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精神分裂症調控紊亂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11-24 生物谷

精神分裂症是常見的、危害極大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發病機理迄今未明,既往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是基因變異和/或調控障礙的結果。轉錄因子、微小RNA(miRNA)和長非編碼RNA(lncRNA)是重要的基因調控因子。隨著晶片技術的發展和基於系統生物學角度的共表達網絡分析方法的不斷完善,從多組學角度出發,聯合轉錄因子(TF)和調節性非編碼RNA的互作調控網絡來解析精神分裂症的發生機製成為可能。

在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000583、81271482、81571319)和1項教育部課題(NCET-12-1036)連續資助下,山西醫科大學徐勇教授課題組收集了上千例精神分裂症及對照的臨床樣本和生物學材料,包括百餘例早發精神分裂症(EOS)和對照兒童,並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一是分析了RNA晶片表達譜特徵:發現EOS外周血中miRNAs和LncRNA的表達水平特異性的下調,總體調控不足導致mRNA的表達水平相應上調;二是分析了mRNA表達水平變異度:發現精神分裂症外周血中mRNA表達水平的變異度增大,經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變異度恢復接近正常;三是構建共表達調控網絡:使用晶片數據進行差異共表達分析,整合TF-靶基因、miRNA-靶基因、TF-miRNA和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PPI)關係,構建TF-miRN-mRNA-PPI調控網絡。

徐勇教授的系列研究獲得了與精神分裂症診斷、療效相關的外周血基因調控因子,構建了多層面精神分裂症基因調控網絡,推進了對精神分裂症基因表達調控異常分子機制的理解,提供了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研究的新思路。

延伸閱讀:

1. Zhang F(#), Xu Y(#),  Shugart YY(#), Yue W(#), Qi G, Yuan G, Cheng Z, Yao J, Wang J, Wang G, Cao H, Guo W, Zhou Z, Wang Z, Tian L, Jin C, Yuan J, Liu C, Zhang D(*). Converging Evidence Implicates the Abnormal MicroRNA System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15,41(3):728-735. (SCI IF:2014:8.45)2. Ren Y, Cui Y, Li X, Wang B, Na L, Shi J, Wang L, Qiu L, Zhang K, Liu G(*), Xu Y(*). A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 reveals lncRNA abnormalities in peripheral blood in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5,63:1-5. (SCI IF:2014:3.689)3. Xu Y(#), Shugart YY(#),Wang G, Jin C, Zhang K, Wang J, Yu H, Zhang F(*), Yue W(*), Zhang D. Altered expression of mRNA profiles in blood of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16767.  (SCI IF:2014: 5.578)4. Xu Y(#), Shugart YY(#), Yue W(#), Li S, Zhang K, Liu S, Cheng Z, Wang G, Zhou Z, Jin C, Yuan J, Tian L, Zhang F(*). Exploring transcription factors-microRNAs coregulation networks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016. In Press. (SCI IF:2014:8.45)5.  Zhang F(#)(*), Yao Shugart Y(#), Yue W(#), Cheng Z, Wang G, Zhou Z, Jin C, Yuan J, Liu S, Xu Y(*).Increased Variability of Genomic Transcription in Schizophrenia. Scientific Reports. 2015,5:17995. (SCI IF:2014: 5.578)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醫教研共發展】西安市第三醫院聯合培養博士生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疾病是由遺傳、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複雜性疾病,是由多個基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發病過程中存在基因-基因,基因-環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研究它們在特定信號通路中的富集狀態、在基因網絡調控中的作用,以及DNA甲基化等表觀調控機制,將為闡明精神分裂症的分子網絡調控機制提供理論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基因調控機制初步揭示 2019-02-21 05)記者20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利用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初步揭示了精神分裂症風險遺傳變異對靶基因的調控機制,為深入解析精神分裂症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 精神分裂症和抑鬱症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進展
    例如,GWAS研究發現,染色體16p11.2區域的常見變異(common variant)與精神分裂症的發生風險顯著相關,但尚不知其具體的分子機制。然而,rs4420550在染色體上距離MAPK3基因有200kb以上,該位點是否存在遠端調控作用機制,對於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調控具有必要性。李明團隊分析腦組織和細胞系的甲基化組蛋白ChIP-Seq數據,發現rs4420550可能位於DNA增強子區域,並利用雙螢光報告基因實驗證實這一猜想。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精神分裂症遺傳學研究取得進展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文凌)日前,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課題組,首次在基因組範圍內系統性地篩選出精神分裂症可能的致病基因。該研究為深入解析複雜精神疾病的遺傳機制提供了新思路,為闡明精神分裂症致病機理提供重要的生物學數據。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柳葉刀綜述:精神分裂症(上)_柳葉刀_精神分裂症_診斷_醫脈通
    與大多數精神障礙類似,精神分裂症的診斷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標準化診斷標準,如DSM-5及ICD-10的應用,已為該病在臨床中的診斷提供了可靠的方法;然而,這種以臨床症狀為依據做出的定義,忽視了相似的疾病實體可能有著不同的病因機制,越來越多地阻礙了研究。
  • JAMA:穀氨酸鹽與精神分裂症
    這一研究結果提示,穀氨酸鹽在精神分裂症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磁共振波譜學分析顯示,在基線時,24名精神病初發的受試者右側「聯合紋狀體」(associative striatum)中穀氨酸鹽的平均水平為31.34IU,而這一數字在18名精神健康對照中為28.23IU。這一對比趨勢與研究者所設想的相符。
  • 多篇文章聚焦精神分裂症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些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鑑定出的基因和途徑有助於了解所有人群的精神分裂症風險。在非洲人群中開展的進一步研究也可能為設計更有效的治療提供潛在機制。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圍繞腸道微生物群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群、消化道和神經中樞這三者間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這使科學家對行為和情緒調控方式的認識邁上新的臺階,並將腦-腸軸的概念擴展為腦-腸-微生物群軸。
  • CCRT對精神分裂症認知功能的研究進展
    [1]魏欽令,鄭倆榮,胡冰,等.首發未服藥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彌散張量成像的基於體素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誌,2011,10(9):926-928.[2]Mesholam-Gately RI,Giuliano AJ,Goff KP,et a1.
  • 中國農大在基因組印記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Genome Research在線發表中國農大賴錦盛教授課題組題為「Parent-of-origin-dependent nucleosome organization correlates with genomic imprinting in maize」研究論文,在玉米基因印記表觀調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在銻化物納米線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砂磨機訊:III-V族半導體納米線憑藉其獨特的準一維結構和物理特性在納米電晶體、納米傳感器和納米光電探測器等方面有著重要潛在應用,是當前國際研究的熱點。
  • 流感病毒複製周期調控機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日前在宿主蛋白調控流感病毒複製周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
    上海科學家在冬季低溫調控植物開花時間的表觀遺傳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17-10-26 15:39: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年在Nat Chem Biol 雜誌發表Ankyrin家族蛋白中鑑定調控細胞自噬短肽工作之後,圍繞Ankyrin家族蛋白的又一系列研究成果。  在此研究中,王朝研究組通過體外生化實驗確定了Ankyrin-G與細胞內重要分子馬達Dynein複合物的調控蛋白Ndel1的直接相互作用,並利用ITC進行了定量的結合能力檢測
  • 研究發現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大型轉運蛋白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懷疑細胞膽固醇轉運蛋白的突變與精神疾病有關,但很難證實這一點,也很難確定其背後的機制。  近日,發表在《生物化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綜合細胞材料科學研究所Kazumitsu Ueda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供了證據,證明ABCA13蛋白被破壞的小鼠表現出精神分裂症的標誌性行為。
  • 華中農大在DNA複製調控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本報訊 微生物的DNA複製調控研究一直是當代生命科學最受關注的前沿領域之一。近日,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何正國帶領的課題組在DNA複製和細胞周期調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Nat.Medicine:科學家發現治療精神分裂症的新藥
    生物谷報導:一項臨床試驗發現,一種以穀氨酸調控的神經傳遞素為靶標的新藥能有效地治療精神分裂症,新成果發表在9月號的《自然—醫學》期刊上。    以前的研究反覆顯示,穀氨酸調控神經傳遞素的變異與精神分裂症相關,但一直缺少這種關聯性的有力證據。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GABAA受體轉運調控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GABAA受體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受體,可以通過介導神經細胞外氯離子內流從而抑制神經的興奮性。GABAA受體在神經細胞膜上的定位分布對神經信號的產生與傳導具有重要調控作用。大量研究表明,GABAA受體在細胞膜分布水平的失調與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包括多種神經發育及信號傳導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兩極性躁鬱症和自閉症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如焦慮、抑鬱和失眠等。此外,GABAA受體還是重要的中樞神經疾病藥物靶點。因此,GABAA受體的動態調控對於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一直以來都是國內外研究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