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入「真靜」

2021-01-10 遵生養命

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球的念頭。 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 在心理上,意識、思維、知覺、情感等,如

「求靜」的法門,雖不可取,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它在眾多的念頭中又增加一個「求」的念頭。

一般初學靜功的人,由於心理和生理均趨向於「動」,故而很難入靜。常有人說:讓我動起來容易,讓我靜下來卻是打死我也靜不下來的。

在心理上,意識、思維、知覺、情感等,如同多條從天而降的瀑布或條條江河洶湧而來,勢不可擋,欲求靜反而愈多念頭,一時不知所措,慌恐不已;在生理上,體液的流動,神經的反射,氣息的運行,筋肌的張弛,都會使你欲靜不能,欲罷不忍。加之體內早已潛伏諸多病根,更會有酸、痛、冷、熱、脹、麻、癢、蟻走感等「八觸」襲擾,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定而念愈亂」。(參見南懷瑾論述)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進入「真靜」狀態?

一、減念法:亦叫聚念法。即先把多個念慮相對集中於較少的機械性的念慮之中,將念頭栓牢在一、二個簡單的「念頭樁」上,然後再漸漸地把這個簡單的念頭也融化掉,即可進入無念無慮,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境界。如數息法、存觀法、十六字錠金、天門地戶往來法等等,漸入佳境。(參見陳攖寧靜坐法)

二、寂滅法:也叫止念法。即不要害怕各種各樣環境的幹擾,而是樂於傾聽各種聲音和各種念頭,並將這些聲音和一個一個的念頭,都納入你的靜定之中。你的靜定如同巨大的黑洞,可以融解或寂滅所有的聲音和念頭。(參見《生命之書:360天的靜心冥想》印度·克裡希那穆提著胡因夢譯)

放下心中的屏障,傾聽萬籟,自由的聽、安靜的聽、放鬆地聽,全神貫注的內觀和反聽。漸漸地你與虛空融為一體,你所有的一切實在統統不再有,空空蕩蕩,虛無縹緲……

……忽然一靈獨覺,性光照耀乾坤,或是引神發出聲音,或是神人(師傅)出現,你便有了真神指引,進入美不可言的妙境,自顧前行,不再需要俗師指點……

相關焦點

  • 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所謂「靜能生慧」,心靜有利於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而慢是靜的前提。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見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 人生會遭遇許多事情,其中很多是難以解決的,這時心中被盤根錯結的煩惱糾纏住,茫茫然不知如何面對,如果能靜下心來處理,往往會柳暗花明。
  • 腎上腺素竟不能「直接靜推」?心臟驟停如何規範用藥
    上周有讀者在欄目下留言,好奇腎上腺素靜推到底需不需要稀釋? 有讀者留言表示腎上腺素說明書上要求靜推前必須以生理鹽水稀釋至10 mL,也有讀者表示搶救經常來不及,會在靜推後追加 20 mL 生理鹽水,更有甚者認為直接靜推即可,無需追加,那究竟哪個正確呢?
  • 南老先生說:生命的能量來自於「靜」
    第一句:生命的能量來自於靜。老先生說,人的能量從哪裡來?就是從靜態中來的,從「空」來的。我們忙碌一天,為什麼到了夜裡就要睡覺?就是因為人需要靜態,大腦需要休息。在身體的放鬆中緩解白天的疲勞,讓身體的機能得以修復。只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態,反而總是用動態去消耗自己。說實在的,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的心就顫抖了。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如果用這一材料來寫一篇議論文,該如何立意?」同學們再次舉手,輪流說出了自己的設想:「敢於發聲,勇於去做」「學會保護自己,學會與人溝通」「法律是有力的武器」「法律既保護人,也限制人」……語文課在討論中很快就過去了,每一位同學發言後,都響起熱烈的掌聲。不少同學沒有搶到發言的機會,只有等下節課。
  • 光子為什麼沒有靜質量?
    這篇文章介紹為什麼光子無靜質量的問題。(4)也即下式(5)上式有意義且非0要求t>λ/2c,實際也就意味著要求觀察者不能進入光子內部那麼這些推導與光子無靜質量表現有何關聯呢?其實,光子無靜質量的解讀也是對靜質量如何形成的解讀。基於對稱性法則可知,光子是發生糾纏空單主體物象形成的物象環在與其運動方向軸線正交平面對稱分布,從而形成的1級麻花形閉環。當有2級環存在時,基於同樣的物空象互繞對稱性法則,1級環因被要求環繞其作為整體形成2級映射糾纏環空象而存在,所以會在極小二維平面內以閉合環形態存在,從而具有靜質量表現。
  • 十首描寫靜的古詩詞,時光靜好忙讀書,細水流年閒彈琴
    遙想範仲淹當年望遠賦文,回憶王勃曾經揮墨潑毫,如今物是人非,千峰雄偉,萬水奔騰,我輩又如何能夠沉心靜氣。喧囂雜亂中而能波瀾不驚,這是一種寧靜的心境;滄海一粟而又不羨江水無窮,這是一種豁達的情懷。古人說,源靜則流清,本固則豐茂。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時光靜好,與君語;細水流年,與君同。靜可以行端影直,靜可以深思熟慮。
  • 番薯:靜山
    文/袁慧銘靜山之三十一  10.5×17.5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三  8×36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六  6×54cm 紙本水墨 2019靜山之十九  6×54cm 紙本水墨 2019
  • 我想靜一靜——你渴望逃離喧囂嗎?
    你想靜一靜嗎,為什麼?在剖析過科學研究中冷冰冰的細節之後,亦或是研討過聲波震動穿過耳骨的過程後。「你是否喜歡安靜」這個問題似乎不再恰當。科學家們終其一生俯身將耳朵貼在門上靜靜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大腦、身體以及這個物理化的世界。而事實上人們所要求的,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 【物理探秘】光子靜質量的現代觀點.
    之所以要求相互作用滿足規範不變性,是由於在量子場論中存在著著名的發散困難,發散困難必須用重整化方法來解決,而重整化方法可行的條件就是理論必須滿足規範不變性。   然而,1983年發現的W±、Z°粒子雖然證實了規範化的弱電統一理論的正確性,但實驗卻表明它們都具有靜質量。
  • 每日一語:歲月靜好,不負春光,不負流年
    歲月靜好,你我安然,不負春光,不負流年。有人說,歲月如霜,今夜朱顏,明朝白髮。有人說,歲月如風,終謝了林花春紅。人生如此匆匆,途中會與很多人相遇又相離,不過有的人只是擦肩而過,有的人卻註定再次相逢。許歲月靜好,許時光溫良,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樣。用簡單的眼光看世界,你就會變得快樂和滿足。擁有童心的人,世界是彩色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是觸手可及的。人生苦短,也只需看淡,所有的人生,都沒有劇本可參,所有的因果,亦來不及預演。 我們都是追光的行者,一不小心,陌路擦肩,難續前緣。人生皆孤單,歸途皆遙遠。
  • 書展拍賣聲蓋過講座聲 如何在「靜」上下功夫?
    然而,百餘場場次密集的講座卻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書香節如何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人們能夠靜下心來聆聽。在一個空間和人流量如此巨大的場館之中,如何在「靜」上下功夫?記者就這一問題採訪了南國書香節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廣東新華發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鳴濤。
  • 空調靜音,多靜才夠靜?低於30分貝意義並不大
    空調靜音,多靜才夠靜?低於30分貝意義並不大 2008年06月11日 10:18 來源:廣州日報 想換個靜空調,去賣場一了解,又被那些一個更比一個低的分貝值搞糊塗了。到底這些數值應該多少才合適,為了更低的分貝值而買貴的產品,究竟划算不划算? 文/圖片整理 記者 張遠惠  何為靜音空調  日前記者在走訪各家電賣場時發現,空調的噪音參數開始成為各大廠商參數單上的又一大賣點。
  • 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去這裡體驗山靜霧繞,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
    大家好呀,今天小七要帶大家去一個地方,假如你厭倦了城市的喧囂,那就去這裡吧,來這裡體驗山靜霧繞的生活,這裡的一切都是歲月靜好的樣子呀。周步山是湖北省鹹寧市通山縣祝家樓村一座山下的自然海灣,一路被桂花清風吹過,過了板茶橋,便到了富水湖南岸的山腳下。
  • 筋骨辨證中的動與靜
    動靜互涵,是指動與靜互根互用,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靜而能動,動而能靜。動靜無端,是指動與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絕對的、永遠的。動靜適度,是指動與靜要遵循適度原則,超過了這個度就是損害。先哲們還認為,在時間方向上,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按恆定次序流行;在空間位置上,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按空間秩序定位。這些認識與中醫基礎理論的論述高度契合。
  • 高以翔的猝然離世,正如泰戈爾所說:死如秋葉之靜美
    不管是高以翔的萬千粉絲、還是一眾明星大腕,都不敢相信此事為真。但隨著眾多官方消息不斷地公布,高以翔病逝成為事實。時間返回到2018年的10月,當著名央視節目主持人李詠在美國病逝的消息傳出後,人們的反應與此時是何其的相似。
  • 一定程度的靜,是體會到內在本性的前提
    朋友們,早上好剛剛,喝完咖啡,坐下來很快,處於不動的大靜之中從這份寧靜中,湧出所謂的靈感坐下來之前,根本不需要思索今天要說什麼坐下來,心靜了,今天要說的內容立刻出現據說,人類的幾乎所有發明或靈感,都來自放鬆時刻我說「大靜」
  •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 文 青衫文齋入靜是參禪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通俗地說,禪修境界的高低幾乎可以用修煉者入靜的深度來衡量。入靜又稱虛靜,是禪修過程中逐漸達到一種萬緣放下、思想寧靜、頭腦有序化的境界。
  • 從理論與實驗角度解讀: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
    這個世界真的會存在沒有靜質量的物質嗎?還有靜質量有沒有的區別與意義又是什麼呢?主題目錄如下: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從何而來為什麼光子沒有靜質量靜質量(Rest Mass)——也可以譯作剩餘質量,又稱不變質量
  • 靜山丨器物的意志
    靜山·器物齊聚六十位手作人的匠心,一針一線皆是心情,一花一草都是筆墨。花有百樣,景有萬重,以美之盛姿,裝點生命一瞬。山靜日自長,千年如一日。靜山手作浸染著藝術家的體溫,灌溉著手作人的心血,傳遞著每時每刻的匠心,靜山內正在發生的一切,使器物擁有了對抗時間的靈魂。即使時光再久,回味時皆是無窮故事。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 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
    本文就是找到了一篇曾國藩談讀書,養成敬、靜、淡、遠四個字的日記,探討一下學霸的養成。曾國藩是這樣評價自己讀書的,一生愛書如命,可是沒有能夠留下作品,福澤後人,深感沮喪。他對讀書的追求就兩點:一、第一當然是讀書的效果,實用主義才是讀書的真諦。《孟子·離婁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