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段法速記:
C1:頸段
C2:巖段
C3:破裂孔段
C4:海綿竇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
C1段(頸段):頸內動脈在C4平面分出,進入顳骨巖部的頸動脈管後C1段終止。
C2段(巖段):全程均在頸動脈管內,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圓圈代表顱外及顱內頸動脈管的開口,平行黑線代表巖舌韌帶,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由兩部分組成:顱外骨膜上的一個孔和一個垂直管道。後者由破裂孔周圍的骨結構和纖維軟骨構成。破裂段起於頸動脈管末端,動脈越過孔部,但不穿過這個孔,在破裂孔的垂直管內上升,向著海綿後竇,止於巖舌韌帶上緣。巖舌韌帶是頸動脈管骨膜的延續,聯結前方的蝶骨小舌和後方的巖尖之間。此韌帶以遠,頸內動脈進入海綿竇。破裂段頸內動脈四周為結締組織、靜脈叢和節後交感神經。
C4段(海綿竇段):始於巖舌韌帶上緣,穿過硬膜環而出海綿竇。
C5段(床突段):始於近側硬膜環,止於ICA進入蛛網膜下腔外的遠側硬膜環,為硬膜間結構。
C6段(眼段):起自遠側硬膜環,止於PCoA起點近側。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點近側,止於ACA及MCA分叉處。
分支:
①PCoA
②AChA(脈絡膜前動脈):供應視束、內囊後肢、大腦腳、脈絡叢及顳葉內側
③ACA及MCA。
解剖是醫學必修課,亦是一門藝術課
探索生命,解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