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基本功:排尿障礙定位診斷,看這一篇就夠了

2020-11-27 醫脈通

排尿反射的動畫(視頻來源:YouTube

作者:張慶奎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教學查房時很多青年的醫生做病例匯報,提到排尿障礙定位往往直接定位於自主神經。但事實上排尿障礙包含各種類型尿失禁和尿瀦留,以及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等,不同的臨床表現,其神經科定位意義也不同。展開正文之前向大家提一個問題, 「你看著我,我尿不出來」和「嚇尿了」各是什麼神經機制呢?


排尿的解剖生理


參與排尿過程的三種肌肉,分別為逼尿肌、尿道內括約肌和尿道外括約肌。逼尿肌和尿道內括肌受自主神經支配,為非隨意肌;尿道外括約肌受軀體運動神經支配,為隨意肌。

   

  圖1 膀胱的神經支配


  排尿中樞包括大腦、腦幹及脊髓(骶髓副交感排尿中樞、胸腰髓交感神經中樞和骶髓前角陰部神經中樞即Onuf核)。


排尿反射


排尿反射在脊髓水平即可完成,但是排尿反射還受大腦皮層和腦幹的調控,有意識地抑制或加強其反射。正常膀胱功能包括兩個分期,即儲尿期和排尿期。


1. 儲尿期


儲尿期的膀胱可隨意或自發地進入排尿期。在嬰兒期,高位中樞發育尚不完全,當膀胱容量達到一定的閾值,膀胱壁內壓力感受器受刺激,衝到傳至骶髓副交感排尿中樞,作為初級排尿中樞,骶髓可直接返回信號(3個信號,即興奮盆內臟傳出神經,抑制交感神經中樞和Onuf核)最終達效應器膀胱和尿道,引起逼尿肌收縮和尿道括約肌舒張,完成整個排尿過程。此過程為非意識性的,意味著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只要膀胱內尿液容量達到一定閾值,排尿反射就不可抑制的發生。


2. 排尿期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皮質和椎體束逐漸發育完善,皮質中樞對脊髓的低級排尿中樞的控制力增強,可達到隨意排尿。此時當膀胱充盈,衝到傳至骶髓排尿反射初級中樞,與此同時膀胱的痛覺沿脊髓丘腦束上行,膀胱的充盈感和尿意沿脊髓後索薄束上行,最終傳導至皮層排尿反射高級中樞(旁中央小葉),產生排尿欲。


如果環境不允許,大腦皮層發出衝動,經下行纖維抑制骶髓初級排尿中樞,並興奮骶髓Onuf核和胸腰髓的交感中樞,使逼尿肌鬆弛,尿道內、外括約肌收縮,抑制排尿。當決定排尿時,大腦皮層的自主信號對低級中樞作用則相反,解除對骶髓的抑制,並通過腦橋排尿中樞協調同步信號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縮和內、外括約肌的舒張,完成排尿。


 

圖2 排尿反射示意圖(圖片來源:谷歌,丁啟龍教授PPT)


大腦——最高指揮中樞,對低位排尿中樞起抑制作用


大腦是整個排尿系統的司令官,使排尿成為一個有意識的活動。正常情況下,大腦皮質的高級排尿中樞對脊髓的低級中樞有興奮和抑制兩方面作用,但以抑制為主。


當大腦皮層(旁中央小葉或其下行纖維束)病變時,機體喪失對骶髓的正常抑制,也就是排尿反射不再受意識控制,稱為無抑制性神經源性膀胱。因骶髓初級排尿反射弧仍然完整,所以排尿的力量、尿線都正常,且無殘餘尿。另膀胱感覺也可正常。患者主要表現為急迫性尿失禁和膀胱高反應性,即使僅有少量尿液,也可誘發排尿,排尿頻繁且每次尿量較少。


病理情況常見於腦出血、腦梗死、上矢狀竇血栓形成、上矢狀竇附近的腦膜瘤、多發性硬化等;生理情況見於嬰幼兒。


腦幹——作為中繼站,具有協調排尿過程的作用


腦橋是大腦與膀胱之間聯繫的重要中繼站,功能區主要由腦橋嘴側的神經元組成,稱為腦橋排尿中樞 (Pontine Micturition Center,PMC)。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 PAG)又作為大腦與腦橋之間的中介。PMC接收來自皮層和下遊的各種信號,默認是觸發排尿反射,協同排尿相關的肌肉活動,保證逼尿肌收縮的同時尿道括約肌開放。當膀胱充盈時,膀胱壓力感受器信號傳至腦橋,繼而傳至大腦,產生尿意。如不宜排尿,大腦通過PAG介導向PMC發送抑制信號,PMC去活化,尿意消失,達到延遲排尿。相關病理生理與骶部以上脊髓病變類似,下面一同闡述。


骶部以上脊髓——反射弧完整,但協調性喪失


骶髓以上節段損害(包括腦橋),初級排尿中樞完整,此時膀胱排尿機能只受脊髓反射弧的影響,稱為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表現為逼尿肌反應亢進,膀胱排空頻繁,伴急迫性尿失禁,以上表現與皮質中樞病變時相同。這裡不同的一點是,因為腦橋排尿中樞也失去了對骶髓的控制,導致膀胱逼尿肌與尿道括約肌的協調障礙。尿道外括約肌間歇性的收縮,如果膀胱和尿道外括約肌同時收縮,患者將感到強烈的尿意但只能排出少量尿液,這種情況稱作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 DSD)。


需要注意的是DSD導致膀胱收縮對抗閉合的括約肌,從而引起膀胱壓力升高和膀胱輸尿管反流,最終可引起腎積水。 


常見病因有外傷、腫瘤、脊髓梗死、多發性硬化等。


骶髓——反射弧完整性喪失


嚴重的骶髓損傷,膀胱失去了脊髓中樞的控制,膀胱既沒有任何感覺,又不受運動神經支配,即逼尿肌無反射(detrusor areflexia),出現尿瀦留。不過在膀胱周圍的膀胱神經叢或膀胱壁內的節後神經元仍能使逼尿肌收縮,以完成排尿動作,即所謂的自主反射,因此稱為自主性神經源性膀胱。但是此時逼尿肌的收縮仍很不足,排尿無力,需用腹肌甚至以手壓腹,幫助排尿。


常見病因有骶髓圓錐腫瘤、外傷、感染、脊膜膨出等。


周圍神經——反射弧完整性喪失


1. 感覺缺失性神經源性膀胱


如果病變主要位於後根(乃至後索),病變中斷了膀胱感覺的傳入,大腦皮層不會感知膀胱膨脹感,不會有尿意,但大腦皮層的抑制性衝動仍能到達脊髓。因無法根據膀胱容量的增加而啟動排尿,膀胱容量明顯增大,可達1000ml,此時稱為感覺缺失性神經源性膀胱,也叫無張力性膀胱(感覺缺失型)。這類患者表現為排尿極度無力,只能慢慢溢出,即溢出性尿失禁。常見於脊髓空洞、脊髓癆和多發性硬化症。


2. 運動麻痺性神經源性膀胱


如果病變位於排尿反射傳出神經,有尿意,累及支配膀胱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或同時累及支配尿道外括約肌的陰部神經,導致逼尿肌收縮力減弱和/或尿道內、外括約肌控尿能力減低,出現排尿困難或尿失禁(取決於逼尿肌和括約肌病變情況),稱為運動麻痺性神經源性膀胱。 


當病變處於急性期——休克期


 脊髓(骶髓以上)急性損傷,最初6-12周脊髓處於休克期,一切反射都消失,排尿反射也不例外,因而出現尿瀦留。除脊髓損傷外,腦卒中等腦部急性病變也是同樣道理,導致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樞控制,出現脊休克,早期表現為尿瀦留。


「尿羞症」 & 「嚇尿了」


「你看著我,我尿不出來!」這可能是很多人曾經有過的經歷。它還有個學名叫做膀胱害羞症(Paruresis),又稱害羞膀胱症候群(Shy Bladder Syndrome)。最初學習膀胱的自主神經支配時我們知道,交感神經興奮時,膀胱逼尿肌舒張,尿道內括約肌收縮,抑制排尿。那麼當人在公共衛生間準備排尿時,一緊張,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就可能出現排尿困難的尷尬,即膀胱害羞症。目前膀胱害羞症主要被認為是心理性疾病,不過其具體的機制仍存在一些爭議。


圖3(圖片來源:谷歌)

     

至於「嚇尿了」,上文說到大腦皮層通過向PMC發送抑制性信號,達到延遲排尿的目的。前面沒有提到,其實皮層下結構同樣可對PMC施加影響,如邊緣系統。我們知道邊緣系統參與情緒表達、應激反應等活動。


當我們感到極度恐慌或驚嚇的時候,機體進入應激狀態,即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此時邊緣系統短時間內對PMC進行狂轟濫炸,造成正常大腦皮層排尿中樞對PMC的控制減弱甚至完全喪失,也就是說人體對排尿的意識控制減弱甚至完全喪失,最終引發尿頻或尿失禁。


此外,排尿反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關於大腦的高級排尿中樞,目前認識尚為初級且淺顯,本文僅闡述了排尿過程的大致輪廓。另本文均未考慮合併泌尿外科相關疾病可能。


參考文獻:

1.王麗華,陳立傑,芮德源主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圖解,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Clare JF, Derek G, William CG. The neural control of micturi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08 Jun; 9: 452-466.

3. Neurogenic Bladder, Medscape.

4. Soifer S, Nicaise G, Chancellor M, et al. Paruresis or shy bladder syndrome: an unknown urologic malady?[J]. Urologic Nursing, 2009, 29(2):87-93; quiz 94.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眼與頭痛:如何通過視覺症狀進行定位診斷?|臨床必備
    眼與頭痛:如何通過視覺症狀進行定位診斷?頭痛是神經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門診患者就診最常見的主訴之一,多合併眼科症狀,問診時我們常關注患者的併發症,如有無視物不清、有無畏光眼痛等,似乎比較容易就能摸索出一條偏頭痛的診斷線索。但當患者以視覺障礙為首發症狀時,首診常為眼科,對於神經科的評估或許就不那麼全面。
  • 這5類常見的眼病與神經科密切相關,你都掌握了嗎?
    雖然這些情況可能需要眼科醫生或兩科醫生共同治療,但神經科醫生也應能辨別和認識這些常見的神經性眼科疾病,包括視乳頭水腫和特發性顱內高壓(IIH)、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AION)、視神經炎、眼部運動性顱神經病變、霍納 (Horner)症候群。早期診斷和治療這些疾病可能會延長患者的生命或挽救視力。
  • 圖說解剖:「上瞼下垂」的定位診斷
    作為變幻莫測的「魔教」神經科,同病異象、異象同病早已是家常便飯,從肌肉到神經的定位,再到「midnights」的定性,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的偵探精神似乎是每個神經科醫生的必備錦囊。回到本文的主題,單純的「上瞼下垂」病因眾多,加之頭顱的精細解剖結構,實難記憶,本文主要從眼瞼的神經、肌肉解剖出發,定位診斷,幫助臨床鑑別。
  • Brain|新的診斷標準「再」定義早期痴呆症
    最新報導,據專家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患者到神經科就診時,可能會被誤診為早期痴呆症。2020年8月13日,在英國《Brain》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英國的學者和臨床醫生合作重定義了一種被廣泛認可、卻對其知之甚少的疾病診斷概念——功能性認知障礙(FCD)來用於早期痴呆症的鑑別診斷1。
  • 基因突變或致陣發性運動源性運動障礙
    近日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福建醫科大學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利用先進的外顯子組測序(Exome Sequencing)技術證實PRRT2基因突變有可能導致了陣發性運動源性運動障礙
  • 神經科基本功——卒中症狀定位,你們要的彩色圖譜來了
    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可定位神經功能缺損的部位,如果該症狀符合腦動脈供應範圍,則導致該症狀的責任病變基本確定
  • 對話王慶偉:神經源性膀胱的診斷及治療
    前言:目前神經系統的疾病發生率越來越高,例如腦血管卒中(腦出血腦梗塞),脊柱和頭顱的外傷,腫瘤和感染等,不僅會出現機體運動和感覺異常,導致活動受限;也會出現排尿異常,被醫生診斷為神經源性膀胱,表現為尿頻,尿急,尿失禁和排尿困難。神經源性膀胱的治療比神經性感覺和運動障礙恢復更為困難。
  • 陣發性運動源性運動障礙或因基因突變導致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吳志英教授和福建醫科大學的王檸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吳志英教授現為復旦大學神經病學研究所所長,華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研究方向為神經遺傳變性病。長期從事神經內科臨床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擅長於神經科較疑難的肌肉疾病及神經遺傳病。        陣發性運動源性運動障礙(PKD)是一種運動誘發的以肢體和軀幹陣發性舞蹈手足徐動症或肌張力障礙痙攣為特徵的一種不常見的散發性、家族性或繼發性疾病。
  • 膀胱逼尿肌收縮乏力 男童多年排尿困難終查出原因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9日消息(記者 王洪旭)9歲男童多年排尿困難卻難查原因。近日,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海南省兒童醫院)兒童泌尿外科主任趙振理帶領團隊,為這名患兒順利完成了影像尿流動力學檢查,準確找出了病因。這也是海南省首例兒童影像尿流動力學檢查。
  • 看這一篇就夠了
    在病原學確立診斷後,根據病原微生物和藥敏結果進行確定性治療。但由於常規檢查耗時幾天,危重病患者病情不允許等待,因此,一般在病原學診斷確立之前,常根據臨床特點和規律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一旦得到了病原學檢查和藥敏初步結果,就考慮更正確的治療。
  • 當黃頭髮遇上了鼠尿味,竟是神經科這種病?你清楚嗎?
    今天的神經病例時間,我們來看看神經科的一種常見遺傳代謝疾病,患者可表現為智力低下、癲癇發作、行為異常等症狀,還能表現為溼疹、鼠尿味、皮膚白皙、毛髮淺黃乾燥等症狀,下次遇到這些症狀的患者,我們就能得心應手處理起來啦!一起來看看吧~患者男,30歲,因智能低下20餘年,雙手震顫8年入院。
  • 腦洞與規模全開 600位醫生參加北京協和神經科病例報告會
    打開多角度診斷疾病的思路「傳統診斷過程中,幾乎所有醫生都遵照『一元論』原則。」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教授、臨床神經心理專家李舜偉表示,臨床上可能會出現一位患者同時患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的情況,比如器質性病變的患者常伴發心理疾病,這就要求醫生在診斷疾病時,要擁有豐富的臨床思維,做出全面診斷,避免漏診。
  • 5-羥色胺症候群——神經科醫生不可不知的用藥陷阱
    以上兩個病例都被診斷為「5-羥色胺症候群」,什麼是5-羥色胺症候群呢?顧名思義,是由於體內5-羥色胺過多引起的。因為5-羥色胺又名血清素(serotonin),因此很多地方又叫做血清素症候群(serotonin syndrome, SS)。這是一種用藥產生的,有可能危及生命的嚴重不良反應。
  • 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診斷
    Weixin ID Neu-Medical-Net About Feature 神經病學醫學網是為神經科醫生提供服務的平臺
  • 站立排尿頭暈,甚至暈厥,應警惕體位性低血壓
    通常發生時突然,症狀可輕,如頭暈、黑矇;也可直接暈厥,但緩解也快,躺下片刻可明顯好轉,這叫體位性低血壓。例一:15歲男性,睡懶覺,中午12時因憋尿實在不行,起床小便,在排尿過程中出現頭暈,隨即暈厥,摔倒後不久,可自己站起來,之後無訴其他不適。考慮為體位性低血壓,也稱直立性低血壓,是一種血壓調節異常的表現。
  • 腦幹「4」法則,幫你輕鬆實現腦幹定位診斷
    建議收藏這篇文章。初入神經科的臨床小白們為了腦幹定位想必都被各種繞口的腦幹症候群折磨過......,下面我們介紹一個腦幹「4」法則,讓你輕鬆讀懂腦幹解剖,快速大致定位不用愁。腦幹「4」法則:腦幹腹側面(圖1):1. 延髓4對顱神經(9,10,11,12):舌咽神經:損傷後出現同側咽感覺喪失。迷走神經:損傷後出現同側軟顎上抬無力。
  •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定位定性思路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有三個步驟:1、詳細的臨床資料:即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著重神經系統檢查2、定位診斷:3.皮層覺(複合覺)——實體覺、圖形覺、兩點辨別覺、定位覺等。1.感覺的傳導徑路:① 痛溫覺傳導路,② 深感覺傳導路。
  • 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請查收!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的張在強教授分享了《周圍神經病的臨床診斷思路》,詳細介紹了周圍神經病的九大診斷步驟,精彩內容整理如下。自主神經障礙:刺激症狀可有多汗、高血壓;毀損性症狀有皮膚少汗或無汗、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緩、腹瀉或便秘,甚至腸梗阻、陽痿、膀胱功能障礙等。 4. 反射減低或喪失:腱反射的減低或喪失。
  • MBA英語答題看這一篇就夠了!
    原標題:MBA英語答題看這一篇就夠了!  目前,MBA聯考已進入了最後的衝刺複習階段,每個科目都要在全面回顧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率。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便是掌握一些考試時能夠運用的答題技巧和策略,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考複習。
  • 今日頭條oCPC,看這一篇就夠了
    今日頭條oCPC,看這一篇就夠了 !轉化出價這個話題很早就想跟各位嘮嘮了,很多信息流平臺目前最主流的出價方式就是 oCPC ( Optimized Cost Per Click ,以目標轉化為優化方式的點擊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