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一種正在被製造的精神病

2020-12-01 騰訊網

黃凱平 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網癮成為一種精神病,這其實是一個笑話。我這並不是在諷刺,而是在說一段真實的歷史。

1995年的某一天,美國紐約的精神病學家戈德堡(IvanGoldberg)突發奇想,他語帶調侃地描述出一種新的精神病——「網癮」,以嘲笑人們對沉迷網絡的擔心和憂慮。他以「病理性賭博(意指嗜賭成癮)」這種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為模板,用有板有眼的語言對網癮這種新的「精神病」的概念與診斷標準進行了一番解說,並聲稱「這種新的精神病使患者放棄了家庭責任,轉而坐在電腦前死死地盯著網絡」。寫完這篇諷刺性的小幽默後,戈德堡覺得很好玩,順手把它貼到了自己的網站上。

結果搞笑的事情發生了。不久,很多專家和學者在進行嚴肅的學術研究時都引用了戈德堡的「網癮」概念,並把他視為最早研究「網癮」的先鋒人物。更具有諷刺性的是,有一些組織與網站也把戈德堡的這篇文章作為依據,要求《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正式收錄「網癮」作為一精神疾病分類。這一連串荒唐事讓戈德堡哭笑不得,他澄清說:「我並不認為真的存在『網癮』這種精神病,人們可以痴迷於任何事情,把這種痴迷當作一種疾病是錯誤的。」遺憾的是,這個笑話已經過去十幾年了,而中國今天還有一些學術論文把戈德堡製造的這個諷刺性騙局當真,這真是一個悲劇。

自1995年以來,國外的精神病學界有很多關於「網癮」的學術研究,但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的爭議非常大,「網癮」也一直沒有公認的定義,這些研究都是各說各話,都在試圖構建出各自的「網癮」概念,都在描述各自研究出的「網癮」症狀。有人在總結這些研究時指出,這些研究都存在嚴重的樣本偏差,都在對「網癮」進行探索性構建,卻絕少對這些形形色色的「網癮」概念進行驗證。基於種種理由,美國醫學會也拒絕向美國精神病學會推薦把「網癮」列為正式的精神疾病。

而「網癮」在中國的命運卻是另有一番天地。2008年11月,由北京軍區總醫院陶然主持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通過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的專家論證,並在部隊醫療系統開始推行。接著,這一標準在向國務院衛生部申請成為全國通用標準,卻遭到了競爭對手。衛生部選了北醫六院精神科主任田成華為網癮診療標準課題組負責人,而陶然稱自己才是世界領先水平,可以向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並憤憤不平地抱怨說:「北醫六院是國家衛生部的直屬醫院,衛生部肯定選它(制訂網癮診斷標準)。」

而據媒體披露,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也在研製網癮診斷標準,這是科技部的一個4000萬元的大項目「精神疾病的防治與示範」的一個分課題,飽受公眾質疑的山東臨沂四院的醫生楊永信也曾以網癮切入來申請過這個課題,申請經費是400萬元,但未能中標。

中國精神病學界一向是鸚鵡學舌、拾人牙慧,這次卻能走在世界前頭製造出「網癮診斷標準」,並向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這一中國製造的「精神病」,真是可喜可賀,終於算是熬出頭了。然而,各路專家都在指責對方的網癮診斷標準有問題,並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標準,誰也不服誰,最終,衛生部否定了將「網癮」作為臨床診斷的精神病。

儘管「網癮是什麼」大家並沒有達成共識,衛生部也未承認網癮是一種精神病,心理學界與精神病學界也沒有統一的意見,但這些並不妨礙市場上治療網癮的機構接二連三地出現,捲入這個利益場的有不同身份不同學識的人,都試圖通過「網癮」賺取名和利。例如制定過軍隊「網癮」診斷標準的北京軍區總醫院在2005年就創辦了治療網癮的「基地」,每年要收治1000多孩子。這些戒網機構的「治療」方法五花八門,有電擊的、有軍訓式的、有用精神藥物的,費用大多異常昂貴。而關於這類機構的醜聞也層出不窮,很多孩子在裡面遭受暴力虐待,甚至有孩子被虐待致死。

軍隊《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制訂者陶然稱「網癮」是內分泌紊亂的精神類疾病,必須在精神病院通過藥物治療,但奇怪的是他制訂的網癮診斷標準卻絲毫未提及內分泌,也不指出這種疾病的生理病變在什麼地方。從「網癮」這種精神疾病被製造出來的過程中可以看出,精神病學權力擴張的痕跡非常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精神病不是一種生理現象,而是一種文化定義。

以前,「電視成癮」、「電子遊戲成癮」也曾是精神病學界認真思考的對象。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精神病學又開始積極研究「網癮」。如果沉迷於網絡的人是有病,那些沉迷於書畫的人,醉心於攝影的人,或者那些工作狂,他們為什麼就不是有病呢?

相關焦點

  • 臨沂市精神病醫院稱「網癮電擊療法」已停止
    【搜狐IT消息】7月14日消息,衛生部向山東省衛生廳發出通知稱,近來,該省臨沂市精神病醫院開展的「醒腦電擊治療網癮法」受到關注。衛生部組織專家研究和論證了相關問題,專家一致認為,電刺激治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
  • 張田勘專欄:電擊療法治網癮未獲循證醫學支持
    電擊療法治網癮,需要更充分的科學評價和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顯然,從這兩個金標準來看,電擊療法治療網癮都是達不到的。首先是隨機對照試驗,即一種療法有無效果,需要隨機雙盲抽取條件相似的人群進行對照試驗,以判定是否有效。
  • 山東戒網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網癮惹爭議
    最近幾則網帖,把「全國戒網專家」楊永信的治療網癮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他在網癮孩子太陽穴或手指上接通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的治療方式引起了極大爭議。 目前,有100多名孩子留在楊永信所在的山東省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接受這種治療,不能擅自離開。
  • 那位轟動全國的「網癮治療專家」楊永信,失去工作後,他現狀如何了?
    我們這一代人成了所謂的網癮少年。而楊永信,就是這個社會現狀下的產物,所謂的反網癮專家。如今的楊永信還在孜孜不倦地宣傳著他的戒網癮事業。十年前如此,三年前如此,在今天還是如此,一如既往地靠妖魔化網絡,不科學的治療方式收取巨額治療費。
  • 電擊治網癮生不如死:電流擊太陽穴 皮膚被燒焦
    近日衛生部緊急叫停「電擊療法」後,以「電擊治療網癮」聞名的楊永信網戒中心如今已成眾矢之的。本報記者在幾天內連續撥打該中心電話,但已經無人接聽。  電流擊向太陽穴  據統計,目前中國3.38億網民中,青少年網民就有1.6億以上,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網癮的佔10%。
  • 為讓孩子戒除網癮,網店商家們又研究出了一種「偏方」
    導語:對有些人來說,戒除網癮是永不過時的話題今年9月,遊戲日報曾報導過一篇關於多家網店售賣開光靈符,稱其可幫助孩子戒除遊戲網癮的文章。十月長假期間,小遊君還真入手了一張靈符,冒著如果靈驗就失業的風險,實際體驗了一番。什麼是戒網癮靈符?符,亦稱符籙(lù),為道教的一種法術,始見於東漢。
  • 女孩電擊治療網癮:被7人摁住銀針穿虎口通電
    7年過去,醫學界對網癮是否為精神病的爭論仍遲遲沒有定論,種類繁多的網癮治療機構卻在各地悄然興起。  電擊:被7人摁住銀針穿虎口通電後渾身痛到不能說話  22歲的白雪至今忘不了2015年11月跟隨父母來到臨沂四院網戒中心那日,她被帶進2樓13號診室後所發生的一切。  「當時楊永信只是簡單問了我幾句話,就示意我去13號房(接受電擊)。」
  • 「網癮老年」:社會遷徙的「失重」
    在孫子機器人興趣班的門口,正在等候區的吳大爺掏出了自己的手機,不停滑動著短視頻,不時地發出魔性的笑聲;送完外孫女進入校門,於是許老伯把某個購物APP的商品連結轉發到了好友群裡,讓好友們「砍價免費拿」……這些人就是一直活躍在在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上9600萬名銀髮族中的一員。
  •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
    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電擊治療網癮是救人不是害人時間:2016-08-24 11:26   來源:遊迅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副標題#e# 楊永信突然又出現在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原因就是這位用電擊治療網癮少年的專家依舊還在做著老本行。而現在全國戒網癮專家表示電擊戒網癮系救人,沒關門是因為政府支持。
  • 熊玲:網癮的心理動力學分析
    可說,網癮是科技的代名詞,是文明的副產品。 網癮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影響,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值得深思的是,網路遊戲為何會迷倒那麼多青少年,且多是獨生子女中的男孩?這是我們的教育不力,還是父母的教養無方,還是獨生子女本身的問題? 或許,研究成癮的專家,會總結出一系列形成網癮的因素。
  • 《方舟》電鰻:來戒網癮嗎少年?
    更重要的是,在戒網癮上他倆都頗有建樹——讓重度網癮的小編一下午沒心情開電腦,這是楊教授都不曾做到的事電鰻電鰻是一種神奇的生物,在現實中,它分布於南美亞馬遜流域的蓋亞那地區。戒網癮的一把好手小編深知電鰻的恐怖,所以哪怕騎著滄龍,遠遠見到,也要繞著走。可是,當我試圖抓一隻電鰻時候,悲劇就開始了。電鰻是需要和平馴服的,我一看就非常頭大,就這不講理的傢伙你讓我去靠近餵食?於是我研究了很久,做了一下攻略及嘗試:第一次,我裸體去嘗試了一下,電翻。意料之中。
  • 我得了一種病是神經症,但不是精神病
    對於神經症問題,每個人的想法會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疾病,有些人會覺得平時都好好地,怎麼有了神經症呢。其實神經症是一種精神障礙,主要表現出的是持久的心理衝突,並且這種衝突會讓來訪者感受到痛苦並且社會功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在醫院檢查是沒有器質性疾病。
  • 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 小心這些因素導致精神病
    精神病是現在比較常見的病症,很多的人都比較關注,巨大的生活壓力,忙碌的生活,都會讓人的精神產生壓力。那麼,精神病早期症狀有哪些呢?引發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精神病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2、遺傳因素:對於精神病這種嚴重的精神科疾病,遺傳因素是其不可忽略的患精神病的原因之一,在精神病患者家族史分析上來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上精神病的概率遠高於普通人群,而且與患者的血緣關係越近,精神病的發病率越高。這個現象在雙胞胎身上更為明顯,同卵雙胞胎的通病率也是高於異卵雙胞的通病率。
  • 精神病症狀的形成
    和精神官能症是退化到亂倫的嬰兒式客體所不同,精神病的退化是朝向前客體階段,在這個狀態之下,原欲無法依附於一個客體上,也就是失去了在潛意識與客體的連接。柯赫強調客體連接的本質而說道:「即使孤獨隔離如漂流在荒島的魯賓遜也擁有對他周圍客體經驗的感覺,因為對客體的經驗基本上是一種內在的經驗。」
  • 揭秘楊永信網癮治療中心:女孩被7人摁住銀針穿虎口通電
    一位毀譽參半的醫者,一項頗具爭議的療法,一個吸金無數的產業,一群接受電擊治療的「網癮」少年……近日,一條名為《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朋友圈文章讓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中心再次走進公眾視線。
  • 要求停止楊永信電擊治網癮 公開信被衛計委轉回臨沂
    被曝光7年後 楊永信今年又被學員控訴  從2009年起,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癮戒治中心(下簡稱「臨沂網戒中心」)及其責任人楊永信就以「電擊療法」戒網癮受到質疑。  《南方都市報》指出,從當地媒體公開報導可見網戒中心有官方背書,如今年1月10日舉辦的臨沂網戒中心成立十周年暨網癮戒治高峰論壇,臨沂市副市長趙愛華出席相關活動;今年4月25日,臨沂市科技局在臨沂網絡成癮戒治中心召開「網癮戒治綜合幹預(教育)模式的研究」科技成果鑑定會,楊永信在會上作項目總結報告。臨沂市科技局、衛計委、精神衛生中心多位領導全程參加鑑定會。
  • 豫章書院負責人被捕,「網癮」少年該何去何從?
    暴力手段來「治療」網癮被證實無效,殺人惡徒被繩之以法,網癮防治擬寫入未成年保護法,專家發聲:「要明確嚴禁暴力毆打、虐待脅迫戒除網癮等紅線。" 但是,面對一個個沉迷遊戲抱著手機電腦不放的;偷爺爺奶奶養老金來打賞主播的;天天瀏覽淫穢網站面色憔悴的「問題少年」,家長又該怎麼辦?
  • 楊永信電擊戒網癮為什麼經久不衰,因為他捏準了親情的弱點!
    「網癮」這個詞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火起來的,不知道是當時人們剛接觸新事物比較有新鮮感,還是網路遊戲的確很吸引人,很多孩子深陷其中,患上了網癮。01你有什麼病我賣什麼藥,本著跟隨時代潮流的原則,楊永信帶著他的醫療小隊殺入了「戰場」,意在幫助無知少年擺脫網癮困苦!
  • 網癮你好,我是80後,請衝我來
    這個網癮的騷年!Scientific Report最近發表了一篇文章,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19904-y。拋開科學性不說,手機做為新的網絡設備,新一輪的網癮又出現了,然而事實上「網癮」這個詞已經淡出大眾視野很久了,在全民網癮的情況下,以為這個詞已經死掉了,沒想到死灰還是復燃了!是誰的網癮?是的,是你的網癮!做為「資深」的80後,我必須說,這是「網癮」這個詞,只屬於80後,是80後所獨有的標籤,步入中年的80後,依然沒能甩掉這個標籤。
  • 更換抗精神病藥:適應證與禁忌證
    Bobo, MD, MPH在精神分裂症及相關障礙的長期治療中,從一種抗精神病藥換用另一種藥物的情況並不少見,即便是在原藥物急性期治療有效的情況下。CATIE一期研究顯示,儘管的確有效,但抗精神病藥的治療中斷率仍很高,從奧氮平的64%至喹硫平的82%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