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

2021-01-08 沉默寡言看歷史學智慧

文:驕陽

圖:網絡

《詩經》中的第一篇講的是男女之愛,關關雎鳩,君子好逑。

《禮記》中孔子提到的人生研究結論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兩件事是人生最平實,最基本的兩件大事。

現在常說的:「食色性也」這句話要注意,不是孔子說的,而是和孟子同時代的告子所說的。

這裡的性和孔子所說的觀念是不同的,飲食男女不是「性」也,是後天的基本欲望。不單單人如此,生物界都是如此。

影響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觀念的有兩種重要思想,一個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一個是近代西方文化中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認為人類一切的心理活動都是由男女性慾衝動所引申出來,這個觀點對現代的文化影響很大。

有很多人根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觀點來分析歷史文化,歷史人物,認為歷史上的創業英雄,開國帝王都是一種性衝動。

我們現在也有很多思想受到影響,談及歷史就會牽扯到這種觀念,更多的在影視,戲劇中的故事總要插入一些男女之色的性,在文學的表現上更是,只不過是把性寫成了「愛」等於穿上了一件外套,略微好看一些,禮貌一點。

在中國古人智慧中,也早已說明了這方面的道理。孔子《詩經》第一篇選用《關雎》,根據飲食男女的基本需求,指出人生倫理的基礎就是由男女之愛發展成為夫婦開始,所有所謂的君臣,父子,兄弟等一些的社會關係發展,都是從這裡開始。

東方和西方的宗教學,宗教家中都認為性是罪惡,哲學界沒有這個說法,而是避開了這個問題。

孔子被後世認為是哲學家,教育家,宗教家,他的觀點是什麼呢?

根據「關關雎鳩,君子好逑」的男女之間的愛來看,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罪惡,起碼性本身並沒有設麼罪惡,這種衝動是天然的,理智雖然教育說不能性衝動,但這種本能還是一直伴隨著一生的。

不過這種行為不加約束,不通過理智處理克服,就會構成罪惡,我們自己可以試著想一下,對不對。

性的本質並不是罪惡,因為只要生命存在,就肯定會有這個欲望存在,但是如果處理不好這種行為,就容易走向罪惡。

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這個淫字去除狹義的性行為解釋,還有廣義的就是:淫也,過也,就是指過分了。比如說老師上課,到了約好的時間沒有講完,延長了十分鐘,過去古文中就表述為:「淫也」;又比如說雪下的太多了,就是「淫雪」「淫雨」。

所以關雎樂而不淫,就是沒有過分。

我們中國人對愛的處理有一個很高明的指引,就是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雖然心裡有衝動,但是在行為上要止於禮。

由此而來,東西方文化都承認都對人的性心理的基本定位做出了承認,但這個是不是一切發展向前的根本動力,這個並不以為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理論之弗洛伊德人格理論
    弗洛伊德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對人格進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學家,他的「人格三結構」理論是第一個完整的人格理論。他不僅注意到了人格的多層次性,而且率先提出了人格中的欲望、動機等非理性的無意識因素的存在和影響,這大大豐富了心理學的研究內容。他的研究深入了人的內心世界,直面了人性的真實,這比以往的心理學對人的內心世界的認識更深刻。「人格三結構」理論的提出標誌著西方人格心理學的開始。
  • 古代宮廷「對食」,女多男少的背景下,宮女和太監如何做夫妻?
    禮記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宮女們到了豆蔻年華,想有個噓寒問暖的戀人很正常。但宮裡唯一的男子就是皇帝,僧多粥少,搶不過來,只好退而求其次,有的找宮女,有的找太監。太監雖然生理不行了,但心理扭曲之下反而更為渴望「娶妻生子」。
  • 人性二元論—欲望和本能的區別和聯繫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描述人的欲望的話,原文是這樣說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這句話直接明了的指出,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的兩種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欲望,可以被稱作大欲,而對死亡和貧窮則是人最厭惡的事。
  • 性日生日成論,天理與人慾,氣性一元論
    宋明理學家講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或稱義理之性與氣稟之性,或叫天理與人慾。總之,性總是兩種,一種是全善的,一種是有善有惡的。這是從董仲舒的性善情惡論發展而來的,可以稱為性二元論。清代學者戴震反對這種二元論,提出性一元論。戴震(1724一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學問淵博,著述宏富,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聲韻、訓話、哲學都有研究。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算科學嗎?
    在當時的精神診療實踐中,弗洛伊德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1885年,他前往法國,跟隨神經學家讓-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學習,這個階段堪稱他事業的轉折點。沙可在應用催眠理論時,發現還存有一個脫離意識的心理王國,並斷言某些病人的障礙具有性的基礎,促使弗洛伊德的關注點從腦神經方面轉向精神方面。
  • 《弗洛伊德傳》:戀愛中表達熱烈感情的弗洛伊德
    成為臨床醫師,需要痛苦犧牲那些弗洛伊德曾經為之傾心的研究工作,而只有想到可能由此而獲得的經濟轉機,才使弗洛伊德痛下決心,放棄了研究工作。實際上,訂婚是對小兩口的耐力的最大考驗,如果沒有失敗的話,那就是弗洛伊德專一心志的堅忍不拔,加上瑪爾塔的機靈、寬容,以及單純的情感產生的力量所致,因為弗洛伊德其實是個性情狂烈的情人。
  • 弗洛伊德很經典的語錄,教人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發人深省!
    今天讀了弗洛伊德的這段經典的語錄,很是感慨,因為這段語錄說的,我們都經歷過,但我們沒有什麼感覺,更沒有好好去分析一下,倘若也去分析一下,估計也分析不出弗洛伊德那麼透徹。可以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多少人都會感到過失望,都會因某事情曾失望過。
  • 弗洛伊德:別吵了,所有人都是雌雄同體
    -性變態屬於人的正常表現;-所有人都是雌雄同體;-變態與常態常存於一個人身上;-身體的所有部位都能成為快感區;-禁慾有害;-幼兒性慾的三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生殖器期;-每個人都有性變態;-一個人可以同時有男性和女性性器官、心理雌雄同體並不和生理劃等號。
  • 「請」弗洛伊德解讀《綠皮書》,也回答「黑人弗洛伊德之死」
    這位美國黑人冥冥之中和偉大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同名(姓),也讓這起悲劇性事件多了一番意味。有那麼一刻,我在想:不知道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是如何看待弗黑人洛伊德之死,以及他死後捲起的風暴的?他又會對黑人弗洛伊德以及那些飽受壓迫的人說些什麼?後來我發現,其實他早就說過了。
  • 弗洛伊德的有些理論儘管讓人「很討厭」,但他讓我們理解自己是誰
    弗洛伊德和母親弗洛伊德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猶太教徒,在他整個成長過程中,母親對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弗洛伊德在自傳中寫道:「可以說,母親總是給予我無限的滿足,在我的印象中,母親總是溫情脈脈和親切溫暖的。在這個新興的學科中,敏銳的弗洛伊德注意到一種折磨很多婦女的神秘病症——歇斯底裡症。他發現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男醫生以診斷歇斯底裡症為樂趣,以至於到了將很多心智健全的人關進醫院和精神病院。帶著許多未知的疑惑,弗洛伊德向神經專家學習,在他孜孜不倦的研究中,發現某些神經狀況,比如多發性硬化症,是由於腦部病變的結果。
  • 《墨子》和《禮記》中記載的神秘事件,秦始皇泰山封禪是見外星人
    「泰顛來賓」和「山出器車」這兩則記載分 別來自《墨子》和《禮記》。假如這兩則關於古代 所謂神秘而能預示「祥瑞」事件的記載不完全 是古人虛構出來的,它們可能意味著,一種來 自宇宙深處的地外文明在人類史前時代或許 訪問過地球,而且「他們」的「著陸點」之一可能 在中國山東省的泰山。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
    2.弗洛伊德將人視為一個能量系統,能量是遵循了守恆的原則。3.弗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二)人格界定弗洛伊德並沒有對人格進行明確的界定,他認為潛意識是人類心理的主體。在他看來,人的心理猶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見的是意識,隱沒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潛意識。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決定著人的大部分行為。
  • 電影鑑賞:《飲食男女》的視聽語言分析,長知識了!
    在他的影片中,東西方文化的衝突總是以奇妙的方式獲得暫時的平衡。同時,「作為臺灣新浪潮電影的主將之一,他能夠將新浪潮電影平實的紀實風格與戲劇性巧妙的結合起來」,使得影片展現出一種一如李安本人般獨具東方特色的淡雅平和的氣息。他早期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影片。
  • 弗洛伊德總結一生的至理名言,句句深入人心!
    且不談《周公解夢》,我覺得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更具理性化,但我不明白為何書中有那麼多的對於「原性」、「性慾」的解析,佔用了大量的篇幅,讓此書又顯得有些片面性和局限性。——弗洛伊德5、一句話可以賜福與人,也可以把人逼入絕望。——弗洛伊德6、當一個人處於不能克服無法避免的痛苦中時,就會愛上這種痛苦,把它看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