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驕陽
圖:網絡
《詩經》中的第一篇講的是男女之愛,關關雎鳩,君子好逑。
《禮記》中孔子提到的人生研究結論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兩件事是人生最平實,最基本的兩件大事。
現在常說的:「食色性也」這句話要注意,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和孟子同時代的告子所說的。
這裡的性和孔子所說的觀念是不同的,飲食男女不是「性」也,是後天的基本欲望。不單單人如此,生物界都是如此。
影響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觀念的有兩種重要思想,一個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一個是近代西方文化中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認為人類一切的心理活動都是由男女性慾衝動所引申出來,這個觀點對現代的文化影響很大。
有很多人根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來分析歷史文化,歷史人物,認為歷史上的創業英雄,開國帝王都是一種性衝動。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思想受到影響,談及歷史就會牽扯到這種觀念,更多的在影視,戲劇中的故事總要插入一些男女之色的性,在文學的表現上更是,只不過是把性寫成了「愛」等於穿上了一件外套,略微好看一些,禮貌一點。
在中國古人智慧中,也早已說明了這方面的道理。孔子《詩經》第一篇選用《關雎》,根據飲食男女的基本需求,指出人生倫理的基礎就是由男女之愛發展成為夫婦開始,所有所謂的君臣,父子,兄弟等一些的社會關係發展,都是從這裡開始。
東方和西方的宗教學,宗教家中都認為性是罪惡,哲學界沒有這個說法,而是避開了這個問題。
孔子被後世認為是哲學家,教育家,宗教家,他的觀點是什麼呢?
根據「關關雎鳩,君子好逑」的男女之間的愛來看,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罪惡,起碼性本身並沒有設麼罪惡,這種衝動是天然的,理智雖然教育說不能性衝動,但這種本能還是一直伴隨著一生的。
不過這種行為不加約束,不通過理智處理克服,就會構成罪惡,我們自己可以試著想一下,對不對。
性的本質並不是罪惡,因為只要生命存在,就肯定會有這個欲望存在,但是如果處理不好這種行為,就容易走向罪惡。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這個淫字去除狹義的性行為解釋,還有廣義的就是:淫也,過也,就是指過分了。比如說老師上課,到了約好的時間沒有講完,延長了十分鐘,過去古文中就表述為:「淫也」;又比如說雪下的太多了,就是「淫雪」「淫雨」。
所以關雎樂而不淫,就是沒有過分。
我們中國人對愛的處理有一個很高明的指引,就是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雖然心裡有衝動,但是在行為上要止於禮。
由此而來,東西方文化都承認都對人的性心理的基本定位做出了承認,但這個是不是一切發展向前的根本動力,這個並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