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通過內囊前肢及尾狀核頭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
尾狀核頭在此冠狀位平面顯示非常清楚。亨廷頓病(一種遺傳性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尾狀核頭部可完全消失,側腦室前角在此水平顯著擴大。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
圖2 通過前連合即內囊膝部與穹窿柱平面的冠狀位嘴側面影像與圖1相比,尾狀核顯示較小,蒼白球比較明顯,內側鄰近殼核。
圖3 通過丘腦前結節及穹窿柱(前連合尾側)平面的冠狀位影像
此平面也通過內囊膝部。此平面亦包括蒼白球的兩部分,內側(內段)部分及外側(外段)部分。
海馬位於側腦室顳角的腹內側面,在磁共振影像中表現出的紋理代表其細胞體部與纖維相交錯的層次關係(可參見圖4)。另一方面,杏仁核位於顳角的嘴端,影像學中信號均勻一致(如圖)。簡單總結一下這些結構的關係,即海馬為腦室內帶有紋理的結,杏仁核表現為位於腦室外的均勻一致的信號。冠狀位平面,從一個結構向另一個結構的轉換非常迅速。
圖4 通過丘腦前核、乳頭丘腦束、乳頭體平面的冠狀位影像
此平面也包括橋基底(切片及磁共振影像可見)。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均為反轉恢復技術),可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蒼白球在切片中清晰地分為內、外側兩段。此外,終靜脈亦稱為丘紋上靜脈。
圖5 通過丘腦腹外側核尾部、中間塊、丘腦腹後外側核、紅核、黑質、腦橋基底平面的冠狀位影像
此平面兒完美地顯示了內囊的纖維(切片中的內囊後肢)穿過大腦腳,進入橋基底(切片及磁共振影像可見);這些通過大腦腳的纖維,包括皮質脊髓纖維、皮質腦橋纖維(頂橋、枕橋、顳橋、額橋)及皮質核束纖維。
圖6 通過丘腦枕核、內外側膝狀體核、中腦和腦橋被蓋及延髓腹側平面的冠狀位影像
通過內囊後肢、大腦腳和橋基底皮質脊髓纖維正好定位於延髓的椎體部位。注意四疊體池的位置與第三腦室有顯著的不同。在大腦切片與MRI影像均顯示膝狀體特徵性地位於丘腦枕的下方。
圖7 通過松果體、丘腦枕的尾部、上丘、腦幹被蓋、小腦中腳平面的冠狀位影像(注意小腦中腳的特徵及毗鄰關係)
圖8 通過胼胝體壓部、四疊體池的尾部、側腦室三角區、小腦上腳、小腦中腳、第四腦室中部平面的冠狀位影像(注意下丘與四疊體池的關係)
圖9 通過胼胝體壓部、側腦室后角及小腦,包括部分小腦外側核平面的冠狀位影像(此平面亦通過側腦室三角區)
圖10 通過豆狀核、內囊的前後肢、丘腦的主要核團、第三腦室和松果體平面的軸位影像蒼白球的中間和側方部分在左側的軸位切片上清晰可見。在兩張MRI上箭頭都指向乳頭丘腦束,這兩張片子為相同平面MRI影像(左T1,右T2)。
圖11 通過前聯合、穹窿柱、部分內側及外側膝狀體核、上丘平面的軸位影像
蒼白球的中間及外側段,在這張切片上都可以看到。注意丘腦上核的位置,其毗鄰內囊後肢,壓縮形成大腦腳。
圖12 通過視束、下丘腦、乳頭體、紅核、上丘、內側及外側膝狀體核平面的軸位影像
注意前連合與視束(切片與MRI)看起來很相似,但是從空間上可以分辨出來是兩個結構。
圖13 通過杏仁體、海馬、中腦中下部平面的軸位影像
在中腦水平,注意小腦上角與下丘的十字交叉,亦可見滑車神經在環池內走行,還可以看到乳頭體與腳間池的關係。
圖14 通過腦橋基底頭端區域、第四腦室的頭端部分、小腦上腳鄰近區域及位於小腦半球核心部分白質中的齒狀核平面的軸位影像(注意側方鄰近小腦上腳的非常特徵性的小部分珠網膜下隙)
圖15 通過三叉神經腦橋基部及大部分小腦中腳平面的軸位影像
此平面與腦橋基部最寬大部分及腦橋被蓋相關。這4張為相同平面磁共振影像(左上方是反轉技術,右上方T2,下方是T1)。
繩狀體、錐體、橄欖及相關腦溝、第四腦室和第四腦室側隱窩都是此平面的特徵性結構。注意並列的小腦扁桃體和髓質。此平面與腦橋基部最寬大部分及腦橋被蓋相關(上方是T1,左下方是T2,右下方是CT),注意從第四腦室延伸至側隱窩的出血(對比腦切片與CT)可以顯示許多切片上確認的解剖結構。
看完記得關注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