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可定位神經功能缺損的部位,如果該症狀符合腦動脈供應範圍,則導致該症狀的責任病變基本確定。這種情況在患者表現為TIA而查體是正常時則尤為重要。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
《哈裡森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圖10-6至圖10-10)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卒中的症狀可分為:(1)前循環大動脈卒中;(2)後循環大動脈卒中;(3)任意血管床病變所致的小動脈疾病。本文主要對前循環卒中和後循環卒中進行介紹。
前循環卒中
頸內動脈及其分支組成顱內前循環血管。這些血管閉塞可由血管本身疾病所致(如動脈粥樣硬化性或夾層)或由近端來源的栓子所堵塞。不同顱內大動脈閉塞均可導致不同的臨床徵象。
1. 大腦中動脈(MCA)
大腦中動脈(MCA) 近端或某主要分支的閉塞栓塞可能性通常(包括動脈G動脈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其他未知來源的栓子)較動脈本身粥樣硬化可能性大。MCA近端的動脈粥樣改變可以導致MCA遠端區域栓塞,也可以導致更少見低流速TIAs。軟腦膜的側支代償可以減少MCA狹窄後出現臨床表現。
MCA皮質分支主要供應大腦半球外側表面大部分區域,除了:(1)ACA供應額極、額葉和頂葉上內側條形區域;(2)PCA 供應顳葉下側和枕極區域(圖10-6至圖10-9)。
MCA近端(M1段)發出穿支(豆紋動脈)供應殼核、蒼白球、內囊後肢、鄰近的放射冠和尾狀核大部分(圖10-6)。在外側裂,大部分患者的MCA 可分為上幹和下幹(M2段)。下幹的主要分支供應頂葉下側和顳葉的皮質,上幹分支功能額葉和頂葉上部的皮層(圖10-7)。
若患者MCA 在其起始處出現閉塞(堵塞了皮層支和深穿支),同時遠端側支建立較少,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在發病後的1~2天可出現凝視同側,面癱導致構音障礙。當優勢半球受累時,患者可表現為完全性失語。當位非優勢半球受累時,患者可表現為病感失認、結構性失用和忽視。
完全的MCA 症候群最常見於動脈主幹的閉塞。皮層的側支血流和動脈供應範圍的不同導致很多局灶性症狀的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還可見於栓子進入MCA 近端而未完全栓塞MCA、堵塞MCA 遠端分支,或栓塞破裂轉移到遠端。
由於栓子堵塞單一血管分支所致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包括手或上肢和手單側無力(分支症狀),或面部無力伴有非流利失語(Broca失語),伴或不伴肢體無力(額葉症狀)。同時出現感覺障礙、肢體無力、非流利性失語的患者通常提示栓子堵塞MCA 上幹近端,存在較大面積額葉和頂葉皮層的梗死(圖10-7)。
如果患者出現流利性失語(Wernicke失語)但無肢體無力的表現,通過提示優勢半球MCA 下幹供應的後部(顳葉皮質)受累。不能理解書寫及說話為顯著的表現時,通常伴有對側上1/4象限的偏盲。偏側忽視或空間認識不能但不伴肢體無力通常提示非優勢半球MCA下幹受累。
豆紋動脈閉塞導致內囊區域的小血管卒中(腔隙性腦梗死)(圖10-6),表現為對側純運動性卒中或感覺-運動性卒中;內囊膝部向後部缺血先後導致面癱、上肢無力、下肢無力,也可以主要表現為對側手共濟失調和構音困難(笨拙手、構音困難腔隙症候群);蒼白球和殼核受累很少有臨床症狀,但是有帕金森症候群和偏側投擲症的報導。
2. 大腦前動脈(ACA)
ACA可分為兩段,交通前段即A1段(連接頸內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和交通後段A2段(ACA 遠端血流)。A1段發出數條深穿支供應內囊前肢、前穿質、杏仁核、下丘腦前部和尾狀核頭的下部圖(圖10-6)。
ACA近端閉塞的患者可無症狀,血流可通過前交通動脈和來自MCA、PCA 的側支動脈進行代償。單純A2段閉塞導致對側症狀出現(圖10-8)。若患者雙側A2段均來源於同一大腦前動脈主幹(A1段共幹),閉塞可引起雙側的症狀。患者可表現為顯著的意志缺失(言語及運動反應延遲)、偏癱或四肢輕癱伴雙側錐體束徵和尿失禁。
3. 脈絡膜前動脈
該動脈來源於頸內動脈,供應內囊後肢和後外側白質,該部分通過膝距束纖維(圖10-9)。脈絡膜前動脈閉塞的全部症狀主要包括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身感覺減退)和偏盲。但是,該部分的血液供應還來源於MCA 深穿支、後交通動脈和脈絡膜後動脈,可以出現輕微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的症狀,通常恢復較快。脈絡膜前動脈的血栓通過來源於血管的原位血栓形成,頸內動脈動脈瘤外科夾閉術過程中該血管容易受損導致醫源性閉塞。
4. 頸內動脈(ICA)
頸內動脈閉塞的症狀多種多樣,其表現取決於導致缺血的機制,如栓塞、原位栓子或低灌注所致。最常見的受累部位是MCA 供血區域的皮質。
➤ Willis環完整的患者常無症狀。
➤ 若栓子從頸內動脈進入MCA,表現出的症狀與MCA閉塞類似。有時還可表現為皮質和深部白質大面積腦梗死。
➤ 若栓子堵塞頸內動脈末端——ACA 和MCA 的起始處,患者可表現為意志缺失或木僵,並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或病覺缺失。
➤ 若PCA 起源於頸內動脈(稱為胚胎性大腦後動脈),則ICA 閉塞後還可出現相應PCA供應區域的症狀(圖10-8,圖10-9)。
頸內動脈除供血同側大腦外,還發出眼動脈供應視神經和視網膜。約25%的症狀性頸內動脈疾病患者可出現頻繁發作的短暫性黑矇。患者通常主訴在視野出現水平陰影升起和落下。該類患者還可主訴患側眼睛視物模糊,或上半或下半視野缺損。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持續數分鐘,少數患者在TIA 或腦梗死時出現由於眼動脈或視網膜中央動脈缺血或梗死。高調且能持續到舒張期的頸動脈雜音提示嚴重的狹窄,隨著狹窄程度逐漸增加,遠端血流逐漸減少,雜音逐漸減弱,如血管完全閉塞雜音則完全消失。
5. 頸總動脈
頸內動脈閉塞的所有症狀和體徵均可出現在頸內動脈閉塞的患者。頸外動脈的低血流量可能導致頜跛行。雙側頸總動脈起始處出現閉塞可能是由於大動脈炎所致。
後循環卒中
後循環由成對的椎動脈、基底動脈及成對的大腦後動脈組成。椎動脈在腦橋延髓交界處處會合形成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在腳間窩分為兩條大腦後動脈(圖10-8,圖10-9)。這些主要動脈發出長短旋支及更小的深穿支供應小腦、延髓、腦橋、中腦、丘腦底部、丘腦、海馬及內側顳葉和枕葉。各支血管的阻塞產生各自特有的症候群。
1. 大腦後動脈
對於75%的患者,雙側PCAs來源於基底動脈分叉處。20%的患者通過後交通動脈來源於同側頸內動脈,約有5%的患者PCA 均來源於同側頸內動脈(圖10-8,圖10-9)。P1段,或稱為交通前段,大腦後動脈是閉鎖的。
PCA症候群主要是由於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或栓子脫落堵塞該部位引起。後循環疾病還可由於椎動脈夾層或肌纖維發育不良所致。PCA閉鎖可引起兩大類臨床症候群:(1) P1症候群:中腦、下丘腦和丘腦症候群,該症候群是由於PCAP1近端及其深穿支病變所致(丘腦膝狀體動脈、Percheron動脈、脈絡膜後動脈);(2) P2症候群:顳葉和枕葉皮質病灶,由於PCAP2段遠端閉塞所致。
2. P1段症候群
梗死通常發生在同側下丘腦、內側丘腦、同側大腦腳和中腦(圖10-9,圖10-14)。患者可能出現第Ⅲ對腦神經麻痺伴對側共濟失調(Claude症候群)或伴對側偏癱(Weber症候群)。共濟失調是由於紅核或齒狀核紅核丘腦術受累,偏癱可定於大腦腳(圖10-14)。若下丘腦核團受累時,可表現為單側的偏身投擲。Percheron動脈閉塞時可表現為向上凝視和嗜睡。雙側PCA 近端閉塞可出現中腦、下丘腦的缺血梗死灶,患者可表現為昏迷、光反射消失、雙側錐體束症和去腦強直。
丘腦穿通動脈和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可表現為丘腦或丘腦內囊區域腔隙性梗死灶。丘腦(Déjérine-Roussy syndrome)症候群主要包含對側偏身感覺障礙,隨後出現偏身極其痛苦的灼燒樣疼痛。該症狀持續且對鎮痛藥反應較差。抗驚厥藥(卡馬西平或加巴噴丁)或三環類抗抑鬱藥可能有效。
3. P2症候群
(圖10-8,圖10-9)PCA 遠端閉塞可能導致顳葉內側和枕葉梗死灶。常表現為對側同向性偏盲伴黃斑迴避。通常僅上象限視野缺損受累。若視覺區域受累或僅有距狀溝受累,該患者可意識到視野缺損。顳葉內側和海馬區域受累可引起急性記憶下降,特別是優勢半球受累時常見。因為記憶存在雙側功能區該症狀通常能夠恢復。
若優勢半球受累,病灶累及到胼胝體壓部,患者可表現為失讀症但無失寫症。該類患者還可能出現面容失認、物體失認、數學符號失認、顏色失認和命名性失語,甚至在不累及胼胝體的患者仍可出現上述表現。大腦後動脈閉塞的患者可出現大腦腳幻覺症候群(顏色和物體的視幻覺)。
雙側PCAs梗死可出現皮質盲(全盲,但光反射仍存在)。該類患者通常意識不到失明或不承認失明(Anton症候群)。視覺區的微小病灶仍可能存在,但是該類患者可能稱視野缺損可能由尚保存的視野所代償。較少見的是,患者僅周邊視野缺損,但中央視野仍保存,成為「管狀視野」。
雙側視覺區受累可能導致Balint症候群,患者掃視周圍環境異常,通常是由於PCA 和MCA 交界分水嶺區低血流量梗死導致,如心搏驟停後。患者即便在凝視其他物體情況下,仍持續出現先前視覺圖像數分鐘(視覺存留),或不能合成完整的圖像(畫片動作失認)。栓子堵塞基底動脈頂端可能出現中央或周圍區域的部分或全部症狀。最典型的表現是雙側症狀,包括眼瞼下垂、雙側瞳孔不對稱或光反射消失或嗜睡。
4. 椎動脈和小腦後下動脈
椎動脈右側起始於無名動脈,左側起源於左側鎖骨下動脈,可分為4段,V1段自椎動脈起始處至第6段或第7段橫突孔,V2段穿自C6段至C2段橫突孔,V3段穿寰椎橫突孔繞寰椎弓經枕骨大孔穿過硬腦膜,V4段是V3後與對側椎動脈合併成基底動脈前這一部分。僅V4段發出分支供應腦幹和小腦的血供。小腦後下動脈(PICA)在其近端供應延髓外側,遠端分支供應小腦的下側面。
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易累及V1段和V4段。V1段起始處病變,可導致後循環栓子形成,來源於對側椎動脈、頸升動脈、甲頸幹或枕動脈的側支血流通常可以提供足夠血流,可抑制低灌注性TIA 或卒中。若一側椎動脈起始處不通,另一側椎動脈起始處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此時即使出現基底動脈血流逆流至椎動脈的側支循環,血流仍不能滿足相應的供血(圖10-8,圖10-9)。此時患者可出現低灌注性TIAs,出現持續頭暈、眩暈或交叉癱,此時也易形成血栓。
V4段遠端的疾病能夠加速血栓的形成,導致基底動脈栓塞或血栓發展到基底動脈。椎動脈在PICA起始處近心端狹窄能影響延髓外側和小腦半球後下部分。椎動脈起始處近心端的鎖骨下動脈閉塞,會導致同側椎動脈反向血流。同側上肢活動時可能引起自椎動脈供血需求增加,產生後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稱為「鎖骨下動脈盜血」。
雖然動脈粥樣硬化很少累及椎動脈第2段和第3段,這部分更容易出現夾層、肌纖維發育不良,或偶見椎間孔內骨刺壓迫椎動脈產生症狀。
V4段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可能引起延髓外側的缺血。可出現眩暈、同側面部和對側肢體麻木、復視、聲嘶、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同側Horner徵,被稱為「延髓背外側症候群」,也稱為「Wallenberg症候群」(圖10-10)。大部分病例來源於同側的椎動脈閉塞,也有部分來源於PICA 閉塞。椎動脈的延髓穿支閉塞或PICA閉塞可出現部分症狀。偏癱不是椎動脈閉塞典型的表現,但是,四肢癱可能是由於脊髓前動脈閉塞所致。
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延髓內側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錐體束徵、對側上下肢偏癱,但無面癱的表現。但若內側丘系與舌下神經纖維受累可出現對側關節位置覺的消失和同側舌無力。
小腦梗死後伴水腫形成可導致患者出現突然的呼吸暫停,可能是由於顱後窩壓力增高所致。眩暈、巴氏徵、共濟失調和雙側無力的症狀可能不出現,或者在呼吸暫停前可迅速短暫出現。步態不穩、頭痛、頭暈、噁心和嘔吐可能是唯一的早期症狀,出現這些表現時需提高警惕,下一步處理可能需要神經外科行減壓術,術後通常預後較好。這些症狀與病毒性迷路炎不好鑑別,但是頭痛、頸強直、單側辨距不良需高度懷疑卒中。
5. 基底動脈
基底動脈分支主要供應腦橋基底部、小腦上部,然後發出3組分支:(1)旁中央支,為7~10支,供應腦橋中線兩側的楔形部分;(2) 短旋支,5~7支,供應腦橋外側2/3、小腦中腳和上腳;(3)雙側長旋支(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環繞腦橋供應小腦半球。
基底動脈任何部分均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改變,但最常見的部位仍是基底動脈近心段和椎動脈的遠端。典型的動脈硬化斑塊發生在基底動脈近心段和單側或雙側椎動脈。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取決於是否存在來源於後交通動脈的反向側支血流。也有少見的情況,一側椎動脈夾層累及基底動脈,這取決於真假腔的位置,可出現多發穿支動脈卒中。
本文內容節選自《哈裡森內科學》。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欲了解更多內容,請閱讀原版書籍。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