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40歲左右的朋友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頸動脈上長了斑塊,醫生們會把這些斑塊分為「硬斑塊」、「軟斑塊」和「混合斑塊」,這些斑塊是如何分的?到底哪種斑塊更危險?需要怎麼治療?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的問題。
這三種斑塊是怎麼分的,哪種斑塊更危險呢?
要想了解斑塊是怎麼分類的,首先要了解斑塊的基本結構,動脈硬化斑塊是由一層膜性結構和下面覆蓋的一些脂類物質形成的脂質核心構成的。有的醫生把它比喻成一個餃子,張醫生覺得非常貼切。根據脂質核心和膜結構的比例不同,醫生把斑塊分為三種:
硬斑塊:指斑塊的膜性結構比較厚,而脂質成分比較少,在彩超下呈強回聲,稱其為硬斑塊。這類斑塊其形態類似於一個皮厚餡小的餃子,當然比較穩定,不容易破裂或脫落。
軟斑塊:指斑塊的膜性結構比較薄,而脂質成分比較多,在彩超下呈低回聲,稱其為軟斑塊,這類斑塊其形態類似於一個皮薄餡大的餃子,當然不太穩定,非常容易破裂或脫落。
混合斑塊:是具有上述兩種特性的斑塊。結構更加複雜,稱其為混合斑塊。混合斑塊也容易破裂或脫落,形成栓子脫落,引發梗死症狀。
硬斑塊相對來說比較穩定。而軟斑塊和混合斑塊穩定性差,醫生們習慣稱其為易損斑塊。但是,斑塊是否穩定並不是絕對的,不是硬斑塊就絕對不會脫落,也不是軟斑塊和混合性斑塊就一定會破裂脫落形成血栓的。
這種分法相對比較簡單,醫生們還會根據斑塊所處的位置,血流衝擊情況,造成的狹窄程度和慢性病等多方面因素來對斑塊的危險性進行綜合評估。
專家研究發現,如果斑塊具有以下特徵,更容易發生破裂出血,形成血栓:
1.斑塊內有活動性炎症;
2.薄纖維帽及大脂質核心(類似於前文說的皮薄餡大的斑塊);
3.血管內皮細胞脫落伴表層血小板聚集;
4.斑塊上有裂隙;
5.斑塊造成血管嚴重狹窄;
如果發現斑塊具有這些特徵,破裂和脫落的風險就很高,需要高度重視,及時給予處置。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們發現斑塊最多的地方就是頸動脈,為什麼頸動脈容易形成斑塊呢?
頸動脈為什麼容易長斑塊?斑塊形成後有哪些危害?
頸動脈之所以容易形成斑塊,是由於頸動脈的特殊結構造成的。頸動脈存在一個分叉,在這個分叉部位,血流會不斷衝擊分叉處,從而容易導致血管內膜損傷。血管內膜損傷之後,血液中的脂類物質就會沉積在損傷處,隨著酯類物質堆積的越來越多,逐漸形成硬化斑塊。
頸動脈斑塊會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地長大,導致頸動脈管腔逐漸變窄。由於頸動脈有一定的代償功能,早期朋友們都沒有什麼不良的感覺,一旦超過50%,超出了頸動脈的代償能力,就會引發顱內供血不足,極易引發腦缺血和腦梗的症狀。
隨著這些斑塊的長大,斑塊還會出現破裂和脫落的情況,形成血栓,引發急性的腦梗死。據統計,大約有30%左右的腦梗死都是由於頸動脈硬化斑塊脫落形成的栓子所導致的,所以如果對斑塊重視程度不夠,後果會非常嚴重。那麼發現了斑塊之後,應該如何治療呢?最後我們來聊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發現斑塊後該怎麼治療?
很多朋友發現自己頸動脈上有斑塊都非常擔心,經常在留言中詢問應該如何治療,用不用手術?其實對頸動脈硬化斑塊的治療策略選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根據患病朋友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策略。
一、沒有腦梗和缺血症狀,狹窄程度小於70%的斑塊
1.頸動脈狹窄小於50%的穩定性斑塊:只需要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吸菸飲酒等相關危險因素,暫不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定期複查觀察斑塊變化即可;
2.頸動脈狹窄大於50%小於70%的穩定性斑塊:對這部分朋友的治療,張醫生建議,如果沒有危險因素,可以暫時密切觀察;如果有危險因素,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需要服用他汀類藥物;
3.頸動脈狹窄小於50%的不穩定斑塊:沒有危險因素的朋友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服藥,有危險因素的朋友不論血脂是否升高,都應該服用他汀類藥物;
頸動脈狹窄超過50%小於70%的不穩定斑塊:無論血脂是否異常,都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而且,必須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控制在1.8以下。
二 、有腦梗或缺血症狀,小於70%的斑塊
這類朋友需要根據狹窄程度是否超過50%作為分界線
狹窄程度小於50%:控制風險因素的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狹窄程度大於50%:建議手術治療,如果不能耐受手術或對手術恐懼,也可以選擇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三、大於70%的斑塊
對於大於70%的斑塊,無論是否有腦梗或缺血症狀,無論是哪種斑塊,都建議手術治療,對於不能耐受手術或對手術比較恐懼的朋友,也可以嘗試藥物治療。手術方法包括血管內支架和動脈內膜剝脫術。兩種手術都可以解決狹窄問題,但無論哪種手術方式,術後都需要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
總之
在彩超下可以把斑塊分為:軟斑塊,硬斑塊和混合斑塊,這三種斑塊只有硬斑塊相對比較穩定,其他兩種斑塊都是易損斑塊。是否是易損斑塊,都有可能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通常醫生根據頸動脈斑塊的性質、造成血管狹窄程度和是否引起腦梗症狀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