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了20分鐘,只為證明自己不行丨拿什麼拯救自我否定?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時差少女S 心理0時差

上周一個朋友找我訴苦,原因是她在公司做了一個項目報告,結果被領導和同事否定了。

電話裡的她超級喪,說了一大通,列舉了自己進公司一年來所有失敗的記錄……

大概說了四五條失敗記錄之後,她下了一個結論:

「我真的太差了,幹啥都不行,廢人一個。我根本就不適合這個工作。」

聽到這些話,我本能的反應就是鼓勵她,說她在我眼裡是那麼優秀,根本不是她說的這麼差。

「你之前那個項目不就得到了大大的認可嘛,你做事一向這麼認真負責任,真的很棒的。」

結果她說:「好吧,我就當你是安慰我。但事實就是我真的很失敗。」

……

空氣突然安靜,輪到我開始沮喪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時刻?就是對方的 「自我否定式」 訴苦,讓你感覺到了無力,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該說什麼?

實際上我的那番鼓勵並不違心,在我看來她就是這麼優秀,清華畢業、履歷那麼漂亮,工作又那麼有熱情……

但是對於一個決心自我否定的人來說,此時的鼓勵再真誠,也只是 「無效安慰」。

畢竟她已經羅列了一堆證據來支持她的結論。

話說回來,生活中誰又沒說過幾句自否的話呢?

「我真的太差了,沒公司會要我。」

「我就是個學渣。」

「像我這麼醜的人,誰會看上我?」

當你陷入一系列的沮喪中時,你的自我否定是想要表達什麼,又想要得到什麼安慰?

01

面對 「自我否定」,為什麼別人的鼓勵沒用?

作為一個學心理學的人,「安慰別人時,講道理沒用」 的道理還是懂的。

但是回想我跟這位朋友的溝通過程,我以為 「鼓勵」 並不是講道理,是一種包容和接納。

那為什麼她聽不進去我的鼓勵呢?

查了一下資料,看到了心理學家 Gottman 曾提出兩個安慰的概念:[2]

1. 情緒迴避

2. 情緒引導

這兩個概念其實起源於家庭教育的研究,研究者發現,同樣是面對情緒崩潰的熊孩子,父母們的做法截然不同。

有一些父母一碰到孩子大聲哭鬧、發脾氣時,會心煩不已,他們把這些情緒看為一種需要克服、渡過,但不能停留的東西,因此會想辦法迴避這些情緒。

溫柔的做法就是立馬用玩具轉移孩子注意力、或者抱起來不耐煩地重複 「乖別哭了」 ;嚴厲點可能就是大聲呵斥孩子、甚至懲罰,希望這些情緒儘快停止。

這種策略便是情緒迴避。

而另外一些父母,會把這些情緒當作一個促進親密接觸、或者教導的機會,由此進行情緒引導。

他們會反覆確認孩子的感受、試圖去理解這些看起來無釐頭的情緒;並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慢慢引導孩子去調整情緒。

Gottman 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情緒引導是一種更加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被安慰的孩子們,通常有較安全的依戀模式、更穩定的情緒、甚至更成熟的社交。

這些理論慢慢發展,開始延申到成年人的情緒管理中,尤其是心理諮詢或者一些服務行業。

當然我們並不是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做不到每天用專業的態度去解決身邊朋友的問題,那就太累了。

但是這卻對我們有一些啟發,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有時候安慰沒用。

想想這樣一個對話:

「我太糟糕了,太失敗了,不知道自己能幹嘛。」

「沒有呀,你哪裡失敗了,你很優秀呀,你看你的學歷……」

這時候你的肯定和誇獎,其實是在否認他當下的情緒,並試圖轉移或者替換這些情緒,好像在表達 「你不能覺得自己不行,你一定要自信。」

我們以為幾句鼓勵可以帶來自信,但是實際上卻作用不大。

因為自卑的情緒、自憐的情緒是很正常的,它並沒有那麼可怕。

而情緒引導應該怎麼做呢?

有幾個小技巧:

1.你可以適當自我暴露,他聊他有多失敗,你也可以聊聊自己的失敗經歷,但是別比慘;

2.詢問他的一些感受,比如關心他今天具體的經歷。以我朋友的例子來說,可以問問她報告完大家都給了什麼意見,這些意見是中肯還是偏激,有沒有不合理之類的,在討論的過程中她可能會慢慢體會到自己情緒的來源;

擁抱這些 「否定情緒」,本身就是一種引導。

02

拿什麼拯救你的自我否定?

好了,說完了怎麼安慰,還是得來說點實際的。

畢竟別人的情緒的安撫是第一步,後面還是要靠自己來調整情緒。

這時候就需要來了解一下,情緒是怎麼產生的?

目前,心理學家們普遍認可的情緒產生途徑有兩種:[1]

1.你的理解決定了情緒:

大腦皮層經過對事件的思考,產生了對環境或自己的評價,這種評價經過下丘腦、通過杏仁核產生了情緒體驗;

2.生理反應決定了情緒:

沒有經過大腦皮層的加工,環境直接通過下丘腦影響了自主神經,從而影響內分泌系統,產生情緒體驗。

一般來說,第二種途徑只有在經歷重大創傷才會遇見,比如地震、親人去世等這種。

而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情緒,還是通過第一種途徑產生的。也就是你對一件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之後,才會出現情緒。

當然,你還可以通過迴避某一些環境,來避免情緒的產生,比如你知道見到某個人就會讓你不開心,那麼你就別去見了,這就是一種環境選擇;[3]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環境,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只能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才能調整情緒。

自我否定就是一種情緒的結果,在遭遇失敗之後,你感覺到異常失落、痛苦、絕望,覺得所有糟糕的結果全是自己導致的,於是用自我否定來宣洩情緒。

注意,這時候 「自我歸因」 其實是自我否定的一個認知前提,你只有覺得 「是自己導致了所有的失敗」,才會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從長遠來看,一個人要慢慢減少自我否定的情緒反應,可以通過改變 「歸因方式」 來解決,比如你這次的項目遭到了領導的否定,你可能的歸因方式有:

1. 領導們不懂,沒有看到你項目的亮點;

2. 時間太倉促,你沒有充分的時間準別報告,因此表達不夠清晰;

3. 這個項目本身就很難,客觀條件就很局限,並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

4. 合作的同事們拉了後腿;

5. ……

換一個歸因方式,可能自我否定就不至於這麼來勢洶洶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認知的調整,並不是你情緒爆發的當下能解決的,畢竟當時你在絕望當中,情緒已經完全控制了你,你想改變歸因方式也很難。

尋求朋友的幫助,向他人傾訴可以是第一步,但是當情緒被安撫之後,一個人冷靜下來時,可以試著換一種方式思考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才是長久之計。

03

你相信嗎?「自我否定」可能真是一種特長

說到歸因,有些人看到我上面列的那幾條,就會有一種 「甩鍋」 的警覺。

於是質問我:「你這不是教人推卸責任嘛!」

說到情緒管理,我們不得不承認甩鍋是個好方法;但是說到自我否定這件事,它還真的是一種特長。

有心理學家發現,自我否定其實是 「自省」 的一種表現,這樣的人遇到事情會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別人;他們 「一日三省吾身」,總能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努力改進。[4]

更有趣的是,有研究發現,一個擅長自省的人,往往很善於共情。面對別人的負面情緒,他們比別人更能理解對方,更懂得如何安慰。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自省都是好事,心理學家Joireman 將自省分為兩種:一種是反芻(self-rumination),一種是反思(self - reflection)。[4]

舉個例子:

今天你去辦公室,感覺到周圍的同事好像在竊竊私語,你不太明白是怎麼回事;

平常見到同事小 A,他都會大老遠就熱情打招呼,今天他卻有點冷漠,說了一聲 「早」 就過去了。

你這時候開始坐立不安、思緒不寧,越想越覺得同事們對自己有意見、排擠自己。

然後你就悶悶不樂,一天都沒心情幹活;中午吃飯時間到了,你不敢跟他們一起吃,只好默默自己點外賣。

這就叫做反芻。

而反思則是:你感覺不對勁,回想了一下這幾天的工作流程,想想是否有一些讓同事誤會的地方;然後你私底下主動問了小 A,問他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怎麼今天冷冷的,他告訴了你真實的答案……

研究發現,反芻跟人格中的神經質有關;而反思則跟開放性有關。

反芻會讓你陷入無釐頭的負面情緒裡,擾亂生活、降低效率;

而反思會讓你更加開放地去思考問題,總結經驗,並且取得突破。

所以,如果你經常自我否定,那說明你凡事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並不一定是件壞事。讓自己多一些反思、少一些反芻,你會發現自己有別人沒有的優勢。

你情感細膩、懂得共情;

你自律勤奮,成長飛快。

寫在最後

寫完這篇文章,我意識到那位跟我抱怨的朋友,其實就是一位非常擅長 「反思」 的人。

我們最近一起策劃一個活動,活動結束後,她坐地鐵回家的路上,竟然就在群裡給我們發了自己的總結。

她寫了幾點自己組織上的不足,並提出了下次的解決方案。

以前我會覺得,她不夠自信、太愛否定自己了,每次都會說自己做得這也不好,那也不好。

現在我明白,她跟我說的時候,其實只是一種情緒的傾訴;傾訴完了,她能夠把情緒轉化為內省的動力;

她的反思的能力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這也就難怪她的履歷這麼豐富和優異了。

誰說這不是一種特長呢!

- The End -

References / 少女參考的文獻資料:

[1] Izard, C. E. (2013). Human emotion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6). Parental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the emotional life of familie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eliminary data.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0(3), 243.

[3] Gross, J. J. (2001). Emotion regulation in adulthood: Timing is everything.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6), 214-219.

[4] Joireman, J. A., III, L. P., & Hammersla, J. (2002). Empathy and the self-absorption paradox: Support for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elf-rumin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Self and Identity, 1(1), 53-65.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科技雜談:科學家的自我否定
    ■不論是科學大家的自我否定,還是科研小兵的挑戰權威,體現的都是對科學的敬畏、對真理的執著 不久前,著名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了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的一篇論文,他在文中提出:自己當初對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按照經典理論,黑洞內部不會放過任何物質信息,但最新理論卻證明:能量和信息能夠逃離黑洞。這樣,黑洞是否真的存在,就值得懷疑了。
  • 第五人格:我該拿什麼拯救你!「勝率」連續跌落的原因你知道嗎?
    01我該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勝率 但是勝率很多人會無比的重視,段位的高低只能證明你是否經常參與排位,然而高勝率意味著你比同段位的對手都要強大,會給你帶來充沛自信同時也會讓人敬仰,低段位則證明你的實力相當拉跨,不光自己嫌棄,別人翻看你名片的時候也會覺得你菜到家了,印象分驟然下降。
  • 拿什麼拯救自己的人生
    錯過了一次又次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剩下的只是苟延殘喘的過完餘生彷徨過迷茫過,失落過悲痛過,可是一切已成定局,再糾結過去又有何用,後悔當初是每個人都可以辦到的事情,但是改變現狀卻不是人人都能辦到的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卻無動於衷,腦袋裡一片空白,就像一張白紙一樣,沒有任何色彩,沒有任何痕跡,隨手一扔,白紙觸碰到地面的瞬間也就是人生走到盡頭的時刻在這還有希望的時刻我又該拿什麼拯救我的人生
  • 拿什麼來拯救自己?朱雨玲給你一個擲地有聲的回答:靠我自己!
    和賽前所料,儘管錢天一在本次公開賽上發揮出色,連勝劉詩雯和早田希娜,闖入半決賽,但遇到了伊藤美誠便無懸念地終止了自己的黑馬之旅。伊藤美誠毫不手軟4-0橫掃錢天一,離冠軍只差了最後一步。這一場勝利也許沒有喝彩聲,但朱雨玲以自己的勇氣向球迷們宣言:拿什麼來拯救自己?靠我自己!也許在別人眼中朱雨玲已經跌倒在地,已經無緣東京奧運會,但沒到最後一刻,就不是最後的結局,只要爬起來再戰,就有的是機會!決賽中朱雨玲迎來了冤家伊藤美誠,一雪前恥的機會到了,打趴伊藤美誠就是自己再一次站起來的最好證明。加油,朱雨玲!
  • 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孩子缺乏自信心會有哪些負面影響1.產生"自卑情結"那當孩子缺少自信的時候,容易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進而形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其實是由於過度的自卑感而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錯誤認知,在任何對於孩子來說有挑戰的事物面前,孩子總是喜歡用"我做不到來應對"。
  • 拿什麼來拯救抑鬱的我?《生命的真相》如是說
    能邁過去的是自己的修為和福報,邁不過去的將是下一世的重修課。拿什麼來拯救抑鬱的我?首先拿出真誠的心來接納它;再次拿出如磐石一般的堅心信戰勝它;最後拿出善心來調伏自我的心識和身體,讓其和合共生。」所以今生所遇到的坎坷和困難都是自我人生道路上的修行和自我進化的必修課。要知道抑鬱的我,是還不夠愛自己,是還不夠了解自己,是還不夠懂得自己的真心。是老天想給我一次機會重新了解自我的身心,同時給自己一次好好善待自己的機會。
  • 男子足浴店20分鐘花了368,妻子:幹了什麼你自己清楚
    男子足浴店20分鐘花了368,妻子:幹了什麼你自己清楚在生活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奇葩搞笑的事情。劉大姐今年三十二歲,她和老公結婚已經有四年多的時間了,在這之前,他們的生活一直過得非常的幸福,本以為這樣的日子會一直持續下去,如果有一天劉梅在洗衣服的時候,發現丈夫口袋有一個小票,她好奇的拿出來一看,竟然是一個足浴店的,他氣得火冒三丈,於是立馬叫來了丈夫,跟他對質。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2020-12-20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DNF:大馬猴的努力被玩家一句話否定,曬圖證明自己,然並卵
    導語:DNF:大馬猴的努力被玩家一句話否定,曬圖證明自己,然並卵旭旭寶寶作為國服第一的DNF主播,在遊戲裡面可謂是風光無兩,但是在這風光背後,大馬猴無時無刻都遭受著玩家們的質疑,在一些陰謀家的眼裡,大馬猴現在的一切都不是通過正當途徑獲得的,特別是經歷了韓服GM事件,玩家愈發感覺策劃給大馬猴開後門了
  • 「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好」: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如何提高自信?
    她一直想要變得優秀,努力做好粉絲心中女藝人的形象,但又容易突然變得不自信,於是開始自我懷疑,陷入自責中。賽客自卑症專家認為:自卑在心理學上是一種軟弱的情感體現。鄭爽深處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認同感很低,很少看到自己的進步。鄭爽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也代表著億萬年輕人在努力奮鬥中,一次一次懷疑自己。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突破「自我設限」,成就人生高度
    文丨李相敏 生而為人,誰不想在此生最大程度活出精彩?誰不想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約翰杜威認為,人類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對「重要性」的渴求,同時,價值實現也是位列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頂級需求所在。
  • 回味經典的力量 西瓜視頻獨播《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回味經典的力量西瓜視頻獨播《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看完西瓜視頻獨播的《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後,只想感嘆:經典就是經典,過了多少年依舊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尤其在看了好多流量劇之後,更加想回味經典,並不是說現在沒有好的作品,只是鮮少有能激起人二次   原標題:回味經典的力量——西瓜視頻獨播《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   看完西瓜視頻獨播的《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後,只想感嘆:經典就是經典,過了多少年依舊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 「十三 辯證法.否定的否定」導讀二: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
    恩格斯指出,杜林不理解辯證法的性質:人們通常把形式邏輯或初等數學當作單純的證明工具,不知道作為工具之所以管用,是由於它們是特定世界觀的表現。杜林也是這樣。如果你缺乏初等數學的直觀能力,因而看不到那個由數學對象構成的世界,你也就不理解形式邏輯在初等數學中的真正意義,以為它不過是證明工具。同樣,如果你看不到微積分的世界,你也就不理解辯證法在高等數學中的真正意義,微分在這樣的數學家當中引起的慌亂,「正像否定的否定在杜林先生那裡引起的慌亂一樣」。
  • 雅克·德希達:否定一切規範,狠起來也會否定自己
    解構主義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雅克·德希達是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何為解構主義?解構主義脫胎於結構主義,所以也可稱為後結構主義,它是對結構主義哲學意義上和實踐意義上的否定。結構主義從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的語言學那裡,獲得了二元對立邏輯,作為指導自己的根本方法。
  • 拿什麼來證明:一生只愛一個人 專訪T-LOVES生命鑽石李穎
    導讀:筆者在大學畢業十周年同學聚會上,60位同學集體發起討論」如何證明一生只愛一個人「,有人說:拿身份證去買鑽戒,有人說送瑪莎拉蒂、送豪宅、把財權給到對方管理,統統被反駁了:我拿身份證可以到周某福買,周某生買,也可以到金某福,太多可以選擇的了,憑什麼我拿個身份證去買一枚鑽戒,就能代表一生只愛一個人嗎?
  • 地球不需要我們拯救,我們只需要拯救我們自己
    地球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尤為重要,為此我們經常說要保護環境,拯救地球。有人說人類目前擁有的核武器能夠毀滅地球幾十次,是嗎?人類真的有能力毀滅地球嗎?到現在為止,世界上最深的人為鑽孔也才一萬多米,而地球直徑達到了12756千米,拋開直徑不談就光地殼都有17千米。如果把地球比作雞蛋,地殼就相當於雞蛋殼。人類現在連雞蛋殼都鑽不破拿什麼去毀滅地球呢?
  • 拯救動物拯救人類自己—BBC紀錄片《穿山甲:被捕殺最多的動物》
    穿山甲以螞蟻為食,一隻穿山甲一年可以吃幾百萬隻螞蟻,保護250畝森林免受白蟻的威脅。可是因為鱗片有膠原蛋白,具備所謂的食用和藥用功能,它們正遭受著人類致命地殘殺。平均每五分鐘就有一隻穿山甲被捕,也就是,每年有10萬隻穿山甲在地球中消失。
  • 假如喪屍爆發在中國,你拿什麼拯救她
    當末日來臨,我只想陪在你身邊  如果喪屍爆發,你拿什麼拯救她大龍馬上想到了《行屍走肉》的格倫一個為愛情獻出生命的男人即使人變成喪屍
  • 日照:如果再也無法在沙灘上看日出,我拿什麼來拯救你?
    正好,昨日來日照出差,為了一睹那海上日出的的美景,忍痛選擇住在了萬平口海景花園大酒店(網上訂的房間,500多大洋一晚),不為別的,只為能夠早上看到日出東方的美景。日照萬平口夜景今天早上,看天氣預報日出時間是4:52,天氣晴,雖然很疲勞了,但是還是定下鬧鐘,4:20起床(走到沙灘也就五分鐘的時間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