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2020-11-24 醫脈通

時隔16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發布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南


選擇抗精神病藥


總體原則


抗精神病藥是精神分裂症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選擇依賴於很多因素,而這些因素因具體患者而異。因此,作為選藥的一部分,醫生在開始抗精神病藥治療前應採集有關患者治療偏好及既往治療反應的信息,隨後與患者討論一種藥物相比於其他治療手段的潛在獲益和風險。


很多患者希望家人或其他人也參與到討論中,為其提供支持。討論的深度無疑取決於患者的實際情況。即便是激越患者,以及存在思維障礙的患者,如果能夠找到那些造成主觀痛苦且抗精神病藥可以治療的靶症狀,如焦慮、眠差,或存在自知力的患者的幻覺妄想,醫患聯盟同樣能夠得到強化。向患者提及發生急性副作用(如,頭暈、鎮靜、不寧等)的可能性,也可以幫助其發現及報告副作用,並可能有助於維持治療聯盟。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存在注意及其他認知功能的損害,且在病情急性加重時可能更顯著;伴隨著治療的進行,醫生需要不時將話題引回針對靶症狀及副作用的討論上來。


基於循證學證據為第一代抗精神病藥(FGAs)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藥(SGAs)排名,或制定治療流程,都是不可能的,原因包括臨床研究設計異質性很高,抗精神病藥的頭對頭比較數量有限,且很多抗精神病藥數據較少。同理,不可能給SGAs或FGAs貼上優先選用的標籤。儘管對於具體患者而言,不同抗精神病藥的療效及耐受性可能存在具有臨床意義的差異,但除了氯氮平之外,並無確切證據證明某種抗精神病藥的療效始終優於其他藥物。儘管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數據較有限,但研究中的SGAs的療效看上去並無差異。並且,目前尚無可靠的方法去預測一種藥物相比於其他藥物的療效或副作用風險。


因此,選擇特定抗精神病藥時通常需要與患者討論可能出現的獲益及副作用,並將以下因素納入考慮:既往治療史(包括療效及耐受性);具體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受藥物副作用影響的軀體健康問題;其他藥物相關因素,如可用劑型、潛在藥物相互作用、受體結合性質及藥代動力學考慮。


影響選藥的因素


▲ 可用劑型


藥物的可用劑型可能影響選藥。例如,口服液或口崩片適用於吞藥困難或對藥物存在矛盾心理、不一定真正將其咽下的患者。使用植入監測技術的可攝取傳感器有助於評估患者攝入藥物的情況,但FDA指出未觀察到依從性的改善。一些患者可能偏好長效針劑(LAI),該劑型對於既往治療依從性差或不確定的患者可能尤其有用。短效針劑可短期用於無法口服藥物的患者,以及急性激越患者的緊急給藥。


表1 常用抗精神病藥與主要受體的親和力情況(APA, 2020)


▲ 藥物相互作用及代謝


必須認真關注抗精神病藥與其他處方藥之間的潛在相互作用。例如,同時處方多種藥物時,副作用(如,鎮靜、抗膽鹼能效應)可能疊加。此外,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影響血中處於游離狀態、可作用於受體的藥物量。由於大部分抗精神病藥對血漿蛋白高度親和,聯用另一種可與蛋白結合的藥物可能置換抗精神病藥分子,導致血中非結合態藥物比例的升高。


另一個常見的藥物相互作用原因與代謝酶有關,如細胞色素P450(CYP)酶系、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及黃素單加氧酶。抗精神病藥經由CYP酶系的肝代謝得到了尤其廣泛的研究。藥物之間可能互相競爭同一種CYP酶,或誘導、抑制CYP酶的活性,改變經由此通路代謝的藥物水平。對於代謝產物有活性的抗精神病藥,CYP酶活性的變化可影響活性代謝產物的相對量。因此,如果一名患者正在同時使用多種藥物,使用軟體檢查藥物相互作用是有用的。


除藥物相互作用外,其他很多因素也可影響CYP酶,進而影響抗精神病藥的血藥濃度。例如,吸食菸草或大麻可誘導CYP1A2,導致經由該酶代謝的抗精神病藥血藥濃度下降,包括氯氮平及奧氮平。反過來,戒菸(有意戒菸或入住無煙病房),這些藥物的血藥濃度會相應升高。這種血藥濃度的變化可能相當劇烈,導致藥物有效性或毒性的變化。大麻中的多種主要大麻素(如,Δ9-四氫大麻酚,大麻二酚)經由CYP3A4代謝,而大麻二或可抑制CYP2C19。


並且,抗精神病藥血藥濃度,活性代謝產物的相對比例,以及半衰期等其他藥代動力學指標,均可能受到代謝酶活性遺傳差異的影響。不同種族的CYP2D6多態性呈顯著變異性,可能是對抗精神病藥代謝影響最大的因素。三磷酸腺苷結合盒轉運子B亞家族成員1(ABCB1)基因可影響P-糖蛋白的膜轉運,進而影響腦內藥物濃度,包括抗精神病藥。雖然基因多態性檢測對於臨床選擇抗精神病藥的適用性仍在探討中,FDA已經將CYP2D6多態性檢測整合進入匹莫齊特劑量推薦中;這一做法基於以下發現,即慢代謝者劑量超過4mg/d(兒童超過0.05mg/kg/d)時,心電圖發生改變的風險升高。


此外,很多其他抗精神病藥的說明書中均提及基於代謝狀態調整劑量的需要。更多有關抗精神病藥臨床藥物基因組學的信息可查詢https://cpicpgx.org; www.pharmvar.org;  www.pharmgkb.org。


▲ 藥代動力學性質


一些抗精神病藥的吸收受到胃內食物存在與否的影響。一些患者可能難以依從恰當的餐食量或內容,這一點可能影響到這些抗精神病藥的選擇。


抗精神病藥的半衰期是另一個選藥時可能有用的藥代動力學性質。相比於半衰期接近24小時的藥物,半衰期短的抗精神病藥需要單日分次服用的可能性更高。針對容易忘記服藥或治療間斷不依從的患者,或可優先考慮半衰期較長的口服抗精神病藥或長效針劑。然而,如果抗精神病藥(或其活性代謝產物)的半衰期顯著長於24小時,很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藥物血藥濃度達到穩態則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這可能增加評估患者藥物調整劑量後反應的難度。如果患者為老年人,目前正在使用其他可能影響藥物代謝的藥物,或存在肝腎功能不全,處方長半衰期的抗精神病藥也應額外謹慎。


相比於年輕人,老年人通常存在某些生理變化,包括心輸出量下降(伴隨而來的是肝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肝代謝可能下降、脂肪含量增加等。這些生理變化可能改變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洩,還可能導致藥物效應延長及對藥物的敏感性升高,進而影響療效及副作用。


表2 抗精神病藥的常見副作用(APA, 2020)


▲ 副作用情況


副作用是選擇抗精神病藥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通常情況下,患者可能會表達針對某種特定副作用(如,體重增加)的顧慮。特定副作用(如,靜坐不能、體重增加、鎮靜、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也可能限制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或阻礙其達到過去的功能水平。如果患者共病軀體疾病,如糖尿病、心臟傳導功能異常、癲癇等,選擇抗精神病藥時則需考慮藥物惡化原有疾病的可能性。老年患者可能對某些藥物副作用更加易感,如遲發性運動障礙、直立性低血壓、抗膽鹼能副作用,因此或可優先選擇上述副作用風險較低的藥物。


另一方面,藥物副作用有時也可以為患者帶來幫助。例如,針對睡眠不佳的患者,或可選擇一種鎮靜效應更強的抗精神病藥,並安排在睡前服用。無論最初選藥時針對副作用的考慮如何,治療過程中應持續監測副作用,並與患者額外討論副作用,因為副作用可能關乎患者的治療偏好。


(未完待續)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二):抗精神病藥起始治療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三):抗精神病藥心血管及內分泌副作用的管理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四):抗精神病藥神經系統副作用的管理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五):皮膚、消化、血液等其他系統副作用的管理


文獻索引: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ird Edition. September 2020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時隔16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發布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南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二):抗精神病藥起始治療2019年12月,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董事會批准通過了第3版《APA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實踐指南》,指南全文近日正式發表於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研究要點:與非連續治療相比,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更有助於預防復發,患者維持不復發的時間也更長;非連續治療研究傾向於選擇那些病情相對較輕的患者,進而製造了較日常臨床實踐真實轉歸有所誇大的治療成功率。研究者對MEDLINE資料庫進行了系統的檢索,目標為1950年至2014年11月之間使用英文發表的隨機對照研究,這些研究比較了病情穩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口服/抗精神病藥注射針劑時,連續治療與非連續治療(包括間歇治療及安慰劑替代治療)下的復發/再入院風險,和/或基線至復發所需時間,隨訪期至少
  • 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Bobo, MD, MPH在精神分裂症及相關障礙的長期治療中,從一種抗精神病藥換用另一種藥物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便是在原藥物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情況下。CATIE一期研究顯示,儘管的確有效,但抗精神病藥的治療中斷率仍很高,從奧氮平的64%至喹硫平的82%不等。
  • 治療精神分裂症,首個純「國產藥」來了
    ◎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長長的處方單上,「純國產」缺席,「國外技術」成了主角。現在,好消息來了。一月中旬,由煙臺大學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主持研發,中國首個自主研發、開展全球註冊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微球製劑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此舉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 腦科學日報:全球首款透皮貼片抗精神病藥物上市!治療精神分裂症
    4,ω-3脂肪酸治療抑鬱症:國際營養精神病學研究學會指南要點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為指導廣大醫生科學使用n-3 PUFAs治療抑鬱症,國際營養精神病學研究學會(ISNPR)形成專家委員會,通過全面回顧現有文獻並針對14名權威專家採用德爾菲法,形成了基於共識的實踐指南
  • 精神分裂症及焦慮障礙診療新進展|引「精」聚「點」 ·第24 期
    主流觀點指出,對於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藥物聯合非藥物治療能夠使患者獲益[1]。 但是,有臨床及相關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藥的使用與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相關;有meta分析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預期壽命與普通民眾相比縮短14.5年[2]。那麼,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是否真的會增加患者的軀體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呢?
  • 綠葉製藥一治療精神分裂症藥在美開展關鍵性臨床試驗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12月21日,港股上市公司綠葉製藥宣布,用於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礙治療的新藥棕櫚酸帕利哌酮緩釋混懸注射液(LY03010)的關鍵臨床試驗方案已被美國食藥監局(FDA)接受,開展關鍵性臨床試驗。
  • 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風險與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較弱。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臨床中宜加強針對性的監測,不應因噎廢食。
  • 王強:精神分裂症的誤解與事實
    現代治療提倡病人的終身治療,而且現代的抗精神病藥的副反應比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的副反應已經減少了很多。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吃下去會非常難受,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納什教授服藥後顯得非常木訥,活動不便,感覺自己的思維被阻隔。現在新型的抗精神病藥某些方面的副反應已經減弱,尤其是在行動不便,我們叫錐體外系反應,這些方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對於患有類似疾病的患者來說,一定要堅持服藥。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針對抗精神病藥對多巴胺合成能力的影響,目前所知甚少,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唯一的一項亞長期(sub-chronic)研究顯示,氟哌啶醇治療可降低既往未用藥精神分裂症患者紋狀體及丘腦的多巴胺合成能力,且這一現象與症狀改善部分相關。然而,氟哌啶醇在臨床中的使用漸少,且研究中使用的劑量較高(平均8.9mg/d),此時首發患者的D2/3受體佔有率可能超過90%,對臨床實踐的指導意義有限。
  •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期間精神科臨床管理指南(四):抗精神病藥長效注射...
    此外,需考慮所有精神類藥物的一般建議:(1)應權衡調整抗抑鬱、抗焦慮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方案的最佳時機;(2)在臨床實踐中,某些情況會導致不可避免的停藥或換藥,臨床決策應仔細記錄並做好監測;(3)疫情期間,醫生會建議大多數患者繼續常規用藥方案,直到他們能與醫務人員面對面複診並進行診療決策;(4)同時不能忽略焦慮症、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相關的症狀在極端壓力和社會動亂的時候加重和復發的風險。
  • 【CPA2019】中國首發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序貫治療研究簡介
    2019年4月11-13日,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CPA)第十五屆年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召開。4月12日下午的「精神分裂症:聚焦抗精神病藥藥物的療效及代謝症候群」分會場中,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劉登堂教授對「中國首發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序貫治療研究」(SMART-CAT)進行了簡要介紹。
  • 突觸相關基因組的破壞性罕見突變對中國精神分裂症患者短程抗精神病藥物反應性的影響
    來源: SCH通訊研究重要性:本研究揭示了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反應的個體差異的內在機制。究設計:本研究是一個多中心開放性隨機臨床研究,研究時間是從2010年7月6日到2011年12月31日,研究共募集了3023名中國漢族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量表評分大於等於60分),這些患者之後都接受了為期6周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 精神分裂症突破性藥物!首個非多巴胺D2受體結合的藥物SEP-363856...
    SEP-363856是一種TAAR1激動劑,已獲美國FDA授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該藥有潛力成為第一款不通過結合多巴胺D2受體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靶向TAAR1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新作用機制,代表著精神分裂症治療方面的一個勇敢和創新方法。在過去的60年裡,結合多巴胺受體的抗精神病藥物一直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標準療法,儘管它們有副作用。此次公布的關鍵臨床研究結果,支持了SEP-363856作為一種新的精神分裂症治療方法的潛力,該藥有潛力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庭、精神分裂症造成的公共衛生負擔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 獲批重塑精神分裂症治療市場格局 綠葉製藥(02186)中長期...
    來源:智通財經網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且嚴重的精神疾患,該疾病具有高致殘性,且患者的早年死亡可能較普通人群高出2-3倍。精神分裂症是我國重點防治的精神疾病,據估算我國至少有1000萬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國內精神分裂症市場規模已超過60億元人民幣,且近年來的年複合增長顯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基石,抗精神病藥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一項新近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1, 2013)的研究指出,經成功的抗精神病治療後,精神病初發患者的腦內穀氨酸鹽水平恢復正常。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功能障礙主導著精神症狀的發生,但其他腦區及環路也參與了發病。神經元連接異常的基礎可能是突觸功能紊亂,但具體性質、位置及發生時間仍不確切。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精神病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基因組學、流行病學及神經科學上的進步,無疑為精神分裂症的診療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精神分裂症新藥!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Caplyta(lumate...
    需要注意的是,Caplyta的藥物標籤中含有一則黑框警告,提示:老年痴呆相關精神病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死亡風險增加;Caplyta未被批准用於治療痴呆相關精神病患者。Caplyta 42mg的療效在2項安慰劑對照試驗中得到了證實,在主要終點——陽性和陰性症狀量表(PANSS)總評分方面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
  • ...注射用利培酮微球(II)獲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 將簡化精神分裂症...
    瑞欣妥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每兩周注射一次的緩釋微球肌肉注射製劑。公告稱,瑞欣妥是一種長效注射劑,每兩周肌肉注射一次。相較於口服抗精神病藥物,長效注射劑無需每天用藥,故患者更易於接受以及降低病恥感,也可減少患者漏服的情況和過量使用口服藥物的風險;長效注射劑在體內的血藥濃度平穩,即便未能按時給藥,其血藥濃度下降也很緩慢,不至病情立即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