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內心的世界都在向周圍的人傳遞著。如果你走在路上,或者穿梭在人群當中,但是眼睛只看著前面,毫不理睬周圍的人,那麼就說明你是一個高傲的人,自以為了不起;相反,如果你兩眼不住地看著周圍,目光游離不定,那麼就說明你有心事,或者要做其他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眼神透露出的秘密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的眼睛,都可以表達出隱藏在內心的感受,人的內心的思想、欲望和情緒等都可以通過眼睛向外傳遞,這是難以全部隱藏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如果一個人看書看得入了迷或者對某件事物有著強烈的興趣,那麼,此時看他的瞳孔,就可以發現它在放大,這就說明,眼睛和內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繫。心理學家海茲為了證實這個實驗的有效性,召集了一批男、女試驗者,讓他們分別看嬰兒的照片、嬰兒母親的照片、男子的裸照、女子的裸照、美麗的風景照。海茲發現,看了異性裸體照片的男、女瞳孔都出現了放大的跡象,而且非常明顯,超過了平常的四分之一。此外,女性看到嬰兒和嬰兒母親的照片時,瞳孔都會擴張,而有孩子的男性在看這些照片時,瞳孔也會出現放大的情況。而對於風景照,參加實驗的人的瞳孔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有一些人在看了風景照片後,瞳孔還會出現縮小的情形。
既然瞳孔可以出現擴大或者縮小的不同變化,那麼這種變化就肯定代表著不同的含義。當人們在進行親密地交談時,或者談話的興致很高時,那麼瞳孔就會出現擴張的情形。而當人們漫不經心的時候,瞳孔就會出現收縮的情形。不僅瞳孔地變化可以反映人的內心的秘密,眼球地變化也能讓人獲得一些有用的隱藏內在的信息。所以,要想掌控對方的心理,觀察眼球的變化就是一個好的方法。如當你向對方提出一個問題時,想知道對方是否在說謊,就可以仔細地觀察對方眼球運動的規律並掌握它。然後再提出一個你自己都不知道答案的問題,仔細觀察對方的眼球是否和以前一樣,朝同一方向移動,如果方向相同,那麼回答的就是真話;如果移動的方向相反,那對方就可能是在編故事糊弄你了。所以,通過對眼球移動方向地觀察,可以獲取許多能夠幫助你進行正確判斷的信息,而這些有價值的信息都是人們內心活動的真實反映以,
我們已經介紹過,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面對提問時在編造故事,那麼他的眼球一般都是會向右側移動;如果對方是在回憶某事,那麼他的眼球一般都會向左側方向移動。這種眼球移動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典型的眼球運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90%的人都符合這個眼球移動的規律,只有10%的人眼球運動的規律與此相反。
仔細觀察眼球的轉動規律,能讓你在不了解對方背景的情況下大致了解對方屬於什麼類型的人。
目光轉移的真相
人類所有的身體器官中,眼睛最為我們所看重,而且人類學研究的目光轉移的真相重要課題之一就是眼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心理學研究指出,人體器官中,最能表達人的感情和意向的就是眼睛。在交際生活中,保持目光地接觸,就有可能準確地看出一個人的感情傾向,同時,保持目光接觸還能幫助控制談話的場面和發展方向。在進行交流時,如果想要讓談話的內容引起對方的興趣,保持目光接觸就是最好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在社交場合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我們盯著別人的眼睛看時,對方會有意無意地選擇迴避。這說明對方對你可能有不好的看法。
喜歡演講的人對眼光注視的情況體驗會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因為在演講中,眼睛的作用尤為重要,是一場演講成功與否的關鍵。演講者常常在演講過程中,一邊口若懸河,一邊用眼睛注視著聽眾。如果有人刻意迴避演講者的目光,就會讓演講者得到自己的演講不受歡迎的信息。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我國,聽眾迴避與演講者的眼神交流是對演講者的尊重,而在西方,即使聽眾和演講者相隔很遠,只要演講者的目光看向聽眾,聽眾就會和演講者相互對視,這就表明自己在認真聽演講的內容。西方人甚至認為如果演講者迴避和聽眾進行目光接觸,就會讓聽眾覺得自己被對方忽視了。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興趣去聽演講者再講什麼內容了,甚至還會認為演講者很害羞。
心理學家認為,老師、家長和照顧孩子的人都需要知道,孩子們在上課、聽講時眼睛望著別處,那麼他們有可能是正在進行思考,所以說,不要輕易地批評孩子們在聽課時眼睛沒有望著老師,也許他們正在思考比較難的學習問題。這對於孩子們來說,是能夠進行獨立思考的好事,正是在提升自己學習、思考的能力。而心理學家對學生成績的測試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些喜歡轉移目光的學生,考試和學習成績要明顯好於其他的學生。
所以,心理學家認為,目光轉移其實對思考有很好的幫助,因為通過阻隔視覺上分心,可以讓人的注意力相對更加集中,因為,盯著人的面目看,會讓人分心。如果在上課時,學生們一直盯著老師看,那麼大腦就會時刻處理視覺效果,導致信息無法集中進行思考。
所以,當你發現別人在與你交談時,對方的目光在不停地轉移時候,那麼就可以斷定對方一定發現了什麼事情讓他們覺得有些不對勁對方可能會因為對你不感冒、沒有什麼興趣,或者因為某種隱私而無法面對你,或者害怕你,所以避免與你進行目光對視。在多數情況下,說話的人會儘量迴避與人進行目光交流,因為他們覺得內心有愧,所以想和人面對。但我們不能因為在交流時,對方眼睛看著別處,就認為方有什麼事在對你進行欺騙。或許此人是因為什麼別的事影響,或者得不舒服不願讓人察覺,或者僅僅是因為敏感而採取的自衛意識;當,也許是對方不想讓別人了解他們實際上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就採取光迴避的辦法,他們也可能缺少自信,所以就在交談時眼睛看著別,防止別人通過目光交流而看到他們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