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相關基因組的破壞性罕見突變對中國精神分裂症患者短程抗精神病藥物反應性的影響

2020-12-21 醫師報精神醫學頻道

來源: SCH通訊


研究重要性:本研究揭示了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反應的個體差異的內在機制。

研究目的:發現與短程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相關且有罕見突變的基因/基因組。


究設計:

本研究是一個多中心開放性隨機臨床研究,研究時間是從2010年7月6日到2011年12月31日,研究共募集了3023名中國漢族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量表評分大於等於60分),這些患者之後都接受了為期6周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藥物的種類是從5種非典型和2種典型抗精神病藥物中隨機選擇的。一共有316名患者接受了全外顯子測序(WES),這些患者按照6周治療後PANSS評分的下降率分為治療反應佳組(n=156)、無治療反應組(n=160)。之後我們又在另一個含1920患者的獨立樣本做靶向測序進行驗證。數據分析在2016年5月15日至2017年5月1日進行。設計流程圖見圖1。



主要指標和方法:

研究根據PANSS評分相對基線的變化評價6周藥物療效,評分降低率的分布見圖2。篩選出治療反應極端好和極端差的患者,做全外顯子測序;根據測序結果選擇可能相關的基因亞組,在獨立的樣本中進行靶向測序來驗證。



(1)基於基因的關聯分析:對於常見變異檢測,我們進行單核苷酸變異(SNV)關聯分析;對於罕見變異,我們分析多種非同義變異(nonsynonymous variants)的混合效應,我們認為次要等位基因頻率(MAF)小於0.01是具有破壞性的。我們選擇至少含有2個罕見破壞性變異的基因做與藥物療效的相關性分析。我們首先分析了罕見突變數量在治療反應佳組和無治療反應組是否有差異,之後進行優化序列的核相關性檢測(the optimized sequence kernel association test)囊括協變量。


(2)基於基因組的關聯分析:在不同資料庫(KEGG,Reactome,MGI)中篩選出與突觸活動(異常突觸可塑性和突觸傳遞)相關的基因組,一共有79組。同樣我們認為MAF小於0.01是有破壞性的突變,篩選有破壞性突變的基因組,將突變量與藥效做關聯分析。


(3)在獨立樣本中驗證:我們針對78個候選基因做靶向測序驗證。同樣我們認為MAF小於0.01是有破壞性的突變。


結果:

在3023名患者中,有1549名女性和1474名男性,分別佔51.24%和48.8%;平均年齡為31.2±7.9歲。在質控篩選之後,其中2336人(77.3%)可做基因分析,分別有316人(10.5%)做全外顯子測序(人口統計學資料見表1)和1930人(63.5%)做靶向測序重複驗證。在外顯子測序階段,我們沒有發現單個基因的罕見破壞突變與藥物療效的關係,然而我們發現了兩個基因組富於罕見破壞性突變,分別是NMDA介導的突觸電流降低和AMPA介導的突觸電流降低,這說明這兩個基因組和抗精神病藥物療效相關。NMDA介導的突觸電流降低的基因組在後續的獨立樣本做了靶向測序驗證,驗證結果證明該基因組的罕見破壞性突變與人群結構無關(見表2)。另外,研究中使用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沒有顯著差異。



結論:

穀氨酸能/NMDA神經傳遞的基因多態性與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有關;全外顯子測序對藥物基因組學中罕見基因突變可能有用。


原文索引:

Wang Q, Man Wu H, Yue W, Yan H, Zhang Y, Tan L, Deng W, Chen Q, Yang G, Lu T, Wang L, Zhang F, Yang J, Li K, Lv L, Tan Q, Zhang H, Ma X, Yang F, Li L, Wang C, Ma X, Zhao L, Ren H, Yu H, Wang Y, Hu X, Zhang D, Sham P, Li T; Chinese Antipsychotics Pharmacogenomics Consortium. Effect of Damaging Rare Mutations in Synapse-Related Gene Sets on Response to Short-term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18 Dec 1;75(12):1261-1269. 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18.3039. Erratum in: JAMA Psychiatry. 2019 Jan 16;: PMID: 30422257; PMCID: PMC6583032.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沒有證據表明科薩人有極高的精神分裂症風險)。這些研究人員分析了從909個經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和917個生活在南非的對照者體內採集的血液樣本。他們的研究表明,與沒有精神分裂症的對照者相比,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更有可能攜帶罕見的破壞性的基因突變。這些罕見的突變也更有可能影響大腦和突觸功能。神經突觸協調神經元之間的通訊;神經突觸的分布和激發最終負責學習、記憶和腦功能。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多巴胺能神經遞質功能障礙主導著精神症狀的發生,但其他腦區及環路也參與了發病。神經元連接異常的基礎可能是突觸功能紊亂,但具體性質、位置及發生時間仍不確切。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抗精神病藥物結合心理治療。基因組學、流行病學及神經科學上的進步,無疑為精神分裂症的診療帶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
    儘管對於具體患者而言,不同抗精神病藥的療效及耐受性可能存在具有臨床意義的差異,但除了氯氮平之外,並無確切證據證明某種抗精神病藥的療效始終優於其他藥物。儘管針對首發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數據較有限,但研究中的SGAs的療效看上去並無差異。並且,目前尚無可靠的方法去預測一種藥物相比於其他藥物的療效或副作用風險。
  • 治標不治本:抗精神病藥不影響多巴胺合成能力
    抗精神病藥(多巴胺D2/3受體拮抗劑)是精神病性障礙的主要治療手段,但仍存在諸多未滿足的需求,如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反應不佳、停藥後易復發等。人們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藥物起效的神經生物學作用機制,以解決上述問題。
  • 腦科學日報:全球首款透皮貼片抗精神病藥物上市!治療精神分裂症
    對膠質瘤的病理、遺傳和基因組等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高達60%的病人標本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高擴增高表達並伴隨高突變,導致下遊信號通路的異常激活。而臨床研究發現,靶向EGFR藥物或免疫治療中,會發生明顯的耐藥, 因此急需探索新的靶向EGFR治療的新策略,從而改善臨床膠質瘤治療的困境。
  • 精神分裂症新藥!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Caplyta(lumate...
    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Caplyta(lumateperone),用於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的治療。該公司預計,將在2020年第一季度末啟動將Caplyta推向市場。用藥方面,Caplyta的推薦劑量為42mg,每日一次,與食物同服,不需要劑量滴定。
  • 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體重增加又有新解釋
    初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或許可以通過腦部的大麻素系統進行解釋。相關文章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2月刊上。 第一作者Stéphane Potvin博士說:「雖然只是試點試驗,但它可能解釋某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為什麼在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體重增加。」
  • 精神分裂症突破性藥物!首個非多巴胺D2受體結合的藥物SEP-363856...
    SEP-363856是一種TAAR1激動劑,已獲美國FDA授予治療精神分裂症的突破性藥物資格(BTD),該藥有潛力成為第一款不通過結合多巴胺D2受體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NEJM文章的共同作者、耶魯大學醫學院耶魯臨床研究中心精神病學主席兼聯合主任John Krystal醫學博士表示:「這些數據代表了精神分裂症研究向前邁出的令人振奮的一步。靶向TAAR1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一種新作用機制,代表著精神分裂症治療方面的一個勇敢和創新方法。在過去的60年裡,結合多巴胺受體的抗精神病藥物一直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標準療法,儘管它們有副作用。
  • 時隔16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發布新版精神分裂症治療指南
    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一):選擇抗精神病藥APA新版精神分裂症指南(二):抗精神病藥起始治療2019年12月,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董事會批准通過了第3版《APA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療實踐指南》,指南全文近日正式發表於
  •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精神分裂症基因存在罕見變體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5 13:43:29 英國卡迪夫大學Michael J. Owen和Michael C.
  • 精神分裂症及焦慮障礙診療新進展|引「精」聚「點」 ·第24 期
    主流觀點指出,對於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藥物聯合非藥物治療能夠使患者獲益[1]。 但是,有臨床及相關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藥的使用與嚴重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相關;有meta分析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預期壽命與普通民眾相比縮短14.5年[2]。那麼,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是否真的會增加患者的軀體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呢?
  • 幹細胞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應用價值
    精神分裂症一種神經系統嚴重受損的精神障礙類疾病,發病以青壯年為主,病程多遷延,主要症狀包括情感、思維、行為、感覺、精神活動等異常,嚴重者精神殘疾與精神衰退,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果欠佳。2019年全國調查發現精神分裂症終身患病率約為0.5%。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王強:精神分裂症的誤解與事實
    但是是不是這種孤僻的性格一定和精神分裂症或者和精神病相關,從相關文獻的查找中並沒有發現他們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4精神分裂的藥物治療欣繪納什30歲患病之後,接二連三的診治,短暫的恢復,新的復發,這會不會和他當中有藥物的中斷治療有關的?王強:這是一定的。
  • 天才納什: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vs 諾貝爾獎獲得者
    於是納什被診斷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在201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上 攝影/張星海納什在精神病院治療了9年,接受了藥物和胰島素昏迷治療等治療手段(這種治療手段現在早已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高效的無抽搐電痙痙攣治療方式)。在患病以後,他並不承認自己的思維出了問題,並多次自行停藥。
  • fMRI可識別精神分裂症的嚴重程度
    選擇這個測試是因為聽覺問題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見症狀。研究人員使用稱為「連結權重」的計算方法,將精神分裂症患者腦活動的相對強度與對照組相比較。其中涉及大腦或節點的不同群集之間的神經信號。平均而言,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幾個腦區域比對照組更活躍,特別是在連接丘腦和運動皮層的區域中。
  • 【CPA2019】中國首發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序貫治療研究簡介
    2019年4月11-13日,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CPA)第十五屆年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召開。4月12日下午的「精神分裂症:聚焦抗精神病藥藥物的療效及代謝症候群」分會場中,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劉登堂教授對「中國首發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序貫治療研究」(SMART-CAT)進行了簡要介紹。
  • 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如何進行護理?又該如何治療呢?
    生活中造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經意之間的一個舉動都極有可能會誘發他人精神分裂症出現,為了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平日的言行舉止一定要得體得當,避免傷害到自己也要嚴格禁止傷害他人。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如何進行護理呢?主任介紹,護理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心理療法很重要。
  • CNS Drugs:抗精神病藥究竟能否「按需使用」?
    ,進而製造了較日常臨床實踐真實轉歸有所誇大的治療成功率。儘管目前對於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抗精神病藥連續治療仍被奉為圭皋,然而,連續暴露於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等話題也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針對那些通過抗精神病藥治療已實現病情穩定的患者,連續治療模式是否真的必需,甚至是否合理,也引起了一些醫師的質疑。
  • 精神分裂症新藥進展!靈北和大冢重磅精神病藥物Rexulti獲美國FDA...
    2016年9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丹麥藥企靈北(H.Lundbeck)和日本藥企大冢(Otsuka)近日聯合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擴大精神病新藥Rexulti(brexpiprazole)的藥物標籤,用於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的維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