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當心:不要親手毀了孩子的專注力
本來半小時就能吃完一頓飯,但三歲的孩子吃吃停停,一個小時也吃不進去多少;本來一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但七歲的孩子寫寫停停,兩個小時都沒完成……越來越多的家長為孩子無法集中精力吃飯、上課、寫作業等感到焦頭爛額,甚至求助於專業醫生。臺灣地區兒童潛能發展協會秘書長、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從事兒童職能治療十多年來,服務過千餘位被家長認為「有問題」的孩子,在接受女性周刊專訪時,張旭鎧表示,正確的養成教育,是要把孩子當成「完整的人」來看待,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找出深層的病因。而有些時候,恰恰是家長不正確的教養方式,成為孩子缺乏專注力的元兇,而家長們還不自知。
「專注力」和「注意力」的微妙差異
首先要解釋一下你的專業,何為 「兒童職能治療師」?
所謂的「職能」,指的是職業能力,但「職業」並不是我們認為的以賺錢為目的的工作,而是我們一天當中在不同環境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兒童來說,在家要當個乖寶寶,在幼兒園要當個好學生,這就是孩子的職業。在臺灣地區,職能治療師經過醫學院培養,並得到認證後才能夠執業,領域包括一般復健科、心理科,而我則是在復健科中專職於兒童發展復健部分,包括發展遲緩、過動症及自閉症,等等。在我臨床十多年的經驗中,發現「專注力」是很多兒童都會遇到的問題,因此特別重視這個領域的發展與研究。
很多家長都反映小孩「注意力容易分散」,一般的「注意力」跟你所說的「專注力」有什麼不同?
從中文來看, 「專注力」和 「注意力」是差不多的意思,也就是對一件事專心及投入的程度,不過,嚴格一點來看,注意力是英文attention的意思,也就是大範圍的注意,例如拍照時拿起相機,大略看一下畫面就按下快門,並不會細心注意光線或調整拍攝的角度;而專注力是英文concentration或focus,有集中注意力的意思,就像拍照時不但會認真構圖,而且能夠準確對焦,拍出好照片一樣。
其實不論是特殊兒童還是正常兒童,父母習慣性認為孩子的專注力不足,然而站在醫學的角度,大部分的孩子僅是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父母多加關心而已。當父母發現孩子寫作業時易分心、上課喜歡動來動去、跟父母說話答非所問、睡覺翻來覆去、看故事書不到三分鐘就讀不下去、玩遊戲總是無法持續等狀況時,其實就有可能是專注力不足的問題。但是父母不用緊張,因為不專心也有程度上的差別,這需要專業醫療人員或教師來判斷。
「不專心」可能出自師長誤讀
您在《五分鐘玩出專注力》這本書中提到,被老師和家長們認為「不專心」的孩子比十年前多了,原因是什麼?
我從事兒童職能治療十多年來,服務過千餘名孩子,前一段時間將病歷全部調出來,經過電腦統計後發現,2000年以前來看醫生的孩子,大部分症狀不外乎動作慢、容易跌倒、寫字很醜等。而2000年後的家長,主述則都變成了孩子「不專心」、「上課發呆」、「容易分心」等問題,而且這些症狀的比例佔所有問題的90%以上。但是,單憑這些數據,能說明越來越多的孩子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嗎?我覺得不能簡單判定。我個人覺得,是老師、家長越來越搞不定這些鬼靈精怪的孩子,無法找出他們需要協助的地方,所以認為他們就是「不專心」。尤其是隨著「注意力」、「專注力」這兩個名詞越來越被大家所關注,加上沒有哪個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 「多動兒」,於是當孩子活潑一點、說話多一點、吃飯慢一點,甚至考試分數低一點,就容易與「不專心」聯繫在一起,反而讓孩子真正存在的問題被隱藏了。
就全世界範圍來看,根據美國小兒醫學會研究指出,孩子不專心的比例,從十年前的3%已經增加到8%,也就是增加了三倍之多,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因為醫學進步,診斷的方式越來越嚴謹,所以孩子很容易就被歸到「不專心」一族;有人說是因為工業進步,汙染增加,尤其是重金屬影響到孩子的大腦,因此產生過動症;而近來歐洲地區有醫師提出另外一種觀念,認為不專心的孩子可能是人類演化的結果,由於基因的改變,因此出現不專心及自閉的比例增加,然而這樣的演化是好是壞,仍很難說清楚。
能不能介紹一個你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治療案例?
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並不是單純的專注力問題。記得多年前的一個案例,這個孩子因為媽媽認為他不專心而被帶來,那時診所裡的一個治療師負責他的治療,但是半年多過去了並不見改善,而那時孩子剛好遇到重感冒,吃了兒科的藥物三天之後,感冒好了,連專注力的問題也改善了。家長來找我投訴,認為孩子的治療師不認真。那時我跟他分析發現,孩子因為精力旺盛,連睡眠質量都不好,所以做起事情來當然不專心,而感冒藥物吃了之後會讓孩子想要睡覺,因此好好睡了一覺之後,精神變好了,情緒也穩定了,因此注意力也變得集中。這個案例成為我在臨床教學的經典案例,這告訴醫師及治療師們,孩子的不專心有很多因素,唯有找到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對孩子才真正有幫助。
家長可能分散了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自知的行為,會導致孩子缺乏注意力?
這部分我們可以從人、事、時、地、物來看。
■人;當孩子專心畫畫的時候,爸爸是否在旁邊看電視?媽媽在打電話?哥哥在旁邊玩計算機?姐姐在唱歌?……這些人都會影響孩子的注意力。
■事:孩子是否還有事情沒有完成,就被父母叫去讀書呢?剛剛積木堆到一半、好吃的餅乾吃到一半、突然被父母要求去做其他事情,於是開始擔心積木是否會被弟弟推倒,餅乾是否會被妹妹吃掉,當然孩子就無法專心。
■時:所謂「一天之計在於晨「,孩子一大早精神最好,因此最適合作需要注意力的活動,但是到了下午,孩子感到昏昏欲睡,這時候如果無法適當讓孩子休息或提升精神,而一直要求孩子要持續做作業,孩子當然無法專心。
■地:孩子在哪裡寫作業?客廳?飯廳?還是不固定地點?孩子對於地點的轉換,總是需要時間適應,因此建議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地點做作業,或做其他需要專心的事情,這樣才可以養成孩子專心的習慣。
■物:當孩子進行一種遊戲時,是否周遭還有其他的玩具吸引著孩子?當孩子寫作業時旁邊有玩具,孩子怎麼可能專心?因此當孩子周遭有許多玩具時,孩子這樣玩玩、那樣玩玩時,我們就不能怪孩子不專心,因為正是大人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啊。
比如說,一個三周歲的小孩,喜歡看電視,但父母希望他能多看點繪本,那麼怎麼才能把孩子的吸引力轉移到繪本上去?
孩子喜歡看電視,是因為電視畫面一直變動,養成孩子習慣接收快速傳遞的訊息,因此對於靜態活動或是繪本就無法集中專注力。要改善這樣的狀況,必須先減少孩子觀看電視的時間,吸引孩子對於繪本的興趣,即使孩子一開始把繪本打開來當成屋頂疊在積木上,但這也代表孩子開始接觸繪本了,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注意到繪本中的圖案,接著就開始閱讀。簡單地說,繪本一開始並不是「繪本」,而是「玩具」,然後孩子才會對它產生興趣。
家長陪讀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小孩缺乏專注力,最常見的就是寫作業很拖拉,一邊寫一邊玩,陪讀的家長也很吃力。但是,小孩玩起網路遊戲來,卻可以廢寢忘食。從您的專業來看,是哪些原因導致這種對比?
當孩子寫作業很慢,需要家長陪讀與監督時,我通常會跟家長說,孩子的不專心,其實就是家長監督所造成的!想想看,當孩子坐在桌前,他不用思考要如何開始寫作業,因為媽媽就會叫他拿出作業簿及鉛筆,甚至告訴他該寫哪裡。當孩子開始寫幾個字,就開始玩起桌邊的玩具或發呆,因為他不需要「監督」自己要完成作業,因為媽媽會提醒他。甚至當他寫錯字,他也不用檢查,因為媽媽會告訴他,甚至幫他把錯字擦掉,讓他重寫。我相信,沒有人會喜歡寫作業,而媽媽的監督又造成孩子不必對自己的作業負責任,因此孩子會更不專心。相對之下,對於孩子有興趣的遊戲,他就會「專心」地投入其中。所以除了讓孩子負起寫作業的習慣之外,也要提升孩子寫作業的動機,例如給孩子一個小時寫作業,提早寫完的話,剩下的時間就都讓他玩網路遊戲,這樣孩子就可能會因為網路遊戲的吸引,而努力將作業寫完。
現在成年人也有所謂「拖沓病」,他們也很難持續一個小時專注於做一件事情,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成年人的拖沓病,不見得是單純專注力不足的因素,而是因為這些事情造成壓力,例如要趕稿、趕報告等,人們為了避免這些壓力,總想把這些事情留到最後再做,甚至在做的同時,內心想要避免壓力而無法專注其中。要改善這樣的狀況,我通常建議利用行程表來規劃自己的作業,例如將困難的工作放在前面,之後安排輕鬆的娛樂,這樣為了能夠達到娛樂,我們自然而然可以面對工作,心中的壓力自然降低。這不僅讓我們的工作順利,也會讓我們減少因心理壓力所造成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