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爾的生日」讓西方網民討論不休,紐約時報、BBC等百餘知名媒體跟進報導,而這不過是一道考新加坡15歲學生的數學題。
風靡世界的數學題
新加坡媒體人江堅文肯定沒想到,自己的「隨手拍」會讓全世界媒體撓頭。
4月11日,他在自己的Facebook發布了一張照片,內容是新加坡中學的一道數學題。他頗有挫敗感的寫道:「這個問題引發了我和妻子的爭論……」
事後證明,這個問題引發了廣泛的共鳴,此前他的發帖通常能收穫數十到一百的贊和轉發,但這一條截至目前已經超過2000個贊,超過6000個轉發。Twitter上出現了專門話題來討論這個問題,還有人寫了一首歌……
被發動起來的不僅是網友,還有大把知名媒體。來看看這些媒體的標題吧:紐約時報《新加坡數學題大熱: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華盛頓郵報《「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這道數學題難住網際網路》,BBC《謝麗爾的生日:新加坡數學題難住世界》,英國衛報《你能解出這道大熱的新加坡學生的數學題嗎》,英國獨立報《新加坡數學題:如何解答這個考學生的題難住了整個世界》,加拿大廣播公司《新加坡孩子的數學題難住網際網路》,新加坡海峽時報《「謝麗爾的生日」數學題走出新加坡,難住世界》……
這個清單可以寫的很長很長,用「謝麗爾的生日」做關鍵詞在谷歌新聞進行搜索,英文媒體報導已經超過170篇。
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
所以這道題到底是什麼?簡單翻譯一下:
阿爾伯特和伯納德剛剛成為謝麗爾的朋友,他們想知道她的生日,謝麗爾給了10個備選日期:5.15、5.16、5.19、6.17、6.18、7.14、7.16、8.14、8.15、8.17。其中一個是她的正確生日。
謝麗爾然後分別告訴了阿爾伯特正確的月份(沒告訴是哪一天),告訴了伯納德正確的日子(沒告訴是哪個月)
之後是阿爾伯特和伯納德的對話。阿爾伯特:我不知道生日是哪天,但我知道伯納德也不知道。伯納德:我原本不知道,但現在我知道了。阿爾伯特:那我現在也知道了。
問題來了: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
網友撓頭:拉黑謝麗爾
除了積極解題之外,還有一些網友腦洞大開,紛紛吐槽謝麗爾的故弄玄虛……
網友RK:不用費腦子了,嘗試著再去問一下謝麗爾吧。這一次給她帶一支玫瑰。
網友ching-ching:直接在Facebook上加謝麗爾好友,當她填寫生日信息時,你會收到通知的。
網友Mike Scheid:我12歲的孩子在30秒內就解決這個問題,她拿起了她的iPhone,在twitter上查看到了答案。
網友Damian Sanaghan:我花了一些時間終於解開了這道題,我現在在攻讀數學碩士,這真的是出給11歲孩子的題目?
網友Kirsty Edwards:她看起來不像是一位非常好的朋友。
網友Tim Poon:聽起來,謝麗爾是想把生活搞得更加困難。
網友Chan KH:取消關注阿伯特和比納德,拉黑謝麗爾。
網友Yeo Hwee Tell:告訴謝麗爾,如果她不直截了當地說出生日,就沒生日蛋糕。
網友Zorlu Senyucel:這不是一個數學問題!!這是一個溝通問題!
網友Elfy Bianca Hassan:關於謝麗爾的生日,在一起想了很久很久以後,阿爾伯特和伯納德很快墜入愛河,把謝麗爾忘得乾乾淨淨。
網友mrbrown:阿爾伯特和伯納德外出喝了幾杯,比較了一下有關的信息,決定不值得為謝麗爾和她的生日浪費時間。
小編表示,自己當年上小學或初中時就遇到過這道題,當時的主角不是謝麗爾,大概是「小明」……
孩子需要多難的數學題?
網友Evon Chi在江堅文的帖子後面寫了很長一段:請停止向我們的孩子施加那麼多的壓力!事實上,對於他們來說,目前在學校裡所學東西的80%在未來是沒有用的。為什麼要整那麼難的東西,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是天才,大多數孩子需要一些教學引導,這使他們承受了進一步的壓力。5年級的學生學習生物學,6年級的學物理。我們真的成為西方人眼中的笑料,西方孩子享受著更多的社會生活,而不是學業壓力。你是想讓你的孩子成為書呆子,還是接受更多社會技能的培訓?想想吧教育部!!!
這是一種很有代表性的觀點。新加坡暨亞洲學校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組織方事後專門發表聲明指出,這是今年4月8日該賽事考試中的一道題,面對的是15歲左右的學生,並非此前所傳的11歲。這道題是整張試卷的倒數第二題,意在篩選更優秀學生。該競賽的目標群體是前40%的學生,大多數題目本身就是為了考驗學生。
組織方的執行主管也進行了辯護,認為這道題用到的邏輯和分析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是有用的。
但是說到底,15歲的孩子接觸到這樣難度的題目,這樣的教育策略是否合適?這恐怕是西方媒體關注的深層原因。
大體而言,亞洲青少年的數學水平超過歐美學生。2013年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公布調查結果,亞洲國家在數學項目大幅領先,名列首位的是中國上海。這個調查測試超過51萬學生,涵蓋65個國家和地區,針對的恰好也是15歲學生。
另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英國人。英國政府要求所有兒童在小學畢業前,都應該學會12以內的乘法表,但今年2月,卡梅倫被記者逼問「9×8等於多少」時,選擇了迴避問題,稍早前教育大臣也被問過,但是面對「11×12等於多少」,她表示不回答任何數學問題。
我們常看到外國人借鑑中國教育方法的新聞,也常聽到「中國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科學獎得主」一類的言論。這樣的教育是給學生打下好基礎,還是扼殺了創造力?這個問題過去沒有定論,恐怕將來也不會有。參與討論的成年人們,除了反思教育,恐怕還因為一絲答不出問題的挫敗感……
所以,謝麗爾的生日是哪天,你算出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