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慣性思維?就比如,說起汪峰,會想到拼了老命也上不了頭條;說山東藍翔技工學校,會想到挖掘機技術他家最強;說起王思聰,你會想起萬達和富二代。但實際上,汪峰也是上過頭條的,而且都不知上了多少回了;藍翔的挖掘機技術也不是特別的強,其實只是個宣傳牛一點的技校而已;王思聰的話,那真是萬達集團老闆的獨子,確實富得沒朋友。
舉這些例子主要想讓大家知道,世界時刻在變,一些我們形成的思維定勢或許已經不準確了,甚至會誤導我們。同理,許多關於車的固有思維,也已經是經不起任何推敲,這裡就幫大家更新一下。
1. 國外的車一定賣得比國內便宜
看多了英國的TopGear,就很羨慕國外的車賣得真便宜,法拉利只賣十多萬鎊(一百多萬人民幣),幾千鎊(幾萬元)就能買不錯的二手車。但去到英國才發現真正便宜的就只是TopGear上看到的——上百萬的豪車和二手車。如果要買一臺解決基本代步問題的小車,如飛度(英國叫JAZZ),才知道價格並不便宜,甚至還比國內要貴,飛度在英國起步價就要11.5萬元,即使在美國起步價也要9.67萬元。所以國內消費者不需要整天羨慕外國,一些主銷的百姓車型,國內版本的售價其實並不貴。
2.鐵皮厚的車就一定安全?
網上經常流傳一些文章說,看這車的車頭一撞就凹進去,或者兩車對撞看這個日本的車頭都爛了,安全性真不要得,所以日本車不能買啊。這些文章看上去還振振有辭,但有沒有想過汽車是要保障乘客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而不是車輛本身是否凹凸破損,我們怎能單憑一輛車的外觀破損程度就去判斷車內乘客的安全高低呢?如果真的那麼簡單,什麼E—ncap,IIHS都不用在車內放假人了,也不會出現有車損壞不嚴重,卻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
這些圖片充其量只能看看哪些車的蒙皮比較厚實,但真正發生碰撞時受力的是車身骨架,而不是這個包著車身的外殼,所以一張圖片或者鐵皮的厚薄是不能說明安全性的,正如我們也不會因為誰穿了一件厚一點、硬一點的大衣就判斷那個人身體好,特別強壯一樣。
3.買了德國車就等於抵制日貨?
有些人為了抵制日貨堅決不買日本車,而去買了輛德國車。但全球經濟一體化,產品的國家屬性現在是越來越弱,像大眾車身上的零配件就來自20個國家,像渦輪、AT自動變速箱、控制晶片、輪胎,再到大眾很喜歡用的Alcantara面料,生產機械臂都不乏日本企業的身影。如果要買一輛沒有日本公司零件的汽車,那幾乎事件不可能的事。
4.看到進口車就想到質量一定好
有些消費者是很迷信進口車的,覺得只要是進口車質量就一定好,比國產車可靠。其實不然,進口車也要看產地和工廠的,比如進口大眾高爾夫旅行版的工藝和質量只能算一般水平,它的問題是由墨西哥的大眾工廠生產的,工廠的工藝水平和工人素質還不及國內的大眾工廠。
另外以我們試駕的經驗,有些進口車進入國內是會出現有水土不服的現象,如當年進口的奧迪,座椅硬,懸掛也硬,根本就不適合中國的路況,坐著就是折騰腰骨。舊款進口的A3也是內飾的做工、用料、阻尼高級感也是欠奉,反倒國產後的A3做工、內飾更有質感。
5. 看到雷克薩斯就覺得一定很安靜
雷克薩斯早期的產品真是安靜和舒適的典範,那車廂的隔音水平,真讓人一試難忘,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有沒有留意,雷克薩斯現在已經很少拿安靜來說事了,最近試駕雷克薩斯的幾款新車如CT和NX,靜音水平和同級車型比其實並不突出,路噪和胎噪都比較明顯,同級許多對手都能輕易超過它。所以買雷克薩斯得看車型,不是所有的雷克薩斯都那麼安靜的。
6. 看到寶馬就認為操控一定好
寶馬的操控一定好,這個說法對於以前的寶馬還說得通,但現在還說就有點過時了。試駕完寶馬新的3系、3GT、x5、X6等一系列新車後,就會發現方向盤變輕了,懸掛變舒適了,過彎側傾還明顯,說操控樂趣,說車輛極限的話奔馳、奧迪完全不比它差。那是不是寶馬就把操控給拋棄了呢?也不是,只是寶馬也明白極致的操控不是人人能接受的,舒適化才是王道,才能大賣。至於核心的操控部分,寶馬沒有忘記,只是被注入到某些車型如4繫上,所以,想享受寶馬真正的操控樂趣,你得選對車型。
歸根究底,不單是消費在選車買車時不能單憑外界的說法去判斷一輛車,評測記者更是不該想當然地評價一輛車,我們需要的是Think out of the box,帶著argue去思考每一個問題。
標 籤 汽車的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