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二元論—欲望和本能的區別和聯繫

2021-01-10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禮記.禮運》,中有一段描述人的欲望的話,原文是這樣說的: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這句話直接明了的指出,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的兩種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欲望,可以被稱作大欲,而對死亡和貧窮則是人最厭惡的事。

飲食和男女之事是人固有的欲望,這個表述很好理解,而對死亡和貧窮的厭惡的心理狀態是不是也是一種欲望?如果是,哪人的欲望就不僅僅是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了,人們對生的渴望,對財富的渴望,這些都是一種需求,一種滿足,可以說是欲望;而厭惡之心,雖然是一種心理活動,但它不是欲望,因為無論在心理學還是在哲學理,欲望都被描述成一種對自身滿足而產生的一種需求。

還有學者認為本能就是要人在生存的環境中讓人體與外界達到一種平衡,如果未能達到平衡,本能就會激發出欲望,從而讓人有一種傾向,有一種需求。

既然厭惡不是一種欲望,那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憤怒、憎恨、憂愁、驚恐、焦慮、抑鬱、反感這些情緒是不是一種欲望的表現呢?既然要達到一種平衡,當人們存在這種心理活動的時候肯定會希望得到安慰,而與這些情緒的對立面卻是人們想要的。

如高興、無畏、安心、平淡、快樂、幸福、舒服、愜意、興奮、愉悅、激動、感動,這些心理狀態我們都是渴望的,渴望得到這樣一種舒服的狀態,那這些狀態就是欲望被滿足以後的情緒表現,而這些情緒不是欲望本身,比如一個人在情感上失敗了,被對方無情地拒絕了,那他的欲望沒有被滿足,於是就開始心情低落、情緒失控的時候可能會歇斯底裡,大吼大叫,甚至極具攻擊性。

那欲望的產生是給人一種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足,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人們就有一種尋求滿足和平衡的動力,而這個動力就是欲望的驅動力,比如饑渴、焦慮、憤怒、驚恐的時候,身體和心理上就會需要食物、安定、慰藉、安全的保障,而後我們獲得了這一切,就會表現出一種舒心、愉悅、滿足、安逸的心理活動狀態,或者是在生理上得到一種快慰的感覺,就比如憋尿久了,找到衛生間釋放了,那是一種多麼爽快,多麼舒服、多麼愜意的感覺,身體上很享受。

假如我有一輛自行車,而別人都有小汽車,那我就會渴望獲得一輛小汽車,因為有差距,所以就會有一種趨勢,想要擁有汽車的趨勢,這就是在我心理產生的一種欲望;假如我有一輛自行車,而大家都沒有自行車,都是走路,那在別的人心裡就會羨慕你擁有一輛自行車,並且想擁有一輛自行車,這就激發了別人的欲望。

因此欲望在心理上產生的一種需求,這種需求會造成人的思想上的各種不舒服不愉悅的感覺,從而讓人要想方設法去滿足這種需求,滿足以後在體內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也就會產生一種舒服愉悅的感覺,這就是整個欲望的形成與滿足的過程。

在欲望產生的過程中我們再看看本能有沒有參與其中。本能就是不經過意識區域,而能夠釋放出來的一種能動性。生存是一種本能,譬如一個人掉進水裡了,那他的本能就會讓他在水裡面拼命地掙扎,大聲呼救,他的內心是充滿恐懼的,即便有人去營救,他也只是下意識地抓緊自己能抓住的,也不會去考慮是否會傷害到營救他的人,也許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求生的欲望,如果這麼想,那就將本能和欲望混淆了,求生的是本能,而不是欲望。

再譬如嬰兒一生下來就會吸吮母親的乳汁,這種吸吮的行為和動作就是一種本能,這種吸吮的能力卻不是因為飢餓才會的,而是自然而然就具有的。飢餓感讓人有一種需要進食的欲望,可這種飢餓的狀態是怎麼產生的呢?是本能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嗎?肯定不是本能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那到底是什麼讓人產生飢餓的狀態呢?

在沒有研究清楚飢餓產生的狀態的原因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飢餓就是一種本能,可事實上飢餓並不是本能,飢餓只是一種狀態,因為飢餓並不是一種天生具有的能力。飢餓是人體在缺少營養元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的情況下,大腦機能會釋放很出一些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會讓人產生一種身體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飢餓感,這種飢餓的感覺就會讓人在機體內形成一種欲望,那就是進食的欲望。因此我們分析飢餓的產生的時候,認為飢餓並不是本能,而飢餓感也不是本能,飢餓感是一種欲望的需求。

那在飢餓這種欲望形成的過程中,有沒有一種本能的因素在裡面起作用呢?那肯定有,當人體的營養不能滿足人體能量需要的時候,人體的本能機制就會產生某種化學物質,而這種化學物質就會促使我們產生飢餓感,這就是飢餓產生的原因,而飢餓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需要補充營養物質,補充能量,如果不補充,那我們的身體就會缺乏能量而無法正常運轉,也就是會被餓死。

如果當人體在需要營養和能量的過程中產生了某種導致飢餓的感覺的化學物質,我們將這種物質從人的大腦中給提取出來,這樣人就不會感到飢餓了,沒有飢餓的感覺,人就沒有進食的欲望,沒有進食的欲望人體就會缺乏營養,缺乏能量,從而導致人餓死,因此避免人餓死的本能就會讓人體在體內造出那種產生飢餓感的化學物質,於是這就是人的生存的本能決定並影響人體產生一種物質,而食慾並不是人的本能,只不過是人的本能在保證人生的前提下釋放出的一種信號的表現。

雖然不知道厭食症形成的機理,可厭食症就和體內缺乏產生飢餓感的物質一個道理,長期的厭食症不去克服和治療,那這個得厭食症的人最終會被餓死,而餓死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是被餓死的,因為他們就沒有飢餓的感覺。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人的性慾,那性慾是不是一種本能呢?性慾指的是人具有的一種與異性進行交配的渴望或者需求,而這種渴望是因為人有一種性饑渴的感覺,這個性饑渴就如同人缺乏食物而產生的飢餓感類似,總之是一種躁動不安和不舒服的感覺,而我們想要消除這種感覺,那就需要與他人進行交配,一旦交配完成後,這種性饑渴的狀態就會得到一種緩解,而且在解決的同時會得到一種快慰舒適的感覺。

性饑渴的感覺和飢餓感是一樣的,並不是人的本能,並不是人具有的一種能力,而性饑渴的產生是在人的體內會產生一種激素,這種激素的產生會讓人有一種想要交配的想法和衝動,如果不去滿足交配的行為,那就會有一種壓迫的難受的感覺,如果將人體內的產生的這種激素給提去掉,或者利用化學閹割,將人產生這種激素的機理打破,那人體就不會產生性激素,也就不會有性饑渴,沒有性饑渴也就沒有性的需求,也就不會有性衝動或者性慾。

如果人沒有了性慾,那人們就不會去尋求這種交配,如果不去交配,那就不會有繁衍,不去繁衍,那人類這個種族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而在性慾中我們要尋找本能的影子話,那我們就要看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一種要求我們個體進行繁衍行為的要求,於是我們的機體內部就在這種天生的本能下產生一種化學物質,而這些化學物質可以被叫做性激素,而性激素作用於人體,就產生了一種交配的需要。

性慾並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本能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對性慾的解釋就是人的繁衍的本能在人體內展現出來的一種讓人類進行繁衍,從而形成種族連續性和擴大性的一種表現形式。

由此看來本能和欲望不對等,本能不是欲望,欲望只是本能作用下的一種表現形式。本能是人體內會根據人體的需要產生一種激素,而激素就造成人的各種不愉悅和舒適的表現,從而促使人達到一種滿足,需求就是欲望的表現,最終欲望被滿足後人體產生舒適和愉悅的狀態。

又比如其他一些哺乳動物,他們有固定的發情期,也就是在這個發情期的時間區域內,他們體內的性激素的水平會比較高,於是他們在這個期間內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交配的需求和衝動,在此期間因為繁衍的本能釋放出化學激素,讓這些不容動物們具有強烈交配的意願和傾向,而這個繁衍的本能和人類的本能有明顯的區別,那就是人類的繁衍的不能是滿頻的,隨時都在釋放著激素,而其他哺乳動物門卻只能是在特定的時間內這種本能才發揮作用。

於是我們再回頭看欲望和本能,欲望是由於人體產生的一系列不平衡的情緒所引起的,深層西的原因就是人的身體和精神有一種負面的情緒,從而讓人有種解決這種負面情緒的推動,當人達到某種目的後,身體和精神上產生一種滿足感,同樣體內會有相應的化學物質釋放,給人完成這種需求和解決負面情緒給予獎勵。欲望不是直接的本能,而是由負面情緒如: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憤怒、憎恨、憂愁、驚恐、焦慮、抑鬱、反感這些因素產生驅動力,當欲望被滿足以後,人體會得到獎勵形成一種高興、無畏、安心、平淡、快樂、幸福、舒服、愜意、興奮、愉悅、激動、感動的情緒狀態或者說心理狀態。

而我們的本能就是要求我們保全自己,並且繁衍生命,那就會在生存和繁衍的過程中形成悲傷、恐懼、害怕、驚奇、痛苦這樣的一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是本能在機體內的一種自然的反應,於是在這樣的情緒狀況下我們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欲望,食慾、性慾、安全欲之類的。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需求,譬如安全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等等,那這些需求又源自何處呢?又歸向何方呢?或許將這些需求我們可以歸根於生存和繁衍需求衍生出來的需求。

可另外還有求知的需求,求知又是為什麼呢?是為了生存還是繁衍,因為人的求知慾源自人的疑問和驚奇的情感反應,而這種求知慾又與生存和繁衍的需求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相關焦點

  • 人性二元論,為什麼就必須是二元呢?
    量子的世界和宏觀世界的聯繫是什麼?的確人類的認知還是處於一個很初級的階段,我們的認知還很膚淺,當然一切的認知都是為了讓我們人類的生命更好地進化,求知慾其實根本不是一種欲望,但是我們所認知的一切都被記錄,分為兩個類別,一個是社會科學,一個是自然科學,而所有的科學也就是我們記錄的各種信息。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心靈哲學的二元論包括實體二元論和性質二元論。二、自然主義二元論基於副現象論,美國心靈哲學家大衛·查爾莫斯提出了自然主義二元論。
  • 電影《硯床》赤裸揭露人性的本能和自私
    電影《硯床》赤裸揭露人性的本能和自私  作者:納蘭唐兒  徐志摩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大多數人窮盡一生都在追求精神靈魂的伴侶。歷盡艱辛,排除萬難,終於走到一起了,可是最終還是分道揚鑣了,他們敗給的不是平淡的流年,也不是一地雞毛的瑣碎生活,而是夫妻性生活不協調,抑或是無性的生活。
  • 論法律和自然性——裸秋
    如果他們都讀過達爾文的《進化論》也許就不會這樣倉促的下定論。我們只能認為這是歷史的局限性。人在自然中的相互地位就得以原始社會最初階段的這種本能為起點。這種原始社會中的人類是本能的去生存,自我保護和族類延續。這種自由是一種本能的天然的自由;是人類本原中自然所賦予的;是達到人類單獨個體所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進化過程中的最初階段思想和智力都在一種混沌中,不存在發展和創新的觀念。
  •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進化論角度分析人性善與惡根源是如何產生的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如果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那麼人最初也只是動物屬性或本能,無所謂善惡。人性惡源於人類的自私和貪婪,欲望是無窮的。我覺得人類自私和貪婪開始於人類使用鹽醃肉,因為人類再也不用天天去打獵,於是有時間思想問題,於是人類更聰明,於是人類開始種糧食,糧食是可以儲存起來過冬的,於是人類有了更多的私有財產,於是人類走向了欲望的深淵,不能自拔。
  • 魔獸世界懷舊服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的區別在哪?法術分類解析
    魔獸世界懷舊服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的區別在哪?很多玩家對於遊戲中法術的機制還不是很了解,想知道什麼是二元法術,二元法術和非二元法術有哪些區別,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魔獸世界懷舊服法術分類解析,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賴大仁:從馬克思主義文論的人性觀看當代文藝發展
    第二,反對簡單化地理解和描寫「人」。如果僅僅從政治、道德或人性之類觀念出發,把人物簡單化地當作某種思想觀念的符號,把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簡化為善與惡、貧與富之類的二元對立關係,按照作者的主觀好惡進行褒貶分明的描寫,把現實的人變成抽象的觀點,會導致對人的生活現實的歪曲描寫,這同樣是不可取的。
  • 禁慾視角下的人性本能
    蒙特也是這群死刑犯中的一員,因為殺害女友而獲刑,自此對異性不再有欲望。在這群死刑犯中,他是唯一顯得有些禁慾的男人。影視21世紀」點評:  法國先鋒主義女導演克萊爾·德尼的非主流科幻作品,關注人類行為的本質,深度解剖愛、歉疚和欲望的人性本能
  • 《華氏451》:在「反智主義」的強壓下,人性本能的掙扎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領域和不同的人群之中,「反智主義」會呈現不同的結果。其中幾種比較有代表性的現象是:不假思索的跟風,反對真理以及讀書無用論。《華氏451》中,統治者用強權貫徹「反智主義」,試圖扼殺普羅大眾的思想。故事開始的時候,主角消防員蒙塔格以手握銅管,噴吐火焰為榮。可自從他遇見那個充滿好奇心的女孩兒之後,一切就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 道德哲學的精髓就在於人性二元論
    人的雙重屬性人為什麼會有自然屬性自然屬性並不是簡單地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說人的本能,無論人是否在社會中,他都會具有的本能,譬如人的一些欲望,即便是狼孩、猴孩這些與人類社會脫節的個體的人都具備的特性,最基本的兩點就是生存與繁衍,無論任何時候,人都要努力生存下去,並將自己的生命傳遞下去,這就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也是人的本能,可以被稱作人的自然屬性。
  • 魔獸世界懷舊服一元法術和二元法術區別在哪?法師技能類型區別簡介
    魔獸世界懷舊服一元法術和二元法術區別在哪?很多玩家表示不清楚大家常說的一元法術、二元法術是什麼意思,想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魔獸世界懷舊服法師技能類型簡介,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本我代表潛意識形態下的心理活動,這個就和我們所說的,根植在人的基因中的一些本能聯繫在了一起,本能是不需要外界信息的激發就能夠存在的。佛洛依德認為本我就是人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是人格結構的基礎,從人一出生就具備的,是天生就具有的。
  • 電影《芳齡十六》: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電影《芳齡十六》: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2019-06-16 09 2019年06月16日 09:00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參與互動    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 電影《一齣好戲》:末日荒島,亂世為王,無法直視的人性和欲望
    王迅和黃渤早已經不是第一次合作,他們的默契有目共睹。兩個人都極其適合出演這種帶有諷刺色彩和黑色幽默的喜劇片,表演的張力和對角色的掌控程度,都是非常出色的。當然,在角色選取方面,不得不提到電影中小興的角色扮演者張藝興,作為一個影視新人,其在《好先生》中扮演的單純熱心的小蔡和在《老九門》中扮演的沉穩柔情的二爺,給大家留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印象,但就其演技來說,算不上非常亮眼。因此,此次在《一齣好戲》中出演的這個充滿欲望。黑暗面的小興,對於張藝興來說著實是一個挑戰,與平常的軟萌單純的「小綿羊」形象截然不同。
  • 人性二元論—生命的起源和進化給了我們大自然的屬性
    生命是指一切生物具有的一個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也就是說生物都有生命;生命在這個宇宙中是一種極其特殊的存在,如果離開地球,你就會覺得生命的稀缺和珍貴。生命體是不同於其他物質的,生命體是可以進行自我遺傳複製的,生命體可以和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生命體是在自我複製下不斷進化的,生命體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就是可以進行自我信息複製和遺傳。
  • 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人性存在著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矛盾,矛盾的對立面體現在人一方面要施展自己的欲望,無限制地施展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社會性卻要求人克制自己的欲望,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種利益關係的均衡,人與人之間也能在規則裡面相互協作、相互幫助、達到共生的目的。
  • 「普通心理學」心理學中的本能論
    心理學中的本能論是心理學家討論人有關本能方面。1.詹姆斯認為,人的行為依靠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吃喝等動物本能外,還具有社會本能,如愛、社交、同情、誠實等。2.洛倫茨認為本能是由於遺傳決定的,行為是本能與學習交互作用的結果。
  •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
    認知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區別和聯繫聯繫:建構主義和認知結構主義,都是認知心理學派中的一個分支。都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由學生自己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學習觀。區別: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學習共同體在具體的情景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是不一樣的。認知結構主義的學習觀:學生通過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
  • 正確的世界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完整體現 人生的意義不是隨波逐流
    我百般的思索而不得,這就留給植物研究的科學家們給我們科普吧,好在我今天要說的是我們人的欲望。人的欲望一般是指人的原始本能衝動或者是想要達到的某種目的。欲望一般簡單的說,可分為二種,高級與低級,或者是滿足與不滿足之分,也就是物質和生理的需求。生理上的欲望,這是世界上所有動物都具備的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種本能。
  • 豆瓣8.7《心迷宮》:懸疑反轉的劇情下,是對人性慾望的深刻反思
    ▼ 本文共3980字,閱讀大約需11分鐘面對人性中的欲望,善惡中的美醜,你是選擇向前一步還是後退一步?電影通過懸疑、反轉、燒腦、多視角敘述的方式,為我們剖析了面對人性的欲望所作出的抉擇。影片採取了謎題電影中的慣用方式,以多視角、正敘與倒敘的非線性環形敘事方式來展現人性之下的欲望與善惡下的美醜。電影以一具被燒焦的屍體為引子,從多個視角入手,圍繞這一被燒焦的屍體,打破邏輯順序、時間順序,交錯式的揭露一眾人物的人性慾望,表達了導演對人性善惡美醜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