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症狀的形成
艾倫·西格爾
《漢斯科赫與自體心理學》
柯赫認為,雖然佛洛伊德早期的興趣在於精神官能症症狀的形成上,但佛氏之後對柯赫所謂的「較深層的病理現象」(deeper levels of pathology)更感興趣。
柯赫自己對這些主題的特殊敏感度在討論精神病症狀的形成時顯現出來。他引用佛洛伊德的說法,認為精神病症狀的形成和精神官能症症狀的形成類似,其開始的順序是相同的。
整個過程從挫折開始,接著是「外顯退化」;在精神病症狀的形成過程當中,退化過程在「正退化」的階段,開始有別於精神官能症的方向。和精神官能症是退化到亂倫的嬰兒式客體所不同,精神病的退化是朝向前客體階段,在這個狀態之下,原欲無法依附於一個客體上,也就是失去了在潛意識與客體的連接。
柯赫強調客體連接的本質而說道:「即使孤獨隔離如漂流在荒島的魯賓遜也擁有對他周圍客體經驗的感覺,因為對客體的經驗基本上是一種內在的經驗。」
柯赫認為退化至無客體階段的固著點對人格的威脅極大,因為沒有了內在對客體的連接後,某種一無是處、行將滅絕、幻境的感覺將會排山倒海地襲來。
佛洛伊德認為這種極度的退化造成「慮病」(hypochondria),這種狀態是因為原欲找不到客體可以連結,而以自己的身體作為其客體。
對於處在這種精神病性退化的人而言,他感覺身體彷佛是分開的,而世界正在遠離中。以柯赫的觀點來說,失去的不是身體,也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客體的內在核心。失去潛意識的客體會產生一種前客體期的、自體性慾的(autoerotic)以及自戀的張力。
身體即將分開以及世界即將結束的妄想是內在世界崩潰的表現。「慮病」是精神病患者試圖將一種無客體狀態的經驗以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字眼。柯赫形容這種精神病狀態度日下:
這種狀態非常痛苦,因為自我之中還健康的殘餘部分會觀察到自我已失去平衡、失去組織性、失去內在的客體。
具有分裂性特質(schzoid characters)的人可以依靠把自己與外在世界隔絕的方式,偽裝自己避免這種痛苦。他們了解自已的敏感度,而且知道如果他們跟人接觸而受傷的話,自己便會退化至一種無客體一自戀的(objectless-narcissistic)自體性慾的狀態,這種狀態對他們殘留的自我而言是極為痛苦的。
在試圖減少難以承受之自戀的努力當中,精神病人會嘗試與潛意識的內在客體接觸。這種企圖復原的嘗試造成了精神病症狀的形成;新語症狀(neologism)的形成即是這種嘗試復原的例子。
然而這是註定要失敗的嘗試,因為一旦潛意識的客體失去原欲的投注時,要在潛意識系統的客體(原發過程)與前意識系統中再現客體的語言(次發過程)之間的聯繫就不再存在;結果語言本身就被視為客體,不再作為象徵的連結的功能,而是語言本身成為愛與娛樂的對象。
新語症狀就是試圖要與前意識中語言的象徵相連結的嘗試失敗後所造成的結果。柯赫了解精神病症狀的形成就試圖重新恢復與客體的接觸方面而言,還算是一種健康的嘗試。
他把症狀視為在處理壓倒性的精神能量不平衡的狀態時,所能運用之最有效的方式。他的態度,代表了在精神病理學的了解上,一種微妙的轉變,這和當時北美精神分析師所盛行的態度有明顯的對比。
由於考慮精神病症狀乃是一種試圖復原的反應,柯赫掘棄了傳統上認為精神病症狀是挖掘潛意識嬰兒式驅力及其衍生物的障礙的看法。
自體心理學教育體系(SPEP)現已引入中國
部分課程由 《漢斯科赫與自體心理學》
作者親自傳授
了解該課程請點擊上方圖片
或
長按下方二維碼拉您入群
課程推薦
李銀河性學課159元/52課
朱建軍解夢課 99元/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