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2020-12-05 醫脈通

醫脈通導讀


本項納入6項系統綜述、共68項觀察性研究的傘狀回顧顯示,使用抗精神病藥與肺炎風險升高的相關性最為確鑿,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風險與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較弱。


具體而言,上述軀體事件相對風險的升高幅度從卒中的45%至心原性猝死的124%不等,需治數(NNT)從肺炎的87到心原性猝死的1,800不等。


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臨床中宜加強針對性的監測,不應因噎廢食。


————————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抗精神病藥的主要適應證為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礙,但臨床中也常超說明書治療其他一系列臨床狀況,如焦慮障礙、失眠、激越、痴呆相關症狀等。此類藥物的副作用影響著治療的收益風險比:除錐體外系反應、代謝副作用等「常規」副作用外,一些可能危及生命的嚴重軀體事件,如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肌梗死等也偶有發生,尤其是老年患者。


然而,針對後一類嚴重軀體事件,隨機對照研究(RCT)往往無法提供足夠的信息;另有觀察性研究及系統綜述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探討,但所得到的結果衝突很大,呈高度片段化,且無法真正協助臨床定量評估風險。此外,現有meta分析的質量也可能存在問題。


研究簡介


日前,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合作開展了一項針對觀察性研究的傘狀回顧(umbrella review),旨在定量評估使用抗精神病藥時發生六大致命軀體事件——髖部骨折、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肌梗死、肺炎及心原性猝死的相對風險。本項研究於7月2日在線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


傘狀回顧即針對多項系統綜述及meta分析的再評價,被視為目前等級最高的循證學證據類別之一,對於政策制定及臨床決策尤其具有價值。


研究者系統檢索了Medline、Embase、PsychINFO 2018年7月30日前收錄的針對觀察性研究的相關系統綜述,使用16項AMSTAR(A Measurement Tool to Assess Systematic Reviews)-2評估了系統綜述的質量,使用定量傘狀回顧標準(URC)評估了上述致命軀體事件與使用抗精神病藥相關性的強度,該標準基於P值、個案數量、研究異質性、置信區間等方維度將相關性強度分為「有說服力」(convincing,class I)、「高度提示性」(highly suggestive,class II)、「提示性」(suggestive,class III)或「關係微弱」(weak)。具體研究設計及統計學方法詳見原文。


研究結果


研究者從1584條題錄中篩選出6項符合入組標準的系統綜述,共包含68項原始研究;每項系統綜述納入了6-24項研究,個案數量均>1000例(4,906-159,283)。68項原始研究中,26項(38%)為隊列研究,42項(62%)採用病例對照設計,64項(94%)研究提供了調整後風險估計值。受試者診斷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神經系統疾病等,女性佔多數(58.2 ± 3.6%),年齡總體偏大(55.7 ± 6歲)。


簡言之,六大致命軀體事件與抗精神病藥暴露的相關性強度可分為以下三檔:


一、「有說服力」:


▲ 肺炎(URC=class I; GRADE=證據質量低; 比值比 [OR]=1.84, 95% 置信區間 [CI]=1.62-2.09; 樣本量=28,726; 年齡=76.2±12.3歲)


二、「高度提示性」:


▲ 髖部骨折(URC=class II; GRADE=證據質量低; OR=1.57, 95% 置信區間 [CI]=1.42-1.74; 樣本量=5,288,118; 年齡=55.4±12.5歲)


▲ 靜脈血栓栓塞(URC=class II; GRADE=證據質量很低; OR=1.55, 95% 置信區間 [CI]=1.31-1.83; 樣本量=31,417,175; 年齡=55.4±12.5歲)


三、「提示性」:


▲ 卒中(URC=class III; GRADE=證據質量很低; OR=1.45, 95% 置信區間 [CI]=1.24-1.70; 樣本量=65,700; 年齡=68.7±13.8歲)


▲ 心原性猝死(URC=class III; GRADE=證據質量很低; OR=2.24, 95% 置信區間 [CI]=1.45-3.46; 樣本量=77,488; 年齡=52.2±6.2歲)


▲ 心肌梗死(URC=class III; GRADE=證據質量很低; OR=2.21, 95% 置信區間 [CI]=1.41-3.46; 樣本量=399,868; 年齡=74.1±9.3歲)


總體而言,相比於不使用抗精神病藥,使用抗精神病藥與全部六種致命軀體事件風險的升高顯著相關,結果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然而,若使用p ≤10-6作為統計學意義的閾值,針對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則未得到陽性結果。


敏感性分析的結果與主要分析基本一致。


結論


本項研究可能是首項探討使用抗精神病藥與多種致命軀體事件風險相關性的傘狀回顧。結果顯示,使用抗精神病藥與肺炎風險升高的相關性最為確鑿,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至於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與使用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則較弱。具體而言,不同軀體事件風險升高的幅度從卒中的45%至心原性猝死的124%不等,需治數(NNT)從肺炎的87到心原性猝死的1,800不等。


考慮到原始研究所採用的觀察性設計的局限性,某些混雜因素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研究人群方面,不同研究的異質性很高;由於信息有限,本項研究的分析未能精確到抗精神病藥種類或具體藥物。然而儘管存在上述局限性,基於現有結果,使用抗精神病藥與肺炎、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風險升高的相關性較為確鑿。上述發現或具有臨床及公共衛生價值。


文獻索引:Papola D, Ostuzzi G, Gastaldon C, et al. Antipsychotic use and risk of life-threatening medical events: umbrella review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9 Jul 2. doi: 10.1111/acps.13066. [Epub ahead of print]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因此,作為選藥的一部分,醫生在開始抗精神病藥治療前應採集有關患者治療偏好及既往治療反應的信息,隨後與患者討論一種藥物相比於其他治療手段的潛在獲益和風險。很多患者希望家人或其他人也參與到討論中,為其提供支持。討論的深度無疑取決於患者的實際情況。
  • CNS Drug:抗精神病藥物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8年1月,發表在《CNS Drugs》的一篇由瑞典和挪威研究者撰寫的綜述詳細闡述了抗精神病藥物增加VTE風險的最新進展。本文總結了抗精神病藥使用過程中VTE風險的現有證據。越來越多的觀察性研究顯示,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的VTE風險增加。
  • 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Bobo, MD, MPH在精神分裂症及相關障礙的長期治療中,從一種抗精神病藥換用另一種藥物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便是在原藥物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情況下。CATIE一期研究顯示,儘管的確有效,但抗精神病藥的治療中斷率仍很高,從奧氮平的64%至喹硫平的82%不等。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精神科臨床管理指南(四):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
    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患者的管理 2.1. 在COVID-19流行期間如何管理使用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劑患者?[2] 停藥或漏服可能會有加重病情的風險,也可能使患者不能遵守COVID-19的防控條例[2]。
  •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些非連續治療模式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包括:★ 間歇或「靶向」治療策略(又稱引導下的停藥):僅在復發初期或症狀惡化時用藥;換言之,患者僅在「需要」時使用抗精神病藥;★ 藥物假日:在治療過程中的多個時間段內停用藥物,或使用安慰劑代替活性藥物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患者的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將較前下降;2. 紋狀體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陽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而丘腦多巴胺合成能力的下降將與陰性症狀的改善直接相關。>結果顯示,經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受試者的精神病性症狀得到了顯著改善,這一點在研究者的預料之中。
  • ...孤獨症譜系障礙_環境高危因素_生物標誌物_傘狀回顧_醫脈通
    事實上,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了探討其他精神障礙生物標誌物的傘狀回顧中。目前尚不能斷言,現有證據等級較低的相關性不具有意義,但仍存在不確定性,有待進一步探討。研究簡介為克服現有證據的局限性,韓國延世大學Jong Yeob Kim及其合作者完成了一項傘狀回顧,旨在對現有文獻中涉及的ASD環境高危因素及生物標誌物的強度及效度進行分析,本項研究發表於7月的《柳葉刀 · 精神病學》
  • FDA:聯用抗菌藥利奈唑胺與某些抗精神病藥可致CNS毒性
    一般認為,接受5-羥色胺能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同時服用利奈唑胺可導致腦內積聚高水平的5-羥色胺,繼而引發5-羥色胺症候群,其症狀和體徵包括精神改變(意識混亂、過度活躍、記憶問題)、肌肉扭曲、多汗症、顫抖或搖動、腹瀉、協調能力下降和(或)發熱。
  • Nature Neuroscience:生物傳感器揭示了抗精神病藥作用機制
    最近,科學家利用生物傳感器揭示了一種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精神病的分子機制。這篇研究報告發表在12月13日的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精神病患者通常不僅會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症狀,而且注意力很難維持。
  • 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因素及外周生物標記物:傘狀綜述
    精神分裂症的終生患病率約為千分之四,通常起病於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不僅具有很高的致殘性,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群:年輕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殺率更高;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逐漸成為這一群體的頭號殺手。
  • 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和亞甲藍同用可引起嚴重CNS反應
    7月26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安全公告,稱其收到了正在服用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的患者使用亞甲藍後出現嚴重中樞神經系統(CNS)不良反應的報告。亞甲藍經常用於診斷性操作,也被用於處理一些醫學問題。能與亞甲藍發生相互作用的5羥色胺類抗精神病藥物列表可在FDA網站找到。
  • 英國提示氯氮平潛在致命的機械性腸梗阻、糞便嵌塞和麻痺性腸梗阻...
    英國提示氯氮平潛在致命的機械性腸梗阻、糞便嵌塞和麻痺性腸梗阻風險
  • 第十六章 抗帕金森病藥--第一節 擬多巴胺類藥
    上述理論不僅能說明以往使用膽鹼受體阻斷藥治療的理由,而且也提示補充腦內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新途徑。   老年性血管硬化、腦炎後遺症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等均可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症狀,稱為帕金森症候群,其藥物治療與帕金森病相似。   抗帕金森病藥分為擬多巴胺藥和膽鹼受體阻斷藥兩類。
  • 雙相障礙共病強迫症的藥物治療:文獻回顧
    針對BD-OCD患者,或應首先考慮心境穩定劑治療,包括傳統心境穩定劑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對於雙相 I 型躁狂共病OCD的患者,可考慮穀氨酸能調節劑(如美金剛及託吡酯)增效治療。5-HT再攝取抑制劑在此類共病患者中的應用似乎較少。
  • 老年人孤獨感與精神病症狀加劇有關
    《家庭醫藥·快樂養生》開博時間:2017-03-22 17:15:00 特別策劃、詢診熱線、名醫談病、專家評藥、選藥指南
  •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氟喹諾酮類藥品風險顯著
    (四)精神障礙治療藥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中精神障礙治療藥包括抗精神病藥、抗抑鬱藥、抗躁狂藥、抗焦慮藥、精神興奮藥5類藥物,2016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精神障礙治療藥不良反應/事件報告2.5萬例,佔2016年總體報告數量的1.73%;其中嚴重報告2714例,佔總體嚴重報告數量的2.65%,佔精神障礙用的藥品不良反應
  • 周蓬安:大學生「被精神病」遭灌藥電擊,太可怕了
    在「不給開證明就出不了院、畢不了業」的說法下,他在這裡呆了134天,經歷被灌藥、電擊治療、毆打等事件,最終在護士站撥通電話自救。(10月13日《東方今報(鄭州)》)真不能拿學院團總支書記不當幹部。一個精神原本好端端的大學生,就因為洛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團總支書記陳貫安的一句話,就成了精神病患者,並被送去精神病醫院接受「治療」,這實在是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