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禮運》,中有一段描述人的欲望的話,原文是這樣說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這句話直接明了的指出,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的兩種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欲望,可以被稱作大欲,而對死亡和貧窮則是人最厭惡的事。
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固有的欲望,這個表述很好理解,而對死亡和貧窮的厭惡的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是一種欲望?如果是,哪人的欲望就不僅僅是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人們對生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這些都是一種需求,一種滿足,可以說是欲望;而厭惡之心,雖然是一種心理活動,但它不是欲望,因為無論在心理學還是在哲學理,欲望都被描述成一種對自身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需求。
還有學者認為本能就是要人在生存的環境中讓人體與外界達到一種平衡,如果未能達到平衡,本能就會激發出欲望,從而讓人有一種傾向,有一種需求。
既然厭惡不是一種欲望,那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憤怒、憎恨、憂愁、驚恐、焦慮、抑鬱、反感這些情緒是不是一種欲望的表現呢?既然要達到一種平衡,當人們存在這種心理活動的時候肯定會希望得到安慰,而與這些情緒的對立面卻是人們想要的。
如高興、無畏、安心、平淡、快樂、幸福、舒服、愜意、興奮、愉悅、激動、感動,這些心理狀態我們都是渴望的,渴望得到這樣一種舒服的狀態,那這些狀態就是欲望被滿足以後的情緒表現,而這些情緒不是欲望本身,比如一個人在情感上失敗了,被對方無情地拒絕了,那他的欲望沒有被滿足,於是就開始心情低落、情緒失控的時候可能會歇斯底裡,大吼大叫,甚至極具攻擊性。
那欲望的產生是給人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人們就有一種尋求滿足和平衡的動力,而這個動力就是欲望的驅動力,比如饑渴、焦慮、憤怒、驚恐的時候,身體和心理上就會需要食物、安定、慰藉、安全的保障,而後我們獲得了這一切,就會表現出一種舒心、愉悅、滿足、安逸的心理活動狀態,或者是在生理上得到一種快慰的感覺,就比如憋尿久了,找到衛生間釋放了,那是一種多麼爽快,多麼舒服、多麼愜意的感覺,身體上很享受。
假如我有一輛自行車,而別人都有小汽車,那我就會渴望獲得一輛小汽車,因為有差距,所以就會有一種趨勢,想要擁有汽車的趨勢,這就是在我心理產生的一種欲望;假如我有一輛自行車,而大家都沒有自行車,都是走路,那在別的人心裡就會羨慕你擁有一輛自行車,並且想擁有一輛自行車,這就激發了別人的欲望。
因此欲望在心理上產生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會造成人的思想上的各種不舒服不愉悅的感覺,從而讓人要想方設法去滿足這種需求,滿足以後在體內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也就會產生一種舒服愉悅的感覺,這就是整個欲望的形成與滿足的過程。
在欲望產生的過程中我們再看看本能有沒有參與其中。本能就是不經過意識區域,而能夠釋放出來的一種能動性。生存是一種本能,譬如一個人掉進水裡了,那他的本能就會讓他在水裡面拼命地掙扎,大聲呼救,他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即便有人去營救,他也只是下意識地抓緊自己能抓住的,也不會去考慮是否會傷害到營救他的人,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求生的欲望,如果這麼想,那就將本能和欲望混淆了,求生的是本能,而不是欲望。
再譬如嬰兒一生下來就會吸吮母親的乳汁,這種吸吮的行為和動作就是一種本能,這種吸吮的能力卻不是因為飢餓才會的,而是自然而然就具有的。飢餓感讓人有一種需要進食的欲望,可這種飢餓的狀態是怎麼產生的呢?是本能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嗎?肯定不是本能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那到底是什麼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呢?
在沒有研究清楚飢餓產生的狀態的原因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飢餓就是一種本能,可事實上飢餓並不是本能,飢餓只是一種狀態,因為飢餓並不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飢餓是人體在缺少營養元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的情況下,大腦機能會釋放很出一些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讓人產生一種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飢餓感,這種飢餓的感覺就會讓人在機體內形成一種欲望,那就是進食的欲望。因此我們分析飢餓的產生的時候,認為飢餓並不是本能,而飢餓感也不是本能,飢餓感是一種欲望的需求。
那在飢餓這種欲望形成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本能的因素在裡面起作用呢?那肯定有,當人體的營養不能滿足人體能量需要的時候,人體的本能機制就會產生某種化學物質,而這種化學物質就會促使我們產生飢餓感,這就是飢餓產生的原因,而飢餓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需要補充營養物質,補充能量,如果不補充,那我們的身體就會缺乏能量而無法正常運轉,也就是會被餓死。
如果當人體在需要營養和能量的過程中產生了某種導致飢餓的感覺的化學物質,我們將這種物質從人的大腦中給提取出來,這樣人就不會感到飢餓了,沒有飢餓的感覺,人就沒有進食的欲望,沒有進食的欲望人體就會缺乏營養,缺乏能量,從而導致人餓死,因此避免人餓死的本能就會讓人體在體內造出那種產生飢餓感的化學物質,於是這就是人的生存的本能決定並影響人體產生一種物質,而食慾並不是人的本能,只不過是人的本能在保證人生的前提下釋放出的一種信號的表現。
雖然不知道厭食症形成的機理,可厭食症就和體內缺乏產生飢餓感的物質一個道理,長期的厭食症不去克服和治療,那這個得厭食症的人最終會被餓死,而餓死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是被餓死的,因為他們就沒有飢餓的感覺。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人的性慾,那性慾是不是一種本能呢?性慾指的是人具有的一種與異性進行交配的渴望或者需求,而這種渴望是因為人有一種性饑渴的感覺,這個性饑渴就如同人缺乏食物而產生的飢餓感類似,總之是一種躁動不安和不舒服的感覺,而我們想要消除這種感覺,那就需要與他人進行交配,一旦交配完成後,這種性饑渴的狀態就會得到一種緩解,而且在解決的同時會得到一種快慰舒適的感覺。
性饑渴的感覺和飢餓感是一樣的,並不是人的本能,並不是人具有的一種能力,而性饑渴的產生是在人的體內會產生一種激素,這種激素的產生會讓人有一種想要交配的想法和衝動,如果不去滿足交配的行為,那就會有一種壓迫的難受的感覺,如果將人體內的產生的這種激素給提去掉,或者利用化學閹割,將人產生這種激素的機理打破,那人體就不會產生性激素,也就不會有性饑渴,沒有性饑渴也就沒有性的需求,也就不會有性衝動或者性慾。
如果人沒有了性慾,那人們就不會去尋求這種交配,如果不去交配,那就不會有繁衍,不去繁衍,那人類這個種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而在性慾中我們要尋找本能的影子話,那我們就要看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一種要求我們個體進行繁衍行為的要求,於是我們的機體內部就在這種天生的本能下產生一種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可以被叫做性激素,而性激素作用於人體,就產生了一種交配的需要。
性慾並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本能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對性慾的解釋就是人的繁衍的本能在人體內展現出來的一種讓人類進行繁衍,從而形成種族連續性和擴大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由此看來本能和欲望不對等,本能不是欲望,欲望只是本能作用下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能是人體內會根據人體的需要產生一種激素,而激素就造成人的各種不愉悅和舒適的表現,從而促使人達到一種滿足,需求就是欲望的表現,最終欲望被滿足後人體產生舒適和愉悅的狀態。
又比如其他一些哺乳動物,他們有固定的發情期,也就是在這個發情期的時間區域內,他們體內的性激素的水平會比較高,於是他們在這個期間內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交配的需求和衝動,在此期間因為繁衍的本能釋放出化學激素,讓這些不容動物們具有強烈交配的意願和傾向,而這個繁衍的本能和人類的本能有明顯的區別,那就是人類的繁衍的不能是滿頻的,隨時都在釋放著激素,而其他哺乳動物門卻只能是在特定的時間內這種本能才發揮作用。
於是我們再回頭看欲望和本能,欲望是由於人體產生的一系列不平衡的情緒所引起的,深層西的原因就是人的身體和精神有一種負面的情緒,從而讓人有種解決這種負面情緒的推動,當人達到某種目的後,身體和精神上產生一種滿足感,同樣體內會有相應的化學物質釋放,給人完成這種需求和解決負面情緒給予獎勵。欲望不是直接的本能,而是由負面情緒如: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憤怒、憎恨、憂愁、驚恐、焦慮、抑鬱、反感這些因素產生驅動力,當欲望被滿足以後,人體會得到獎勵形成一種高興、無畏、安心、平淡、快樂、幸福、舒服、愜意、興奮、愉悅、激動、感動的情緒狀態或者說心理狀態。
而我們的本能就是要求我們保全自己,並且繁衍生命,那就會在生存和繁衍的過程中形成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這樣的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是本能在機體內的一種自然的反應,於是在這樣的情緒狀況下我們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欲望,食慾、性慾、安全欲之類的。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需求,譬如安全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等,那這些需求又源自何處呢?又歸向何方呢?或許將這些需求我們可以歸根於生存和繁衍需求衍生出來的需求。
可另外還有求知的需求,求知又是為什麼呢?是為了生存還是繁衍,因為人的求知慾源自人的疑問和驚奇的情感反應,而這種求知慾又與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