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先學會靜,後才能得「慧」!靜坐3步,教你把心靜下來

2021-01-10 殺不死與雲雀

我們都知道,想讓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靜下來其實很難。所以靜坐有很多門道。在「潛腦開發」的學習過程中,正式上課之前,我們都會先讓孩子們打坐冥想,只有讓孩子們得到足夠的放鬆,才能更好地學習,那在生活工作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那麼,既然生於塵囂中的我們一時難以擺脫俗世的念頭,何不學習王陽明,以其獨坐靜思之法為自己的浮躁心靈養一方淨土?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做好下面三件事:

1.

有個好環境,這個環境應該不受外界幹擾,非常安靜,如此才能比較容易靜下來;

2.

將身體安放好,也就是靜坐的姿勢。坐姿可有很多種,盤坐、立坐皆可。佛家和道家喜歡用盤坐。立坐就是「正襟危坐」: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鬆。王陽明心學用的是此法。

3.

調整呼吸。不能張著嘴,應純用鼻呼吸,一面呼吸,一面數呼吸的次數,最後讓呼吸平穩。

做好這三件事後,王陽明說:

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思慮,多是人慾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懸空靜守,如枯木死灰,亦無用,須教他省察克治,……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搜尋出來,……才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王陽明要人靜坐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

如果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禪。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慾,良知會幹脆地告訴你答案:好色、好貨、好名都是私慾。然後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慾不要緊,現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慾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

在腦海中不停地過這些畫面,時間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然之氣貫注其中。箇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實踐者才能知道。

大部分講心學「靜坐」的人,都在此留步。他們認為靜坐無非就是這兩個步驟,王陽明則認為,這兩個步驟中必須要有兩件武器保駕護航,否則,靜坐要麼成為枯禪,要麼不如不坐。這兩件武器就是「誠意」和「謹獨」。

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

聽上去簡單,做起來實在難。比如一念雖知好壞,然不知不覺就流走了。我們知道不義之財是壞的,可有時候卻經不住誘惑去取了。一旦取了,這就不是「好善惡惡」的心了。正是因為我們總不誠,所以王陽明才大力提倡「誠意」:

在靜坐中,我們揪出一個私慾,馬上就克掉它,這就是誠意;如果我們揪出一個私慾,卻姑息它,甚至不想克掉它,這就不是誠意了。那我們的靜坐也就失去了意義。

謹獨就是慎獨,原意是,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於自律,我們靜坐時就是謹獨時。在王陽明這裡,謹獨其實就是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包含了諸多要素,王陽明說,靜坐時只要把這些要素一一排列,就是謹獨了。

第一是分析,我有什麼私慾;

第二是目標,我要通過什麼手段克掉這些私慾;

第三是信心,我要堅信自己能克掉這些私慾;

第四是毅力,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一日不成就兩日,兩日不成就三日,不可半途而廢;

第五是心態,在克私慾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能為克而克,更不能想克掉私慾的目的,一旦有這種心態,就是新的私慾了;

第六是學習,所謂學習只是通過各種手段光明自己的良知,以良知的巨大力量來幫助自己完成自我管理;

第七是檢驗,當你確定自己把私慾克掉後,要去實踐中檢驗;

第八是反思,我為何會有這種私慾,這一私慾產生的基礎是什麼。你只有反思到位,才不會再犯同一錯誤。

如果在靜坐過程中沒有誠意和謹獨,那不坐也罷。如果一個人不能通過誠意和謹獨靜坐,那他就無法光明良知,自然不能知行合一。這樣的人就會失去自我,隨波逐流,永不可能獲取成功。

由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確信學習陽明心學的關係鏈:立志——謹獨——意誠——知行合一——良知。

意思是:我們先立個真切為善之志,專心致志於此,然後從謹獨處下功夫,就是自我管理,久之自見意誠境界。只要你意誠了,自然會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認識到知行合一的本意,自然而然就悟到了自己的良知本體。悟到自己良知是怎麼回事,天下事也就在我心中,在我股掌之間!

常言道,人心靜方能生慧。

修靜,意誠,謹獨,此三步為王陽明以靜修心的奧義所在,也是生於這浮躁塵世的我們如何更好地獲取內心恬淡樸實的不二法門。

王陽明的心學,的確適合所有人都看一看,了解什麼叫做「知行合一」之後,才能心靜下來。

心不靜,看到世界就是被自己心加工的過的,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

給大家推薦這本王陽明心學,就全方位的講述王陽明生平事跡,他的心學到底是什麼,作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語錄、詩文、事跡等等,都在這套書上有收錄。

這本書不僅有原汁原味的心學文言文,還有精準的白話文翻譯,即使讀者一點文言文的基礎都沒有也能看。

心學的力量,比什麼都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推崇王陽明,而且心學直接推動了日本明治維新的原因,

厚厚四大本書,包郵69,少一頓可有可無的應酬,少抽幾包煙,少喝瓶酒,四本心學智慧、精神糧食就能包郵到家。

讀好書給人的好處,不只是讓你了解更多的知識。讀好書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直接影響到你的生活,讓你提升自己的格局、人生感悟。

如果您想購買這本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所謂「靜能生慧」,心靜有利於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 一杯混濁的水,放著不動,這樣長久平靜下來,混濁的泥渣自然沉澱,終至轉濁為清,成為一杯清水。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而慢是靜的前提。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按照熊芳的課堂安排,3位同學播報完後,同組的其他5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標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保護我們自己」「環境帶動經濟,責任決定意識」「守衛淨土,並育萬物」「當斷則斷,改革重生,不向生態欠帳,增加生命厚度」「青少年使用短視頻普遍,科學合理才最重要」。接下來,是這一組同學對當天新聞播報的自由評點。
  • 在「入定」前,要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入定必須建立在靜的基礎上,在身體還沒有根本改變的前提下,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比如:你不可能在百米衝刺中突然入定;你不可能正在和別人吵架的時候突然入定;你不可能在緊張的考試中突然入定;如此等等,你是不可能在動中入定的,你必須在入定前先完成靜這個階段,以靜作為基礎,然後才能入定。
  • 想要孩子靜下來?先讓孩子動個夠!
    每每發哥哥認真看書或者拼圖的照片時,總有不少媽媽羨慕的說:「怎麼做到的,換我家熊孩子真是分分鐘靜不下來啊。」不過,相比哥哥,我家弟弟應該算是無法安靜下來的那一類吧,看個繪本吧,三分鐘熱度;給他講故事吧,只要身旁有東西移動他的視覺便被吸引;就連讓他在紙上畫畫,他也拿著彩筆興奮地跑來跑去。
  • 王陽明:在光明中,黑暗中的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沒有等到皇帝的批覆下來,陽明先生就踏上了回家的船。當他走到江西南安的時候,對他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弟子聽到這句話淚如雨下,就問:先生,你有何遺言?嘉靖7年11月29日辰時,陽明先生與世長辭。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 道家境界:心靜則清,心清則明
    靜能養生,靜能開悟,靜能生慧,靜能明道「無念則靜,靜則通神」。古往今來,凡聖人賢哲,立德立業者無不以靜為修,從靜入手,不能靜,就不能成大器。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了就聰慧清醒、不會糊塗,就能過的自在、活的舒心,就能幹大事、成大業。可見,心靜乾坤大,心安理數明,只有理性的清靜才能大智大慧,大徹大悟。
  • 一定程度的靜,是體會到內在本性的前提
    朋友們,早上好剛剛,喝完咖啡,坐下來很快,處於不動的大靜之中從這份寧靜中,湧出所謂的靈感坐下來之前,根本不需要思索今天要說什麼坐下來,心靜了,今天要說的內容立刻出現據說,人類的幾乎所有發明或靈感,都來自放鬆時刻
  • 後茶館式教學到TRIP 靜教院附校教學新變革
    學習完背景知識後,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繪製特定節日的人、物和背景3部分,隨後制定軟陶塑造工藝流程,經過煉泥、成型、裝飾後,將節日場景呈現出來。4月12日下午的課堂上,他們要根據分組,將各自的成果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發布。
  • 如何進入「真靜」
    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球的念頭。 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在心理上,意識、思維、知覺、情感等,如「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求」的念頭。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
  • 調整作息宜「先動後靜」
    家長在開學初期,可採取「先動後靜」的方式給孩子調整作息,還可以按照睡眠周期來計算孩子前一天晚上較為合適的入睡時間。  「先動」,是指多消耗孩子的體力和腦力。一年級孩子在校的狀態基本就是坐著,運動量不夠導致體力難以消耗,入睡會有困難。每天放學後,家長一定要帶他們進行體育運動,比如跑步、踢球、跳繩等。「消耗體力還有一點好處就是,孩子第二天上課一般不會有多動行為。」
  • 南老先生說:生命的能量來自於「靜」
    於是乾脆翻讀聖賢書籍,以求心靜。無獨有偶,便看到了南懷瑾老先生的書。南老先生是國學大師,精通禪宗佛理。他一生留下很多能夠啟迪人心的金言玉語,讓人受益匪淺。我就是受益人群中的一個。因為每每計先生的書,總能找到安撫心靈的妙方。這不,這一次,就看到了這兩句。第一句:生命的能量來自於靜。老先生說,人的能量從哪裡來?就是從靜態中來的,從「空」來的。
  • 最靜得下心的四個星座,金牛座安靜樸實,處女座細膩溫柔
    而唯有靜下心來,才能真正做好每一件事情。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十二星座當中誰會是最靜得下心的星座呢?第一名:金牛座金牛座的人有著很安靜樸實的性格,他們為人處世安靜低調,追求著平穩安定、安逸自由的生活,也喜歡著一切安靜的氛圍。
  • 筋骨辨證中的動與靜
    它的動態平衡有3種形式:①筋骨的形態平衡,無論從整體還是局部看,筋骨的平衡維持了人體正常的外觀形態;②筋骨的結構平衡,以肌肉、肌腱、韌帶組成的動力系統與骨骼組成的靜力系統共同組成了完整的筋骨結構;③筋骨的功能平衡,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筋與骨順利完成其生理功能。
  • 我想靜一靜——你渴望逃離喧囂嗎?
    你想靜一靜嗎,為什麼?在剖析過科學研究中冷冰冰的細節之後,亦或是研討過聲波震動穿過耳骨的過程後。「你是否喜歡安靜」這個問題似乎不再恰當。科學家們終其一生俯身將耳朵貼在門上靜靜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大腦、身體以及這個物理化的世界。而事實上人們所要求的,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 淨化心靈的心靈禪語,心靜如水,處事不驚
    二、你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你認為值得的,就去守候,你認為幸福的,就去珍惜。三、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裡安然無恙。四、心若冰清,波瀾不驚,心靜如水,處事不驚。五、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 靜下心遠離浮躁的句子,句句富含人生智慧,不看虧大了!
    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與其背著包袱彎腰受罪,不如放下包袱享受生活;與其徒勞地抱怨命運不公,還不如淡定從容地笑對人生。學會放下,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二、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裡安然無恙。三、人生沒有假設,當下即是全部。
  • 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有情緒,但不論你能力有多強,你有多大情緒,就會失去多少智商,情緒是智力殺手。而王陽明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王陽明:「有本事,沒脾氣」,4句話告訴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1、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