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王利營,現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氣性一元論。
與陳確同時代的王失之創立性日生日成論。
他認為,氣質之性就是本然之性,投有氣質之性與天地之性的對立。他說:「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則日成也。」性就是人生的道理、規律,是一天天逐漸生成的。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過程中,人性怎麼能一生成後,就不會改變了呢?王夫之認為人性是「日生日成」的,是「屢移而異」的。王夫之的觀點是特異的。過去都是把生來固有的本性稱為性,而他認為先天的是性,後天的也是性。孟子將先夭之性稱為「端」,陳確把修養叫做「全」。而王夫之把從端到全的過程叫做性的生成過程,也不無道理。
宋明理學家講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或稱義理之性與氣稟之性,或叫天理與人慾。總之,性總是兩種,一種是全善的,一種是有善有惡的。這是從董仲舒的性善情惡論發展而來的,可以稱為性二元論。清代學者戴震反對這種二元論,提出性一元論。
戴震(1724一1777),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他學問淵博,著述宏富,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聲韻、訓話、哲學都有研究。著名命題是「理存欲中」,反對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哲學著作主要有《孟子字義疏證》。戴震認為性就是指「血氣心知」,而「血氣心知」都來源於「陰陽五行」。這種性就是所謂氣質之性。他批評理學家「別理氣為二本」,把性的本原分別為理和氣兩個。他也否定把理看作一種實物,從夭上獲得而保存在人心中的說法。他認為,離開氣,就沒有人,更沒有人性。實際上是從氣一元論宇宙論引出性一元論。
戴震認為,人性包含欲、情、知三個方面。對於聲色臭味的追求是欲,喜怒哀樂是情,辨別美醜是非是知。這三方面都是人性的自然表現。他說,凡是有血氣心知的,都有情和欲,這是自然現象。身體感官的欲望,血氣需要的營養,這也是人性的蔽,這也是自然現象。所以,他及說:「『欲』根於血',故曰性也。」欲望就產生於血氣,所以叫做本性。如果欲望是外加的,那就不能叫本性。欲望出於血氣,也就是說欲望是人性所自然具有的,既不能索取,也無法拋棄。
宋明理學家認為「天理人慾不能並立」,「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所謂天理,就是善,包括仁義禮智。戴震認為,孟子說人看見小孩將要掉到井中都會產生「休惕惻隱之心」,所謂側隱,就是仁,就是人的心知中所固有的。為什麼會有這種仁心呢?戴震說:自己貪生怕死,所以對小孩的危險才有惻隱之心。如果他沒有貪生怕死的思想,怎麼會有惻隱之心呢?貪生怕死就是人慾,「擴而充之」,就是仁,就是善,也就有了天理。所以,天理存在於人慾之中。他說,人要生活,也要讓別人生活,這就是仁。
人慾是事物,夭理是事物的規則。不能把理和欲分開,理學家所謂「不出幹理則出於欲,不出於欲則出於理」是不對的。戴震還反覆強調人只要擴充自己的心知,就能達到仁義禮智。所謂理義,就是人的心知能明白事理,辦事就能合情合理。所以,古代聖賢所說的仁義禮智,不是從人慾以外去尋求,也不離開人的血氣心知來談人性。戴震認為,理學家所謂存理就是要絕情慾,實際上,情慾「何以能絕」?天下人必定沒有不要情慾而可以存在的。要做事都是由於有情慾,沒有情慾,沒有追求,那就什麼也不必幹了。有情慾,才要有作為。作為達到非常適當而又無法改變,這就是理。「無欲無為又焉有理」?戴震批評理學家的「理欲之辨」剛好成為殘殺的工具,「以理殺人」比「以法殺人」更為殘酷。
戴震講行為達到「至當不可易」就是理。如何才能達到至當呢?
老、莊道家與佛教都主張「無欲」、「靜寂」,理學家改稱「主敬」、「存理」。他們都以水清比喻人性是善的,由於受泥沙的汙染,變成渾濁,只要水靜,又可以恢復本來的清淨。戴震說:古代聖賢是經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來擴充人性,才成為善的,「豈徒澄清已哉?」又說:「德行資於學問,進而聖智,非『復其初』明矣。」道德的提高要靠學問,才能達到聖智的高度,不是為了恢復原初的狀態。人的身體在生長,人的道德也在發展、提高。總之,要多學習,加強修養,才能提高道德,靜寂無為是不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