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哲學的精髓就在於人性二元論

2021-01-10 最美的季節遇見你

引語:最近有首歌很火,歌詞裡面有一句說:人的一生啊,就一堆堆坎坷!的確沒有完美的人生,人的一生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不如意,可能對有些人來說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見人生是充滿矛盾的,那矛盾的根源是什麼呢?小編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並總結出一個理論。

人具有雙重的屬性

在社會上生存的人才可以叫做人,否則脫離人類社會的則被稱為野人,據說曾經印度就有一個狼孩,後來人類想讓他回歸社會,可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讓他回歸。所以人和社會是分不開的,即便所謂的荒島餘生,也是在人類社會中培養出來的人,後來才分離出去,因此除了自然屬性人還具有社會屬性,這就是人的雙重屬性。

人的雙重屬性

人為什麼會有自然屬性

自然屬性並不是簡單地說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說人的本能,無論人是否在社會中,他都會具有的本能,譬如人的一些欲望,即便是狼孩、猴孩這些與人類社會脫節的個體的人都具備的特性,最基本的兩點就是生存與繁衍,無論任何時候,人都要努力生存下去,並將自己的生命傳遞下去,這就是人最基本的欲望,也是人的本能,可以被稱作人的自然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就是本我

人為什麼會有社會屬性

人為什麼會有社會屬性呢?社會屬性要和自然屬性進行劃分,那是因為即便人不生存在社會中,可也能堅持一段時間,也就是能夠存活下來,可是這種存活的可能性會變得很小,人沒有獠牙和利爪,行動又不是那麼敏捷,因此一個人生存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下來,於是大家就要抱團,即便沒有社會,那也要有部落,這樣人的生存下來的機率就會提升很多,所以人的社會屬性就是人共生的一種需求所體現出來的一種屬性。

人需要共生,必須組成社會,具有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的需求

自然屬性的需求很廣泛,除去社會屬性需求的一面,那就是人自然屬性的需求,就像獨居性動物一樣,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這種表現就是人的各種欲望的盡情展現,之所以人有七情六慾,那就是人在自己欲望的驅使下產生的各種各樣的表現,貪婪、好色、好吃懶做等所有人想要滿足的欲望就是人的自然屬性中的一面。

自然屬性展現出來就是欲望

社會屬性的需求

社會是需要分工的,社會是有一定規則的,建立社會就是要能夠更好地共生,這就要對自己的欲望有所收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好色而不淫,滅人慾存天理,這都是說人在社會上要克制自己的種種欲望,從而能夠在社會中被別人所接受,被社會所接納,所以每個人都要遵守社會規則,否則會被社會淘汰。

社會屬性就是團體,必須要有遊戲規則

人性矛盾的根源

人性矛盾的根源就在於人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就要伸展人的各種欲望,而社會屬性中又要對人的各種欲望進行約束,於是人的欲望就被道德規範所框起來了,有些事你可以做,有些事你不能做,可是我們的欲望是無止盡的,因此有些人慾望控制不住就違背了道德甚至違反了法律,更多時候我們在道德的框架裡不斷地在糾結,到底是伸展欲望呢還是遵守道德呢?

道德的力量

人性二元論可以解釋人的一切行為

如果從人的兩種屬性去分析人品的好壞,那些能夠克制自己欲望,遵守社會規則的人那就是人品好的人;反之無法控制自己欲望,從而違背社會規則的這些人,那就是人品差的人。我們可以通過人性二元論來解釋所有一切人類的行為,這時候就沒有什麼可以爭論的了,譬如人性的善惡,譬如我們為什麼追求中庸之道,何為天人合一,所有的一切就都迎刃而解。

人性二元論是關鍵

因此人性二元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德哲學的範疇,如果能將人性二元論理解透徹,那道德哲學這一塊就沒什麼好迷惑的。

註: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性二元論,為什麼就必須是二元呢?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探索,而這個探索的過程如果是能夠被試驗證明的,那可以被稱作科學,如果不能夠被試驗證明的,那也許就叫做哲學。哲學就是人類的認知,和前面說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所對應的就是自然哲學和社會哲學,其實說白了,哲學就是人類認知的總結,哲學就是認知學,如果你把人之學往哲學裡面去套,那你看任何人,任何哲學家說的哲學的定義都是符合認知學的定義的。
  • 柏拉圖:二元論與優生哲學
    柏拉圖作為古希臘最為優秀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的哲學觀至今仍然影響深遠,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被譽為古希臘「哲學三賢」。哲學是一門關於世界的學科,是關於一切問題的學科。那麼柏拉圖的哲學觀有哪些?柏拉圖雖然最典型的二元論哲學家是笛卡爾,但是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表達了二元論的觀點。二元論是對宇宙存在事物的回答,一般二元論認為世界由物質和意識同時存在,無論是平行存在還是相互交叉,都為二元論。
  • 人性二元論與弗洛伊德超我、自我、本我理論的對接
    精神、心理、人性、意識這些詞語有時候會混用在一起,意識是最基本的單元,心理活動體現出人性,而精神就是具備系統性的意識單元集合,因此要將這些概念的關係熟悉,這樣自己在理解這些著作的時候會更加深刻一點。弗洛伊德在這裡說到的本我和人性二元論中的人的自然屬性是基本可以聯繫在一起的,人的自然屬性也是根植在人的基因中,決定人的一切本能欲望,從而指導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本我中的原始的衝動是大腦自行運轉的部分釋放出的化學物質促使人產生一種心理和生理滿足的狀態,而並非是享樂。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 淺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性二元論
    病中翻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不由念及前此我之會突地見有人提出二元論即應聲隨之發聲加以發揮,現在重讀陀思作品回頭檢視,方始悟覺,想必應是自己早年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影響的剖釋。所有陀思偉大而豐富絕倫的作品基礎論點全不脫此理念,他以其橫亙古今無與倫比的文學天才創作出他眾多作品底種種情境與靈欲衝突,更以此理念為骨幹,多方探觸,對人性底層作出種種面及層次的追究與闡釋。
  • 【轉載】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上學基礎...
    一、通俗的道德哲學 康德指出,普通人類理性都會承認,一件事情的道德價值在於行為者的「善良意志」,而不在於它的實用性。只有為義務而做好事,只有即使在生不如死的艱難處境中仍然不自殺,這才上升到了哲學的道德理性的層次,其「知識」可歸結為三條命題:1)只有意志的出於義務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2)這種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其結果(目的),而只在於其意志的準則(動機),因而這準則只能是意志的先天形式原則;3)「義務就是一個出自對法則的敬重的行動的必然性」[6],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種普遍的立法原則。
  • 人性二元論—人性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
    辯證法不等於哲學,辯證法是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哲學是對事物認知的學科,而辯證法就是通過辯證的方式分析事物的各個方面存在的矛盾的對立與統一,從而去深刻地認知事物的屬性和規律,因此任何事物存在的矛盾不僅有對立面,而且有同一性。
  • 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的,是二元論哲學觀?還是行星軌道運動理論呢
    今天的這篇文章,讓我們來探討一下決定論物理觀的哲學基礎有什麼樣的特點。伽利略由伽利略、笛卡兒、牛頓合力完成第一個近代經典物理觀的哲學基礎,源自於二元論精神物質說的理論體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
  • 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他是怎麼消解的呢,就是「二元論」,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個是必然存在,一個是普世現象,最終到了二元論的絕對對立,並且形而上是絕對存在且必然將會指導現實意義的,也就是把人世間當作了絕對存在的投影,產生了所謂的絕對信仰。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會說希臘哲學是一種欺騙?
    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為什麼基督會說希臘哲學是一種欺騙?一開始,我非常喜歡講希臘哲學與基督宗教會通的這一傳統,因為這次會通可當做我們的榜樣。基督宗教的新約聖經可以說完全是用希臘文寫的。保錄宗徒在哥羅森書中曾警告當時的基督徒,不要受到"希臘"哲學虛偽的話所欺騙。
  • 在康德之前道德哲學中的「善」是怎麼樣的?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尋求美德共相、善的理念開始,直到中世紀經院哲學,至善一直在西方哲學中佔據著核心地位。它不僅是真理和價值的根源,而且也是人們追求的最高目的。到了近代,哲學核心儘管逐步由至善轉換為自由,但是在康德之前,至善仍然是本體論的核心。
  • 西方哲學中的10個超級問題,了解人生先從這些開始!
    第一個問題: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麼來的關於對世界本原是什麼的學說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元論和二元論。認為世界只有一種本原的稱之為一元論;認為世界有兩種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的稱之為二元論。二元論否認世界統一性的一元論,認為世界有兩個相互平行,各自獨立的本原: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二元論是一種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不徹底的哲學,並把「精神」看成是獨立於物質而存在的,因此,最終必然會倒向唯心主義。
  • 哲學中的20個主義,一起感悟哲學智慧,學習哲學思維
    5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相信人類能選擇自己行為的信念或哲學理論。通俗的說就是人希望不完全由大腦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擁有對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權限,自由意志被認為對道德判斷因而受到眾多宗教組織支持。一般使用上,這個詞有客觀和主觀的附加意義,客觀是行動者的行動不完全受默認因素影響,主觀是行動者認為自己的行動起因於自己的意志。
  • 《科學的人性論》——十五、在哲學研討會上
    人性的貪慾擴大到國家層面就會演變為大規模的戰爭,伊拉克為謀求海灣霸權發動兩伊戰爭和入侵科威特的戰爭,美國為取得全球霸權和中東石油資源發動戰爭海灣戰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世界和平與發展成為21世紀的主題。怎麼才能避免邪惡的戰爭發生呢?如何才能抑制人性的貪慾呢?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它由人組成,也由人來運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種半神半獸的品質,它在保護人的同時,又在吃人。所以,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維坦關進籠子(權力監管)裡一說。盧梭的良心論——盧梭是性善論者,他覺得良心不僅是道德的原則,而且也是知識的原則。
  • 從《道德經》看《星球大戰》的哲學本源
    宏大世界觀的背後,所隱藏的「哲學」辯思,更讓《星球大戰》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而正義戰勝邪惡的表面,神秘學和東方哲學的力量,更給《星球大戰》籠罩著一層深不可測的面紗。尤其近幾年漫威科幻系的興起,《星球大戰》更被國產電影市場逼上了角落。相對於新科幻IP的資本豪橫,星戰在國內最終淪落到了曲高和寡的境地,這讓許多老科幻迷為之惋惜。
  • 惡從哪裡來:「善惡二元論」與「一元論」
    今天我們即將進入新的主題,不過我們依舊會延續王國維《人間詞話》的主線,這段時間我們不停地在西方哲學世界中打轉,其目的就是為了完全搞懂《人間詞話》。我之前在講「程朱理學」的時候,為您講過「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這對概念,前者是善的來源,後者是惡的來源,我們經過這段時間關於西方哲學的學習,其實也不難發現,這對概念就是性善論的形上學基礎。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心靈哲學考察了這一內容,也許更重要的是,考察了這一內容的「容器」:心靈。儘管很難確定心靈(思想)到底是什麼,但我們都有。我們還有由骨骼、器官、肌肉、神經系統等組成的身體。這些都是物質的,物理的東西。但是我們的思想不是物質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或大腦活動來觀察他是否感到疼痛。我們可以觀察他的行為,然而,我們不能體驗他的痛苦。
  • 《寄生獸》:合二為一精髓存
    文/夢裡詩書  如果說2015年有哪部恐怖電影令我記憶猶新,那麼它一定當屬《寄生獸》,電影在極具血腥的渲染中,所飽含的人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