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的軟斑塊和硬斑塊,哪種更危險?很多人不知道,醫生講清楚

2020-12-11 騰訊網

很多40歲左右的朋友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頸動脈上長了斑塊,醫生們會把這些斑塊分為「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這些斑塊是如何分的?到底哪種斑塊更危險?需要怎麼治療?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的問題。

這三種斑塊是怎麼分的,哪種斑塊更危險呢?

要想了解斑塊是怎麼分類的,首先要了解斑塊的基本結構,動脈硬化斑塊是由一層膜性結構和下面覆蓋的一些脂類物質形成的脂質核心構成的。有的醫生把它比喻成一個餃子,張醫生覺得非常貼切。根據脂質核心和膜結構的比例不同,醫生把斑塊分為三種:

硬斑塊:指斑塊的膜性結構比較厚,而脂質成分比較少,在彩超下呈強回聲,稱其為硬斑塊。這類斑塊其形態類似於一個皮厚餡小的餃子,當然比較穩定,不容易破裂或脫落。

軟斑塊:指斑塊的膜性結構比較薄,而脂質成分比較多,在彩超下呈低回聲,稱其為軟斑塊,這類斑塊其形態類似於一個皮薄餡大的餃子,當然不太穩定,非常容易破裂或脫落。

混合斑塊:是具有上述兩種特性的斑塊。結構更加複雜,稱其為混合斑塊。混合斑塊也容易破裂或脫落,形成栓子脫落,引發梗死症狀。

硬斑塊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而軟斑塊和混合斑塊穩定性差,醫生們習慣稱其為易損斑塊。但是,斑塊是否穩定並不是絕對的,不是硬斑塊就絕對不會脫落,也不是軟斑塊和混合性斑塊就一定會破裂脫落形成血栓的。

這種分法相對比較簡單,醫生們還會根據斑塊所處的位置,血流衝擊情況,造成的狹窄程度和慢性病等多方面因素來對斑塊的危險性進行綜合評估。

專家研究發現,如果斑塊具有以下特徵,更容易發生破裂出血,形成血栓:

1.斑塊內有活動性炎症;

2.薄纖維帽及大脂質核心(類似於前文說的皮薄餡大的斑塊);

3.血管內皮細胞脫落伴表層血小板聚集;

4.斑塊上有裂隙;

5.斑塊造成血管嚴重狹窄;

如果發現斑塊具有這些特徵,破裂和脫落的風險就很高,需要高度重視,及時給予處置。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們發現斑塊最多的地方就是頸動脈,為什麼頸動脈容易形成斑塊呢?

頸動脈為什麼容易長斑塊?斑塊形成後有哪些危害?

頸動脈之所以容易形成斑塊,是由於頸動脈的特殊結構造成的。頸動脈存在一個分叉,在這個分叉部位,血流會不斷衝擊分叉處,從而容易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血管內膜損傷之後,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沉積在損傷處,隨著酯類物質堆積的越來越多,逐漸形成硬化斑塊。

頸動脈斑塊會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地長大,導致頸動脈管腔逐漸變窄。由於頸動脈有一定的代償功能,早期朋友們都沒有什麼不良的感覺,一旦超過50%,超出了頸動脈的代償能力,就會引發顱內供血不足,極易引發腦缺血和腦梗的症狀。

隨著這些斑塊的長大,斑塊還會出現破裂和脫落的情況,形成血栓,引發急性的腦梗死。據統計,大約有30%左右的腦梗死都是由於頸動脈硬化斑塊脫落形成的栓子所導致的,所以如果對斑塊重視程度不夠,後果會非常嚴重。那麼發現了斑塊之後,應該如何治療呢?最後我們來聊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發現斑塊後該怎麼治療?

很多朋友發現自己頸動脈上有斑塊都非常擔心,經常在留言中詢問應該如何治療,用不用手術?其實對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治療策略選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根據患病朋友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策略。

一、沒有腦梗和缺血症狀,狹窄程度小於70%的斑塊

1.頸動脈狹窄小於50%的穩定性斑塊:只需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菸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暫不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定期複查觀察斑塊變化即可;

2.頸動脈狹窄大於50%小於70%的穩定性斑塊:對這部分朋友的治療,張醫生建議,如果沒有危險因素,可以暫時密切觀察;如果有危險因素,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

3.頸動脈狹窄小於50%的不穩定斑塊:沒有危險因素的朋友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服藥,有危險因素的朋友不論血脂是否升高,都應該服用他汀類藥物;

頸動脈狹窄超過50%小於70%的不穩定斑塊:無論血脂是否異常,都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而且,必須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控制在1.8以下。

二 、有腦梗或缺血症狀,小於70%的斑塊

這類朋友需要根據狹窄程度是否超過50%作為分界線

狹窄程度小於50%:控制風險因素的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狹窄程度大於50%:建議手術治療,如果不能耐受手術或對手術恐懼,也可以選擇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三、大於70%的斑塊

對於大於70%的斑塊,無論是否有腦梗或缺血症狀,無論是哪種斑塊,都建議手術治療,對於不能耐受手術或對手術比較恐懼的朋友,也可以嘗試藥物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血管內支架和動脈內膜剝脫術。兩種手術都可以解決狹窄問題,但無論哪種手術方式,術後都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總之

在彩超下可以把斑塊分為:軟斑塊,硬斑塊和混合斑塊,這三種斑塊只有硬斑塊相對比較穩定,其他兩種斑塊都是易損斑塊。是否是易損斑塊,都有可能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通常醫生根據頸動脈斑塊的性質、造成血管狹窄程度和是否引起腦梗症狀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

相關焦點

  • 頸動脈斑塊什麼情況下可能會脫落?軟斑塊與硬斑塊哪個更危險?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體檢做頸動脈彩超,有的人查出長了頸動脈軟斑塊,有人的查出的是硬斑塊,軟斑塊和硬斑塊哪個更危險?什麼情況下可能會發生脫落?」這是很多查出動脈斑塊的人最關心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很難做出準確回答的問題,如果一定要有一個說法,答案是:有效去除斑塊發生的因素,比關注斑塊是軟斑還是硬斑要重要的多,為什麼呢?
  • 頸動脈斑塊,還分軟硬?
    斑塊估計大家都聽過,但斑塊還分軟硬,你知道嗎?估計很多人聽到軟斑塊和硬斑塊以後就迷糊了,怎麼斑塊還分軟硬呢?今天咱們走進軟斑塊,看看為什麼斑塊還有軟硬之分!一、頸動脈軟斑塊是神馬情況?頸動脈有斑塊大家聽說過,可是每次斑塊報告的時候,都有軟斑塊和硬斑塊之分。軟斑塊和硬斑塊有什麼區別呢?什麼又是軟斑塊呢?頸動脈斑塊就是頸部的動脈血管,長期動脈粥樣硬化以後,動脈血管內皮脂質沉積所形成的「米粥」樣物質。而所謂的軟斑塊,特指不穩定的動脈斑塊,軟斑塊又稱為易損性斑塊或不穩定斑塊。而與之相反的則是硬斑塊。
  • 軍醫科普:何為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不僅造成管腔的狹窄,而且會破裂、出血、脫落,和阻塞血管。這些斑塊又稱易損性斑塊(vulnerable plaque)、不穩定斑塊或軟斑塊。近年來,無創或微創影像學檢查,如超聲、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開創了頸部血管檢查的新方法。
  • 頸動脈血管壁CTA成像
    雖然詳細的斑塊信息可以從許多成像方式獲得,但CTA由於其相對低的成本、廣泛的可用性、操作者的獨立性以及識別高風險特徵的能力,特別適合頸動脈斑塊成像。血管壁成像的最新進展促使頸動脈斑塊評價的範式轉變。儘管幾十年來將一定程度的管腔狹窄作為頸動脈狹窄患者治療的主要決定因素,但最近有一種趨勢是採用先進的成像技術來提供更完整的斑塊評估,以便更準確地評估風險。
  • 頸動脈堵塞有什麼表現,什麼原因導致的,能治嗎?醫生為您講清楚
    供應大腦的血管共有4根,血管兩側頸動脈和兩側的椎動脈。兩側的頸動脈主要供應的是大腦前2/3的血液,而兩側椎動脈則是供應大腦的後1/3的血液。頸動脈出現問題意味著大腦前部的供血會受到影響。頭痛頭暈:如果頸動脈堵住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很多朋友出現頭痛、頭暈的症狀。頸動脈導致的頭暈與椎動脈導致的頭暈明顯不同,頸動脈導致的頭暈一般不伴有視物旋轉,而是表現出一種類似於乘船的感覺。視物不清:當出現視物不清往往意味著眼睛的供血已經受到了影響。
  • 你可知道頸動脈狹窄?
    你可知道頸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檢查 上期我們提到,頸動脈超聲是篩查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法,但是,其準確度需要依賴先進的儀器和經驗豐富的檢查者,而且其檢查結果很難評價血管迂曲程度、大腦供血等具體情況,因此,要確診頸動脈狹窄還需要其他檢查方法。
  • 體檢發現頸動脈有斑塊,一定要吃藥?聽聽醫生怎麼說
    很多朋友到了40多歲或者50多歲之後,一體檢,往往就會發現有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而對於頸動脈斑塊,很多人都非常怕,害怕會引起一些嚴重的併發症;然而事實上,在我國中老年人群當中,頸動脈斑塊是非常普遍的一個現象,據統計,50歲以上的人群裡面,大約有30%的人群都是有頸動脈斑塊的,而到了70歲以後,頸動脈斑塊患者的比例可以達到40%以上。
  • 高血壓可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嗎,如何判斷?醫生為您講清楚
    現在很多朋友們都有血壓問題, 但每個人的病情嚴重程度是不同的。高血壓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輕度高血壓、重度高血壓和重度高血壓嗎?怎麼判斷自己的高血壓是否嚴重?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方面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涉及到高血壓的分級和心血管風險分類兩方面的問題。將患有高血壓的朋友清楚地分類,在治療和用藥上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 男子頭暈十多年,原因讓醫生驚呆!3釐米長釘穿透頸動脈!
    頸動脈被釘子穿透聽起來是不是覺得特可怕!浙江台州臨海的林先生卻和大家想像得完全不一樣痛?飆血?都沒有!而且身體裡有根3釐米長的釘子這事兒他還是最近才知道……連工作24年的醫生也感嘆這病人運氣太好了醫生開的藥,林先生吃了一段時間,頭暈情況消失,直到去年,林先生突然在工作時頭暈,人都站不穩了,休息了一個多小時才緩過來。去醫院檢查時,林先生主動要求做頸部磁共振,但這回金屬探測器的報警聲又響了,無奈之下最後做了CT。
  • 單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會怎樣,有生命危險嗎
    比如近些年頸動脈狹窄逐漸成為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   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健康狀況卻逐漸堪憂,各種疾病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越來越高發多發。比如近些年頸動脈狹窄逐漸成為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
  • 明明是高血壓,為什麼要做頸動脈超聲檢查?還又抽血、又做尿檢?真相...
    在醫生給開做頸動脈超聲、尿檢、血液生化檢查單時,很多人並不明白,也不理解。 想到我明明就是個高血壓,做這些檢查有什麼用呢?心裡嘀咕著你們這些醫生,又在變相收費了!可真相又是什麼呢?今天何藥師就給大家科普科普!
  • 頸動脈狹窄其實很常見,醫生提醒:做好3事,血管才通暢
    我故作高深的琢磨了半天,問了年齡,問了體重,問了是否有基礎疾病,問了最近休息情況……最後同事都有些不耐煩了:「哥,你這都問多長時間了,把祖宗八代都問了個遍,到底能不能給個建議?」我看著她:「你還不耐煩了,你知道多少看病的人想讓醫生和他說這麼多話,問這麼多問題,我還沒時間呢!
  • 五步解決:頸動脈超聲檢查後的處理
    頸動脈超聲檢查為評估動脈硬化程度的指標,成為了內科常見檢查項目之一。檢查後應如何正確解讀結果,合理制定治療方案呢?第一步  評估頸動脈狀態頸動脈超聲檢查可以測量很多指標,主要測評血管壁的解剖情況、斑塊性質、血管內血流情況等。
  • 心內科醫生告訴你
    徐先生今年64歲,去年體檢的時候做完頸動脈超聲,發現左側有頸動脈斑塊,他非常擔心並跑到醫院就診。 醫生告訴他,不少中老年人都有頸動脈斑塊,嚴不嚴重主要看指標。徐先生的斑塊較小,而且各個指標都在正常範圍,不必過於擔心,只需改善日常習慣,注意定期複查就行。
  • 經常頭暈要查一下頸動脈:懷疑頸動脈狹窄,4個檢查幫到你
    醫生告訴她:「你頭暈的症狀全是因為頸動脈狹窄導致供血不足所致的。」為什麼頸動脈狹窄會頭暈?首先我們需要清楚一點,頸動脈也是血管,而頸動脈狹窄,顧名思義是指頸動脈管腔出現了狹窄。據統計,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頸動脈狹窄者約佔9%。
  • 治療頸動脈斑塊,吃藥不是為了「化」掉它,而是讓它變更「硬」
    很多人在頸動脈出現斑塊後,就擔心不已,生怕一不小心就患了腦梗。很多人都在問華子,有沒有什麼藥可以把動脈中的斑塊「化掉」呢?華子告訴他們,動脈中的斑塊一旦出現,幾乎就不能完全消除。通過服過藥物可能會使斑塊縮小,但這種縮小,是以把斑塊變得更「硬」而實現的。
  • 3釐米長釘穿透頸動脈十多年,男子竟毫無察覺…
    頸動脈被釘子穿透聽起來是不是覺得特可怕臨海的林先生卻和大家想像得完全不一樣痛?飆血?醫生建議他做頸部和頭顱的檢查。但是,當林先生去核磁共振檢查室時,儀器報警了,醫生說他的身體裡有金屬,不能做磁共振。 「醫生猜測,可能是我們幹活時,皮膚沾上了類似於鐵粉的東西。這種情況,沒法做磁共振。最後做了CT,發現頸椎有個地方突出。我經常要長時間低頭幹活,頸椎的問題也是沒法避免的。」他無奈地說。 醫生開的藥,吃了一段時間,頭暈情況消失。直到去年。
  • 無數人因它死亡卻一無所知!
    大腦是身體的總司令部,頸動脈是負責為大腦供血的主要血管,但身上最容易堵塞的血管也就是頸動脈。中國慢病前瞻性研究一項新的分析顯示,中國有三分之一成人存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是中風的一個危險信號。大多數人多這個數字可能無感,咱們打個直觀點的比方:如果脖子一直被別人掐著,分分鐘是可能窒息身亡的。
  • 頸動脈狹窄可致中風?聽聽專家怎麼說
    年過六旬的陳老伯前陣子計劃出國旅遊,出於安全考慮,旅行前老人前往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怎料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老人頸動脈斑塊嚴重、局部狹窄超70%,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隨時都有腦中風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