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日報評論員
在日前舉行的全省縣(市、區)委書記政治能力建設專題培訓班開班式上,省委書記婁勤儉提出「九個有沒有」,其中就包括「有沒有滿足於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不研究規律甚至不按規律辦事的路徑依賴?」這一發問,觀照現實,叩擊人心,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和思考,更是對未來發展的警醒和鞭策。
「變」才是永恆的「不變」。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驕人業績,歷屆省委、省政府基於當時的客觀環境,在探索、把握髮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舉措,最終形成具有江蘇特點的成功經驗。但是,隨著內外環境形勢、社會主要矛盾、經濟發展階段、面臨風險挑戰等發生變化,既往賴以成功的經驗,因為主客觀環境的變化,未必還能用得上。如果沉迷於「路徑依賴」,滿足於照搬照用過去賴以成功的經驗做法,不研究規律甚至不按規律辦事,不經分析就簡單套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別人的成功路徑,那麼,既往成功經驗就可能成為未來成功的「絆腳石」甚至陷阱,非但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可能還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抓固定資產投入、拼資源拼環境,是一些地方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有效手段,但隨著經濟發展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資源環境約束壓力加大,這種模式是不是還能持續?再如,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習慣於出臺優惠政策、打造「政策窪地」,但現在眾多企業越來越看重營商環境建設、越來越重視軟體設施配套,如果依然沿用既往經驗抓招商、抓發展,是不是「刻舟求劍」之舉?
走出「路徑依賴」,必須克服「經驗主義」,更新思想「武器」,提升能力本領。要掌握好法治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戰略思維、系統思維、網際網路思維,切實解決「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等問題。要在把脈宏觀大勢和江蘇實際的基礎上,深刻認識把握社會發展階段變化的規律、技術變革的規律和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不斷突破視野局限、拓展思維空間。走出「路徑依賴」,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事業,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需要保持耐心和定力。探索必然充滿艱辛,但不能因此存有畏難情緒;轉型難免經歷陣痛,但不能止步不前甚至走「回頭路」;遇到挫折和失敗,要有越挫越勇、不怕試錯的堅毅果敢。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要將自己置身於歷史發展大背景中、置身於深化改革大格局下,在自我檢視和自我更新中彰顯初心使命。我們要持續深入解放思想,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摒棄經驗主義的「路徑依賴」,告別「老路」尋求「新路」,咬緊牙關,爬坡過坎,推進「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不斷開闢江蘇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