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和頸動脈有何關係?專家:大部分缺血性腦卒中起病在顱內,禍根卻...

2020-12-06 騰訊網

腦卒中是現代社會一大致命殺手。腦卒中危害性大,可造成偏癱、失語、神經功能障礙等終生殘疾甚至是死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大部分缺血性腦卒中起病在顱內,禍根卻在頸部。

腦卒中是什麼?

腦卒中即「中風」,起病急,變化快。腦卒中是排名第一的國民死亡原因,每年新發患者超過200萬人,據統計,每5人死亡中就至少有1人死於腦卒中。

大腦是人體的「中樞」和「最高司令部」,主管人的思維、情緒、行動等,如果「最高司令部」出了問題,那麼身體的其它各個「機構」也都會出問題。

舉例而言,如果管運動的大腦區域出現損傷,人就會偏癱或者昏迷;如果管思維、情感的區域出現損傷,人就可能變得痴呆;如果損傷區域較大或損傷程度較嚴重,那麼人就有可能死亡。

怎樣預防腦卒中

腦卒中一個主要的發生因素是頸動脈狹窄,引起腦部的血液供給減少,從而產生許許多多的症狀。

頸動脈在哪裡?伸出雙手,分別放在脖子兩側,可以摸到兩根血管的搏動,這就是頸動脈。

頸動脈篩查主要檢測的是頸動脈斑塊,斑塊指的是血管內的一些有型成分聚集而成的,類似於餅乾碎屑的物質,它們附著於頸動脈的血管內壁上,好比下水道裡的汙垢。

人體的斑塊長在血管內壁上,會讓管腔逐步變窄,當狹窄大於50%,就會增加腦卒中的風險,如果狹窄大於70%,就會對大腦供血產生明顯的影響,需要及時處理。

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判斷斑塊的軟硬。

「硬斑」是指已經鈣化變硬,不容易脫落和破裂的斑塊,不過容易引起動脈狹;而「軟斑」就像一個薄皮大餡的餃子。

想想看,如果把人體的血管比喻成高速公路,那斑塊就像路邊的石頭,軟斑就如同隨時會滾下來的石頭,說不準啥時候就掉下來造成梗阻了。

一旦梗阻,我們的大腦就會缺血缺氧,造成腦卒中。

為什麼會形成斑塊?

斑塊的形成需要一個大環境,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嗜酒、肥胖、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等。

如果你具備這裡面的高危因素,或者超過40歲,建議每年定期檢查頸動脈超聲,評估血管的狀況。

如果有硬斑,且狹窄程度小於50%,需要控制血壓、血脂,並改善生活方式;如果是軟斑,或者硬斑狹窄程度大於50%,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穩定斑塊。

特別需要提示的一點是:頸動脈是人體動脈的一個窗口,如果頸動脈有斑塊形成,就提示有可能冠狀動脈也會有粥樣硬化斑塊。

冠狀動脈斑塊是造成心梗的重要因素,所以必要時可以酌情進行一些冠心病的檢查。

發現頸動脈斑塊後多久需要檢查一次?

一旦發現有頸動脈斑塊,建議最初兩年內每半年複查一次,觀察斑塊有沒有增大,是否穩定,如果兩年內保持不變,可以改為一年複查一次。

建議超過40歲的中年朋友,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以及長期熬夜等危險因素,儘量做一次頸動脈超聲,用這種無創、便捷的檢查方式早期發現頸動脈斑塊,降低發生腦卒中的風險。

腦卒中發病急,後果嚴重,本病可防可治,早期監測危險因素,發現頸動脈斑塊,可有效降低發病風險。

作者:馬小琳(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徵醫院)超聲診斷科主治醫師)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顧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丨本報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診治指南最新版解讀_劉鳴_缺血性卒中_指南解讀_ISS2017_醫脈通
    這期間,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血管病中心的劉鳴教授對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進行解讀。《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發表於《中華神經科雜誌》2015年第4期上,由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撰寫。
  • [ISS2018]朱武生: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_缺血性卒中_靜脈...
    6月8日,在第十四屆國際腦血管病高峰論壇上,解放軍南京總醫院神經內科朱武生主任帶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療新進展」的精彩報告。目前現狀➤ 橋接治療存在優勢及缺陷➤ 橋接治療還是直接取栓目前存在爭論➤ 是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療研究的熱點之一3.
  • 陳長青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
    如何從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篩選合適的患者進行幹預治療,是臨床中面臨的一個重要議題。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內科陳長青教授對於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的影像學評估進行了詳細闡述,整理如下。 要點推薦 1. 溶栓或介入二線需要掌握超時間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多模影像選擇和評估方法。 2.
  • 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誘導的神經可塑性:病理學和機制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圖1 發表論文的摘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最近發表一篇綜述,主要討論缺血性腦卒中後運動療法改善運動和認知功能在神經可塑性方面的機制,包括神經營養因子的增多、突觸結構和功能的改善、腦半球間聯繫的增加、神經再生以及神經功能重組和未梗死腦區功能代償。
  •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缺血性腦卒中後嚴控LDL膽固醇水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00 法國巴黎比查特醫院Pierre Amarenco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比較了缺血性腦卒中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兩種控制目標的結果
  • [CSC2018]劉新峰: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
    「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血管再通治療」的精彩講座,重點就卒中急診處理的主要熱點問題展開了討論。≥6分⑥股動脈穿刺能在發病6h內實施➤ 發病6-16小時以上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原因是前循環大血管閉塞,且符合DAWN和DEFUSE 3標準,推薦實施血管內再通治療。
  • 【探寶】頸動脈重度狹窄!佛中醫神經外科妙手施術成功復通
    經了解,劉先生本來患有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其體型肥胖,聽診也發現雙側頸部有可疑雜音。經過頭顱CT+CTA,及頭頸部血管超聲等檢查後,診斷為右側無症狀性頸動脈重度狹窄、左側無症狀性頸動脈中度狹窄。 9月16日,經過充分的術前評估和準備,多學科協作下,賈若飛團隊為劉先生在全麻下實施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術中,醫護人員輕柔操作,仔細辨別解剖結構,暴露頸動脈、對相關動脈進行臨時阻斷、剝離斑塊、縫合血管……為保護周邊血管和神經,每一項操作步步為營,輕巧而果斷。
  • 醫療健康網報導: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後遺症
    雖然這些治療方法有助於恢復部分患者的功能,但仍有70%的患者在腦卒中發生半年後留下了後遺症,如存在語言、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並伴隨一生。這不僅影響其生活質量,也給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如何改善這些患者的功能障礙-即解決後遺症問題,已成為當前的重大研究課題。 近年來,幹細胞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成為了國際研究熱點,並獲得醫學界和民眾的廣泛關注。
  • 頸動脈狹窄其實很常見,醫生提醒:做好3事,血管才通暢
    我們科護士的媽媽一直頭暈,經常犯困睡不醒,總擔心自己是不是腦梗了。自己去查了核磁什麼也沒發現,同事問我怎麼辦?這太難了,因為引起頭暈犯困的原因太多了,高血脂,腦供血不足,高血壓等都可以。自己同事的媽媽,也不能不給點建議啊?
  • 你可知道頸動脈狹窄?
    這些症狀,可能是頸動脈狹窄 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這種患者被稱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相對的,另一部分出現症狀的患者被稱為「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而且,症狀還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常見症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首先,由於頸動脈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出現腦部缺血症狀,如耳鳴、眩暈、黑蒙
  • 輕度腦梗會有哪些症狀?
    腦梗就是腦缺血,缺血根據範圍可以分大小;但是,腦梗塞哪有輕重度之分,腦是什麼器官,身體的司令部,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發生在腦裡的病變,都不是小病。對於腦梗的輕重,需要看梗死的範圍及梗死發生在腦的那個位置,因為即使最小的梗死面積,如果發生在腦的重要部位,如腦幹,也是非常嚴重的。如下圖,腦的血管非常豐富,分支也很多,那條血管梗塞,便會引起相應的部位缺血梗死。
  • [CINS2015]高連波: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
    在中國卒中學會神經介入分會第一屆學術年會(CINS2015)上,來自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高連波教授做了題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中美指南解讀」的精彩報告。血管內再通治療的春天鑑於靜脈溶栓的一些局限性,人們開始嘗試動脈再通治療。血管內治療的研究從1997年起便開始了,而在2013年,IMS III、SYNTHESIS Expansion和MR RESCUE三大研究均宣告失敗。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導讀:迅速準確的診斷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基礎
  • 五年第一個創新藥,1類新藥先必新探索缺血性腦卒中「中國方案」
    作為全球腦卒中治療領域近5年來唯一獲批上市銷售的創新藥,該藥歷時12年研發,可顯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IS)引發的腦神經損傷,並將現有治療時間窗從24小時延長至48小時。因此如能廣泛應用於臨床,被醫學界認為將有望探索佔據第一位疾病死因的腦卒中治療的「中國方案」。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中重度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和重度非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其治療效果不劣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絕大部分新發梗死灶體積小、且發生於非功能區,臨床上無神經功能缺損症狀及體徵,被稱為亞臨床腦梗死(subclinical brain infarction,SBI),其可增加患者認知功能下降和痴呆風險,且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小血管病、抑鬱等患者均存在微梗死灶。
  • 2014AHA/ASA卒中和TIA二級預防指南推薦意見(上)
    血脂異常1.在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若LDL-C≥100mg/dL、有或無其他臨床ASCVD證據,推薦接受高強度他汀治療,以減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類,B級證據)。(新推薦:與2013年ACC/AHA膽固醇指南一致)2.在動脈粥樣硬化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中,若LDL-C<100mg/dL、無其他臨床ASCVD證據,推薦接受高強度他汀治療,以減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Ⅰ類,C級證據)。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早期治療在過去的20餘年取得了劃時代的進步,帶來了顯著的臨床獲益。1995年美國國立神經疾病與卒中研究院溶栓試驗(NINDS)證實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3 h內的療效。2008年歐洲協作急性卒中研究(ECASS Ⅲ)將靜脈溶栓的治療時間窗延長到4.5 h。
  • 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2019發布:時隔四年,7處更新劃重點!丨...
    NCCT是臨床上公認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常規檢查和首選檢查手段,主要目的是排除腦出血。 英國研究者在隊列研究中已經證明低密度徵是急性顱內出血血腫擴大的獨立預測因素。國際多中心研究基於急性腦出血血腫擴大的NCCT幾個一致性較高的影像表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BAT評分系統。
  • 突發腦梗自救急救知識?家用小妙招
    下面我們來學習下腦梗急救知識: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指因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所導致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腦梗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風溼性心臟病、心律失常、各種原因的脫水、各種動脈炎、休克、血壓下降過快過大等有重要的關係。腦梗死發生在40~70歲年齡段之間比較常見,臨床表現以猝然昏倒、肢體障礙、言語障礙、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 軀體症狀:肢體偏癱或輕度偏癱、偏身感覺減退、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很多卒中患者都會有不同類型和程度的視覺症狀或體徵。前幾天小編介紹了視覺系統的解剖與血液供應,以及基於解剖部位及相應血液供應缺血引發的視覺相關功能障礙,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症狀,本文將進行介紹。遇到類似的患者,我們應如何評估並進行診斷?還需警惕哪些類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