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2020-11-23 醫脈通

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可定位神經功能缺損的部位,如果該症狀符合腦動脈供應範圍,則導致該症狀的責任病變基本確定。這種情況在患者表現為TIA而查體是正常時則尤為重要。如一個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功能喪失和右側偏盲,下一步需尋找左側大腦中動脈栓子來源。若檢查發現該患者右側頸內動脈狹窄,則提示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則需進一步尋找其他病因。


《哈裡森內科學》對缺血性腦血管病對應的腦動脈供血區域的臨床表現(圖10-6至圖10-10)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卒中的症狀可分為:(1)前循環大動脈卒中;(2)後循環大動脈卒中;(3)任意血管床病變所致的小動脈疾病。本文主要對前循環卒中和後循環卒中進行介紹。


前循環卒中


頸內動脈及其分支組成顱內前循環血管。這些血管閉塞可由血管本身疾病所致(如動脈粥樣硬化性或夾層)或由近端來源的栓子所堵塞。不同顱內大動脈閉塞均可導致不同的臨床徵象。


1. 大腦中動脈(MCA) 


大腦中動脈(MCA) 近端或某主要分支的閉塞栓塞可能性通常(包括動脈G動脈栓塞、心源性栓塞或其他未知來源的栓子)較動脈本身粥樣硬化可能性大。MCA近端的動脈粥樣改變可以導致MCA遠端區域栓塞,也可以導致更少見低流速TIAs。軟腦膜的側支代償可以減少MCA狹窄後出現臨床表現。


MCA皮質分支主要供應大腦半球外側表面大部分區域,除了:(1)ACA供應額極、額葉和頂葉上內側條形區域;(2)PCA 供應顳葉下側和枕極區域(圖10-6至圖10-9)。


MCA近端(M1段)發出穿支(豆紋動脈)供應殼核、蒼白球、內囊後肢、鄰近的放射冠和尾狀核大部分(圖10-6)。在外側裂,大部分患者的MCA 可分為上幹和下幹(M2段)。下幹的主要分支供應頂葉下側和顳葉的皮質,上幹分支功能額葉和頂葉上部的皮層(圖10-7)。



若患者MCA 在其起始處出現閉塞(堵塞了皮層支和深穿支),同時遠端側支建立較少,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在發病後的1~2天可出現凝視同側,面癱導致構音障礙。當優勢半球受累時,患者可表現為完全性失語。當位非優勢半球受累時,患者可表現為病感失認、結構性失用和忽視。


完全的MCA 症候群最常見於動脈主幹的閉塞。皮層的側支血流和動脈供應範圍的不同導致很多局灶性症狀的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還可見於栓子進入MCA 近端而未完全栓塞MCA、堵塞MCA 遠端分支,或栓塞破裂轉移到遠端。


由於栓子堵塞單一血管分支所致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症狀包括手或上肢和手單側無力(分支症狀),或面部無力伴有非流利失語(Broca失語),伴或不伴肢體無力(額葉症狀)。同時出現感覺障礙、肢體無力、非流利性失語的患者通常提示栓子堵塞MCA 上幹近端,存在較大面積額葉和頂葉皮層的梗死(圖10-7)。


如果患者出現流利性失語(Wernicke失語)但無肢體無力的表現,通過提示優勢半球MCA 下幹供應的後部(顳葉皮質)受累。不能理解書寫及說話為顯著的表現時,通常伴有對側上1/4象限的偏盲。偏側忽視或空間認識不能但不伴肢體無力通常提示非優勢半球MCA下幹受累。


豆紋動脈閉塞導致內囊區域的小血管卒中(腔隙性腦梗死)(圖10-6),表現為對側純運動性卒中或感覺-運動性卒中;內囊膝部向後部缺血先後導致面癱、上肢無力、下肢無力,也可以主要表現為對側手共濟失調和構音困難(笨拙手、構音困難腔隙症候群);蒼白球和殼核受累很少有臨床症狀,但是有帕金森症候群和偏側投擲症的報導。


2. 大腦前動脈(ACA)


ACA可分為兩段,交通前段即A1段(連接頸內動脈和前交通動脈)和交通後段A2段(ACA 遠端血流)。A1段發出數條深穿支供應內囊前肢、前穿質、杏仁核、下丘腦前部和尾狀核頭的下部圖(圖10-6)。


ACA近端閉塞的患者可無症狀,血流可通過前交通動脈和來自MCA、PCA 的側支動脈進行代償。單純A2段閉塞導致對側症狀出現(圖10-8)。若患者雙側A2段均來源於同一大腦前動脈主幹(A1段共幹),閉塞可引起雙側的症狀。患者可表現為顯著的意志缺失(言語及運動反應延遲)、偏癱或四肢輕癱伴雙側錐體束徵和尿失禁。


3. 脈絡膜前動脈


該動脈來源於頸內動脈,供應內囊後肢和後外側白質,該部分通過膝距束纖維(圖10-9)。脈絡膜前動脈閉塞的全部症狀主要包括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身感覺減退)和偏盲。但是,該部分的血液供應還來源於MCA 深穿支、後交通動脈和脈絡膜後動脈,可以出現輕微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的症狀,通常恢復較快。脈絡膜前動脈的血栓通過來源於血管的原位血栓形成,頸內動脈動脈瘤外科夾閉術過程中該血管容易受損導致醫源性閉塞。



4. 頸內動脈(ICA)


頸內動脈閉塞的症狀多種多樣,其表現取決於導致缺血的機制,如栓塞、原位栓子或低灌注所致。最常見的受累部位是MCA 供血區域的皮質。


➤ Willis環完整的患者常無症狀。

➤ 若栓子從頸內動脈進入MCA,表現出的症狀與MCA閉塞類似。有時還可表現為皮質和深部白質大面積腦梗死。

➤ 若栓子堵塞頸內動脈末端——ACA 和MCA 的起始處,患者可表現為意志缺失或木僵,並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或病覺缺失。

➤ 若PCA 起源於頸內動脈(稱為胚胎性大腦後動脈),則ICA 閉塞後還可出現相應PCA供應區域的症狀(圖10-8,圖10-9)。


頸內動脈除供血同側大腦外,還發出眼動脈供應視神經和視網膜。約25%的症狀性頸內動脈疾病患者可出現頻繁發作的短暫性黑矇。患者通常主訴在視野出現水平陰影升起和落下。該類患者還可主訴患側眼睛視物模糊,或上半或下半視野缺損。大部分患者的症狀持續數分鐘,少數患者在TIA 或腦梗死時出現由於眼動脈或視網膜中央動脈缺血或梗死。高調且能持續到舒張期的頸動脈雜音提示嚴重的狹窄,隨著狹窄程度逐漸增加,遠端血流逐漸減少,雜音逐漸減弱,如血管完全閉塞雜音則完全消失。


5. 頸總動脈


頸內動脈閉塞的所有症狀和體徵均可出現在頸內動脈閉塞的患者。頸外動脈的低血流量可能導致頜跛行。雙側頸總動脈起始處出現閉塞可能是由於大動脈炎所致。


後循環卒中


後循環由成對的椎動脈、基底動脈及成對的大腦後動脈組成。椎動脈在腦橋延髓交界處處會合形成基底動脈。基底動脈在腳間窩分為兩條大腦後動脈(圖10-8,圖10-9)。這些主要動脈發出長短旋支及更小的深穿支供應小腦、延髓、腦橋、中腦、丘腦底部、丘腦、海馬及內側顳葉和枕葉。各支血管的阻塞產生各自特有的症候群。


1. 大腦後動脈 


對於75%的患者,雙側PCAs來源於基底動脈分叉處。20%的患者通過後交通動脈來源於同側頸內動脈,約有5%的患者PCA 均來源於同側頸內動脈(圖10-8,圖10-9)。P1段,或稱為交通前段,大腦後動脈是閉鎖的。


PCA症候群主要是由於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形成或栓子脫落堵塞該部位引起。後循環疾病還可由於椎動脈夾層或肌纖維發育不良所致。PCA閉鎖可引起兩大類臨床症候群:(1) P1症候群:中腦、下丘腦和丘腦症候群,該症候群是由於PCAP1近端及其深穿支病變所致(丘腦膝狀體動脈、Percheron動脈、脈絡膜後動脈);(2) P2症候群:顳葉和枕葉皮質病灶,由於PCAP2段遠端閉塞所致。


2. P1段症候群 


梗死通常發生在同側下丘腦、內側丘腦、同側大腦腳和中腦(圖10-9,圖10-14)。患者可能出現第Ⅲ對腦神經麻痺伴對側共濟失調(Claude症候群)或伴對側偏癱(Weber症候群)。共濟失調是由於紅核或齒狀核紅核丘腦術受累,偏癱可定於大腦腳(圖10-14)。若下丘腦核團受累時,可表現為單側的偏身投擲。Percheron動脈閉塞時可表現為向上凝視和嗜睡。雙側PCA 近端閉塞可出現中腦、下丘腦的缺血梗死灶,患者可表現為昏迷、光反射消失、雙側錐體束症和去腦強直。



丘腦穿通動脈和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可表現為丘腦或丘腦內囊區域腔隙性梗死灶。丘腦(Déjérine-Roussy syndrome)症候群主要包含對側偏身感覺障礙,隨後出現偏身極其痛苦的灼燒樣疼痛。該症狀持續且對鎮痛藥反應較差。抗驚厥藥(卡馬西平或加巴噴丁)或三環類抗抑鬱藥可能有效。


3. P2症候群


(圖10-8,圖10-9)PCA 遠端閉塞可能導致顳葉內側和枕葉梗死灶。常表現為對側同向性偏盲伴黃斑迴避。通常僅上象限視野缺損受累。若視覺區域受累或僅有距狀溝受累,該患者可意識到視野缺損。顳葉內側和海馬區域受累可引起急性記憶下降,特別是優勢半球受累時常見。因為記憶存在雙側功能區該症狀通常能夠恢復。


若優勢半球受累,病灶累及到胼胝體壓部,患者可表現為失讀症但無失寫症。該類患者還可能出現面容失認、物體失認、數學符號失認、顏色失認和命名性失語,甚至在不累及胼胝體的患者仍可出現上述表現。大腦後動脈閉塞的患者可出現大腦腳幻覺症候群(顏色和物體的視幻覺)。


雙側PCAs梗死可出現皮質盲(全盲,但光反射仍存在)。該類患者通常意識不到失明或不承認失明(Anton症候群)。視覺區的微小病灶仍可能存在,但是該類患者可能稱視野缺損可能由尚保存的視野所代償。較少見的是,患者僅周邊視野缺損,但中央視野仍保存,成為「管狀視野」。


雙側視覺區受累可能導致Balint症候群,患者掃視周圍環境異常,通常是由於PCA 和MCA 交界分水嶺區低血流量梗死導致,如心搏驟停後。患者即便在凝視其他物體情況下,仍持續出現先前視覺圖像數分鐘(視覺存留),或不能合成完整的圖像(畫片動作失認)。栓子堵塞基底動脈頂端可能出現中央或周圍區域的部分或全部症狀。最典型的表現是雙側症狀,包括眼瞼下垂、雙側瞳孔不對稱或光反射消失或嗜睡。


4. 椎動脈和小腦後下動脈 


椎動脈右側起始於無名動脈,左側起源於左側鎖骨下動脈,可分為4段,V1段自椎動脈起始處至第6段或第7段橫突孔,V2段穿自C6段至C2段橫突孔,V3段穿寰椎橫突孔繞寰椎弓經枕骨大孔穿過硬腦膜,V4段是V3後與對側椎動脈合併成基底動脈前這一部分。僅V4段發出分支供應腦幹和小腦的血供。小腦後下動脈(PICA)在其近端供應延髓外側,遠端分支供應小腦的下側面。


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易累及V1段和V4段。V1段起始處病變,可導致後循環栓子形成,來源於對側椎動脈、頸升動脈、甲頸幹或枕動脈的側支血流通常可以提供足夠血流,可抑制低灌注性TIA 或卒中。若一側椎動脈起始處不通,另一側椎動脈起始處出現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此時即使出現基底動脈血流逆流至椎動脈的側支循環,血流仍不能滿足相應的供血(圖10-8,圖10-9)。此時患者可出現低灌注性TIAs,出現持續頭暈、眩暈或交叉癱,此時也易形成血栓。


V4段遠端的疾病能夠加速血栓的形成,導致基底動脈栓塞或血栓發展到基底動脈。椎動脈在PICA起始處近心端狹窄能影響延髓外側和小腦半球後下部分。椎動脈起始處近心端的鎖骨下動脈閉塞,會導致同側椎動脈反向血流。同側上肢活動時可能引起自椎動脈供血需求增加,產生後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稱為「鎖骨下動脈盜血」。


雖然動脈粥樣硬化很少累及椎動脈第2段和第3段,這部分更容易出現夾層、肌纖維發育不良,或偶見椎間孔內骨刺壓迫椎動脈產生症狀。


V4段原位血栓形成或栓塞可能引起延髓外側的缺血。可出現眩暈、同側面部和對側肢體麻木、復視、聲嘶、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同側Horner徵,被稱為「延髓背外側症候群」,也稱為「Wallenberg症候群」(圖10-10)。大部分病例來源於同側的椎動脈閉塞,也有部分來源於PICA 閉塞。椎動脈的延髓穿支閉塞或PICA閉塞可出現部分症狀。偏癱不是椎動脈閉塞典型的表現,但是,四肢癱可能是由於脊髓前動脈閉塞所致。


也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延髓內側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錐體束徵、對側上下肢偏癱,但無面癱的表現。但若內側丘系與舌下神經纖維受累可出現對側關節位置覺的消失和同側舌無力。


小腦梗死後伴水腫形成可導致患者出現突然的呼吸暫停,可能是由於顱後窩壓力增高所致。眩暈、巴氏徵、共濟失調和雙側無力的症狀可能不出現,或者在呼吸暫停前可迅速短暫出現。步態不穩、頭痛、頭暈、噁心和嘔吐可能是唯一的早期症狀,出現這些表現時需提高警惕,下一步處理可能需要神經外科行減壓術,術後通常預後較好。這些症狀與病毒性迷路炎不好鑑別,但是頭痛、頸強直、單側辨距不良需高度懷疑卒中。


5. 基底動脈


基底動脈分支主要供應腦橋基底部、小腦上部,然後發出3組分支:(1)旁中央支,為7~10支,供應腦橋中線兩側的楔形部分;(2) 短旋支,5~7支,供應腦橋外側2/3、小腦中腳和上腳;(3)雙側長旋支(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環繞腦橋供應小腦半球。


基底動脈任何部分均可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改變,但最常見的部位仍是基底動脈近心段和椎動脈的遠端。典型的動脈硬化斑塊發生在基底動脈近心段和單側或雙側椎動脈。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取決於是否存在來源於後交通動脈的反向側支血流。也有少見的情況,一側椎動脈夾層累及基底動脈,這取決於真假腔的位置,可出現多發穿支動脈卒中。


本文內容節選自《哈裡森內科學》。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欲了解更多內容,請閱讀原版書籍。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圖文並茂談卒中症狀定位,邊看邊學習
    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可定位神經功能缺損的部位,如果該症狀符合腦動脈供應範圍,則導致該症狀的責任病變基本確定
  • 眼與卒中:如何通過視覺症狀進行定位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和視覺功能關係密切,很多卒中患者都會有不同類型和程度的視覺症狀或體徵。雖然及時識別這些表現對於患者的診斷和預後有重要意義,但不少臨床醫生對這類異常的鑑別和處理都感到頭痛和不得要領。本文綜述並討論了與卒中所致眼部異常相關的主要問題,旨在為臨床醫生的日常實踐提供借鑑和幫助。
  • 卒中祖師 (8): Charcot
    除了上述以外,Charcot的三個弟子有額外的貢獻。一是Henri Duret,他做了第一次腦血管的現代性解剖研究。二是Pierre Marie,他研究並對腔隙卒中做出顯著貢獻。三是Marie的學生Charles Foix,他建立了臨床卒中學。
  • 眼與頭痛:如何通過視覺症狀進行定位診斷?|臨床必備
    眼與頭痛:如何通過視覺症狀進行定位診斷?頭痛是神經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門診患者就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多合併眼科症狀,問診時我們常關注患者的併發症,如有無視物不清、有無畏光眼痛等,似乎比較容易就能摸索出一條偏頭痛的診斷線索。但當患者以視覺障礙為首發症狀時,首診常為眼科,對於神經科的評估或許就不那麼全面。
  • ISC 2016:腦掃描確定卒中發病時間後行藥物溶栓是安全的
    在卒中清醒人群和不能確定症狀是何時發生的人群中,研究人員認為有15%-30%沒有使用組織纖溶酶原激活物。專家指出這種藥物只有在卒中發生後4.5小時內使用才有效。在周五的美國心臟病協會國際卒中大會上,報告了一個小型研究,研究人員使用精密的腦掃描成像來確定「未被注意到」的卒中的發病時間。
  • 健康中年男子突發卒中,罪魁禍首竟然是……
    患者急性腦梗死診斷明確,尋找病因成了神經科醫生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患者完善實驗室檢查、CT血管造影(CTA)、顱外Holter監測和超聲心動圖後均顯示正常。在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時卻意外發現了伸入左頸內動脈管腔的線性組織帶(圖B)。
  • 中國卒中學會卒中與眩暈分會第四屆學術年會開幕
    老年人的增多,老年疾病病例就會增多,眩暈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症狀,所以他預計未來業內將任務繁重,但他認為經過全國同行的努力,必將取得成績。隨著學習研究的深入,臨床上會碰到更多不典型和疑難病例,解剖學習有助於定位定量的診斷。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診斷疑難病例的能力也會進一步提高。
  • 出現這些症狀不能拖!耽誤1分鐘多死190萬個腦細胞!牢記急救口訣
    救治及時,病人術後2天就有好轉 「叮鈴鈴,叮鈴鈴……」4月26日,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高級卒中中心的專線卒中綠色通道電話響起,神經科住院總醫師接到了急診科的會診電話:「66歲男性,左側肢體無力3小時,NIHSS評分18分,請緊急會診!」
  • 卒中CTA裡藏的陷阱,這篇文章教你迴避
    遇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科醫師往往是第一位看到患者CT圖像的人,並且與放射科相比,可以更好地將影像學檢查結果與臨床相結合,因此對CT結果有著良好的理解,對神經科醫生而言非常重要。本文將介紹一些急性卒中CT,特別是CTA檢查應用的經驗。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獲評「四星高級卒中中心」
    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高級卒中中心,被國家衛健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辦公室授予「2020年度四星級高級卒中中心」殊榮。近年來,襄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4小時×7天全天候作戰的高效卒中團隊,在周佩洋博士的帶領下,不斷加強人才梯隊建設,強化卒中中心內涵質理管理,努力提升醫療服務水準,運用靜脈溶栓治療、機械取栓術、頸動脈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等救治措施,在急診取栓、缺血及出血性腦血管病的介入治療方面取得迅猛發展,實現高質量搶救,每年將眾多卒中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
  • 奈特生理學彩色圖譜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資源名稱】《奈特生理學解剖圖譜》【資源簡介】《奈特人體生理學彩色圖譜》中,奈特博士繪製的250幅彩圖和模式圖真實地反映了人體組織的結構和功能每章都從器官系統生理學重要的整體關係開始介紹,而後逐級深入到組組織、細胞、亞細胞結構水平、曲線圖、表格和模式圖闡明鍵的概念和總結相互關係的原理,使本圖譜可與生理學教科書配套使用。本圖譜對醫學生和醫學相關人員學習、理解生理學原理十分有用。【部分截圖】
  • 腦動脈供血區的彩色圖譜來了,神經科醫生得人手一份!
    導讀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和病死率高,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如何根據病變部分判斷責任血管對診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13張圖展示了不同層面不同功能區域的責任血管。
  • 神經科基本功:排尿障礙定位診斷,看這一篇就夠了
    排尿反射的動畫(視頻來源:YouTube)作者:張慶奎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教學查房時很多青年的醫生做病例匯報,提到排尿障礙定位往往直接定位於自主神經。但事實上排尿障礙包含各種類型尿失禁和尿瀦留,以及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等,不同的臨床表現,其神經科定位意義也不同。展開正文之前向大家提一個問題, 「你看著我,我尿不出來」和「嚇尿了」各是什麼神經機制呢?
  • JNIS中文版丨史樹貴教授導讀:取栓治療兒童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學評估標準
    兒童缺血性卒中並不罕見,且易導致毀滅性終身殘疾。由於缺乏識別經驗和急診影像學資料,兒童卒中患者常常不能在4.5h或6h內明確診斷。經過篩選的成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24h內行機械取栓術仍可獲益,這對那些經常被延遲診斷的兒童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啟示。但是目前還沒有隨機試驗來確定兒童缺血性卒中時進行取栓的最佳選擇標準。
  • 神經科的那些病例:突發右側肢體舞動 1 例
    舞蹈樣動作的定位診斷如何?舞蹈樣動作是一種不自主動作,表現為無規律的、快速突發的一過性動作,可影響全身,但以遠端肢體受累最為常見,就像「跳霹靂舞」一樣,比較容易識別。舞蹈樣動作經常和投擲樣動作一起出現,投擲樣動作主要累及近端肢體,是舞蹈樣動作的一種嚴重極端的狀態。其解剖學定位於對側殼核、尾狀核、底側丘腦或丘腦,可參見模式圖 4。
  • 重磅:中國畜禽吸蟲形態分類彩色圖譜
    《中國畜禽吸蟲形態分類彩色圖譜》是《中國畜禽寄生蟲彩色圖譜》的5 部專著之一,得到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編號:2012FY120400)資助,也是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編號:2000DEB10031)的延續,還是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工作項目(編號: 2004DKA30480、2005DKA21104)和上海市閔行區高層次人才基金專項(編號:2008RC15、2012RC30)等工作的積累。
  • 圖文解讀:卒中引發視覺障礙,眼科檢查提示卒中
    很多卒中患者都會有不同類型和程度的視覺症狀或體徵。前幾天小編介紹了視覺系統的解剖與血液供應,以及基於解剖部位及相應血液供應缺血引發的視覺相關功能障礙,此外還有一些其他症狀,本文將進行介紹。遇到類似的患者,我們應如何評估並進行診斷?還需警惕哪些類似疾病?
  • 4個問題2張表,手把手教你診斷後循環卒中
    一些患者的症狀可能並不符合傳統的TIA標準,但同樣與後循環卒中的風險有關,而這可能是診斷後循環卒中的一個真正的挑戰。哪些疾病可能與後循環卒中相混淆?➤ 急性周圍前庭症候群是最常與後循環卒中相混淆的一類疾病,通常會導致孤立的眩暈,並且沒有其他腦幹症狀或體徵,比卒中要更為常見。HINTS檢查有助於鑑別周圍性和中樞性前庭症狀。
  • 【述評】重視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院前識別和轉運
    近年來,隨著各級卒中中心的建設,院內卒中綠色通道越來越普及,院內卒中救治流程越來越高效。但是院前救治(發現、派遣、轉運)仍佔據發病-治療時間的主要部分,易造成救治延誤,也是影響卒中患者預後的重要獨立因素。國內近期推出了關於腦卒中院前急救的共識和指導規範。其中,如何識別卒中症狀,及時轉運疑似卒中的患者,需要公眾、急救人員、輔助醫務人員、全科醫師的共同關注和努力。
  • 新橋醫院楊清武獲評「全國10大傑出青年神經科醫師」
    昨日,記者從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獲悉,在剛剛結束的第九屆中國神經科醫師大會上,該院神經內科主任楊清武教授獲評全國10大傑出青年神經科醫師榮譽稱號。楊清武教授擔任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青年委員、中國卒中學會轉化醫學分會常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國外SCI收錄論文30篇,部分研究發表在Ann Neurol、Progress in Neurobiology、stroke、J Immunol、JCBFM等高影響雜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項,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