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有三個步驟:
1、詳細的臨床資料:即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著重神經系統檢查
2、定位診斷:用神經解剖生理等基礎理論知識來分析、解釋有關臨床資料,確定病變發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診斷:聯繫起病形式、疾病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個人史、家族史、臨床檢查資料,綜合分析,篩選出初步的病因性質。
㈠ 特殊感覺:嗅、視、味、聽覺。
㈡ 一般感覺
1.淺感覺——痛覺、溫度覺、觸覺
2.深感覺——運動覺、位置覺、震動覺等。
3.皮層覺(複合覺)——實體覺、圖形覺、兩點辨別覺、定位覺等。
1.感覺的傳導徑路:① 痛溫覺傳導路,② 深感覺傳導路。
2.節段性感覺支配
3.周圍性感覺支配
4.髓內感覺傳導的層次排列
㈠ 破壞性症狀:
1.感覺缺失:
⑴完全性感覺缺失:各種感覺全失。
⑵分離性感覺障礙:同一部位某種感覺缺失,而其他感覺保存。
2.感覺減退
㈡ 刺激性症狀:
1. 感覺過敏 2. 感覺過度 3. 感覺異常 4. 疼痛
㈠ 末梢型: 四肢遠端性、對稱性,伴周圍性癱。
㈡ 神經幹型:受損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各種感覺障礙,伴周圍性癱瘓。
㈢ 後根型:節段性各種感覺障礙,伴神經根痛(放射性劇痛)。
㈣ 脊髓型:
1.脊髓橫貫性損害:損害平面以下各種感覺障礙。
2.脊髓半切症候群(Brown-Sequard Syndrome):同側深感覺障礙(伴肢體癱瘓),對側痛溫覺障礙。
㈤ 腦幹型:1.延髓(一側)病損時:交叉性感覺(痛溫覺)障礙。
2.中腦、橋腦病變: 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多伴交叉性癱瘓。
㈥ 丘腦型: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常伴自發性疼痛和感覺過度。
㈦ 內囊型:「三偏」 對側偏身感覺障礙,伴偏癱、同向偏盲。
㈧ 皮質型:對側單肢感覺障礙。1.刺激性:感覺型癲癇發作。2.破壞性:感覺減退、缺失。
神經病學所講的「運動」,指的是骨骼肌的運動。
神經運動系統是由四個部分組成:
①下運動神經元;②上運動神經元;③錐體外系統; ④小腦系統
一.解剖生理(隨意運動神經通路)
由上、下(兩級)運動神經元組成。
① 運動中樞 ② 上運動神經元(錐體束)③下運動神經元
二.臨床表現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隨意)收縮的能力。
1.肌力分級(6級計分法)
0度 完全癱瘓;
Ⅰ度 僅有肌肉有輕微收縮,而無肢體運動;
Ⅱ度 只能平移運動;
Ⅲ度 能作抬高運動,不能對抗外力;
Ⅳ度 能抵抗阻力運動;
Ⅴ度 正常肌力。
2.癱瘓的性質
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鑑別診斷
中樞性癱瘓 周圍性癱瘓
肌 張 力 增 高 減 低
腱 反 射 增 強 減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無
肌 萎 縮 無 明 顯
3.癱瘓的形式
⑴單癱、 ⑵偏癱、 ⑶交叉癱、 ⑷截癱、 ⑸四肢癱。
三.癱瘓的定位診斷(癱瘓的類型)
㈠.中樞性癱瘓
1.皮質型:
⑴刺激性:對側肢體乍克遜癲癇發作。
⑵破壞性:(「單癱」)
2.內囊型:
(「三偏」): 對側肢體偏癱,伴偏身感覺障礙、同向偏盲。
3.腦幹型(「交叉癱」):
同側顱神經癱,及對側身體中樞性癱。
⑴中腦:Weber症候群 (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肢體偏癱)
⑵橋腦:Millard-Gubler症候群(同側展、面神經麻痺,對側肢體偏癱)
4.脊髓型:
無顱神經損害,損害平面以下的肢體癱瘓。
⑴高頸段(C1-4 :四肢中樞性癱
⑵頸膨大(C5-T1):上肢周圍性癱,下肢中樞性癱
⑶胸 段(T2-12):下肢中樞性癱
⑷腰膨大(L1-S2):下肢周圍性癱
▲ 脊髓半切徵(Brown-Sequard 症候群)
同側肢癱及深感覺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
㈡.周圍性癱瘓
1.前角型:
節段性弛緩性癱,無伴感覺障礙,可伴肌束或肌纖維顫動。
2.前根型:
節段性弛緩性癱, 常伴根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
3.末梢型:
四肢遠端性對稱性弛緩性癱伴感覺障礙。
㈠.解剖生理
㈡.臨床表現
1. 舊紋狀體病變
病變部位:黑質、蒼白球。
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鉛管樣、或齒輪樣),運動減少,靜止性震顫。
2.新紋狀體病變
病變部位:尾狀核、殼核。表現為:肌張力減低,運動增多(不自主運動)。
㈠.解剖生理
㈡.小腦病變的主要症狀是:共濟失調,平衡障礙,肌張力減低。
1.小腦中線(蚓部)損害:頭、軀幹、雙下肢共濟失調;醉漢步態;言語障礙。
2.小腦半球損害:引起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上肢較下肢重,精細動作最重;眼球震顫;肌回跳現象陽性。
反射弧5個組成部分:
①感受器
②傳入神經元
③連絡神經元
④傳出神經元
⑤效應器
㈠ 深反射(腱反射、肌牽張反射):
1. 肱二頭肌反射 (頸 5-6)
2. 肱三頭肌反射 (頸 6-7)
3. 橈骨膜反射 (頸 5-8)
4. 膝反射 (腰 2-4)
5. 踝(跟腱)反射 (骶 1-2)
●深反射減弱或消失:
①周圍性癱瘓,②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痺、重症肌無力)
③神經性休克,④深昏迷、深睡、深麻醉、或大量鎮靜,
④某些健康人(另外: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檢查部位者,可轉移注意力克服)
●深反射增強:
錐體束損害(因為深反射正常情況下受錐體束的抑制。常伴反射區擴大)
某些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的疾病:(神經症、甲亢、手足搐搦症、破傷風等)
㈡ 淺反射:(皮膚、黏膜、角膜反射)
1. 腹壁反射(上:胸 7-8)、(中:胸 9-10)、(下:胸 11-12)
2. 提睪反射 (腰 1-2)
3. 肛門反射 (骶4-5)
●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中樞性或周圍性癱瘓;昏迷、麻醉、深睡、一歲以內嬰兒。
㈢ 病理反射:
指在正常情況下不出現,當中樞神經有損害時才出現的異常反射。
1. Babinski
2. Chaddock
3.Oppenheim
4. Gordon
5. Hoffmann
6. Rossolimo
● 病理反射陽性的臨床意義:
錐體束受損的重要體徵(最重要)。
一歲以下嬰兒則是正常的原始保護反射(由於錐體束髮育未成熟)。
昏迷、深睡、大量鎮靜藥後呈陽性。
附:腦膜刺激徵(腦膜、神經根受激惹的體徵):
1.頸強直;
2.克匿格(Kernig)徵;
3.布魯金斯基(Brudzinski)徵。
● 腦膜刺激徵陽性: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
概述:
1. 顱神經屬周圍神經,共12對,可用羅馬數字依次命名。
2. 顱神經Ⅰ、Ⅱ屬大腦的神經纖維束,其他10對均繫於腦幹,腦幹內有其神經核。
Ⅰ、Ⅱ 大腦
Ⅲ、Ⅳ 中腦┓
Ⅴ~Ⅷ 橋腦┣腦幹
Ⅸ~Ⅻ 延髓┛
(主要支配頭面部)
3. 顱神經核多屬雙側皮質延髓束支配,唯Ⅶ核下部和Ⅻ只受對側皮質延髓束單側支配。所以,一側皮層腦幹束損害時,多數顱神經不呈現上運動神經元(核上)性癱瘓的症狀,而只出現病灶對側下面部表情肌和舌肌癱瘓。
一. 嗅 神 經(Ⅰ)
臨床症狀 嗅神經病變時,有以下兩種症狀:
1.嗅覺減退或消失──見於鼻炎(雙側)、嗅溝瘤等。
2.嗅幻覺發作──見於嗅中樞病變,⑴精神病,⑵皮質性癲癇。
二. 視 神 經(Ⅱ)
視覺傳導路(要求掌握!)
臨床症狀:
1.視力及視野障礙:
⑴. 視神經───── 同側 全盲
┏中 部─ 雙顳側 偏盲
⑵.視交叉┫
┗外側部─ 鼻側 偏盲
⑶.視 束───── 對側 同向偏盲
⑷.視輻射───── 對側 同向象限盲(光反射存在、黃斑迴避)
⑸.枕葉(視中樞)── 對側 同向偏盲 (刺激性病變:視幻覺)
2.視乳頭異常:
⑴視乳頭水腫── 顱內高壓
⑵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炎
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
臨床症狀:主要是眼肌癱瘓和復視,伴瞳孔改變。
1、 眼球運動障礙和復視:
⑴.周圍性眼肌癱瘓
①動眼神經麻痺:上瞼下垂,外斜視,復視;眼球向內、向上、向下運動障礙;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調節反射消失。
②滑車神經麻痺:眼球向下外注視障礙,復視。
③展神經麻痺:眼球外展不能,內斜視,復視。
⑵.核性眼肌麻痺
見於腦幹病變,引起眼球運動神經核鄰近結構的損害。
中腦:Weber症候群
橋腦:Millard-Gubler症候群
⑶.核間性眼肌麻痺:見於內側縱束受損(如多發性硬化)
⑷.核上性眼肌麻痺
病變部位:眼球側視中樞。
①額中回後部:a.刺激性病變:向對側偏斜
b.破壞性病變:向同側凝斜
②腦橋展神經核旁:方向與①相反
2.瞳孔改變:
⑴.瞳孔縮小(<2.5mm):
①一側性── Horner症候群(「三小」)
②雙側性── 橋腦出血(針尖樣縮小)
⑵.瞳孔散大(>5mm)反射改變:
①動眼神經麻痺: 直接、間接光反射消失
②視神經完全性損害:直接消失,間接存在
四. 三 叉 神 經(Ⅴ)
臨床症狀:
1.感覺障礙(面部):
①周圍性──呈神經幹型支配
②中樞性──呈同心圓分布(分離性感覺障礙)
2.運動障礙:咀嚼無力,顳肌、咬肌萎縮;張口下頜偏向病側。
3.反射異常:角膜反射消失、下頜反射亢進
五. 面 神 經(Ⅶ)
臨床症狀:
1.運動障礙(面癱):
① 周圍性面神癱 (病變同側面部表情肌全癱瘓)
② 中樞性面癱 (病變對側眶部以下表情肌麻痺)
2. 舌前1/3味覺障礙 (鼓索神經水平以上病變)
六. 聽 神 經(Ⅷ)
臨床症狀:蝸神經損害
1.耳聾
神經性:蝸神經或耳蝸病變;
傳導性:外耳道和中耳疾病。
2.耳鳴
低音性:傳導徑路病變;
高音性━━感音器(蝸神經)病變。
前庭神經損害
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平衡障礙(Romberg徵陽性)等。
七.舌咽神經 迷走神經
臨床症狀:
1.延髓麻痺:
聲音嘶啞,語言不清,吞咽障礙,飲水嗆咳;
咽喉、舌後(1/3)感覺及味覺障礙,咽反射消失。
2.假性延髓麻痺(兩側錐體束病變):咽反射存在,下頜反射亢進,雙側錐體束徵(+),強哭強笑。
八. 副 神 經(Ⅺ)
臨床症狀:
1.一側副神經周圍性麻痺: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縮, 轉頸(向對側)和聳肩乏力。
2.二側胸鎖乳突肌無力: 頭向後,不能前屈(抬起)。
九.舌下神經(Ⅻ)
臨床症狀:
一側舌癱───伸舌偏患側; 兩側舌癱───伸舌受限或不能。
周圍性舌癱──舌肌明顯萎縮; 中樞性舌癱──無舌肌萎縮。
㈠. 額葉
1.精神障礙 (額葉前部)
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智能障礙,個性與人格改變,情緒改變,
甚至定向障礙、痴呆,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2.癲癇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變)
3.單癱或偏癱 (中央前回破壞性病變)
4.運動性失語 (左側額下回後部)
5.失寫 (左側額中回後部)
6.兩眼同向側視障礙 (額中回後部)
7.強握與摸索反射 (額葉後部)
8.尿瀦留伴截癱 (旁中央小葉)
9.Foster-Kennedy症候群 (一側額底腫瘤)
10.共濟失調 (額橋小腦束)
㈡. 頂葉
1.感覺性癲癇 (中央後回刺激性)
2.偏身感覺障礙 (中央後回破壞性)
3.失用(雙側) (左緣上回)
4.失讀 (左角回)
5.體象障礙 (右側頂葉)
⑴自體失認:不能認識對側身體存在。(右側近角回)
⑵病覺缺失:否認左側偏癱存在(偏癱無知症)。(右側近緣上回)
6.觸覺忽略:同時觸覺刺激,病灶對側不知。(任一側頂葉)
7.對側同向下象限盲 (視輻射上部)
8.Gerstmann症候群: (主側角回)
手指失認症;失寫症;失左右定向症;失算症。
㈢. 顳葉
1.感覺性失語 (主側顳上回後部)
2.顳葉癲癇 (鉤回,等)
3.精神症狀:主要為人格改變,情緒異常。類偏執狂、記憶障礙,精神遲鈍。
4.健忘性失語 (主側顳中、下回後部)
5.對側同向上象限盲 (視輻射下部)
6.聽覺障礙 (顳上回後部或聽覺聯絡區)
㈣. 枕葉 (左頂枕區)
視覺障礙:同向偏盲、幻視、視覺失認。
醫學英語丨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公式 !
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症候群
十大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標準
神經系統醫學美圖,值得收藏
神經系統查體,這樣記永遠不會忘
我看過最好的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
超讚!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這樣記永遠不會忘
《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醫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或微信:980151516溝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