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思維經驗主義才是影響我們成功的最大絆腳石讓我們惰性和畏難

2020-12-05 朔方說天下

前幾天寫過一篇文字,介紹經驗主義害死人的內容。昨天在荔枝開課也重點講了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的危害性。今天在這裡著重就《思維革命》第三講的慣性思維內容做一個整理和發布,希望能給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示。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慣性思維,來源於人的經驗和過往經歷,真是因為有了很多不好的或者失敗的經歷,讓人們有了一個非良性的思維積累,這些積累會在以後的經歷中提供消極的心態。比如我們創業的時候,會考慮很多失敗因素,會諮詢很多曾經做過的人。這些人就會把他們的經歷轉化成經驗傳授給我們,其中有失敗有成功,多數還是負面性的佔比多一些。他們並不是想坑你或者阻攔你,而是他們的慣性思維影響了他們的經驗,從而將他們的感受直接轉化給了你。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一個大學生走出校園創業,沒有任何的經驗和基礎,雖然會因為某些原因產生錯誤,多半是因為缺乏和社會交往的經驗和面對險惡的商界環境,找不到解決和處理的辦法而已。但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元素,就是敢闖敢衝,無所畏懼。因為他們沒有慣性思維,沒有不良的經驗積累。他們有的是熱血和幹勁,他們堅信愛拼就會有贏。這裡所說的經驗並不是實操經驗,而是思維定式。我們在找工作中遇到的需要有經驗的人員的經驗並不是思維定式。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老江湖怕江湖,就是這個道理,經驗豐富,如果應用不當就會讓自己縮手縮腳,前怕狼後怕虎,裹足不前,躊躇滿志又舉棋不定,這是很致命的。很多人20多歲進入社會,拼勁十足,30歲,40歲,反而變得毫無建樹,這不是變平庸了,而是經驗主義和慣性思維,讓他們沉著了冷靜了,換個角度也是怯場了,膽小了。沒有人在經歷了太多太多後不會受到影響。這是必然的結果。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所以在我們做決策和創新創業的時候,就要注意這樣的情況發生,避免受經驗主義影響,避免被慣性思維左右,造成多謀而不斷,多思而不難解。人貴在長期保持一種狀態,長期堅守一個目標和方向,長期維持一種能量衝鋒。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經驗是好東西,可以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借鑑,同時也是阻擋我們勇往直前的絆腳石。合理的利用經驗,合理的使用慣性思維,能讓我們事半功倍。

思維革命慣性思維對我們的危害

《思維革命》第三講的主要內容就是這些,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歡迎大家關注,歡迎大家荔枝收聽《思維革命》系列課程,很多時候我們的工作,生活,家庭等等的問題和錯亂都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沒有矯正,思維錯誤就是造成了各種問題的促銷,《思維革命》講座能讓大家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達到人生蛻變,脫胎換骨,改變思維,改變人生。

相關焦點

  • 經驗主義是老沉穩重還是膽小怕事慣性思維看到的都是困難和問題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受到經驗主義的影響,也就是慣性思維。張利實戰私塾思維革命有句老話,老江湖怕江湖。就是因為了太多的經驗和閱歷反而影響了人的發揮和創新。1、經驗是可以被打破的很多時候人們停步於自己的經驗,對任何事物都採取慣性思維,影響了我們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創新。也會讓人們安於現狀。
  • 走出經驗主義的「路徑依賴」——三論「問問『有沒有』想想怎麼幹」
    這一發問,觀照現實,叩擊人心,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和思考,更是對未來發展的警醒和鞭策。「變」才是永恆的「不變」。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驕人業績,歷屆省委、省政府基於當時的客觀環境,在探索、把握髮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最終形成具有江蘇特點的成功經驗。
  • 工作場所的習慣思維應該被打破嗎?這句話本身就是慣性思維
    看到合作夥伴問問題,「職場中的慣性思維打破麼」?這句話本身就是一種習慣性思維。必須打破慣性思維嗎?當然不是。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慣性思維」的基本含義開始。一、什麼是慣性思維;所謂慣性思維,又稱思維定勢,是根據思維活動積累的經驗教訓和思維規律,在反覆運用中形成的相對穩定、定型的路線、模式、程序和模式。--百度百科慣性思維是人們極為普遍的思維方式。不僅在工作場所,而且在生活中。
  • 你最大的敵人,是慣性思維
    所以要解放思想,且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思維定式是固有的,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又循著舊路走去了。這時,我們就需要時刻提醒自己,走一階段後,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是否又跳入固有思路了。如果是就及時反思、調整,避免陷入而不自知了。
  • 什麼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今天是2020年11月28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你會按我想的做》。這本書是由德國著名催眠師、作家揚·貝克爾所寫。在以往的晨讀中,我們曾分享過書中部分內容,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是成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 你的人生,被慣性思維帶跑了嗎?
    職場上,這是我們堅持自我的一劑良藥。入腦入心的知識體系很難被打破,這也是歷史和實踐證明的。我們可以從經驗中獲取有價值的內容,會幫助我們積極的生活和開展工作,可是一味地依賴慣性思維,便很難有創新,最終也只能在這樣的工作中把興趣和希望消磨殆盡。記得那個有趣的實驗嗎?
  • 經驗和理論,我們該相信誰?
    經驗是經驗,經驗是好事,經驗是知識的累積,也是我們老祖先幾千年來能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最大的依仗。但是經驗主義呢?就像西紅柿炒雞蛋這個事情,炒過一次有一次的經驗,炒成功了就是成功經驗,失敗了就是失敗經驗。關於西紅柿炒雞蛋這個知識,你只有通過千百次的不同經驗,還能組合歸納成完整的這道菜的知識。
  • 打敗你的,是慣性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活在世上,總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任何行為動機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虛弱的自尊心,這是一種自我認同感很低的表現。六、批判性思維對和錯,有時只是立場不同。我們看待一件事物,往往不是先看見,再去定義,而是先定義後再去看見。
  • 杜家毫:大力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原標題:大力破除思維定勢、 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 如何認識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首先要在思想理念、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上進行一次大的創新和調整,堅決破除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以思想理念的新變化、工作思路的新拓展、發展路徑的新突破,努力在創新發展中實現更大作為。 破除思維定勢,必須繼續解放思想。
  • 什麼是慣性思維?面對慣性思維該怎麼破?
    最後事實證明,沃德突破慣性思維看問題的方式是正確的。哲理啟示:按照常理出牌很容易,但是往往也會容易出現致命的錯誤。跳出慣性思維,打破思維的習慣,我們也許就能收穫不一樣的奇效。這告訴我們,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跳出慣性思維,或許很快就會柳暗花明。慣性思維的危害時間的打磨,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變,使我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慣性思維。慣性思維就如慣性在物理學的定義一般,保持著原有的東西,不因外界的一點衝撞而馬上發生改變。
  • 慣性思維是一件可怕的事
    其實這種現象就是我們所說的慣性思維。一旦養成,不但別人的思維方式固化了,就連你的思維方式也就固化了。我們的慣性思維與行為都會延續到孩子身上。比如我們孩子數學不好(更多的指向女孩),我們就會說女孩本來數學就是短板。這個定義也不知道是誰提出的,反正在我小時候就在聽這句話,結果我真的數學越來越差。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些問題說到底,是關於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係的問題。為了追本溯源,先回顧一下哲學中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並且考察一下它們對於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影響,這樣,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自從人類有哲學以來,在認識論中就產生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這樣兩種不同的傾向。
  • ...三大問題:「唯上思維」阻礙新思維,管理層濫用經驗主義及人才流失
    海爾向網際網路轉型面臨三大問題:「唯上思維」阻礙新思維,管理層濫用經驗主義及人才流失 【IT時代周刊編者按】曾在上世紀80年代"怒砸冰箱"的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從不缺乏自我革命的勇氣,這次又掄起裁員「大錘」,能否再次挽救海爾成功向網際網路轉型呢?
  • 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高培勇: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原標題:高質量發展必須告別「慣性思維」 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對於高質量發展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問題,似已毋庸贅述。
  • 「畏難心理」羈絆學生,一道2000年數學題,被大學生一晚上解出
    文/郝老師聊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忘了「迎難而上」這一傳統品格,面對困難的時候,學生大多不想要再去嘗試,尤其是那些對自我認知太過於清晰的學生,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嘗試也只是在自取其辱罷了。就是這種「畏難心理」成為絕大多數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尤其是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他們和那些一點都不學的學生不一樣,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而且基礎還蠻紮實的,就是一次次覺得自己不行,從沒嘗試過做那些難題,以至於從沒考到過班級前幾名。
  • 疫情之下,「經驗主義」吊打「理性主義」
    在父母心中,究竟什麼才是權威?  經驗主義。  與之相對的是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重視經驗,感性;理性主義重視邏輯、推理。  「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羅曼·羅蘭這句話懟了太多人。
  • 高培勇: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摒棄慣性思維
    他表示:「慣性思維可能是我們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制約因素或者說是最大的障礙。」圖為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發表演講。因為經濟下行和經濟形勢的嚴峻至多只能放緩我們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至多只能分散我們聚焦高質量發展的注意力,但它不會改變高質量發展的方向。改變高質量發展方向的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決策。如果說你本來想聚焦於高質量發展往前走,但是做出的決策切切實實把你向後拉,那麼這樣一種因素才可能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這個因素該如何表述?
  • 經驗主義的教育可以毀掉一個時代
    教育脫離了生活而存在,也就失去了它的初心和本質。法乎自然,就此而言,人類當前的教育尚不如自然界的動物。動物界的學習完全就是生存的一部分,或者說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生存方式。人類的大腦發達起來,那些生存的技巧經驗化,人類的教育也就開始遠離生活。對中國來講,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