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老師聊教育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忘了「迎難而上」這一傳統品格,面對困難的時候,學生大多不想要再去嘗試,尤其是那些對自我認知太過於清晰的學生,他們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嘗試也只是在自取其辱罷了。
高中數學卷上,最後3道大題是出了名的難,一般老師會告訴學生,只要把前面的分穩穩拿到就可以了,後面沒有時間就不要做了,正因為這樣一句話,多少學生,整個高中三年都沒有嘗試做過後面3道大題,在自我認知中他們無形中就給自己定型了,不用試就知道自己做不出來。
就是這種「畏難心理」成為絕大多數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尤其是那些成績中等的學生,他們和那些一點都不學的學生不一樣,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而且基礎還蠻紮實的,就是一次次覺得自己不行,從沒嘗試過做那些難題,以至於從沒考到過班級前幾名。
「數學王子」高斯的故事
德國延根大學19歲的大學生,像往常一樣做導師留的三道數學題,前兩道輕鬆地完成了,毫無壓力可言,而第三道卻卡住了,原本能在2個小時完成的課後作業,竟然用了整整一晚上。
當該學生成功解出這道題,充滿成就感的抬起頭時,天已經蒙蒙亮了,第二天將課後作業交到導師手裡的時,老師懵了,因為這道題根本不是留的課後作業,而是最近自己一直在研究的,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數學題,一不小心混到了,給學生出的題當眾。
這道2000多年歷史的數學題就是:「用一個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子,畫出等邊的17邊形。」
導師一直在研究這道題,但是毫無進展,同一類型的題型也是數學界的大難題,但是這個學生用一晚上就解出來了,而這個大學生就是大名鼎鼎的「數學王子」高斯。
多年後對於自己一晚上解出千年數學難題,高斯坦言:「如果當時有人告訴自己,這是一道有2000年歷史的數學題,那我不可能一晚上解出來。」
其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畏難心理」,當你不知道這個東西有多難的時候,我們勇往直前,毫無懼怕可言,而如果知道沒有人成功過,那自己肯定不是那個成功的人,就不會嘗試著去做了。
有人會說了,不是誰都是「數學王子」,但如果每個人都有高斯一晚上解出一道題的堅持,很多事情都能很做好,學習更不在話下,學習就是一個知識積累和運用的過程,只有你堅持的去做,總有一天支持儲備量夠了,就會在高中班級裡拔得頭籌了。
所以說在學習過程中,無論是中等學生還是學霸,都不要有「畏難心理」,迎難而上才是真諦!
你會花一晚上時間解一道數學題嗎?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想了解更多關於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的日常、學習、人際關係等話題,請關注我,把我的文章分享給更多的人,一起探尋教育的那些事。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