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也夫:溫飽解決,物質主義將作古

2021-01-11 澎湃新聞
       主講人:

鄭也夫(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著名社會學家)

       主題:

後物慾時代的來臨

       時間:

2014年10月12日

       主辦:

高和資本、時尚廊

       【編者按】

       物質炫耀已走到盡頭,後物慾時代即將來臨?在"高和分享"系列講座上,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表示,在物質極大豐富,人們已跨國溫飽的今天,物質炫耀將失去其優勢,取而代之的是人們為了渴望得到承認而在技能、精神方面的炫耀和競爭。

       以下是鄭也夫教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刊發的講稿(有刪節):

人生觀及其提供者的大轉換

       我們生活的目標,簡而言之我們的人生觀,是誰提供的。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政治家都曾經是人生觀的權威制定者。儘管在西方有一點小小的不同,就是宗教的權威一直在與政治權威分庭抗禮,和政治家爭奪人生觀的話語權。這不是我們今天的話題。我們今天主要談論的是,無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政治家們在近現代都先後從為人們提供人生觀的這種角色中淡出。這首先發生在西方,接著也降臨在東方。在西方這是表露無疑的。西方的學者們發問:在今天的西方世界誰是意識形態的首領?他們回答說:不是政治家,不是記者;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中沒有第二個意識形態,只有一個意識形態,就是消費;這種人生觀的最大鼓吹者和提供者是商人,不是政治家。

       ……

        要政治家來鼓吹物質主義,鼓吹好生活,只能是大而化之。只有商人才可以具體而微、活靈活現地展示好生活。他們可以告訴你吃什麼,喝什麼,住什麼房子,開什麼車子,告訴你「人頭馬一開,好事自然來」。所以說,如果把好生活作為人生觀來鼓吹的話,商人必將成為這話語的壟斷者。

       以上所說,是政治家從鼓吹人生觀的角色中淡出、並被商人取代的淺層原因。它下面還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是這個世界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發生了一個從古至今整個一部人類進化史上都不曾發生過的變化。

       李鴻章在19世紀中葉說:我們遭遇到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套用這個句式,我們可以說,人類眼下遭遇的是二百萬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變化首先發生在北部世界,接著也開始降臨在南部世界,什麼變化?就是溫飽大體解決了,溫飽在北方的世界已經基本解決,在南部世界也開始解決。這事說得很輕鬆,但卻是前所未有。從上個世紀中葉往前推,全部的人類歷史都是殘酷的生存競爭,為生存而掙扎。人類各個民族曾經提出過的所有的主導人生觀,都是建立在這部歷史的這樣的一個基調之上的:生存是嚴酷的。每一個民族曾經締造出的每一支人生觀都在折射出,他們的生存狀況。

       我們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先哲提出的人生觀。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範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俗話說,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一句句都離不開勞、苦、憂患。社會中不是還有一些貴族嗎?這些貴族不是置身於苦難之外嗎?不是養尊處優嗎?但是這些貴族畢竟也籠罩在大的社會背景之下。這大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就是人類陷入生存掙扎之中,一種嚴酷的生存掙扎。少數的貴族不能豁免於這樣的氛圍,不能置身在這氛圍之外,所以每個社會拿出來的統統是這樣的人生觀。

       現在這樣的基礎不存在了,生活不再那麼艱苦了,溫飽解決了。那麼與之相對應,你還能拿過去的那種人生觀來教育眾生們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什麼要艱難困苦呢?新生代們從一出生起活得就不艱難。西方的一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這麼樣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話: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溫飽解決不了,太不幸了),人的第二大不幸,是基本需求這麼容易就解決了。當溫飽猛然解決的時候,你會忽然覺得空落落的,你會不知所措。這種不知所措,這種溫飽解決後帶來的空虛,曾經先降臨在少數人的頭上,導致一些人腐敗墮落,但無傷大體,因為只是少數人。而現在的事情不是發生在少數人身上,是人類幾百萬年來頭一次溫飽大致解決了。我們以往建立在溫飽未解決之上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不是將被捲地毯、掀桌子?我以為這是人生觀的提出者面臨最嚴酷挑戰的深層原因。。

       怎樣填補生活意義的真空,成了一大問題。兩股力量在力爭填補這個空白。一股力量就是商人,我們前面已經說到了,商人們一方面在推動消費,另一方面在營造以消費為核心的人生觀。但是後一種工作,光靠商人是不行的,商人只能夠去促銷。後一個工作還需要理論家來出場,要有和商人的活動相配合的理論家來出場,這就是提出了快樂哲學的理論家們。

快樂哲學批判

       什麼是快樂哲學?快樂哲學的核心是:人活著的——每個人基本無例外——主要動機是追求快樂。他們學說的第二項內容是討論如何去追求快樂。在探討如何去追求快樂的時候,我和有些經濟學家享有共識,他們是經濟學家中的少數派,他們認為不是有錢就一定快樂,不是一切經濟舉措都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少數派們,大多還是認為大前提是不容置疑的,就是人活著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在這點上我們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更準確地說,我認為,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命題不是自明之理。自明之理是不用證明的,只要腦筋沒有問題的神志清醒的人就不會產生疑問。那麼我沒毛病,卻對此有疑問,應該說明這不是自明之理。沒證明就視為自明之理,這叫什麼邏輯?什麼東西可以證明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呢?人類所享有最大的三大思想資源,統統不支持這個論斷。

       第一大資源就是人類的宗教遺產,那是最古老的思想資源了,應該說曾經是覆蓋面最大的思想資源。它們統統地不支持這個命題——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

       第二大思想資源——傳統道德。各個民族的傳統道德沒有公然鼓吹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的。關於中國的傳統道德我們前面已經講到一點,顯然不支持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的。

       我們所享有的第三大思想資源是什麼?是進化論的思想。進化論闡述了生命的進化,人類的產生。但是遺憾的是,這樣一個最有解釋力的近代思潮,也不支持人生就是追求快樂的說法。達爾文進化論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適者生存。什麼叫適者?適者的行為應該有利於它自己的生存和繁衍。如果它的行為不利於生存繁衍它將被淘汰。而如果一個物種,或者其中一些成員,過度地沉溺在快樂追求當中,很有可能不利於它的生存和繁衍,乃至很可能被淘汰出局。當代的生物科學家曾經做過這麼樣一個小的實驗,可以佐證,不可以將追求快樂作為一個物種的主要生活目標,那樣將帶來很大的災難。他們在一個老鼠面前放了三個金屬柄,將一束電流通向老鼠的大腦當中腦下丘這個部位。老鼠的智力是很高的,經過訓練就能明白這三個金屬柄的用途。老鼠一接觸第一個金屬柄,就會出來食物;一接觸第二個金屬柄就會出來飲料;接觸第三個,電流就擊中它大腦的腦下丘的這個部位,使它產生一種非常的快感。其結果怎麼樣呢?這個老鼠不停地觸摸這個產生快感的這個柄,不吃不喝,最後餓死了。這個例子應該非常雄辯地說明如果過度地追求快樂,將使物種怎麼樣。這是人造的一個環境,在自然的進化過程當中,在任何的自然環境中物種的行為模式都不會走到這一步,走到這一步是違反進化的規律的,進化規律要淘汰不適合生存的,所以進化的結果不會產生這種品性。就是說不會有那個物種執著地只追求快樂,以此為生活的目標。我並不認為我完成了這個論述:人活著不是一味追求快樂。最起碼保守地說,你說人活著就是追求快樂,你要去證明,你可別把它當作前提。

       快樂哲學的祖師爺——邊沁,曾經給出了一個「簡單快樂清單」,一共十四種快樂。隨便一看就會發現,其中的內容是有衝突的。比如說,邊沁說有「感觀的快樂」,有「財富的快樂」,但是接著又說還有「情感的快樂」,還有「聲譽的快樂」。感觀的快樂、財富的快樂很好理解。那麼追求聲譽,一個戰士的榮譽,一個熱愛祖國的公民的榮譽,為了這兩個榮譽有時你要犧牲你的感觀的快樂,乃至你的生命。你要說前面是快樂,就不能說後面也是快樂,你要說後面是快樂,就不能說前面也快樂。因為這兩者有時候是衝突的。要麼是這個快樂哲學忽視了人生的豐富和複雜,要麼是把豐富和複雜的生活給簡化了,把不同品質的東西攪合在一起,貼上一個標籤,快樂的標籤。這是說不過去的,這是荒誕!

       ……

       我認為人活著不是僅僅追求快樂的,這種說法過於簡單地看待人生了,人生不是這樣的。從我們直接的人生經驗上看,很多人犧牲了自己的快樂,為了他人、為了團體、為了祖國去獻身,他們知道這是極大地破壞了自己感官的快樂,犧牲自己沒有痛苦感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用這樣一個支點來解釋人生是荒誕的,是小看了人生,簡化了人生。我認為人生不是一種追求,是三種追求。

       哪三種追求呢?舒適,刺激,牛皮。

       舒適也就是感官的追求,特別是溫飽的解決。溫飽曾經是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所以曾經是人類最大的問題。

       第二種追求是刺激。刺激在近現代日益成為人們主要的追求,為什麼?這正跟前一種追求相輔相成。當生存非常嚴酷的時候,刺激就包含在其中,生存本身就有無數的刺激。我們設想一下狩獵時代,在座的男士要和我一起去打獵,這是一件何等刺激的事情,當我們承受了這種刺激之餘,我們還需要去找小刺激嗎?夠了,足夠了,回去就別再刺激了,回去該享受安全和舒適了。那個時代——前現代——生存壓力太大了,刺激寓於生存當中。與之正相反,因為現當代溫飽解決了,生存當中的刺激小了,所以這種需求就提升了……

       第三點追求叫牛皮。這個詞的詞源為「牛屄」,本身就透露出它的含義,就是性崇拜與性炫耀。為了雅馴一點,後面稱「牛皮」,其實「牛皮」不準確,帶有撒謊的意思,牛屄則是純牌的性炫耀。在動物的世界裡面,具有超過了同伴的性特徵的雄性,有望獲得更多異性。比如雄孔雀,尾巴越大就越可望得到更多的異性,尾巴小點,吸引力就小了。進化到人類這裡,雖然這個東西,或者這種秉性,首先是追求異性的青睞,但是而後升華、擴大化,轉變為追求對整個群體——不管同性異性——的承認。而不變的是,這種東西仍然是根植在本性當中的。它對於少數更有作為的人來說就是一種英雄情結,不是英雄的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追求被承認。實際上在追求被承認的時候,常常會犧牲舒適。且不說人類的很多英雄追求最後犧牲了舒適,就是雄孔雀,尾巴越來越大了,會舒適嗎?跑路都很累。你看,追求牛皮是不舒適的,追求英雄的表現也是極不舒適的。我們可以反省一下,很多不同程度上的被承認的英雄行為,它們同舒適的生活一致嗎?截然不同。所以說快樂哲學是站不住腳的。

       我批評快樂哲學的單一支點,我說人有三種追求,不是一種追求。那麼現代的社會的誤區在什麼地方?最大的誤區在於它混淆了三者,企圖用單一的手段去滿足這三種追求。它用滿足舒適的手段,來滿足刺激和牛皮的追求。滿足得了嗎?你因為解決了溫飽,覺得空虛去尋找刺激,那怎麼可以靠進一步的溫飽,比如多吃一些,來填補空虛呢?多吃一點,物質條件更舒適一點,解決不了喚醒值下降的問題,不幸現代人就偏偏要用這個東西來刺激。再說牛皮。追求牛皮就是追求被他人承認。溫飽解決之前,多吃一口,多穿一件,可以被視為牛皮。溫飽解決以後,我要想顯示自己很牛皮,怎麼辦呢?我本來能吃半斤肉,不行,今天我得買十斤肉放在這兒大家都看著我吃,牛皮可以這樣解決嗎?你有幾個胃呀?你再有錢,一頓飯你只能吃半斤肉,同一個時間你只能睡一張床。我說現在社會的最大誤區就是說它混淆了這三種追求,拿滿足舒適的手段來滿足刺激和牛皮的追求。結果是:第一,荒誕,文不對題。第二,暴殄天物,傷害自己。

消費主義批判

       炫耀式的消費古已有之。因為人的本性中有兩種需求,一個是舒適,一個是牛皮。這兩種需求可以合二為一,在某些場合可以在單項消費中就把二者一同解決,不是用某一件物品來滿足舒適,用另一件物品來炫耀。為什麼不必分開進行呢?這是因為商品所具有的兩重性。同一個商品往往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象徵價值,象徵標誌著你的富裕程度,顯示出你很有錢。多年以前我在批判轎車文明的時候,有位經濟學家反駁我:「私車提供的不僅僅是炫耀,還有公共汽車、公車、出租汽車所不能提供的特殊享受。」問題在於炫耀的東西當然並不是沒有實用性的,相反,炫耀的東西通常一定要有實用性。為什麼?因為要完全沒有了實用性恐怕就不好炫耀了。

       大家深入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你喜歡一樣東西,別人誰都不喜歡,你使用一樣東西,別人誰都不要使用,你怎麼炫耀?你愛唱崑曲,別人都覺得這沒意義,你能以此炫耀嗎?為什麼不能?因為別人不愛好,所以不羨慕。你要是說來看我的房子,你拿這個炫耀顯然靠譜,因為誰都需要住房。就是說,能拿出手來炫耀的東西來,一定是別人也在消費的,也願意跟你比一比的東西。別人不消費這東西,你跟人比什麼呀,你怎麼向人家炫耀?所以說,拿得出拿出手去跟人炫耀的東西一定帶有實用性,一點實用性都沒有,通常難於炫耀。因此我就覺得這位經濟學家的思想方法——不客氣地說——太膚淺了。商品裡面包含的兩重性決定了,一方面它有實用性,另一方面它有象徵意義。同樣一種東西,不管它是一萬塊錢、兩萬塊錢還是十萬塊錢,都有實用性,但同時它的價位顯示出一種象徵性來。而我們通常在消費一個物品的時候,是貫穿著這兩種追求的,一個是實用,一個是炫耀。為什麼要炫耀,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能,企圖同他人區別開,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富人靠幾個手段來跟別人區別出來,一個是有閒,一個是有錢,一個是有特殊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遊戲方式。光有錢不行,要讓人明白他有錢,這就是炫耀式的消費。

       炫耀古已有之,但在今天有了的很大不同。在古代高消費只是極少數人的事情,而工業化使消費成為多數人的事情。工業化生產的一大特徵是標準化。它導致了兩個結果,其一是效率提高,滿足了多數人;其二是標準化導致區別性消失。亞當•斯密曾經說過,古代王后公主們穿的絲襪子,工業化使得普通的工人都可以穿,並且絲毫不遜色於上一個時代公主們穿的絲襪子。這樣區別就消失了。區別性消失了人們答應嗎?人們不答應。因為人們在消費裡追求兩樣東西,一個是實用性,還有一個是區別性和炫耀性。工業生產出來都是一樣的東西了,而且普及化了,普及就滿足不了我們的炫耀了。怎麼辦呢?追求區別是人的本性,那就要不斷地在功能大致相似的東西裡面添花邊,做小的改動,做小的完善,小的加工,以求創造時髦和時尚。但是你剛剛造出一個新的款式來,馬上後面就是追蹤和複製,因為這是工業的本性,工業有這個能力。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新的區別性剛剛創造出來,馬上就消失,因為後面有跟進的;只好再造出新的款式,造出新的馬上又消失;就是不斷的複製,不斷的創新,創新了以後又被複製,於是新鮮不斷地消失,新鮮不斷地再造,也就是說,不斷地產生時髦,而時髦不斷地消失,不斷地需要再造時髦。在這個過程當中商人是首領,商人支配了這個社會,商人造就了消費的意識形態,當然在製造就這個意識形態的時候,還有快樂哲學的理論家們幫助商人。

       ……

       溫飽解決後人面臨著兩個可能性,一個是墮落,一個是升華。墮落怎麼講?人的物慾是有限的,物慾的過量滿足是荒誕和荒淫。當全社會的溫飽大致解決以後,出路是要靠心的發育,要靠精神的發育,要追求一種高級的精神生活。物質欲望滿足了,還在物質欲望這裡不停頓地挖掘,就只能是荒誕和荒淫。

       ……

       當一個社會解決了溫飽以後沒有去努力學習如何生活,如何豐富精神領域的時候,人的那些基本欲望――刺激和牛皮,卻不能等待。就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你不從這兒找刺激,就得從那兒找刺激。你沒有學會熱愛體育、登山、擊劍,把你的多餘的能量、冒險的願望釋放在這些激烈的運動當中,沒有學會熱愛詩歌,熱愛音樂,用這些東西陶冶自己,打磨野性,那麼你就會空虛,怎麼辦呢?最容易走上的就是毒品和犯罪的道路。毒品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現象,我不是指研究怎麼戒毒,我是說從人性方面來仔細研究為什麼在當代毒品每況日上。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溫飽解決以後,人要找刺激。而毒品是最不需要學習和積累,最容易找到的手段。

溫飽解決後,人們追求被承認的欲望

       溫飽解決後,牛皮怎麼獲得呢?物質的繁榮與民主的觀念刺激了一個東西:人們追求被承認的欲望。在過去的社會裡只是有少數人可以懷抱更大的被別人承認的欲望。隨著物質財富增長,隨著民主觀念推行,渴望被承認的人越來越多。這事很難辦。更多的人希望被注意,更多的人希望不被忘記,更多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北大、清華、人大。溫飽沒解決的時候不敢這麼奢望。溫飽解決了,又有民主空氣,對不對,牛皮也不是你們家壟斷的。這事怎麼辦?大家都有這個願望。經濟的增長相對說可以無限,雖然嚴格地說不能無限。但是,人們都追求被承認,其可能性是有限的。為什麼說有限的呢?因為他人的注意力是既定的。你生活在一個小團體裡,30個人,其中有一個人贏得了29個人的注意,你也要贏得他(她)們的注意就難了。每個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換句話說,一個人可以注意三個人,讓他注意團體中的每個人做不到,這是個人心理上的限制。所以說,爭奪他人的承認是零和博弈。零和博弈就是他多了你就少了,他牛皮你就不能這麼牛皮了。這個學校的位置是有限的,你進了人大別人就進不了了。這是現代生活的一大問題。我們現在高等教育在公民的強烈需求下開始擴招。擴招只能緩和階段性競爭,將競爭往後推移。過去考上了大學,在社會上可能非常引人注目。現在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有文憑,將意味著把競爭放在研究生時期,放在後研究生時期。大家都追求被承認,很好,社會給了我們這樣的空間,這樣的權利,但是遺憾的是他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遺憾的是在一個田徑場上,冠軍最引人矚目,而冠軍只有一個,亞軍也不錯,亞軍也只有一個,第三、四名就等而下之了。

       社會「承認度」永遠是一個金字塔。還有沒有出路?還有一點出路。就是大家不要走同一條道路,要擺脫單一的標準,大家要追求各得其所。只有當我們不再貫徹只有錢多才牛皮,只有權大才牛皮,我自己拉琴很高興,自己下棋很高興,自己做詩歌很高興,並且拉琴、下棋、做詩都可以獲得一定的承認,只有在大家追求被承認的道路上開始了多樣化,才有出路。如若不然,是沒有出路的。我承認,在可預見的將來,錢與權仍將是「獲得承認」的最有力的砝碼,但是畢竟「獲得承認」的方式已經開始了多元化。這一趨勢將一發不可止,因為物質主義將隨著溫飽的解決而最終作古。

       在結尾的時候,我提出一個問題來做這次演講的結束語。我覺得在未來解決心理受挫的問題將大大的重於解決溫飽問題。我們如果解決不好這個問題,我們的社會不會是一個美好可愛的社會。請問:我們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呢?

       (本文由演講人授權刊發,有刪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鄭也夫開課了!帶你探索人類文明的50個密碼
    昨天,社會學家鄭也夫的大師課——《鄭也夫·社會學專題50講》,在「得到」App正式上線了。課程裡,鄭也夫老師將從社會學出發,汲取生物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養分。用50個有價值的問題,開50個腦洞,帶你了解人類文明、破解創新密碼。
  • 中國社會離「後物質主義」有多遠
    1977年他正式提出了「後物質主義」概念,如今已成為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並被廣泛接受。「後物質主義」是相對於「物質主義」而言的,他闡述說,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取向,是物質主義價值觀,而強調自我表現、生活質量勝過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被稱為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這種變化與戰後西方獲得的政治、經濟環境有關,是一種代際的變化。
  • 馬克思的幸福觀及對物質主義的批判
    然而幸福並不等同於物質佔有,單純的物質主義幸福觀以物化遮蔽了理性,在消費社會中影響著人們對幸福的判斷。本期組織的三篇文章,從不同維度就如何擺脫物化邏輯,超越物質主義,在進一步實現物質豐裕的奮鬥中實現精神的富足進行闡述,希望能引發學界進一步探討。與近代政治哲學家對幸福的理解不同,馬克思認為一定時代的幸福觀念是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
  • 科學網—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只有當我們放棄啟蒙運動的兩個遺產——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時,我們才能安穩、和平、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 ■盧風 啟蒙運動的主要哲學遺產是物質主義和科學主義,兩者都對現代中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超越「物質主義幸福觀」的幸福追尋
    反思物質主義與唯物主義的關聯與區別,以及物質主義幸福觀產生與盛行的社會背景和理論條件,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與盛行的雙重原因  物質主義幸福觀從形成到泛化有兩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是18~19世紀,是物質主義幸福觀形成階段;二是近現代歐洲確立現代社會以來,是物質主義幸福觀盛行階段。
  •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物質主義幸福觀的批判
    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立足於對資本本性和資本邏輯的分析,對物質主義幸福觀流行的根源、後果以及如何揚棄物質主義幸福觀作了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他們的上述分析和批判對於我們當前認識和把握幸福的本質和探索實現幸福的途徑,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外媒:物質主義「佔領」中國?
    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更傾向於將金錢視同成功,中國、印度、巴西,皆是如此。相比之下,發達國家的物質主義傾向更不明顯。持同樣觀點者在排名第7位的法國佔34%,在第12位的德國佔27%,在第16位的美國佔21%,而在排名18位的英國,這一比例僅有16%。
  • 忠心管家之六:物質主義
    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不要毫無作為、只是等待世界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我們應該「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2),仔細查驗神在聖經中對待金錢的教導,並且改變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心。要怎樣做到這一點呢?我們首先需要查考什麼是正確看待金錢的態度,並且對比錯誤看待金錢的態度。然後,我想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並且開始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最佳方案。
  • 當代中國為什麼盛行物質主義?
    1990年以來的世俗是一個物質主義的世俗,是盛行身體美學與自戀文化的世俗,關注身體超過關注精神,熱心隱私超過熱心公務。上世紀末,美女作家衛慧在《我的生活美學》中寫道:「我也許無法回答時代深處那些重大的問題,但我願意成為這種情緒化的年輕孩子的代言人,讓小說與搖滾、黑唇膏、烈酒、飆車、信用卡等共同描繪欲望一代形而上的表情。」
  • 我國物質主義的研究現狀:基於 CSSCI 的社會網絡分析
    3.2 關鍵詞網絡圖將Excel製作的關鍵詞矩陣導入Gephi,以每個關鍵詞為節點,以同一篇文章中共現的關係為邊,構建出物質主義研究的關鍵詞網絡。通過圖2我們可以發現,物質主義研究圍繞物質主義、物質主義價值觀、大學生、幸福感、自尊、中介作用幾個核心點展開,表明這幾個領域的研究較為豐富。除此之外,圖2中呈現的關鍵詞多,節點小且密集,表明物質主義研究的範圍廣,研究不夠集中。
  • 盧風:走出生態危機需確立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盧風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當代人的信仰與物質主義》的論文,並提出為走出生態危機,必須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放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生產-生活方式,必須有越來越多的人們確立起超越物質主義的信仰。以下為論文摘錄部分觀點,以饗讀者:在毛澤東時代,國人的信仰是高度統一的。
  • 以物質主義為基礎的人類,是否應該反省
    物質主義是社會倫理學用詞。指以物質生活為生活的第一和中心要義,強調物質利益的極端重要性,主張致力於物質享受,並以物質生活資料判斷善惡是非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學說。物質主義與唯經濟主義、極端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關係最為密切,它們的本質均割裂了物質利益同其他事物的內在聯繫,犯了片面誇大物質或物質利益功能和作用的錯誤。物質主義忽視甚至全盤否定精神文化和道德倫理的價值,認為相對於物質或物質利益而言,精神文化和倫理道德完全是多餘的、無H]的,甚至是有害的,發展社會的精神文明和道德義明是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或破壞。
  •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新奢侈——年輕人的物質主義 2005-05-30 12:36 作者:苗煒 2005年第19期 眾多奢侈品公司在全世界努力拓展市場
  • 物質主義與炫耀性消費:跨文化考察丨社論前沿
    這項跨文化研究首先討論了改革後中國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的興起,然後比較了居住在中國和美國城市的18至35歲的年輕成年人消費者之間的差異。利用來自600多個受訪者的調查數據,發現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方面都有顯著差異,而在這兩個變量中,中國年輕人的得分更高。調查結果表明,與過去的比較研究相比,中國城市消費者的物質主義和炫耀性消費正在上升。
  • 物質主義和財富可以帶給我們幸福嗎?
    物質主義和經濟的增長是不是能給人類帶來持久而強烈的滿足感?很少有人會認同這一點。但如果換個問法:再多一點錢會讓你更幸福嗎?大多數人大概會點頭贊同。我們認為財富和幸福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當今世界,物質主義勢頭強勁,越來越多的人渴望成為經濟上非常富裕的人,而把「形成有意義的生活理念」作為信仰的人卻在急劇減少。物質主義在膨脹,精神信仰卻在衰退。
  • 物質主義泥潭中的消費社會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中國社會正在重蹈西方消費社會所經歷過的物質主義軌跡。有鑑於此,了解一下西方社會的物質主義路徑及其後果,當是有意義的。為此目的,本文介紹兩本著作。  我所要介紹的第一本書,是由加裡·克羅斯所著的《時間與金錢:消費文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克羅斯分析了美國是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逐漸走上了重物質、輕時間的道路的。
  • 物質主義:你所擁有的就是你嗎?
    物質主義的誕生許多人努力工作肯定是為了實現他們想像的美好生活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大多數年輕人無法想像生活沒有手機、電腦或者其他物質享受。物質主義指的是人們對世俗財物的重視程度。有時,我們認為產品和服務總是這麼豐富,而忘記了這種充裕只是近些年才實現的。例如,2000 年中國2/5的家庭還沒有電話。物質主義者更可能因他們的身份和表面的意義而看重財物。而那些不強調這種價值的人則重視那些能夠與他人相聯繫或在使用時感到愉悅的產品。因此,高度物質主義者更重視在公開場合消費的昂貴產品。與高度物質主義者相聯繫的產品包括珠寶,瓷器和別墅。
  • 歐洲人:中國人「太可怕」了,養10億蟑螂不說,還要用來解決溫飽
    說到蟑螂相信只要是南方人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南方的蟑螂一般體型比較大,是美洲大蠊,經常有網友調侃南方人都是騎著蟑螂去上學的,而在中國有這麼一個地方,飼養了10億隻蟑螂,就有歐洲人表示:中國人「太可怕」了,養10億蟑螂不說,還要用來解決溫飽。
  • 梁韋諾:我這代香港青年是「後物質主義」?別逗了!
    沈先生甚至將青年標籤為「後物質世代」,認為「後物質世代」與上一代「物質世代」已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並將世代對立起來。 簡單而言,馬斯洛將人類的需求分為五種及五個層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基於需求層次理論,英格爾哈特提出稀缺假設及社會化假設。有關稀缺假設,英格爾哈特認為在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下,人們為了生存,便會將生理需求及安全需求視為首要滿足的需求。當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人們就會逐漸嘗試滿足較高層次的需求,導致他們傾向於後物質主義價值。
  • 康震老師評價《小時代》中的物質主義,與多數人不同,但值得深思
    不得不承認裡面的拍攝背景和人物的穿著的確很容易讓人想到「物質主義」,對於郭敬明為何會在很多自己的電影中追求這種絢爛富麗的場景,很多人都會追溯到郭敬明從小的身世,這裡不過多說明。《小時代》在當時以及現在雖然備受批評,但是一直是電影界的熱點話題,它能引起人的反思,從這個角度來說,《小時代》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主持人說,最近有個電影非常出名,就是《小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