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階段,我們的美育還處在一個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兒童美育。
愛畫畫是孩子的天性,繪畫是他們自我表現的語言。在繪畫中,孩子充分地表達了他的思想、感情和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在孩子接受繪畫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常常會不小心對孩子下面的這些話。作為家長,應怎樣正確看待兒童繪畫呢?
1、你這畫的什麼?怎麼畫得一點也不像?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以自己的眼光來限制孩子的成長,比如畫畫,就會以自己既定的觀念來要求孩子。
太陽一定要是圓的,屋頂一定要是尖的,海一定是波浪構成的,等等等等。如果孩子畫的不「像」,不符合自己既定的觀念,家長就很容易否定孩子的繪畫水平。
但事實上,繪畫訓練的正是孩子自己觀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去重複那些成年人的觀點。所以如果孩子畫的不像,不要急於否定他,或許那正是他觀察這個世界的獨特視角。
2、你看看別人畫得都比你畫得好
「別人家的孩子」絕對是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噩夢,對學畫畫的孩子會是更加沉重的打擊!
繪畫不是比賽,更不是考試,他是孩子用心的創作,是孩子對個性的表達,一定是獨一無二的。
如果把獨一無二的東西用某一個標準去和人比較,導致自己被否定,那對孩子的自信與個性的成長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或許會變得不自信,不太敢表達自己。
事實上,不論學不學畫畫,如果愛自己的孩子,都不應該去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3、喜歡畫畫啊,那給你買一些簡筆畫畫畫吧
什麼是簡筆畫呢?簡筆畫常常適用於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以提取客觀事物最典型、最突出的形象為主要特點,是用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的筆法,表現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孩子正處於一個未定型的時期,這時候直接就遞給他一本教程,讓他依樣畫葫蘆,當然,很快他會學會「葫蘆」怎麼畫,也很快就能掌握各種小東西的繪畫技巧。
但是,他會變得依賴「教程」,當離開了範本,他就不知道如何進行繪畫,如何進行操作。書上有堅過樹的畫法,他能畫出來樹,書上有花的畫法,他能畫出花,但書上如果沒有小貓的畫法,他能畫出貓嗎?
教程只能是「參考」,而不應該成為不可置疑的「教條」。
4、你畫的太好(差)了
不要孩子剛剛把畫拿上來,連看都沒看一眼就閉著眼睛說,「呀,我家寶貝畫的真棒!」事實上,這並不能幫助孩子建立他的自信,反而會讓他感到「不自信」甚至「自卑」。
孩子只是沒長大的成年人而已,不代表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大人們是否認真對待他們的畫作,他們是可以察覺的,如果沒仔細看就給了他們一個「很棒」或者「很糟糕」的評價,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輕視,或者白費。這樣的一個「好」或「壞」的評價,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別輕易地對孩子的作品下一個定論,你要做的第一步,是了解他的作品,了解創作的原因,了解創作的背景。之後,再給出你的評價,那樣才會更負責任,更有說服力。
5、你的天空為什麼是黑色的,這孩子該不會有抑鬱傾向吧
當孩子開始自由上色的時候,他可能就會使用一些不著邊際的顏色,比如把大海畫成綠色,把大地畫成粉色,把天空畫成黑色。
這些和一般視角不同的顏色很容易讓家長們擔心孩子的心理狀況,黑色的天空?孩子該不會抑鬱吧?
當看到這些「和正常的視角不一樣」的情況時,家長不應該先想到「我的孩子是不是不正常了」,而是應該先不帶預設的問孩子原因,「今天的天這麼藍,為什麼要把天空畫成黑色呢?」
「因為他很酷」,「因為我今天的心情不好」,當孩子給出了這些回答時,家長就可以接著這些話題和孩子繼續聊下去,「為什麼酷?」「今天發生了什麼讓你心情這麼糟糕呢?」用這些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表達,你不僅會發現他們並沒有什麼「不正常」,反而比別的孩子更有想像力。
這些「不一樣」的地方,並不是「不正常」,而是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