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還在為溫飽而努力的人一定缺乏想像力,人生陷入路徑依賴

2020-12-05 紀年的任意門

你好,我是紀年。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講自己的朋友在工作之餘發展副業月入5萬的故事,高贊的一條評論這樣寫道:「現在的小編可真能忽悠,這錢是那麼好賺的?做什麼副業能月入5萬了?我還年入千萬呢!吹牛誰不會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寓言,兩個農民暢想皇帝的奢華生活,一個說「皇帝肯定天天白面膜吃到飽」,另一個說「不止呢,他肯定用金鋤頭下地!」

說這則寓言沒有貶低誰的意思,而是想說人與人是有時差的,這個時差體現在自己從小到大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人、經歷的事當中,一天一天積累起巨大的差異,而自己卻不自知,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

殊不知,當我們不知道或不相信一些事情時,這個世界就好像以我們不知道或不相信的樣子存在著,一旦我們感知到或相信其存在,它就又像我們已經知道的那樣繼續往前發展。

這句話有點繞,我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

1954年之前,在田徑圈的專業人士普遍認為,在4分鐘以內跑完1英裡(約合1.6千米)是不可能發生在人類身上的事。不管是專業醫生的判斷,還是生理學家的實驗,都判定4分鐘跑完1英裡已經是人體機能的極限。

而參與各大賽事的選手們,也不斷地證實著這個觀點。4分2秒, 4分1秒,但始終沒人能突破4分鐘大關。

這時,羅傑·班尼斯特——歷史最好成績,表示不服,他認為自己可以跑進4分鐘。但沒人把這話當回事。

他不斷訓練,成績逐漸從4分12秒一直提升到4分10秒、4分5秒……然後就一直卡在了4分2秒。

很多人開始冷嘲熱諷他在做無用功,班尼斯特不為所動,仍舊投入更加瘋狂的訓練。

奇蹟出現了,1954年5月6日,他再次挑戰1英裡,用時3分59秒。

有趣的是,在這之後全世界的運動員好像集體開竅了:先是一名澳大利亞選手有了3分57秒9的成績,然後一年之後有37名選手在4分鐘以內撞破終點線,後面越來越多人都打破了「4分鐘魔咒」。

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認知會被外在的事物所影響,一旦我們相信一個概念或結論,我們就會堅定不移地沿著既定軌道相信下去,並按照這個邏輯去安排自己的人生,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使我們很難走出去。

這種現象在經濟學領域被稱作路徑依賴

仔細想想,路徑依賴廣泛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阻礙著我們的進步和成長。

比如你覺得努力是沒有用的,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含著金鑰匙出身的人,還不如佛系一點,今朝有酒今朝醉,於是生活越過越糟,只能在網上通過罵人或造謠發洩;比如你的潛意識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不重要的、可有可無的、情商低且無法改變的,這種無意識的自卑會讓你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敏感,越來越沒有存在感,影響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如果你相信自己擁有重塑自我的力量,那你的人生也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而這樣的「奇蹟」我看到過很多。

那我們如何做才能阻止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呢?

1、 不要盲目相信那些自稱是「專家」的人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性,不要盲目地相信「專家」,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可以多聽幾方的意見,對於關乎人生選擇的重要事項,我們需要自己多投入精力去搜集數據、案例,再得出結論。

否則就會在人生之路越走越偏。

2、 不要盲目地否定並不了解的領域

最近疫情期間,很多人藉助這個特殊時期當起了「人民公知」,大肆討伐部分組織的不作為,以及危機事件的處理效率問題,而這種洩憤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同時也勾起了很多人的負面情緒。

這當然是某些自媒體吸引粉絲的手段,在此我也不想做出評判,但大部分連自己的生活都處理不好的人,也參與其中,指手畫腳地指揮別人應該怎麼做,在我看來是非常可笑的。

組織做出具體的決策需要考慮方方面面,人事管理、人性、博弈論、倫理、付出的成本……憑什麼一個連自己的工作都搞不定的人,就認定自己是治世的奇才?

不要瞎議論比自己層次高太多的事情,多想想怎麼提升自己的價值更為實在。

3、 通過閱讀提升自我

我在很多篇文章都在強調閱讀的力量,因為我自己在閱讀中受益良多,恨不得身邊的人都能趕緊讀起來,無奈很多人總是被各種理由困住,無法開展閱讀。

閱讀可以擴展我們的認知和視野,大大減少路徑依賴,擴大我們選擇的空間。

我覺得最好的閱讀方法是先找到現實生活中困擾你很久的問題,然後有選擇性地找對應的書籍幫助自己解決這個問題,一邊在生活中按照書裡的內容實踐,一邊思考和消化書裡的知識,非常有用。

這裡我提到的書呢,多是致用性書籍,如果是休閒娛樂的書籍不再此列。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祝開心。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今天,騎手菌和大家探討的並不是路徑依賴效應在經濟學中影響(主要是不懂……),我想和大家探討的是如何利用路徑依賴來主宰自己的人生。心明眼亮的你一定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這條我們已經熟悉無比的,最有把握的道路,究竟是不是我們最好的道路?
  • 可怕的路徑依賴模型,是每個人的宿命?選擇正確就成功了一半
    路徑依賴原理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甩掉過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重要的是未來,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路徑依賴有兩種表現方式:自我強化和鎖定。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原來,他酷愛集郵,可是從拍賣會上賣郵票會交納一定的費用,他覺得不合算。於是他說服一個同樣喜歡集郵的鄰居把郵票委託給自己,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
  • 小知識:路徑依賴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之後,人們把它廣泛應用在選擇和習慣的各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一切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可怕影響,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可能的選擇,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
  • 基層幹部在危機治理中要防止陷入路徑依賴丨領導科學
    全面提升基層幹部危機治理能力,既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勵擔當的選人用人機制、權責對等的體制機制、危機防控的常態化機制,也要增強基層幹部防範化解危機的本領,徹底擺脫路徑依賴。一、基層幹部在危機治理中陷入路徑依賴的典型表現危機治理能力通常能反映幹部的綜合素質和治理水平。
  • 擺脫路徑依賴,踢開你人生的第一塊絆腳石
    生物學家古爾德在研究生物進化問題時,提出了生物進化路徑機制,確定了生物學有路徑依賴這個概念。很多犯罪分子出獄後,依舊會犯罪,進而再次入獄,因為他們已經產生了路徑依賴,不犯罪已經無法生存,也不願意改變自己,因為改變必定產生痛苦。
  • 思維進階:大多數人無法改變一生,是因為習慣了「路徑依賴」
    比如:當自己刷微博久了,你就會自動關閉然後打開短視頻APP,當短視頻刷到了一定時間,你就會切換到朋友圈。你總是會陷入這種「路徑依賴中」,當沉迷依賴時間足夠長,自己便會有「心理厭惡感」,因為這一切都是「低端快樂的訊息」。
  • 堅決破除「路徑依賴」
    那種不顧環境變化、不知靈活應變的思維定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路徑依賴」。然而,時至今日,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路徑依賴」依然還大有市場。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但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時。比如,過去推動經濟發展,主要依靠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憑藉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集聚資源,使得地區生產總值得以迅速增長。
  • 路徑依賴在怎樣影響我們
    在人類生活的任何領域,我們都可以看到某種程度上的「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改變人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十分困難,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更有社會的因素。若且唯若其中有5戶(超過一半)或更多鄰居處於另一個狀態時,這戶人才會改變自己的狀態,這就是一個「局部多數模型」。 和路徑依賴一樣,局部互動包括了正反饋:每戶人家都要努力和其他鄰居保持匹配。不斷選擇的結果最終會達到一種這個社區每戶都和大部分鄰裡相互匹配的均衡狀態。
  • 孩子缺乏專注力如何提升?弄清原因,巧用「路徑依賴理論」試試
    被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相信幾乎每一個人都曾聽說過,例如在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燈最初就是由愛迪生所發明的。除了他的發明,其實在他的生活中還是有一些不被大眾所熟知的事情的,就比如他曾在自己的婚禮中途退出現場。
  • 厲以寧:擺脫路徑依賴,在新思路指導下前進
    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困難逐漸被一些經濟學家從新的角度做了批評解釋,都認為發展中國家只顧發展,只顧引進外資,盲目發展,盲目開放投資,盲目輸出資源而不改體制,這是有害的,就會使他們陷入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也能達到,但同樣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叫什麼?叫路徑依賴。路徑依賴是什麼意思?
  • 路徑依賴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把路徑依賴的技術變遷機制擴展到制度變遷中,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用 「路徑依賴」概念來描述過去的績效對現在和未來的強大影響力,證明了制度變遷同樣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
  • 路徑依賴原理——深藏著職場成功的秘密
    路徑依賴,又譯為路徑依賴性。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
  • 路徑依賴不會等來春天——建築施工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及發展建議之二
    今天重點談一談企業轉型中的路徑依賴問題。什麼是路徑依賴?望文生義,就是習慣於走老路,在傳統的道路中不能自拔。典型的案例是兩千年前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在本文中,可以簡單理解為陷入慣性思維或習慣做法。是什麼造成了路徑依賴?我們發現,路徑依賴往往不是個體現象,而是集體現象。
  • 利用「路徑依賴理論」,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其實,我們都懂一個道理,就是「貪多嚼不爛」,如果真的喜歡一個職業就應該「一個猛子紮下去」就要有不幹出點成績來絕不回頭的覺悟。用理論來說也就是「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理論在我們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則是:我們選擇的路(可能是職業或者學業或者興趣)會使我們本身對被選擇的這個東西產生依賴,這種依賴會敦促我們繼續努力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加油,努力,強化自己的能力。
  • 鄭也夫:溫飽解決,物質主義將作古
    就是溫飽大體解決了,溫飽在北方的世界已經基本解決,在南部世界也開始解決。這事說得很輕鬆,但卻是前所未有。從上個世紀中葉往前推,全部的人類歷史都是殘酷的生存競爭,為生存而掙扎。人類各個民族曾經提出過的所有的主導人生觀,都是建立在這部歷史的這樣的一個基調之上的:生存是嚴酷的。每一個民族曾經締造出的每一支人生觀都在折射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 懂得路徑依賴,助你擺脫職場平庸
    習慣創業的人,項目失敗之後,思考的是如何找到下一個項目東山再起。而一個嗜賭如命的人,今天輸光了之後,想的是找誰借錢明天再來翻盤。你看,同樣是失敗,打工者、創業者和賭徒,思維完全不一樣,當然最後的行為和結果肯定也不一樣。為什麼?
  • 擺脫「定向思維」,遠離線性成長路徑的依賴
    如果自己想要實現某件事情,或者達到某個目標,那麼用定向思維是最好不過了,它可以讓你非常「定向」的鎖定未來的那個結果,然後去付出努力。但是在行動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被囚禁在「直線的路徑中」。定向思維的前提假設條件是「自身擁有的經驗」:比如你做了5年的用戶運營,然後現在有一個新的用戶運營管理項目需要你從0-1搭建,那麼自己就會用到「定向思維」。
  • 路徑依賴學說與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
    法國巴黎大學的Vincensini(2001)則接受了一個路徑依賴的包容性定義,認為制度遺產和戰略性路徑定型行為引起的「歷史事件」影響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上的路徑依賴作為一個受制度遺產約束和可能導致鎖住的戰略行動影響的歷史累積進化過程,與技術上的路徑依賴有一定的關係,但兩者涉及制度的程度不同,有獨特的機制,並可以由路徑定型加以調和。
  • 路徑依賴效應為你解惑:我為什麼還是活成了父母的樣子?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話不知道戳痛了多少人的心。童年對於很多人來說並沒有那麼開心和值得回憶。曾經一位朋友說過:我一定不要活成我父母那個樣子,我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想法,我們可能在原生家庭中受過傷害,可能被父母無情的忽視,也可能面對父母的責罵或者貶低。於是,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不要活成他們的樣子。可是後來,有多少人被狠狠地打臉了:我們終於還是活成了他們的樣子。
  • (哲學思考)路徑依賴之下的「資源咀咒」和「富貴病」
    她們的人生,很難再回到普通良家婦女的正軌上。 因為,這些女孩子過了道德羞恥感這一關,就產生了「路徑依賴」,既然躺著就能夠把錢賺了,誰還會願意辛苦流汗賺微博工錢?以後的人生浮沉,以後再說,眼前的輕鬆錢且賺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