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會怎樣,有生命危險嗎

2020-11-30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健康狀況卻逐漸堪憂,各種疾病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越來越高發多發。比如近些年頸動脈狹窄逐漸成為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

  當前經濟社會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人們的健康狀況卻逐漸堪憂,各種疾病層出不窮,尤其是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越來越高發多發。比如近些年頸動脈狹窄逐漸成為中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病。

  頸動脈狹窄是非常危險的一種疾病,由於頸動脈管腔狹窄,血流不暢,大腦及面部器官供血不足,可引發很多缺血症狀。比如耳鳴、眩暈、黑矇、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昏迷等。更嚴重的還可能致殘,甚至有的患者會有生命危險。

  頸動脈狹窄也有輕重之分,更加頸動脈的狹窄率有四個程度分級。狹窄率在50%以下的為輕度狹窄,狹窄率在50%-70%的為中度狹窄,狹窄率在70%以上的為重度狹窄,而如果狹窄率達到100%,那就是頸動脈閉塞了,這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有的患者問,單側頸動脈重度狹窄會怎樣,有生命危險嗎。頸動脈重度狹窄是很危險的,這時管腔已經非常細,血流量非常少,腦供血嚴重不足,並且隨時可能閉塞,還可能引發急性腦梗塞,是可能有生命危險的。所以頸動脈中重度狹窄,就應該及時進行外科治療。目前比較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航空總醫院金永健教授團隊就在廣泛開展這一手術。據介紹,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可以剝離取出病變的內膜斑塊,恢復頸動脈管腔大小,恢復血流通暢。

  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

  腦血管病神經外科主任金永健

  出診時間:每周二上午

  .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

相關焦點

  • 72歲無症狀檢查出頸動脈重度狹窄需要手術治療嗎
    核心提示: 頸動脈時時刻刻都在為我們的大腦供應血液,保證大腦正常的運行。可是頸動脈狹窄問題的出現,使得大腦的供血通道受阻,血流供應不足,這是直接威脅到健康的。頸動脈狹窄常見的危害就是腦梗塞、腦中風,所以為了儘可能的避免問題嚴重發展下去,需要的是及早治療。
  • 【探寶】頸動脈重度狹窄!佛中醫神經外科妙手施術成功復通
    右側頸動脈狹窄超過90%! 左側頸動脈狹窄大於60%! 沒有明顯症狀 卻像「定時炸彈」一樣 隨時可能出現腦梗!
  • 經常頭暈要查一下頸動脈:懷疑頸動脈狹窄,4個檢查幫到你
    那麼為何頸動脈狹窄會導致人頭暈呢?其實這主要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腦部供血不足所致的,一般在早期是會出現嗜睡、記憶力下降,嚴重時便會出現頭暈。頸動脈狹窄程度有4級頸動脈狹窄的出現無疑會給人的健康帶來危害,為此我們更要多了解頸動脈狹窄。北美有症狀動脈內膜剝脫術試驗以及歐洲頸動脈手術試驗,將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分別是無或輕度狹窄、中度狹窄、重度狹窄和完全閉塞。
  • 頸動脈狹窄時的症狀有哪些?如何治療?關於頸動脈狹窄的6大問題
    後來做了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是由左側頸動脈狹窄引起的。30歲出頭的小夥怎會發生頸動脈狹窄呢?有什麼後果呢?筆者總結了頸動脈狹窄的6大問題,希望可以對大家有幫助。一、什麼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脖頸左右兩側各有一條。
  • 頸動脈狹窄超聲標準,能確定狹窄度嗎
    核心提示: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幾年來,腦梗塞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壽命的疾病,臨床中60%的腦梗塞是由頸動脈狹窄所造成,因此,早期及時發現頸動脈狹窄症狀,通過手術及時疏通血管,保證血流通暢,能很好的預防腦梗塞。
  • 你可知道頸動脈狹窄?
    這些症狀,可能是頸動脈狹窄 當頸動脈出現狹窄,有些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這種患者被稱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相對的,另一部分出現症狀的患者被稱為「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而且,症狀還會隨著病情的進展而加重,常見症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首先,由於頸動脈狹窄,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可能出現腦部缺血症狀,如耳鳴、眩暈、黑蒙
  • 解放軍第306醫院一天治療5例腦血管狹窄
    2、頸動脈狹窄導致的缺血症狀主要包括,頭暈、記憶力、定向力減退、意識障礙、黑朦、偏側面部和/或肢體麻木和/或無力、伸舌偏向、言語不利、不能聽懂別人說的話等。部分輕、中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可無臨床症狀。對於臨床出現與狹窄相關的症狀者,稱為「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臨床表現主要與血管狹窄導致的腦缺血相關。
  • 頸動脈狹窄其實很常見,醫生提醒:做好3事,血管才通暢
    一般頸內動脈狹窄程度分為4級:1、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2、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3、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4、完全閉塞>無症狀的嚴重頸動脈狹窄(>70%)者,1 年內腦卒中的危險達2%~5%,伴有潰瘍斑塊者每年卒中率達7.5%。
  • 頸動脈狹窄可致中風?聽聽專家怎麼說
    年過六旬的陳老伯前陣子計劃出國旅遊,出於安全考慮,旅行前老人前往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怎料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老人頸動脈斑塊嚴重、局部狹窄超70%,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隨時都有腦中風的危險。
  • 中國頸動脈狹窄介入診療指導規範
    早期的研究顯示 ≥75% 無症狀狹窄患者累積的年卒中風險超過 5%,無症林頸動脈狹窄外科試驗(symptomatic Carotid Surgery Trial,ACST)顯示狹窄程度 ≥7% 藥物治療的患者中 5 年同側卒中或死亡率僅為4.7%。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在積極的藥物治療下無症狀中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神經系統事件發生率相對較低。
  • 五步解決:頸動脈超聲檢查後的處理
    ;進而根據動脈狹窄程度,可以進一步分為輕、中、重度狹窄。因此,在評估過頸動脈的狹窄率後,還需要辨別一下斑塊的穩定性。實際工作中可以發現,頸動脈斑塊和狹窄非常常見,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很多患者沒有相關臨床症狀。有調查研究發現,60 歲以上的人群中,這個比例可達到70%以上,而其中僅有一部分患者是高風險人群,需要積極的藥物幹預。在評估心腦血管風險時,頸動脈超聲檢查提示動脈硬化只是其中一項,還需要綜合其他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如年齡、性別、既往病史、血脂水平、血壓、實驗室檢查等。
  • 降低頸動脈支架置入術後缺血性腦損傷措施的研究進展
    (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是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方式,能有效降低中重度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和重度非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的卒中發生率,其治療效果不劣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比單用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降低症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患者的微栓子數量。高劑量氯吡格雷似乎效果更佳。
  • 頸動脈堵塞有什麼表現,什麼原因導致的,能治嗎?醫生為您講清楚
    這說明頸部的血管已經出現問題,如果問題持續加重會有哪些影響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方面的問題。01頸動脈被堵住了一定會有症狀嗎?為啥有的人啥感覺都沒有?當然這種影響不是絕對的,主要因為兩個原因:人體的血管有一定的代償能力,當血管狹窄程度不超過50%的時候,大腦的供血是受不到影響的,可能會有部分朋友出現偶爾的頭痛、頭暈、乏力等症狀。
  • 如何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如何降低頸動脈斑塊風險?一文為你說清
    常常有朋友問,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了一個多少乘多少的斑塊,這說明我的頸動脈狹窄程度是多少啊?其實,單單通過斑塊大小,是無法準確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但由於血管造影術價格昂貴,有創,還存在一定的併發症(腦血管痙攣、斑塊脫落造成卒中、造影劑過敏等)發生率,因此,在非必要情況下,不推薦所有的頸動脈斑塊問題的朋友,進行血管造影檢查來確認頸動脈狹窄程度。除了血管造影檢查以外,核磁共振,CT血管造影檢查等方式也是的在頸動脈斑塊檢查中的無創檢查手段。
  • 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BED)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推薦在L4-5、L5-S1椎管狹窄的患者開展脊柱內鏡單側雙通道(Percutaneous biportal endoscopic decompression,PBED)技術,因在這些節段操作空間相對較為充分。
  • 頸動脈的軟斑塊和硬斑塊,哪種更危險?很多人不知道,醫生講清楚
    很多40歲左右的朋友在體檢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頸動脈上長了斑塊,醫生們會把這些斑塊分為 頸動脈斑塊會隨著時間的延長不斷地長大,導致頸動脈管腔逐漸變窄。由於頸動脈有一定的代償功能,早期朋友們都沒有什麼不良的感覺,一旦超過50%,超出了頸動脈的代償能力,就會引發顱內供血不足,極易引發腦缺血和腦梗的症狀。 隨著這些斑塊的長大,斑塊還會出現破裂和脫落的情況,形成血栓,引發急性的腦梗死。
  • THALES最新結果:卒中/TIA患者,伴或不伴動脈狹窄,雙抗都能獲益嗎?|安貞心語AHA2020
    在患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或輕型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若同時伴有同側顱內外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則有非常高的可能再次發生血管相關性事件。但在非同側狹窄組的患者中,雙抗組有24例患者(0.5%)發生GUSTO嚴重出血,顯著高於單抗組(4例,0.1%),風險比為5.87(95% CI 2.04-16.9)。對於嚴重出血和致死性出血,非同側狹窄+雙抗組仍顯著高於非同側狹窄+單抗組(0.4% vs. 0.1%,HR 5.86;95% CI 1.73-19.90,P=0.005)。
  •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頸動脈狹窄患者經頸動脈血運重建術可降低卒中或死亡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0 13:26:47 美國哈佛醫學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Marc L.
  • 頸動脈血管壁CTA成像
    儘管幾十年來將一定程度的管腔狹窄作為頸動脈狹窄患者治療的主要決定因素,但最近有一種趨勢是採用先進的成像技術來提供更完整的斑塊評估,以便更準確地評估風險。血管壁成像的文獻大多集中在磁共振成像上,因為它具有非常好的對比解析度和識別高危斑塊特徵的高靈敏度。除磁共振成像外,超聲造影也是評價頸動脈斑塊易損性的有力工具。
  • 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支架置入術後高灌注腦出血的研究進展
    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除藥物控制危險因素外,還可行血管內治療和旁路移植術。多項研究表明,對於症狀性MCA狹窄患者血管內治療安全、有效,為慢性症狀性顱內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治療方式之一。關於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後發生HPS及HICH的研究較多,而針對MCA狹窄或閉塞後發生HPS及HICH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研究報導,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後,HICH的發生率為0.1%,而CAS後,其發生率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