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異想天開」

2020-11-11 光明網

作者:酉告

如何電擊一頭大象?多大的直流電可以刺激細胞生長?如何利用核動力週遊宇宙?如何用虛假記憶替換真實記憶?猩猩也可以工作賺錢?如何進行自我手術……

看到這些「不正經」的問題,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某一幕,比如小時候某個突發奇想,比如朋友間某些「沒營養」的閒聊主題。《瘋狂的科學實驗》裡寫滿了這樣的故事(史料)。某些人就是有這個本事,能把異想天開變成現實。

縱觀科學發展史,19世紀到20世紀這兩百年,完全是科學研究的井噴期。各種稀奇古怪並且非常著名的科學實驗,仿佛都發生在這個階段。比如書中記載的:

電學實驗——瘋狂科學家給植物、動物甚至自己的學生通電!

核物理實驗——整天琢磨怎麼核爆月亮!

心理學實驗——用一屋子的託兒「欺騙」志願者!

生物學實驗——總想讓猴子學會工作,因為不用給猴子工資!

醫學實驗——醫生到底能不能給自己做手術?

……

當然,你用活在當下的眼光來看,這些實驗也不是完全不可想像,但是在當時,這些瘋狂的想法恐怕只有最著名的科學家敢想,普通人想的話,恐怕就要被送進瘋人院了吧。

不過說實話,瘋狂的科學家和瘋子,有時候真的挺難區分的。

但正如該書作者,英國人埃裡克斯·伯依斯所說:即使再令人不快的實驗,最終也能讓我們有所收穫。它們不斷提醒著我們——悲劇、喜劇、荒謬的鬧劇與對知識的追尋,一直緊密交織在一起。

埃裡克斯可不是一般的科普書作者,怎麼說呢!某種程度上他可能比他筆下記錄的某些著名科學家還要著名!

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埃裡克斯,在科學史的研究上頗有造詣。就連暢銷書《拿破崙的紐扣》的作者佩妮·勒庫特也是《瘋狂的科學實驗》一書的擁躉。看後給出非常中肯的點評:著實令人大開眼界。

這本書中,埃裡克斯搜集了百年來科學史上最瘋狂、不可思議且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75個科學實驗。翻閱和參考了大量文獻,最終才將這本書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據他自己說,其實工作最繁重的部分並不是搜集補充案例,而是案例太多,不得不做大量的取捨和刪減。可見科學界的狂人還真是很多啊!

新奇、有趣之外,這本書也充分滿足了科普讀者的需求,給每個「腦洞」以科學佐證,給每一種「不可能的大膽想像」以肯定。科學實驗高冷麵具下的「不正經」,其實就是敢於想像(異想天開)+不斷實踐(大膽折騰)。

讓我們跟隨科學家的奇妙邏輯,學會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吧。沒準你也會有新發現!(酉告)

來源: 湖北日報

相關焦點

  • 建立西方科學史譯著的高地
    張卜天直言,西方科學史領域的書籍是目前國內市場上最稀缺的品種之一,優秀出版物更是鳳毛麟角,與西方科學史浩瀚的文獻形成了巨大反差。 吳國盛也表達出同樣的觀點。他說,西方科學史在過去半個世紀發展迅速,文獻汗牛充棟,而國內西方科學史方面的圖書則「基本處在隨機無序狀態」。
  • 進化論的先驅拉馬克 | 科學史小畫
    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06——7.12)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13——7.19)科學建制化的開端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
  • 「麻醉」的發明丨科學史小畫
    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06——7.12)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13——7.19)科學建制化的開端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
  • 科學史周曆(12.21——12.27)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克卜勒與金星凌日 | 科學史小畫
    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06——7.12)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13——7.19)科學建制化的開端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
  • 《物種起源》出版丨科學史小畫
    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06——7.12)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13——7.19)科學建制化的開端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
  • 科學史周曆(11.02——11.08)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科學史周曆(10.26——11.01)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科學史周曆(8.17——8.23)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科學史中"內史"與"外史"劃分的消解
    「外史論」(externalism)強調科學史研究應更加關注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等環境對科學發展的影響,認為這些環境影響了科學發展的方向和速度,在研究科學史時,把科學的發展置於更複雜的背景中。從時間上來看,20世紀30年代之前的科學史研究(包括薩頓的編年史研究在內)基本上都屬於「內史」範疇。
  •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科學史的應用研究
    生物科學史的組織形式 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在內容的選取上,除注重基礎知識的呈現外,還融入了大量的生物科學史,是一部生動的科學史教材,教材的這種編寫方式既體現了生物科學獨特的魅力,又將核心素養貫穿其中,為教師的教學設計和知識延伸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空間。
  • 科學史周曆(7.27——8.02)
    編者按:科學史是連接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橋梁。了解科學史,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科學,理解人類文明史。中科院之聲聯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開設「科學史周曆」專欄,在每周一介紹本周科學史上發生過的大事小事。
  • 科學在歷史與文化中的面目——評《現代科學史》
    作者:李大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國際科學素養促進中心研究員除了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傳播專業以外,科學史和科學文化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國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課程的必選。這是中國教育界對科學本身的不斷認識和理解產生的重要變化。這種變化歷經上個世紀初庚子賠款留美學生在領悟了科學的本質後,用成立科學組織與創辦期刊開啟中國人對科學的完整真實的認識開始的。
  • 世界蚊子日,了解一下丨科學史小畫
    ——6.7)「詩和遠方」的科學家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8——6.14)他為改變世界做了些「微小的工作」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15——6.21)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
  • 吳國盛做客「清華通識說」 分享科學史與通識教育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吳國盛教授以「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為題,從科學史與通識教育的關係和科學史類通識課程兩個方面展開,指出科學史學科為通識教育而生,科學題材應該加入到通識教育中,並分享了人文經典閱讀方法和「大班教學+小班研討」授課模式的經驗思考。講座採用線下線上融合的方式,通過荷塘雨課堂直播,共50餘位教師參加此次活動。
  • 張卜天:在科學史「新大陸」開疆拓土
    「從9月份開始,就要給學生上一門解讀中世紀科學史的課。以後能做翻譯的時間會越來越少了。」張卜天開玩笑地「抱怨」。  此前,他還從未正式開過課。他現在作息的95%,都被翻譯佔據。這些功夫往往都在暗處,一般讀者很難注意到,其最大的價值可能只在於對哥白尼的專業研究上。  但張卜天覺得,這是值得的,必要的。  不過,對於大多數的書而言,他並不追求十全十美。面對科學史這片「新大陸」,更多時候,他內心湧動著不可遏制的「開疆拓土」的熱情,總想以更高的效率,多譯一本書,也就為這個新學科多闢出一塊田地。
  • 胡恩海︱科學史絕非科學的註腳:科學革命的人文理解
    ——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68現代早期的科學革命是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事件之一。當詩人德萊頓在十七世紀中葉目睹了自然科學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劇變,出於驚嘆寫下這段話,他並未料想到這是一把即將開啟現代閘門的鑰匙。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吳國盛認為,科學並不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普遍文化現象。技術是,但科學不是。那麼在歷史上,科學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呢?在《科學的故事》一書中,吳國盛詳述了科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希臘城邦文明被視為科學的誕生地。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4世紀,科學在希臘城邦文明中誕生。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2世紀,在希臘化地區茁壯成長。託勒密埃及的首都亞歷山大城,成了古代世界的科學中心。
  • 朝宗於海——李約瑟及其《中國科學技術史》 | 科學史小畫
    這項考古技能,是他發明的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2——6.28)他帶來了物理學史上的兩朵「烏雲」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6.29——7.05)看,5億多年前的海洋世界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06——7.12)大器晚成的「集郵」人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7.13——7.19)科學建制化的開端丨科學史小畫科學史周曆(
  • 專訪|吳國盛:對科學史無知,便容易對科學盲目崇拜或反對
    在數理實驗科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並無科學。在博物學的意義上,中國古代有獨特且強大的科學傳統。吳國盛曾在一次訪談中指出,「就科學而言,中國傳統的優長之處不在數理科學,而在技術和博物學。」歷史上,世界科學中心有過數次大轉移,分別是雅典、亞歷山大、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距離我們最近的一次轉移發生在二戰時期,世界科學中心從德國轉移到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