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靜一靜嗎,為什麼?在剖析過科學研究中冷冰冰的細節之後,亦或是研討過聲波震動穿過耳骨的過程後。「你是否喜歡安靜」這個問題似乎不再恰當。科學家們終其一生俯身將耳朵貼在門上靜靜傾聽自然的聲音,傾聽大腦、身體以及這個物理化的世界。而事實上人們所要求的,是聽聽自己的聲音。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研究人類聽覺處理的戴夫克萊默(Dave Kraemer)說到:
我時不時的需要那些安靜的時刻,來分析在我腦海中快速閃過的奇思妙想。有時候直到我離開了這個情境成為了局外人之後,我才能感受到這些我先前沒有意識到的情緒。這種成為局外人的安靜幫助我來識別這些情緒,就像墨水滴到一張白紙上這樣明顯。
墨汁入水如同紙上點墨,打破了原有的寧靜
事實上,獨處的個人經驗可以塑造科學研究;個人經驗能夠推動科學直覺。佐蘭·喬希波維奇(Zoran Josipovic),一位說話溫和的紐約大學教授,曾在僧人冥想時掃描僧侶的大腦。這個實驗的初衷原本是由於佐蘭自己也常常冥想,並試圖搞清楚冥想究竟是如何工作的。當他在穿梭於家校兩地上班時,他聽到了風鑽聲、汽車的喇叭聲、地鐵列車的喧鬧聲。他發現很難精確地表達為什麼沉默是金,但是當他真切感受到寂靜時,他豁然了。
每一個善於發現美的人,都會急切於生活中每一次轉瞬即逝的驚鴻一瞥。人們可以從書中了解到在前人實驗室的工作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但是只有你一個人可以告訴你自己在你安靜思考的瞬間你內心的平靜。喬希波維奇對放鬆的主觀感受直接促進了他對於人腦中的科學研究。
所有這些對於安靜的的印象似乎都為為什麼沉默是金提供了答案。事實上,諸多科學家與我們一樣喜歡靜謐,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好奇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在伊姆克·克斯利特(Imke Kirste)研究了音樂與噪音以及安靜對小白鼠大腦的作用之後,她同樣開始懷疑自己的生活是否太過於喧囂。
當我開車去其他一些地方的時候,我甚至開始關掉車載音響,我已經意識到了背景噪音對聽覺的幹擾了
那麼你,我的老夥計,相比喧囂,你是否也想要「靜靜」呢
當你嘗試去與安靜深入交流時,你就學會了用不同的方式去傾聽。神經學家Mike Wehr引用了他在公共電視臺中聽到的對Tom Pretty的採訪,Tom作為一個年輕派的音樂創作者,他曾經盡力在他的每一首作品裡面儘可能加入更多的聲音。直到在他職業生涯的後期,他才意識到原來更長的寂靜可以構建對比,甚至於改變音樂的質感。
喧囂或寧靜?最終Tom選擇了後者
Mike Wehr說道
當你處於寂靜的狀態時,那些單獨的音樂元素才更容易脫穎而出。
清晨靜謐的小鎮,你嚮往嗎?
在這個充斥著飛機引擎、工廠、推土機與汽車喧鬧聲的時代,社會的噪音已經超出了人類本來所應當承受的範圍。義大利心臟研究人員盧西貝納·貝爾納迪(Luciano Bbernardi)認為,在幾個世紀之前,社會由「一片寂靜,僅有幾分嘈雜」。而現如今的情況恰恰相反,沉默成為了一種特權,我們去尋覓安靜的地方,或許是在山間的小木屋或許是冥想抑或是自己的耳機。
我一直在問那個問題的答案——你喜歡寂靜嗎?為什麼——然而事實上它並不是總告訴我們寂靜的科學,科學家靠聆聽他們在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跡象和信號謀生。作為芸芸眾生的我們,如果有有幸,你是否也願意靜下心來傾聽一下喧囂之外的聲音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