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劉健健哥說 健哥說心臟
上周我們介紹了頸動脈狹窄的病因和篩查方式,也說到,在頸動脈狹窄早期可能沒有症狀,那麼,如果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哪些症狀呢?需要做哪些檢查才能確診呢?我們今天就來詳細說一說。
這些症狀,可能是頸動脈狹窄
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這種患者被稱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相對的,另一部分出現症狀的患者被稱為「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而且,症狀還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常見症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首先,由於頸動脈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出現腦部缺血症狀,如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記憶力減退、嗜睡等情況。
其次,如果腦部缺血加重,可能出現短暫性的神經功能損傷發作,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或者一過性單眼失明或不能言語等,一般只會持續數分鐘,多數在1~2小時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也沒有異常表現。
最後一類,由於腦部持續缺血缺氧,局部腦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或者軟化,這就是「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中風」、「腦梗死」,通常表現為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不能言語等腦組織損傷的症狀,嚴重者甚至出現昏迷,危及患者生命。
如果你出現以上某些症狀,就要儘快到醫院的神經科就診檢查,很可能頸動脈狹窄就是「元兇」,但是,哪些檢查能查出這個「元兇」呢?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檢查
上期我們提到,頸動脈超聲是篩查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法,但是,其準確度需要依賴先進的儀器和經驗豐富的檢查者,而且其檢查結果很難評價血管迂曲程度、大腦供血等具體情況,因此,要確診頸動脈狹窄還需要其他檢查方法。
臨床上,我們常用無創性血管成像技術進行初步診斷,如CT血管重建(CTA)或磁共振血管重建(MRA),兩者可以通過三維重建的形式直觀地了解頸動脈血管的細節信息,了解有沒有血栓、潰瘍等情況,還可以重建顱內動脈,為手術治療提供準確的信息。但兩種檢查都有各自的禁忌人群,醫生將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推薦。
如果初步診斷還有疑問,必要時可以進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這是目前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能夠詳細了解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血流方向等情況,為手術或者介入治療提供最有價值和最確切的信息。不過,這個檢查費用比較高,而且有創傷性,所以一般較少單獨用於診斷。
另外,還有經顱都卜勒超聲檢查(TCD),該無創檢查可以評估顱內血管情況,為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參考,還能夠監測顱內是否存在活動性血栓,評估患者卒中的發生風險。
健哥說
一部分頸動脈狹窄患者沒有症狀,另一部分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由於病情的嚴重程度出現不同的症狀;
肢體感覺或運動障礙,可能是由於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缺血性腦卒中;
臨床上常使用CT血管重建或磁共振血管重建對頸動脈狹窄進行初步診斷,必要時還會進行有創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來確診。
如果患有頸動脈狹窄有哪些治療方法呢?下期我們繼續講。
今天內容講完了,下期更精彩。
心臟健康知識就在《健哥說心臟》
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中華血管外科雜誌.2017,2(2):78-84.
主講人:劉健
責任編輯:譚素貞
- THE END -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