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兄弟是著名的「飛機之父」。在孩提時代,他們就對宇宙空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當看到空中高懸的圓月,他們就想用手去摸一摸,於是,他們常常爬到樹枝上,踮起腳尖去摸月亮,結果,好幾次從樹上摔下來,他們有點灰心了。
但是父親知道這件事後,就鼓勵他們說:「孩子,騎一隻大鳥,去摸摸月亮吧!」父親的話給了他們莫大的鼓舞,他們對太空的探索欲望和興趣更加濃厚了。「騰空摘月」的理想自此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萌發了。他們渴望著有一天能製造出一種可凌空搏擊的神鳥,騎著它去摘那又大又圓的月亮。
正是父親的鼓勵和自己的濃厚興趣,引導著他們走向了航空科學的道路。1903年,在他們的刻苦鑽研下,聞名於世的首架飛機研製成功了,他們真的駕著自己製造的「大鳥」翱翔於萬裡碧空。
有多大的想像力,才有可能有多大的成就。人沒有幻想是不行的,沒有幻想,萊特窮地就不會發明飛機,阿姆斯特朗就不可能登上月球,牛頓就不能發現地心引力。
但是,還是有很多父母習慣於把異想天開當成貶義詞,老是把孩子的想像當成是胡思亂想,於是對孩子的想像進行否定和壓制。
某電視臺的工作人員曾搞過一次別開生面的智力測驗: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圈兒,讓被試者回答這是什麼。問到機關幹部,他們一個個面面相覷,都用求救的眼光看著在場的上級。局長沉默良久,氣呼呼地說:「沒經過研究,我怎麼能隨便解答你們的問題呢?」問到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他們哄堂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只有傻瓜才回答的問題。問到初中學生,一個尖子生舉手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的學生大喊「英文字母O」,卻遭到班主任的白眼。最後問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是月亮」、「是桌球」、「是燒餅」、「是爸爸唱歌時的嘴巴」、「是老師發脾氣時的眼睛」……
這期節目有個很貼切的名字,叫「人的想像力是怎樣喪失的?」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所受教育越多,人的想像力就越貧乏越蒼白。在西方國家,學校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想方設法發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而我國的教育則更多的是要求學生循規蹈矩,一點兒靈活的理解都沒有,只能死記硬背「標準答案」,孩子的奇思妙想就常常因為擔心被老師或父母斥責而逐漸消失。
正是家庭和學校的教育讓孩子的想像力丟失了,他們不明白,正是有了孩子的奇妙的想像,不切實際才有可能變為實際。孩子本應該是充滿童真、充滿童趣、富於幻想的,對於他們來說,今後想做的或喜歡做的事情太多了。對於一個未成年卻充滿想像力的孩子,父母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所以父母不要限制孩子的想像力,因為限制想像力就等於是限制了孩子的人生。更不要忘記孩子的年齡,讓所有原本屬於他們的激情與幻想消失殆盡,逼得他們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要考慮工作與生存的小大人。
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說:「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所以,父母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支持孩子的想像,呵護孩子的夢想,支持孩子做孩子的事,讓他在自己願意為之奉獻的夢想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創造出一個個「不切實際」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