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高危因素及外周生物標記物:傘狀綜述

2020-12-05 醫脈通

核心發現


本項傘狀綜述顯示,童年期負性事件及使用大麻與罹患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顯著相關,且證據較確鑿。此外,證據較強的高危因素或生物標記物還包括成年期應激事件、母親產科併發症、血清葉酸水平低。


醫脈通編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精神分裂症的終生患病率約為千分之四,通常起病於青少年期及成年早期,不僅具有很高的致殘性,患者過早死亡的風險也遠高於一般人群:年輕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殺率更高;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血管代謝疾病逐漸成為這一群體的頭號殺手。


過去二十五年間,探討精神分裂症環境高危因素的觀察性研究呈井噴之勢。儘管研究者懷疑,很多因素與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患病風險的升高相關,但真正擁有高質量證據者寥寥無幾。此外,既往研究還存在信度及潛在偏倚方面的顧慮,致使結果存疑。


研究簡介


日前,來自希臘、巴西、英國、荷蘭、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的研究者合作開展了一項傘狀綜述(umbrella review),即「針對綜述的綜述」,對那些納入觀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及孟德爾隨機化研究進行了系統評估,旨在探討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的高危因素及外周生物標記物。除了針對單個meta分析計算了匯總效應量及95%置信區間外,研究者還評估了小研究效應(small-study effects)及過度顯著性偏倚(excess significance bias)。


研究者指出,從流行病學信度的角度出發,各級別證據的定義如下:


▲ 令人信服(Convincing):病例數>1000,相關性具有高度的顯著性(隨機效應模型p值<10-6),無小研究效應或過度顯著性偏倚的證據,95%置信區間均落在有效一側,研究異質性不高(I2 < 50%)。


▲ 高度提示性(Highly suggestive):病例數>1000,相關性具有高度的顯著性(隨機效應模型p值<10-6),規模最大的研究結果具有統計學顯著性意義。


▲ 提示性(Suggestive):病例數>1000,隨機效應模型中p值<0.001。


▲ 弱(Weak):其他p<0.05的證據。


研究者對各候選高危因素及生物標記物與精神分裂症的相關性證據進行了分級。本項傘狀綜述於2017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影響因子 6.790)。


研究結果


本次回顧共納入了41項符合入組標準的研究,涉及候選高危因素與精神分裂症的98項相關性。其中,62項相關性具有名義上的統計學意義(P<0.05),72項存在高或非常高的研究間異質性,13項存在小研究效應的證據,18項存在過度顯著性偏倚,11項相關性的病例數>1000。


基於現有證據,相關性證據信度較高的因素如下:


▲ 令人信服:母親產科併發症。


▲ 高度提示性:成年期應激事件,童年期負性事件(軀體及心理),使用大麻,血清葉酸水平低。


▲ 提示性:博那病毒(BDV)感染,血清IL-6水平高,血清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低,吸菸,血清C反應蛋白(CRP)水平高,父親年齡大(>35歲),居住地高度城市化。


▲ 弱:51個因素(略)


此外,僅納入前瞻性研究的敏感性分析中,大麻使用與童年期負性事件的證據仍為高度提示性,而成年期應激事件、產科併發症及血清葉酸水平低則無前瞻性研究證據。


結論


同樣是p<0.05,證據效力及信度相差很大。本項文獻回顧顯示,大量高危因素與生物標記物與精神分裂症顯著相關,但其中僅有童年期負性事件及使用大麻真正稱得上是證據確鑿,與罹患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關係密切;成年期應激事件、母親產科併發症、血清葉酸水平低同樣具有較高的流行病學信度,但尚未經過前瞻性研究的考驗。


幸運的是,兒童期虐待及大麻使用均屬於潛在可變的因素,改善上述兩點有望減少精神分裂症病例。然而,人們仍需開展隨機化研究,以進一步明確其因果關係。


文獻索引:Belbasis L, et al. Risk factors and peripheral biomarkers for schizophrenia spectrum disorder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Acta Psychiatr Scand. 2017 Dec 30. doi: 10.1111/acps.12847. [Epub ahead of print]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孤獨症譜系障礙_環境高危因素_生物標誌物_傘狀回顧_醫脈通
    儘管納入了多達52個生物標誌物,但由於ASD個案數量及P值問題,大部分生物標誌物的相關性存在假陽性可能。事實上,類似情況也出現在了探討其他精神障礙生物標誌物的傘狀回顧中。研究者系統檢索了PubMed、Embase及Cochrane系統綜述資料庫2018年10月17日前收錄的針對觀察性研究的相關meta分析,並人工補充了來自參考文獻的證據;ASD定義來自原始meta分析,高危因素及生物標誌物的定義來自WHO。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針對精神分裂症這一歷久彌新的話題,英國Cardiff大學的Owen MJ等對2010年-2015年發表的相關綜述及meta分析進行了回顧,並結合臨床實踐做出闡述,作為對2009年綜述的更新發表於今年年初的《柳葉刀》。
  • 抗精神病藥與致命軀體事件風險:傘狀回顧
    、共68項觀察性研究的傘狀回顧顯示,使用抗精神病藥與肺炎風險升高的相關性最為確鑿,其次為髖部骨折及靜脈血栓栓塞;卒中、心原性猝死及心肌梗死風險與抗精神病藥的相關性較弱。然而,發生上述軀體事件的絕對風險總體很低,且抗精神病藥針對特定適應證(如精神分裂症)的治療獲益已得到充分的論證。臨床中宜加強針對性的監測,不應因噎廢食。
  • 一種關於精神分裂症新多巴胺假說
    生物精神病學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說」,新研究致力於理解多巴胺信號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這個問題由來自紐約州石溪布魯克大學的生物精神病學副編輯Anissa Abi-Dargham博士,彙編總結七篇當前知識和新見解的綜述。
  • fMRI可識別精神分裂症的嚴重程度
    準確預測高危人群的能力將幫助臨床醫生更快鑑別精神病患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利用神經成像技術尋找精神疾病的生物標誌物。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它是一種精神疾病,其特徵是思想混亂,信念錯誤,社會關係困難,認知缺陷,運動異常,以及情緒和動機遲鈍。這種嚴重的慢性疾病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的症狀首先出現在青春期後期和成年早期之間的過渡期。精神分裂症治療著重關注症狀,通常由抗精神病藥物組成。精神分裂症的原因很複雜。它們包括環境因素---比如出生期間的問題、心理社會因素、壓力和青春期攝入大麻---和遺傳因素作出的類似貢獻。
  • 我國科學家在精神分裂症調控紊亂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精神分裂症是常見的、危害極大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機理迄今未明,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變異和/或調控障礙的結果。轉錄因子、微小RNA(miRNA)和長非編碼RNA(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調控因子。
  • 幹細胞對精神分裂症的新探索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種高致殘率的精神疾病,其發病機制有多種假說,如神經幹細胞的發育障礙、免疫功能減退、增殖水平降低引起神經網絡失衡等。2020年4月,我國學者黃等人報導了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對精神分裂症的應用前景,他認為目前精神分裂症的臨床面臨的困境是其陰性症狀和認知功能障礙難以緩解,利用幹細胞改善上述症狀的治療策略是全新的思路。
  • 【醫教研共發展】西安市第三醫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疾病是由遺傳、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複雜性疾病,是由多個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病過程中存在基因-基因,基因-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研究它們在特定信號通路中的富集狀態、在基因網絡調控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等表觀調控機制,將為闡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網絡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王強:精神分裂症的誤解與事實
    王強:這個問題其實就談到了精神病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病因。隨著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們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還是不完全清楚。目前的主流醫學主要是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認識,認為這是一個大腦的疾病。請問一下王院長,是不是您的那些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平時都是同樣的孤僻、傲慢、古怪,沉浸在自己的隱秘的世界。王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各種各樣的,並不盡如納什教授孤僻,有的病人可能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但是不明原因,機緣巧合的一個因素,導致他出現一些精神症狀,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我從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角度,來解讀《美麗心靈》這部電影。
  • 心靈深處的湍流:解讀自閉症與精神分裂症
    到今天為止,沒人敢講精神分裂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我們只能根據現有的這些信息,大致總結出一個框架。 首先,精神分裂症一定有遺傳基礎,在遺傳的基礎上,環境因素才能起到作用。並且,環境因素不僅指病人發病時受到的刺激,更主要的是先天的環境,包括母體在懷孕時受到的環境影響,以及病人童年成長遇到的壓力等。
  • 濟南神康科普專題|精神分裂症的預防方式有哪些?
    什麼叫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狀表現:狂燥不安、偏執、抑鬱、焦慮、幻聽幻覺、敏感多疑、強迫急躁、思維紊亂、胡言亂語、亂摔東西、衝動傷人、不能控制自己等。精神分裂症的預防方式有哪些?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影響精神分裂症復發的因素有哪些。現代精神醫學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復發除疾病本身的客觀因素,如病前性格缺陷、家族遺傳史外,能否有規律地堅持藥物維持治療和家庭環境治療,是影響病情復發的重要因素。
  • 廣州精神分裂症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那麼,引起精神分裂症的因素是什麼呢?下面,請=專家為大家做一下簡單介紹。   精神分裂症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在治方面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如果控制的好,可以保證終身不復發。許多人認為精神分裂症就是瘋子,其實,這是不公平的一種說法。精神分裂症病人很多跟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只是受到強烈刺激的時候才會發病。導致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六大因素:  環境因素。
  • 精神分裂症和COVID-19患者的健康差異
    SARS-CoV-2/冠狀病毒病2019 (COVID-19)感染不良預後的危險因素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韓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與嚴重COVID-19感染風險的增加有關。COVID-19共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與非共病患者之間的健康結果和護理是否存在差異,目前尚不清楚。
  • 廣州精神分裂好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什麼原因會導致精神分裂症
    專家表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危害較大並且多見於青壯年的一種精神疾病。到底患者的思維、情感、認知等出現障礙,發作時會有幻覺、妄想等表現,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患病終身。  對精神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非常重要,能夠讓我們正確對待精神疾病,對精神疾病的防治會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那麼,廣州精神分裂好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什麼原因會導致精神分裂症?
  • 索元生物首個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順利完成受試者入組 | 新聞稿
    索元生物發揮其在基因組學、大數據分析、新藥研發領域裡積累的深厚經驗,建立一種可利用殘餘的臨床樣本發現可預測藥物療效的生物標記物的平臺技術(全基因掃描平臺技術),開創了通過精準醫療以較低的成本、較短的時間開發創新藥的全新模式。ENGINE研究中的全新生物標記物DGM1(Denovo Genomic Marker 1)正是基於此平臺開發。
  • 精神分裂症及焦慮障礙診療新進展|引「精」聚「點」 ·第24 期
    本次「新 · 思界」國際熱點會,邀請到魯豫兩省精神科、心理科、神經內科知名專家齊聚鄭州,共同探討2020年精神分裂症、焦慮障礙診療的新進展。本文擷取精華內容,整理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診療新進展 精神分裂症影響全球近1%公眾的健康,位居世界十大致殘性疾病之首[1]。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  科技日報昆明2月20日電 (記者趙漢斌)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患者的就業情況——一項全國性人群研究
    既往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與雙相障礙患者的就業率分別為10%-30%和40%-60%;然而,針對具有代表性的大規模樣本的研究較少。此外,澄清哪些因素與患者就業或失業相關,有助於開展針對性的幹預措施,對患者、家庭及整個社會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