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頸動脈出現斑塊後,就擔心不已,生怕一不小心就患了腦梗。很多人都在問華子,有沒有什麼藥可以把動脈中的斑塊「化掉」呢?華子告訴他們,動脈中的斑塊一旦出現,幾乎就不能完全消除。通過服過藥物可能會使斑塊縮小,但這種縮小,是以把斑塊變得更「硬」而實現的。
一、斑塊造成危險的兩種形式
當頸動脈出現斑塊之後,大家最關心的就是危險性。動脈斑塊造成危險性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斑塊造成的血管狹窄。因為硬化斑塊在動脈內皮中形成,隨著膽固醇的積累,斑塊會增生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厚。這種增生是一種「向心性」的增生,也就是說斑塊向動脈內部增生,動脈的管徑就會越來越小,當狹窄影響到器官供血時,就會引發相應的缺血性疾病。
第二種是斑塊本身的破潰,與正常的血管內皮不同,在斑塊表面上覆蓋的是一層薄厚不均的纖維帽。有些斑塊質地較軟,當血壓變化的時候,纖維帽就會發生破潰,暴露出斑塊內容物。這時就會激活血小板聚集在破潰表面,形成血栓。引起此處的血管堵塞,或是脫落後形成栓子,隨著血液運行,堵塞口徑更小的血管。
二、預防斑塊風險的藥物
當動脈斑塊形成後,除非進行外科手術,否則沒有辦法把斑塊從動脈內皮中剝離出來。而對於狹窄不嚴重(狹窄低於70%)的患者,承擔的風險很大,並不產生明顯獲益。所以對中低度狹窄的患者,建議進行藥物治療。
針對動脈斑塊可能發生的兩種危險,我們治療的思路也是兩種。一種思路是阻止斑塊增生;一種思路是避免斑塊破潰。而實現這兩個目的,最常用的就是他汀類藥物。
這是一類可以抑制膽固醇合成酶的藥物,可以直接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水平。LDL-C的水平與斑塊生長息息相關,有試驗證實,當LDL-C降至2.0mmol/L以下時,膽固醇就停止向斑塊中移動,當LDL-C降至1.8mmol/L以下時,膽固醇就會從斑塊中轉移回血液。
當然這種膽固醇的轉移只是針對那些可以自由移動的膽固醇,那些被動脈內皮中巨噬細胞吞噬的,沉積在泡沫細胞中的膽固醇,是沒有辦法轉移的。所以他汀並不能消除斑塊,但是通過降低LDL-C水平,可以抑制斑塊進一步生長。
他汀類藥物除了降低膽固醇外,還可以產生抑制血管內皮的炎性反應,改善血管內皮的代謝,增加斑塊的密度,讓斑塊趨向變小,變得更「堅硬」,產生穩定斑塊的效果,使斑塊不易於破潰。
三、正確看待斑塊的危險性
其實頸動脈斑塊是一種常見症狀,在中老年人群中,頸動脈發現有斑塊的人群超過了50%,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一比例還會更高。大多數人的頸動脈斑塊並不會造成腦梗,只有少數生長速度較快,質地較軟的斑塊風險性較高。
所以有頸動脈斑塊的人,可以每6個月複查一次,如果斑塊增長的不快,也比較「結實」,就不用過多的擔心,只需要控制好「三高」,保持正常的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只有那些由醫生評估後,認為風險較高的人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雖然他汀類藥物是比較安全的一類藥物,但在使用過程中,仍有個別患者會出現副作用。所以不建議有頸動脈斑塊的人,未經醫生指導擅自用藥。對用藥有疑問或是發現新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或藥師。我是藥師華子,歡迎關注我,讓我成為您身邊的藥劑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