏感序列顯示 2~5 mm 圓形無信號病灶,好發於皮層、皮層下白質、基底節、丘腦、腦幹和小腦。發病機制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澱粉樣變性等。


圖 8 腦微出血

6. 血管周圍間隙

血管周圍間隙(PVS)為蛛網膜下腔內小血管周圍軟腦膜包繞,滲入腦實質形成間隙,與蛛網膜無關,不與蛛網膜下腔相通,內含組織液(不是腦脊液)。


圖 9 血管周圍間隙示意圖

血管周圍間隙典型部位:中腦、前穿質、島葉皮層下級外囊;注意:大腦半球白質區皮層內沒有。

血管周圍間隙 MR 表現:與腦脊液信號相同的圓形、線樣或點狀影、Flair 序列被完全抑制、增強掃描偶可見間隙內的動脈血管。


圖 10~13 血管周圍間隙擴張


相關焦點

  • 張穎冬:CADASIL、CARASIL、CARASAL腦小血管病啟示錄|ISS2018_腦小...
    由於小血管病所致卒中在單純臨床方面不能與其他類型卒中鑑別,對CSVD的診斷需要有腦影像學檢查確定。其臨床標記主要採用MRI檢查腦影像顯示有近期皮層下小梗死、血管源性腔隙、血管源性白質高密度、血管周圍腔擴大和腦微出血等。
  • 一文掌握:腦穿支動脈病診治策略
    腦穿支動脈病如何診治? 穿支動脈病,即發生在穿支動脈區的病變,多指穿支動脈梗死。那麼穿支動脈梗死及大動脈型梗死與腔隙性梗死有什麼區別呢,關於它的診斷和治療又有什麼新的進展?
  • 悅康藥業公益雲講堂第九課乾貨要點 後續課程敬請關注
    隋濱濱教授授課題目為《腦小血管病的影像診斷及進展》 隋濱濱教授聚焦腦小血管病的影像診斷及進展,腦小血管病(Cerebral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臨床常見的一類與年齡相關的累及腦內小血管的一系列臨床、影像、病理症候群,可導致認知和行為異常。
  • 2020EAN共識:單基因腦小血管病的診斷與治療,精華都在這裡了!
    單基因腦小血管病 (cSVD) 是導致卒中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導致痴呆的主要血管因素。除了法布裡病(FD),其他疾病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cSVD的治療側重於症狀治療,但往往沒有明確的證據基礎,在治療和預防治療方案上存在出入。2020年3月20日,歐洲神經病學學會(EAN)發布了單基因cSVD診斷和治療的共識聲明,醫脈通整理如下。
  • 一文讀懂帕金森病的「那些事」
    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 帕金森病的表現不僅僅是手抖(顫)一說起帕金森病的臨床症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手的顫抖(靜止性震顫),其實,PD病人的臨床表現還有運動遲緩(運動變慢)、肌強直(肌肉僵硬)和姿勢步態障礙(走路不穩)等。
  • 【推薦】一文讀懂:腦室擴張的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是血管閉塞引起大面積腦梗死。CT和MRI表現為:患側側腦室擴大、腦組織量減少,中線向患側移位,嚴重者腦溝和腦回消失不見。 所以可以表現有:患側側腦室擴大、顱腔變小、顱板增厚。特徵是腦內可見典型鈣化及臨床三叉神經分布區有紫紅色血管痣。
  • 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一文總結
    第9屆湘雅腦血管病國際論壇暨第4屆湖南卒中中心聯盟大會暨第4屆湘雅腦血管病介入治療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的張樂教授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幕上大面積腦梗死的診治進展,包括其影像學特徵、預測、治療和管理等。
  • 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2019發布:時隔四年,7處更新劃重點!丨...
    2016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及其腦血管病學組發布了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由於影像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臨床應用的循證醫學證據的不斷湧現,舊版已經不能滿足臨床需要。在2019新版指南中,對大家已熟悉的應用領域進行了精簡,重點介紹了CT和MRI應用的新領域以及一些新技術及其後處理的新方法,新版指南主要更新了以下方面。
  • 一文知曉:炎症性腦幹疾病的鑑別診斷線索丨臨床必備
    MS病灶通常位於腦幹的外圍,如腦橋前部或三叉神經進入區,或位於導水管周圍灰質的腹側,而慢性小血管疾病會影響穿支動脈的區域(例如腦橋中央),並常伴有其他血管病變(腔隙性梗塞或微出血)。CSF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的水平既不特異也不敏感。 圖5 神經結節病患者的MRI影像。軸位T2加權顯示中腦外側(A)和腦橋(B)存在病灶(箭頭),病灶伴結節樣增強(C,D)。冠狀位T1增強圖像(E)顯示進一步的病灶增強,延伸至大腦腳下外側緣。
  • 一文知曉:特魯索症候群的臨床表現、評估及治療要點
    1865年,Trousseau首次提出胃癌患者易發生靜脈血栓形成,而後不同學科根據所關注的臨床表現對其有很多不同的定義(皮膚科遊走性靜脈炎、神經科更加關注神經系統表現),大概來說是靜脈血栓栓塞的一種類型,後將惡性腫瘤患者在其發病過程中因凝血和纖溶機制異常而出現的所有臨床表現統稱為Trousseau’s症候群,常見於胰腺癌、胃癌、肺癌,與這些癌細胞產生粘蛋白有關。
  • 腦分水嶺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讀懂!
    當狹窄達正常管腔的50%以上時,血管遠端的壓力受到影響。在此基礎上存在血流動力學紊亂、栓子脫落及不健全的側枝循環時容易導致腦分水嶺梗死的發生。頸內動脈嚴重狹窄或閉塞所致的腦分水嶺梗死,多為一側性(圖6)。在嚴重的頸內動脈疾病中,腦分水嶺梗死的發生率為19%-64%。
  • 一文掌握:帕金森病中軸體徵的管理要點
    深部腦刺激(DBS)似乎並不能給晚期PD患者帶來顯著和長期獲益。相反,蒼白球內側核(GPi)刺激可能會有療效,甚至可以抵消左旋多巴的一些副作用。針對康復和體育鍛鍊療效的研究結果最為一致。研究者強調,活動計劃越具挑戰性,功能改善越大。此外,適應性體育活動的項目能改善生活質量。
  • 這個影像學徵象都有哪些病?
    臨床表現a. 亞急性腦橋小腦功能障礙,伴或不伴其他CNS症狀如認知障礙、脊髓病b. CNS症狀對類固醇激素治療敏感c. 無周圍神經系統疾病d. 對於臨床表現缺乏更好的解釋2. MRIa.患者臨床症狀很快完全恢復。激素停用4個月後患者臨床復發,出現復視、步態共濟失調加重。MRI示腦橋中腦病灶再發,伴點狀或結節狀強化。複查時血清抗MOG抗體陽性。重啟激素聯合硫唑嘌呤(150mg/day)口服,患者臨床症狀恢復,隨訪5年未再發。2.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一文總結:腦側支循環影像學評價方法
    對於缺血性卒中,無論何種原因和機製造成的缺血,腦側支循環能夠部分維持缺血半暗帶的血流量從而延遲和預防細胞死亡。既往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腦側支循環可延遲、甚至防止梗死的進展,與更好的臨床和功能結局有關,能增加血管再通率,降低出血轉化率,並可能延長血管內手術治療的時間窗。急性缺血性卒中後,患者腦側支循環狀態是臨床結局的一個強烈預測指標。
  • 褪黑素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腦微血管病變?
    來自中國醫科大學的賴紅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褪黑素可在Aβ介導的退行性認知障礙疾病中通過改善腦部微血管的異常病變,從而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功能,該作用可能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相關信號通路在發揮作用。
  • 影像挑戰:哪個才是真正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病?
    讓我們先來看看七個病例的影像,哪個是真正的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多發性硬化(MS)MS 和 NMOSD 均為反覆發作的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其臨床及影像學特點有部分重疊,具體的影像學鑑別要點參見表 1。準確區分兩者非常重要,因用於 MS 的疾病修飾治療藥物,如幹擾素-β,芬戈莫德,那他珠單抗和阿侖單抗等對 NMOSD 無效且可能加重病情。
  • 一文理清:卒中典型CT表現及其對溶栓的影響
    而CTA發現在左側頸內動脈近端有一段較長的血管管腔狹窄。在腦卒中起病8h內,該患者接受了左側頸內動脈支架植入術。術後的第3天,腦卒中症狀完全緩解。圖12.9b和圖12.9c分別顯示了患者在接受支架植入前後的血管成像圖。
  • 【從解剖到臨床】認識脈絡膜前動脈
    猶如像皇宮邊上的一個小破院子,地方雖不大,但沒人敢強拆。胚胎早期,腦組織還被稱為「腦泡」的時候,營養有兩個來源,除了直接來自於血供,還有腦脊液擴散。腦脊液裡的營養哪來?供應脈絡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脈絡膜動脈相對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應側腦室脈絡叢的AChA。
  • 研究發現解決阿爾茨海默病血腦屏障損傷的通路
    原創 David Orenstein 阿爾茨海默病在阿爾茨海默病中,沿大腦血管系統沉積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一種稱為腦澱粉樣血管病(CAA)的疾病,從而損害血腦屏障(BBB)功能並加速認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