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中常會有患者會問到痘痘針的問題,網絡上相關的迷思與錯誤想法也相當多,甚至有人以為打痘痘針跟打預防針一樣,是打在手臂或是屁股上…但實情卻完全不是這樣。
無論稱為「痘痘針」還是「消痘針」都是非正式稱呼,醫療上正式的名稱是「藥物病灶內注射」,也就是在皮膚疾患的地方直接把藥物注射進去,這樣的好處是藥物作用比較快,也比較直接,之後造成皮膚或全身性副作用的機率也比較低。有不少皮膚病都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處理(常見的是發炎痘痘、圖禿、蟹足腫、增生性瘢痕、疣等),而注射的藥物也有不少種類可以使用(如類固醇、化療藥物及幹擾素)。
而痘痘針簡單說就是「在適合的病灶內注射適當濃度及適量的類固醇」,讓發炎症狀消除。因為類固醇有很強效的消炎作用,主要就是藉助如此功效讓發炎痘痘快點消失,常用的類固醇選擇是Triamcinolone acetonide,濃度大多會稀釋到2.5-5mg/ml,一般這樣的效果就已經相當不錯,也是最常用的濃度。濃度越高雖然效果越強,但產生局部副作用的風險也就越大,這局部副作用最常見的就是注射後產生凹疤。
很多人都聽說過有人打完痘痘針會產生凹疤,也有很多人分享打完後可以讓痘痘快速消失,這中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要打痘痘針之前,要先了解那種痘痘比較可以打,而且打了後會比較有效。
首先,痘痘有很多種不同的形式:粉刺(白頭/黑頭)、丘疹、膿皰、結節、囊腫,如果要以最佳效果來講,數量不多且具疼痛或壓痛感的丘疹及結節是最適合的選擇,像是常見的月經痘及壓力痘就常是這樣的狀況,注射後多數患者在兩三天內就可以看到效果,且風險不高。
至於粉刺階段打逗逗針的意義不大,一般不會使用。而最容易被患者誤會的就是膿皰和囊腫型痘痘,這兩種痘痘類型本身發炎狀況都已經比較嚴重,打不打痘痘針之後都容易留下色素沉著及凹疤。以我的經驗,痘痘針對於這些病灶只能有部分改善效果,而且常常不是打一次就可以看到明顯效果,還需要同時搭配「排膿處理」,加上「內服外用藥」才會比較快好。雖然教科書上常說囊腫型痘痘最適合打痘痘針,但在臨床上要短時間見效不留瘢痕,且讓醫生及患者滿意的難度其實頗高。
此外,施打時以30號空針來打會比較不痛,施打的量不宜太多,深度也不宜太深,頻率也不宜太高。再來就是,以接近垂直的角度進針,術後比較不會流血。只要注意以上的狀況就可以達到痘痘針的最佳處理效果。
大家要了解:痘痘針只是治標,同時還要搭配治本的抗痘處理才行;痘痘針只是處理痘痘的一種方法,而且不是毫無風險。
那如果真的遇到打痘痘針皮膚凹陷下去怎麼辦?
通常我們會先觀察3-6個月,多數的狀況都可以恢復,最後真的無法恢復的話,就當做凹疤的方式來處理。痘痘針是一種醫療處理,所以還是難免會有風險,但只要在醫生的仔細權衡治療下,應該可以把風險降到最低。
所以,打痘痘針能否100%確定不會造成凹陷?如果真的產生凹陷能否100%確定恢復?這答案其實不是是非題,而是申論題......
編者註:本文轉自邱品齊醫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