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分數、金錢去要求孩子,給孩子一個創造性的人生!

2020-12-05 愛分享的麻麻呀

我們應該給孩子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這些東西並不是分數,也不是金錢,而是應該給予孩子愛和創造幸福的能力,讓他們開啟自己的美好人生!

面對孩子的成長,父母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安排,希望孩子在以後的道路上能夠更加優秀,當然這個優秀也是包含知識和金錢。有那麼一句老話叫做「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也確實如此,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對於我們在社會上會有很大的幫助,不管是工作還是學習都能夠更得心應手,這一點不可否定!但是盲目的追求知識、追求分數,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壓力,也會給孩子從小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傷害,孩子只會學習,他的腦海裡就只有了那一句話「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其實他並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也不知道學習好了以後會有什麼打算!父母的不斷灌輸,讓孩子也失去了自己創造人生的能力!

對於現在的生活節奏,不光是父母感覺到了壓力,就連孩子也是如此,各種早教課程佔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光。或許我們會覺得,孩子習慣了就好了,慢慢適應了就好了,但是這樣做卻磨平了孩子的創造力,本來有刺的他,現在變得毛茸茸的,本來傲嬌的他,現在變成了「讀書郎」!在父母眼裡他成了一個乖孩子,但同時也失去了應該屬於他的那份快樂和天真,就連孩子的想像力也隨之消散了!這無疑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如何才能夠給孩子一個創造性的人生?

1. 抽時間多陪伴

如果條件允許,那麼就請你多陪陪孩子吧,孩子多跟父母接觸會變得更加自信,在跟父母一起遊戲的時候,也會變得更加開朗。而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孩子性格的培養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總是將孩子送去託管,這樣對於孩子來說就會造成性格上的缺失。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能夠引導孩子的思維、開發孩子的想像力。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也會覺得孤單,從而表現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等,在外表上看來跟其他小朋友沒有區別,卻在內心深處給孩子埋下了孤獨的種子!

2. 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

當孩子在家的時候,儘量的多讓孩子休息,不要去強調孩子的成績,不對比、不抱怨,讓孩子減輕自身的學習壓力。對於孩子來說,在很多時候,都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的,因此也應該讓孩子減輕壓力,換一種孩子喜歡的學習方式,讓孩子進行嘗試著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會提高一大截。

3. 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和思維能力

在兒童時期,孩子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對於這個世界,他們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感,他們用自己懵懂的眼睛不斷的觀察這個世界,想要嘗試著去了解這個世界,而此時我們能夠給孩子的就是激發他的這份好奇心,鼓勵孩子大膽的提問和質疑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這種好奇心也是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的一種萌芽,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他們也想要去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增強了孩子的想像力,而這種想像力正是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平常在家的話也也可以幫助孩子進行一些想像力探索的延展。

走進裸眼AR互動沙盤創造性課堂!

在這裡,既可以讓孩子玩的開心,又可以讓孩子學的盡興!在裸眼AR互動沙盤奇幻課堂中,讓孩子綜合能力得到提升!這樣也符合孩子成長的天性,讓孩子順應天性自由探索式成長!

通過一節簡單的裸眼AR互動課程讓孩子就能夠同時鍛鍊科學、藝術、思維、團隊協作、創造等多方面能力,可以滿足孩子多方面的需求,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學習方式是簡單有效的,也是快樂沒有壓力的!

在《我眼中的打怪獸》課程中,孩子觀察怪獸的圖片來在沙盤中畫出怪獸的樣貌,這樣一來孩子能夠有效的鍛鍊自身的觀察能力,也滿足孩子需要動手的需求,更適合孩子的成長,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去幻想怪獸的樣子,讓後進行創作,從而增強孩子的創造能力。而裸眼AR互動沙盤還能夠帶孩子進行互動,在沙盤中與怪獸打鬥,通過沙盤投影和沙堆形成的怪獸形象來滿足孩子腦海中的畫面,讓孩子進行操作,鍛鍊孩子的操作能力。不斷鼓勵孩子,當孩子將怪獸「趕走」的時候,也讓孩子變得更加勇敢了。

兒童時期,每個孩子心中都會有一個可怕的怪獸,這個怪獸的存在讓孩子變得膽小,通過AR互動沙盤,鼓勵孩子大膽想像,說出自己想像中的怪獸模樣,引導孩子進行描述和繪畫,讓孩子將自己的「害怕」講出來,這樣也可以更好的得知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將怪獸趕跑的同時,給孩子的心理得到一個安慰,讓孩子變得勇敢,能夠戰勝怪獸的他也會變得越來越堅強!

在AR互動沙盤裡,孩子能夠順應天性去成長,也能夠學習科學知識,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的探索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我們培育一個孩子,是讓他有一個更好的未來,而不是現在他要什麼就給什麼,用AR沙盤充實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能夠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一個規劃。

相關焦點

  • 《窗邊的小豆豆》——請許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最近聽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也許好多人都已經看過這本書了,但我確實是第一次知道,被故事中的小林宗作老師所感動,回想起自己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甚至研究生的所有老師,那些曾經鼓勵誇獎過我的的和藹可親的老師,也有敲我腦門的老師,還有說髒話羞辱學生的老師……然後我又跟孩子一起聽這個故事,小朋友邊聽邊吵著我也要去巴學園,我們明天就去巴學園吧……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與眾不同的小孩叫小豆豆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所以,不要動不動指責孩子是個「壞」孩子,青春期的大腦其實和我們成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因為前額葉沒有長好,讓青少年具備了做事不專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緒化等缺點,這是受生理發展局限的。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你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這樣就不會貿然批評孩子。
  • 通分是小學數學一個難點,分數大小比較不知道難倒多少孩子
    分數大小的比較是小學階段中高年級學習分數之後,並且學習了最小公倍數之後,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這個知識點是孩子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節點,它利用了公倍數一些知識,下面我們通過這個例子來學習一下如何比較。許多的家長認為通分是一種比較麻煩的方法,或者說一種比較低效的方法。
  • 用單一智商分數判斷孩子是否聰明,太偏頗了
    以他中學學業成績而言,是申請不了好的大學的,當時,他憑著一腔熱情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跟著大提琴手外公惡補大提琴,最後用音樂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卡耐基梅隆大學,輔修認知心理學。他去聽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課,得到他的指導,成為他最後的科研助手。
  • 從小聽讀這類型故事,孩子未來創造性思維更出色,你錯過沒?
    通過調差,69%的中國孩子想到了方法,而美國只有8%的孩子想到了方法,比如把神像放託盤上,然後放水裡,標記託盤下沉的水位,然後放上相同水位的金幣,即可收到等量的稅。前一個故事,75%的美國孩子想到了方法,跟美國孩子小時候聽過格林童話《韓塞爾與葛雷特》的故事有關。故事裡韓賽爾用麵包屑做標記,成功戰勝了女巫,並且找到了回家的路。
  • 異想天開不是貶義詞,不要否定孩子的想像
    每當看到空中高懸的圓月,他們就想用手去摸一摸,於是,他們常常爬到樹枝上,踮起腳尖去摸月亮,結果,好幾次從樹上摔下來,他們有點灰心了。但是父親知道這件事後,就鼓勵他們說:「孩子,騎一隻大鳥,去摸摸月亮吧!」父親的話給了他們莫大的鼓舞,他們對太空的探索欲望和興趣更加濃厚了。「騰空摘月」的理想自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萌發了。
  • 孩子必看電影《美麗人生》:孩子的承壓能力,決定他的人生高度
    前言:《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本身是一個災難片,跟其他任何一個災難片一樣,都是以沉重的敘事和黑白畫面來鋪墊基調,其故事的悲劇性不亞於任何一部二戰題材的電影,然而,跟其他片子不同的是,這部影片同時又是一部偉大的喜劇,讓人歡笑讓人痛哭,讓人欽佩苦難中的人性,能有如此力量,僅僅為了拯救一個孩子的美夢。
  • 千萬不要帶孩子去測智商,因為人的大腦可塑性高,受到後天的影響很大
    這讓我想起之前身邊有不少朋友討論:要不要帶孩子去做智商檢測? 比如有個媽媽和我說,兒子去上籃球課,其他和他差不多年齡的小孩都能專心聽老師講,學得又很快,只有自己的孩子反應遲鈍,站在那發傻半天……她心裡就很疑惑,自己的娃智商是不是有問題?要不要帶他去檢查下。
  • 不要用錯誤的歸因教育孩子
    你應該說:「不要踢別人椅子,這是不禮貌的。」這個媽媽教訓的原因說錯了,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周圍人不生氣,我幹什麼都可以。」確實,像這位網友說的現象生活中非常的普遍。有些時候是父母給孩子講半天道理,孩子也不太願意聽,效果遠不如跟孩子說「再不聽話叔叔/阿姨要生氣了」、「不聽話醫生要來給你打針」之類的有效。
  • 一個邊緣ADHD孩子的故事
    老師當時還建議我帶他去看醫生,說他好像站都站不穩,是不是身體有些問題。老師當時拿著自己家同齡的孩子作比較,說他存在的問題,當時真的說的我滿心拔涼拔涼的。當時,我帶著他去看了醫生,查了腦電圖和其他指標,都正常。醫生說,如果要再仔細查,需要用針刺入他的腿裡,通上電。我當時問:「如果查出來有問題,有解決辦法嗎?」醫生說:「沒有。」
  • 不要用孩子18歲的成就來定義成功
    我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我們看著眼前的孩子想,他有多麼成功?這樣做的家長往往會過分關注兩件事:快樂或者成績。如果只關注孩子的眼下的快樂而對孩子沒要求,那麼這樣的快樂也是短暫的、稍縱即逝。如果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這個人本身。
  • 想像力讓孩子更具創造性,央視這檔節目幫我們留住孩子的想像力
    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可以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好節目,稱為《哎呦!沒想到》(又稱創意無限——全國中小學生創意比賽),這是央視兒童頻道原創的大型兒童創意節目。閱讀後,我發現孩子有很多奇妙的想法,生活中常用的各種材料可以成為他們的創造力媒介。同時,我們也可以總結出培養想像力的關鍵。有了手電筒,再加上平時吃的叉子和蔬菜,就可以使漫畫動起來,演繹出精彩的故事。
  • 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金錢都給了孩子,你覺得...
    迴避婚姻,拒絕生育,是人生之大遺憾,是生命之大缺陷,必然令人惋惜 結婚生育是人格發展的必經之路 人生每一個年齡的任務不盡相同。生老病死,發育、學習、成長、成熟、延續、衰老、死亡,如同一個閉環,每一個環節都有相應的人格特點。當婚不婚、當育不育,則人格進程卡死在童年晚期,無法進入成年人的成熟階段。
  • 孩子憤怒尖叫說「我不要」?拯救耳膜,先搞清孩子為啥喜歡尖叫
    ①在孩子極儘可能的挑戰音高的時候,告訴他這樣會傷害他的嗓子,讓他不要那麼高聲;②告訴孩子公共場合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要遵守一定的公共秩序,為他人著想。除了搞笑搞怪這個原因,尖叫還是孩子語言發展的一部分。
  • 用「霍桑效應」引導孩子,孩子愛學習主動性又強,媽媽快來學一招
    因為在現在社會中,生存壓力非常大,家長會將這種「競爭」的心理帶到孩子的學習教育中去。只要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家長們都願意付出更多地金錢、時間給他們參加補習班、提高班。當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就會高興地推著孩子往「精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們覺得已經對孩子付出了自己的全部,所以一旦出現問題,就是孩子自己的問題,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指責孩子。
  • 「媽媽,長大後我想當太空人」:尊重孩子的夢想,是孩子最大的成長動力
    米格因此不敢在家中高唱、彈吉他,想去參加亡靈節才藝展示,被要求不準出門。 連心愛的吉他也被奶奶毫不留情地摔碎。 於是他開始掙脫家人的懷抱、逃離那個名義上的「家」。
  • 孩子對網路遊戲成癮?巧用「阿倫森效應」,幫助孩子戒掉網癮
    我的小侄子今年才七歲,剛上一年級,正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年齡,本該在這個年紀裡對很多事情抱有好奇心,也喜歡到處玩,可我這個侄子並不是這樣的,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抱著家裡的平板電腦玩各種遊戲,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候叫吃飯還要表示再等一等,這一局遊戲結束再吃。孩子這麼小就如此沉迷網路遊戲,這令我的哥哥嫂嫂十分苦惱。
  • 孩子頭部撞傷,要不要去醫院?
    那麼,孩子受傷以後,怎麼判斷需不需要去醫院呢?本文分為三個部分向您介紹:受傷的過程孩子的症狀頭部小傷口的處理一、受傷的過程1.孩子如果在1米以下摔倒,比如嬰兒床的高度,往往腦損傷不重;2米以上,比如樓梯上跌落,就容易有輕、中度的顱腦損傷了,可以根據孩子的症狀來判斷是否需要就醫;超過3米的墜落傷就要更重視了,建議去醫院。2. 受傷時的姿勢面朝前摔倒,往往會有手臂的保護動作,傷情一般較輕,而後方和側方受傷,有時候孩子一點防備都沒有,傷情就容易更重。
  • 「我22歲,剛生完孩子一個月就離婚了」,婚姻裡千萬不要作繭自縛
    「我22歲,剛生完孩子一個月就離婚了」,婚姻千萬不要作繭自縛最近看到了一則新聞,讓我印象很是深刻,也非常痛心。 四川省的小方被家暴,被自己的丈夫打致昏迷,送到ICU搶救,最終還是無效身亡。 醫生說這個女孩是硬生生被打死的。後來經警察調查,得知小方遭受了6個小時的家暴,上百次的毆打。
  • 黃玉峰校長:拒絕「內卷」,用詩性教育喚醒孩子...
    在每日奔忙的求學過程中,孩子們的靈性該往哪裡去? 在一些境地中的「唯分數論」——左右孩子的分數會成為一把利刃,劃破他健全的身心。分數,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評價指標,而不是一切。在一些人的眼中,如今的教育,已經異化為一次次「軍備競賽」,一場場投入和產出比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