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定位定性思路

2021-01-19 HAOYISHENG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有三個步驟:

1、詳細的臨床資料:即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著重神經系統檢查

2、定位診斷:用神經解剖生理等基礎理論知識來分析、解釋有關臨床資料,確定病變發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診斷:聯繫起病形式、疾病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個人史、家族史、臨床檢查資料,綜合分析,篩選出初步的病因性質。



㈠ 特殊感覺:嗅、視、味、聽覺。

㈡ 一般感覺
1.淺感覺——痛覺、溫度覺、觸覺
2.深感覺——運動覺、位置覺、震動覺等。
3.皮層覺(複合覺)——實體覺、圖形覺、兩點辨別覺、定位覺等。


1.感覺的傳導徑路:① 痛溫覺傳導路,② 深感覺傳導路。

2.節段性感覺支配 
3.周圍性感覺支配  
4.髓內感覺傳導的層次排列



㈠ 破壞性症狀:

1.感覺缺失:

⑴完全性感覺缺失:各種感覺全失。

⑵分離性感覺障礙:同一部位某種感覺缺失,而其他感覺保存。
2.感覺減退
㈡ 刺激性症狀:
1. 感覺過敏    2. 感覺過度    3. 感覺異常    4. 疼痛



㈠ 末梢型: 四肢遠端性、對稱性,伴周圍性癱。

㈡ 神經幹型:受損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各種感覺障礙,伴周圍性癱瘓。       
㈢ 後根型:節段性各種感覺障礙,伴神經根痛(放射性劇痛)。
㈣ 脊髓型:

1.脊髓橫貫性損害:損害平面以下各種感覺障礙。
2.脊髓半切症候群(Brown-Sequard Syndrome):同側深感覺障礙(伴肢體癱瘓),對側痛溫覺障礙。
㈤ 腦幹型:1.延髓(一側)病損時:交叉性感覺(痛溫覺)障礙。
                 2.中腦、橋腦病變: 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多伴交叉性癱瘓。
㈥ 丘腦型: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常伴自發性疼痛和感覺過度。
㈦ 內囊型:「三偏」 對側偏身感覺障礙,伴偏癱、同向偏盲。
㈧ 皮質型:對側單肢感覺障礙。1.刺激性:感覺型癲癇發作。2.破壞性:感覺減退、缺失。





神經病學所講的「運動」,指的是骨骼肌的運動。
神經運動系統是由四個部分組成:
①下運動神經元;②上運動神經元;③錐體外系統; ④小腦系統




一.解剖生理(隨意運動神經通路)

由上、下(兩級)運動神經元組成。

① 運動中樞 ② 上運動神經元(錐體束)③下運動神經元 

二.臨床表現

肌力:是指肌肉自主(隨意)收縮的能力。

1.肌力分級(6級計分法)

0度  完全癱瘓;

Ⅰ度  僅有肌肉有輕微收縮,而無肢體運動;

Ⅱ度  只能平移運動;

Ⅲ度  能作抬高運動,不能對抗外力;

Ⅳ度  能抵抗阻力運動;

Ⅴ度  正常肌力。

2.癱瘓的性質

上、下運動神經元癱瘓的鑑別診斷

中樞性癱瘓           周圍性癱瘓

肌 張 力        增  高               減  低

腱 反 射        增  強             減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有                   無

肌 萎 縮           無                 明  顯

3.癱瘓的形式

⑴單癱、 ⑵偏癱、 ⑶交叉癱、 ⑷截癱、 ⑸四肢癱。 

三.癱瘓的定位診斷(癱瘓的類型)

㈠.中樞性癱瘓

1.皮質型:

⑴刺激性:對側肢體乍克遜癲癇發作。

⑵破壞性:(「單癱」)

2.內囊型:

(「三偏」):  對側肢體偏癱,伴偏身感覺障礙、同向偏盲。

3.腦幹型(「交叉癱」): 

同側顱神經癱,及對側身體中樞性癱。

⑴中腦:Weber症候群   (同側動眼神經麻痺,對側肢體偏癱)

⑵橋腦:Millard-Gubler症候群(同側展、面神經麻痺,對側肢體偏癱)

4.脊髓型:

無顱神經損害,損害平面以下的肢體癱瘓。

⑴高頸段(C1-4 :四肢中樞性癱

⑵頸膨大(C5-T1):上肢周圍性癱,下肢中樞性癱

⑶胸  段(T2-12):下肢中樞性癱

⑷腰膨大(L1-S2):下肢周圍性癱

▲ 脊髓半切徵(Brown-Sequard 症候群)

同側肢癱及深感覺障礙,對側痛、溫覺障礙。

㈡.周圍性癱瘓

1.前角型:

節段性弛緩性癱,無伴感覺障礙,可伴肌束或肌纖維顫動。

2.前根型:

節段性弛緩性癱, 常伴根痛和節段性感覺障礙。

3.末梢型:

四肢遠端性對稱性弛緩性癱伴感覺障礙。




㈠.解剖生理 

㈡.臨床表現

1. 舊紋狀體病變

  病變部位:黑質、蒼白球。

  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鉛管樣、或齒輪樣),運動減少,靜止性震顫。

2.新紋狀體病變

  病變部位:尾狀核、殼核。表現為:肌張力減低,運動增多(不自主運動)。




 

㈠.解剖生理

㈡.小腦病變的主要症狀是:共濟失調,平衡障礙,肌張力減低。

 1.小腦中線(蚓部)損害:頭、軀幹、雙下肢共濟失調;醉漢步態;言語障礙。

 2.小腦半球損害:引起同側肢體的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上肢較下肢重,精細動作最重;眼球震顫;肌回跳現象陽性。





反射弧5個組成部分:

①感受器

②傳入神經元

③連絡神經元

④傳出神經元

⑤效應器

㈠ 深反射(腱反射、肌牽張反射):

1. 肱二頭肌反射    (頸 5-6)

2. 肱三頭肌反射    (頸 6-7)

3. 橈骨膜反射      (頸 5-8)

4. 膝反射          (腰 2-4)

5. 踝(跟腱)反射  (骶 1-2)

 ●深反射減弱或消失:

     ①周圍性癱瘓,②肌肉疾病(如周期性麻痺、重症肌無力)

     ③神經性休克,④深昏迷、深睡、深麻醉、或大量鎮靜,

    ④某些健康人(另外:精神緊張、注意力集中於檢查部位者,可轉移注意力克服)

 ●深反射增強:

   錐體束損害(因為深反射正常情況下受錐體束的抑制。常伴反射區擴大)

   某些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的疾病:(神經症、甲亢、手足搐搦症、破傷風等)

㈡ 淺反射:(皮膚、黏膜、角膜反射)

1. 腹壁反射(上:胸 7-8)、(中:胸 9-10)、(下:胸 11-12)

2. 提睪反射 (腰 1-2)

3. 肛門反射 (骶4-5)

●淺反射減弱或消失

 中樞性或周圍性癱瘓;昏迷、麻醉、深睡、一歲以內嬰兒。

㈢ 病理反射:

 指在正常情況下不出現,當中樞神經有損害時才出現的異常反射。

  1. Babinski  

  2. Chaddock

  3.Oppenheim     

  4. Gordon

  5. Hoffmann     

  6. Rossolimo

● 病理反射陽性的臨床意義:

  錐體束受損的重要體徵(最重要)。

 一歲以下嬰兒則是正常的原始保護反射(由於錐體束髮育未成熟)。

 昏迷、深睡、大量鎮靜藥後呈陽性。

附:腦膜刺激徵(腦膜、神經根受激惹的體徵):

  1.頸強直;

  2.克匿格(Kernig)徵;

  3.布魯金斯基(Brudzinski)徵。

● 腦膜刺激徵陽性:腦膜炎,蛛網膜下腔出血;




概述:

1. 顱神經屬周圍神經,共12對,可用羅馬數字依次命名。 

2.  顱神經Ⅰ、Ⅱ屬大腦的神經纖維束,其他10對均繫於腦幹,腦幹內有其神經核。

           Ⅰ、Ⅱ       大腦

           Ⅲ、Ⅳ       中腦┓

           Ⅴ~Ⅷ       橋腦┣腦幹

           Ⅸ~Ⅻ       延髓┛

               (主要支配頭面部)

3.  顱神經核多屬雙側皮質延髓束支配,唯Ⅶ核下部和Ⅻ只受對側皮質延髓束單側支配。所以,一側皮層腦幹束損害時,多數顱神經不呈現上運動神經元(核上)性癱瘓的症狀,而只出現病灶對側下面部表情肌和舌肌癱瘓。

 

一. 嗅 神 經(Ⅰ)

臨床症狀  嗅神經病變時,有以下兩種症狀:

1.嗅覺減退或消失──見於鼻炎(雙側)、嗅溝瘤等。

2.嗅幻覺發作──見於嗅中樞病變,⑴精神病,⑵皮質性癲癇。

二. 視 神 經(Ⅱ)

視覺傳導路(要求掌握!)

臨床症狀:

1.視力及視野障礙:

⑴.        視神經───── 同側 全盲

             ┏中  部─ 雙顳側 偏盲

⑵.視交叉┫

             ┗外側部─ 鼻側 偏盲

⑶.視  束───── 對側 同向偏盲

⑷.視輻射───── 對側 同向象限盲(光反射存在、黃斑迴避)

⑸.枕葉(視中樞)── 對側 同向偏盲  (刺激性病變:視幻覺)

2.視乳頭異常:

⑴視乳頭水腫── 顱內高壓

⑵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炎

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

臨床症狀:主要是眼肌癱瘓和復視,伴瞳孔改變。

 1、 眼球運動障礙和復視:

⑴.周圍性眼肌癱瘓

    ①動眼神經麻痺:上瞼下垂,外斜視,復視;眼球向內、向上、向下運動障礙;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調節反射消失。

    ②滑車神經麻痺:眼球向下外注視障礙,復視。

    ③展神經麻痺:眼球外展不能,內斜視,復視。

⑵.核性眼肌麻痺

    見於腦幹病變,引起眼球運動神經核鄰近結構的損害。

    中腦:Weber症候群

    橋腦:Millard-Gubler症候群

⑶.核間性眼肌麻痺:見於內側縱束受損(如多發性硬化)

⑷.核上性眼肌麻痺

    病變部位:眼球側視中樞。

    ①額中回後部:a.刺激性病變:向對側偏斜

                 b.破壞性病變:向同側凝斜

     ②腦橋展神經核旁:方向與①相反

2.瞳孔改變:

 ⑴.瞳孔縮小(<2.5mm):

        ①一側性── Horner症候群(「三小」)

        ②雙側性── 橋腦出血(針尖樣縮小)

 ⑵.瞳孔散大(>5mm)反射改變:

       ①動眼神經麻痺:    直接、間接光反射消失

       ②視神經完全性損害:直接消失,間接存在

四. 三 叉 神 經(Ⅴ)

臨床症狀:

1.感覺障礙(面部):

①周圍性──呈神經幹型支配

②中樞性──呈同心圓分布(分離性感覺障礙)

2.運動障礙:咀嚼無力,顳肌、咬肌萎縮;張口下頜偏向病側。

3.反射異常:角膜反射消失、下頜反射亢進 

五. 面 神 經(Ⅶ)

臨床症狀:

1.運動障礙(面癱):

① 周圍性面神癱 (病變同側面部表情肌全癱瘓)

② 中樞性面癱   (病變對側眶部以下表情肌麻痺)

2. 舌前1/3味覺障礙  (鼓索神經水平以上病變)          

六. 聽 神 經(Ⅷ)

  臨床症狀:蝸神經損害

1.耳聾

神經性:蝸神經或耳蝸病變;

傳導性:外耳道和中耳疾病。

 2.耳鳴

低音性:傳導徑路病變;

高音性━━感音器(蝸神經)病變。

前庭神經損害

眩暈,噁心、嘔吐,眼球震顫,平衡障礙(Romberg徵陽性)等。 

七.舌咽神經  迷走神經

臨床症狀:

1.延髓麻痺:

聲音嘶啞,語言不清,吞咽障礙,飲水嗆咳;

咽喉、舌後(1/3)感覺及味覺障礙,咽反射消失。

2.假性延髓麻痺(兩側錐體束病變):咽反射存在,下頜反射亢進,雙側錐體束徵(+),強哭強笑。

八. 副 神 經(Ⅺ)

臨床症狀:

1.一側副神經周圍性麻痺: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萎縮, 轉頸(向對側)和聳肩乏力。

2.二側胸鎖乳突肌無力: 頭向後,不能前屈(抬起)。 

九.舌下神經(Ⅻ)

臨床症狀:

   一側舌癱───伸舌偏患側;   兩側舌癱───伸舌受限或不能。

周圍性舌癱──舌肌明顯萎縮; 中樞性舌癱──無舌肌萎縮。



 ㈠. 額葉

      1.精神障礙 (額葉前部)

      記憶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智能障礙,個性與人格改變,情緒改變,

     甚至定向障礙、痴呆,大小便也不能自理。

      2.癲癇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變)

      3.單癱或偏癱            (中央前回破壞性病變)

      4.運動性失語            (左側額下回後部)

      5.失寫                  (左側額中回後部)

      6.兩眼同向側視障礙      (額中回後部)

      7.強握與摸索反射        (額葉後部)

      8.尿瀦留伴截癱          (旁中央小葉)

      9.Foster-Kennedy症候群  (一側額底腫瘤)

      10.共濟失調              (額橋小腦束)

㈡. 頂葉

1.感覺性癲癇          (中央後回刺激性)

2.偏身感覺障礙        (中央後回破壞性)

3.失用(雙側)        (左緣上回)

4.失讀                (左角回)

5.體象障礙            (右側頂葉)

  ⑴自體失認:不能認識對側身體存在。(右側近角回)

  ⑵病覺缺失:否認左側偏癱存在(偏癱無知症)。(右側近緣上回)

6.觸覺忽略:同時觸覺刺激,病灶對側不知。(任一側頂葉)

7.對側同向下象限盲    (視輻射上部)

8.Gerstmann症候群:  (主側角回)

  手指失認症;失寫症;失左右定向症;失算症。

㈢. 顳葉

1.感覺性失語          (主側顳上回後部)

2.顳葉癲癇            (鉤回,等)

3.精神症狀:主要為人格改變,情緒異常。類偏執狂、記憶障礙,精神遲鈍。

4.健忘性失語          (主側顳中、下回後部)

5.對側同向上象限盲    (視輻射下部)

6.聽覺障礙            (顳上回後部或聽覺聯絡區)

㈣. 枕葉                (左頂枕區)

      視覺障礙:同向偏盲、幻視、視覺失認。



醫學英語丨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疾病診斷公式 !

神經系統疾病常見症候群

十大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標準

神經系統醫學美圖,值得收藏

神經系統查體,這樣記永遠不會忘

我看過最好的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

超讚!神經系統查體記憶策略,這樣記永遠不會忘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

《HAOYISHENG》為旗下超 100萬讀者誠邀廣大醫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歡迎廣大醫師投稿:980151516@qq.com,另如有版權爭議或頻道建議與需要均可在頻道後臺留言或直接加小編QQ或微信:980151516溝通,謝謝




相關焦點

  • 下一代測序技術是神經系統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工具
    下一代測序具有巨大的潛力,可找到與以特徵性表型表現和異質遺傳背景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例如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突變位點。在高通量技術出現之前,Sanger測序(稱為「第一代」測序)是用於診斷遺傳性疾病單個或幾個基因逐個外顯子分析的最常用方法。近年來,儘管Sanger測序仍然是金標準,但下一代測序極大地改變了基因組學,可快速生成大規模數據並行測序反應,克服了單基因分析的局限性。
  • 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有助於診斷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
    新華社重慶9月4日電(李松、張立斌)科學家最近研究認為,皮膚活檢是一類罕見神經系統疾病——青少年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的有效輔助檢查方法,這有助於優化這類神經系統疑難罕見病的診斷和治療。該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神經病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在線發表。
  • PETCT針對哪些神經系統疾病有效?
    多層螺旋計算機體層成像為超早期診斷腦梗塞、腦腫瘤的診斷、評估、預後的監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PETCT針對以下神經系統疾病: 腦血管疾病:缺血半暗帶確定 癲癇灶術前定位診斷 神經退行性病變:阿爾茲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 腦腫瘤復發與放射性壞死鑑別、假性進展鑑別、惡性程度升級與轉化 精神疾病、代謝性腦疾病
  • 圖說解剖:「上瞼下垂」的定位診斷
    說到「上瞼下垂」,你最先想到什麼疾病?重症肌無力?動眼神經麻痺?Horner症候群?作為變幻莫測的「魔教」神經科,同病異象、異象同病早已是家常便飯,從肌肉到神經的定位,再到「midnights」的定性,條分縷析、抽絲剝繭的偵探精神似乎是每個神經科醫生的必備錦囊。
  • 平衡醫療資源,國家級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落戶天壇醫院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6月30日上午,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落戶在北京天壇醫院。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是影響神經系統疾病療效的關鍵,然而,在中國優質醫療資源分布極不均衡的背景下,對於複雜程度高、定位診斷難度大的神經系統疾病,在基層臨床的誤診率、漏診率居高不下。為此,業內一直急需一家國家級的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用來承擔推動全國神經系統疾病醫療服務質量監測和持續改進的任務,探索和研究醫療質量持續改進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
  • 神經系統疾病的定位診斷
  • 脈診的意義 —— 定性、定位、定量、定勢
    導讀:脈診對於疾病診斷的意義何在?學習一下李士懋先生的經驗! 脈診,首先用於疾病的診斷。脈診乃四診之一,是診斷疾病、判斷疾病轉歸及預後的重要依據,歷來為醫家所重視。 或問,自古以來,四診依其診斷價值來排列,當依次為望、聞、問、切,而筆者認為脈診起著決定性作用,豈不有違古訓?不可否認,確與傳統觀點有差別。 筆者認為,望聞問切是四診在診斷過程中運用的順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後排列。
  • 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有這些表現
    神經系統疾病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有許多人都得過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有許多種,而不同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方法也不同,那麼請問什麼是神經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吃什麼食物?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是什麼?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 綜述:一種新型神經系統疾病——抗IgLON5疾病丨臨床必備
    因此,睡眠以外的神經系統症狀和臨床表型對於抗IgLON5疾病的疑診很重要。本文回顧了抗IgLON5疾病的神經系統症狀和臨床特徵。當步態不穩很明顯並伴有眼動異常時,可能會出現類似PSP的綜合症。25-35%的病例表現為眼動異常。一些患者可能存在復視,神經系統檢查可能會發現核上性凝視麻痺,以向上或水平凝視受限為主,但PSP典型的向下凝視麻痺很少見。而眼球震顫、縮量掃視以及其他掃視或追蹤異常也有報導。
  • 這4個與抗CASPR2抗體相關神經系統疾病,你了解多少?
    這4個與抗CASPR2抗體相關神經系統疾病,你了解多少?VGKC是細胞動作電位的重要調節因子,其功能障礙導致這些動作電位的延長。CASPR2在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均有分布,對VGKC的正確定位至關重要。CASPR2發現以來,其臨床疾病譜不斷擴大,現發現相關疾病綜述如下。
  • ...巴彥淖爾市中醫醫院加入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
    11月6日-8日,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壇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聯合舉辦「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峰會(CNS)暨天壇神經系統疾病專科聯盟成員單位籤約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 圖文:寨卡病毒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影像學表現大全
    繼2015年末在巴西發現首例與寨卡病毒(ZIKV)相關的神經系統疾病疑似病例後,目前已有幾項研究探索了該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礎及其相關併發症。除了與新生兒小頭畸形密切相關外,ZIKV感染還可引發成人嚴重神經系統併發症,如吉蘭-巴雷症候群、神經根神經炎和腦膜腦炎。
  • 神經系統疾病定位診斷學
    並存在軀體定位特徵:脊束核的最下部接受來自眼支的痛覺纖維,稍上為上頜支的纖維,再上為下頜支的纖維。脊束核的中、上部可能接受觸、壓覺得纖維。來自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的傳導淺感覺的纖維,也終止於此核。
  • 神經系統疾病的全球疾病負擔數據公布:聚焦15種疾病
    神經系統疾病是全球致死及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期《The Lancet Neurology》發布了1990~2016年間全球神經系統疾病的負擔報告。15種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破傷風、腦膜炎、腦炎、卒中、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顱腦外傷、脊髓損傷、AD或其他類型痴呆、PD、多發性硬化、運動神經元病、特發性癲癇、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和其他少見神經系統疾病。
  • 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原則
    gh_b273ae2be962 About Feature 我們有詩和神經病學,我們的遠方是神經疾病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
  • 親歷者說:醫保編碼誕生記之「疾病診斷與手術操作」
    根據國家醫保局醫療保障信息標準化工作總體部署,2018年8月,醫療保障疾病診斷、手術操作分類與代碼標準的研究工作啟動,前後歷時9個多月,經過整體思路設計、實地調研,最終制定了《醫療保障疾病診斷分類與代碼》、《醫療保障手術操作分類與代碼》和《醫療保障中醫病症分類與代碼》三個標準。
  • 肌肉萎縮的檢查診斷
    結締組織疾病、消耗性疾病、糖尿病、尿毒症、外傷、飲酒、椎間盤脫出、脊髓炎、視神經炎,藥物應用史及中毒史,有無特殊的遺傳性家族病史,注意感染史和預防接種史。二、體格檢查:1、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範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 癱瘓14年竟重新站起來,幹細胞在14種神經系統疾病臨床上有了新突破
    導語 目前,許多神經系統疾病難以治癒,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癱瘓、喪失社交功能、生活困難等折磨,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和延緩疾病進展是難治性神經疾病的主要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