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靜下來?先讓孩子動個夠!

2021-01-10 小小包麻麻

每每發哥哥認真看書或者拼圖的照片時,總有不少媽媽羨慕的說:「怎麼做到的,換我家熊孩子真是分分鐘靜不下來啊。」不過,相比哥哥,我家弟弟應該算是無法安靜下來的那一類吧,看個繪本吧,三分鐘熱度;給他講故事吧,只要身旁有東西移動他的視覺便被吸引;就連讓他在紙上畫畫,他也拿著彩筆興奮地跑來跑去。起初,我也和很多媽媽一樣以為這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直到後來看到一篇學術論文才知道,學齡前(上幼兒園以前)孩子愛動,原來是前庭覺缺乏】當然,讓孩子靜下來也不是難事,想知道怎麼解決,往下看唄。

● ● ●

前庭覺是個什麼鬼

很多媽媽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前庭覺」這個名字,相對來說會陌生一些。其實,前庭覺是影響嬰幼兒成長和學習發展最重要的一種能力。

為什麼這麼說呢,人的神經系統的成熟必須依靠身體各處接收到的,比如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來刺激幫助大腦發育,而前庭處於臉的正前方,孩子的鼻子嘴巴眼睛耳朵正好能收集這些感官訊息,然後通過內耳控制,傳達給大腦神經。

不過,學齡前的孩子還有個特點,就是他的認知能力還不夠,也就是說媽媽光和孩子講道理,結果往往並不理想。舉個例子,孩子早上起來要喝冰箱裡的鮮奶,而你因為牛奶太冰怕孩子喝了拉肚子就暫時不讓他喝,儘管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和他強調:這個牛奶太冰了,我們稍後再喝。但孩子依舊不依不撓。是不是經常有這種情況?為什麼孩子這麼聽不進去呢?並不是因為他們無理取鬧,而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冰」是什麼概念,如果此時你把牛奶拿給他,孩子才會感知:原來,這就是「冰」,啊,我的小手麻麻的,快接不住了,還是放回去吧。

孩子借著觸覺認識到了什麼是「冰」,他也會用同樣的方法認識其他不同的物體,就比如他們走路慢悠悠,喜歡邊走邊摸,摸摸地上的小石子,摸摸牆壁上凸起的顆粒,我們會覺得他們連走路都不認真,其實,孩子是在通過自己的探索來認識和驗證某樣東西或某個道理。所以,媽媽們不能過多幹涉孩子的「動」啊。

● ● ●

與其想著讓孩子靜下不如先讓他們動個夠!

看到這裡,很多媽媽也許會疑惑,真的不需要強制孩子靜下來嗎?是的,親愛的,你想讓孩子靜下來,有效的辦法有一招,那就是先讓他們動個夠!

被強制要求靜下來的孩子,因為活動空間有限,得不到充足的感覺刺激。越被克制,內心就越渴望。拿我家弟弟來說,出門喜歡瘋跑,一開始我也總在身後追趕,還嚷著「不要跑啊,當心摔倒」每次喊完,就發現他跑的愈髮帶勁,更加無法靜下來,可能他覺得這樣太有趣了。後來,我調整了策略,不去幹涉,讓他玩(在保證安全的全前提下),20分鐘左右,他就會跑回我身邊,要求喝喝水並坐一會休息。因為當大腦得到足夠刺激後神經系統就會穩定下來,孩子自然可以安靜。研究還表明: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腎上腺素,前兩者可以穩定情緒,後者可以加強孩子專注力,這也是為什麼說運動可以改善孩子學習的原因。

當然,每天適合孩子動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一般來說,學齡前孩子最好有至少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體育鍛鍊和嬉戲活動,推薦妞們幾個適合孩子前庭覺發展的運動:

1:蹦床、跳彈簧墊、在有彈性的床上跳等。

2:踩平衡板,走平衡木、騎平衡車。可以鍛鍊孩子的平衡能力。

3:蕩鞦韆,騎木馬、坐搖椅。這樣的搖晃,對孩子的前庭覺可以起到全方面的刺激作用。

4:滑板車,接、投球的遊戲。別看一個簡單的接球,孩子可以在接球拋球追球中得到速度的刺激和空間距離的變化。

包媽碎碎念: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發展天性,做父母的最忌諱拔苗助長。其實,往往都是這樣,你越想要克制,卻偏偏得不到控制,但你學會了放手,結果卻出乎意料的滿意。所以,有時候,努力滿足孩子的欲望就是成功克制孩子的欲望。試試看,會有效哦。

● ● ●

一分鐘認識我

親愛的,你好!我是小小包麻麻(xxbmm123),是兩個可愛的寶寶媽媽,目前咱們這個公號已有500多萬媽媽關注。

建立公號兩年多,我寫了300多篇育兒文章,其中超過100萬閱讀的就有20來篇,有育兒乾貨,有情感小文,還有讓人忍俊不禁的小漫畫,如果你是媽媽關注我準沒錯,願咱們在育兒路上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被燙傷,第一步決定孩子傷情,家長要弄清楚先脫衣還是先衝水
    幸好孩子的傷情並不是太嚴重,如果傷情嚴重的話,這一步做錯了,很有可能會對孩子之後的治療,造成很大的阻礙。孩子燙傷後,是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故事中的爸爸在孩子受傷之後,做錯的唯一一步就是,先把孩子衣服給脫了下來!因為在孩子燙傷之後,需要做的是立即衝涼水,之後才能嘗試著把衣服給脫下。
  • 調整作息宜「先動後靜」
    您最擔心孩子遇到哪些挑戰呢》這一話題進行問卷調查,其中「晚上不肯睡,早上不願起」佔比高達56.61%,過半家長在孩子作息時間上產生焦慮。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馬俊表示,很多六七歲的孩子精力十分旺盛,剛進入小學,作息上不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家長在開學初期,可採取「先動後靜」的方式給孩子調整作息,還可以按照睡眠周期來計算孩子前一天晚上較為合適的入睡時間。
  • 孩子靜不下心寫作業?浮躁的情緒,左右著孩子做作業的速度怎麼辦
    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靜下心,有一些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是會在心裡想很多事情的,或者說孩子會一會兒拿一個這個東西,一會兒又想去那邊轉轉,那麼孩子靜下心寫作業,很有可能是因為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可能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少拿了很多東西,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準備工作應該如何做。
  • 孩子燙傷,應該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了孩子「扒層皮」
    所以,當孩子出現危險時,家長一定要重視,並且需要及時作出正確的急救措施,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這可不是危言聳聽。那麼當孩子發生燙傷,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是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一步,孩子可能會「扒層皮」。1、水衝兒童發生燙傷,家長第一時間就要用冷水衝,最好衝夠30分鐘,注意!是第一時間!
  • 孩子的記憶力差,並非是孩子不用功,而是受到了這三個方面的影響
    倒不是說我們的孩子有多麼的笨,只是記憶能力是強還是弱,本身就可以靠著後天的訓練和習慣養成的。家長總教不會孩子的時候不妨靜下心來想一下,他們不能理解,記不住到底是因為什麼呢?也許是平時的我們在沒有注意的情況下就讓他們受到了影響也不一定!01.影響一大要素許多人都覺得,孩子記性差,說不定就是天生的。
  • 讓孩子學奧數?專家:家長應先動腦在生活中找數學
    而不是一天到晚讓孩子做題,學這學那,把孩子做題做傷了,孩子就再也不願意學習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督學吳正憲在今天的會議上疾呼,「生活中到處都是數學,你們(家長)自己不思考,把孩子弄得沒有好奇心了,今後是要吃大虧的。」
  • 孩子成長路上總是坑坑窪窪,如何才能把孩子養「正」呢?
    此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出生之後,我們都想著幫助寶寶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好孩子,可是成長的路上總是坑坑窪窪,為了養正孩子,父母都是煞費苦心,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每個孩子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壞毛病,他不完美的地方總是需要模仿對象才能完成,我們要先找到源頭,如果是父母自身的毛病,請先修正自己再來管教孩子,如若不然,說得再多也是枉然。1、當寶寶有不禮貌行為的時候。
  • 孩子聽不進家長的話?想要跟孩子有效溝通,父母應該注意這3點
    否則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這種懶散的生活態度將會導致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上都會降低效率,很難取得良好的成績。孩子聽不見家長的話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家長無需對此太過擔憂。只要找到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溝通和解決,與孩子進行有效的交流,就能夠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
  • 「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現在社會有越來越多的誘惑,這是需要強的自制力去應對,對於孩子來說,自制力的存在是對孩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不能夠讓孩子缺少自制力。但是現在的孩子缺少自制力的狀況是越來越多了,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
  • 先確定孩子思維偏好,再選擇孩子愛好
    如果家長比較傳統,家風嚴格,要求高,所以這樣家庭的孩子要努力,要超越,所謂的望子成龍;如果家長比較執拗,那這種家庭會強調紀律、規範和執行力,所謂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如果家長比較民主,這樣的孩子最幸福,因為家長比較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一般情商都比較高。
  • 各位爸媽先別著急,專家說,胎教要先靜後動哦
    ,「聽說胎教的時候給孩子聽音樂還可以增長孩子的智力又是真的嗎?」各種各樣的問題隨之而來,筆者則想要告訴各位家長,先不要著急,今天筆者就是帶著解決方法還有一些相關知識來的,下面筆者就給各位家長好好科普一下,希望能夠幫助到各位家長,讓各位家長在胎教的路上可以更加的得心應手。01上述所說的「音樂胎教」對孩子真的有用嗎?
  • 孩子6歲之前,家長應該給孩子立的9個規矩,將來更省心
    我家孩子就是因為是獨生子女,所以就算是我和他爸爸管教孩子也是非常嚴厲的,但是架不住爺爺奶奶的溺愛孩子,有很多次我想要管教孩子的時候,爺爺奶奶總會出來阻止,說孩子還小到了以後上學的時候,總會有人管教,有老師教,現在不需要管教這些,導致我家孩子現在6歲多了,老師已經不止一次的找過我,說孩子的問題,其實有些事情一定要在孩子6歲之前管教好
  •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語言天才!如何激發孩子體內的語言潛力?
    這個研究充分說明了,與其費盡心思為孩子選擇學習的語言,不如培養孩子們與人交流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很好的培養孩子們的語言發展能力。 在著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幫助孩子擁有良好的口才能夠讓孩子們更好地適應社會,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們與人交流的能力呢?
  • 「夠嗎,孩子」,且看網紅郭阿姨的月亮饃的重量!
    相信經常看短視頻的人對「夠嗎,孩子。」這句話肯定有印象的,視頻中看著郭阿姨一邊問顧客夠不夠一邊用夾子往饃裡大把大把的夾著豆皮或炸串之類的食物,直到顧客忙著點頭說夠了夠了,郭阿姨這才停止手裡的動作,顧客拿到這夾得已經溢出來的月亮饃肯定也是滿滿的幸福吧。
  • 做事磨蹭拖拉,教會孩子「吃青蛙法則」,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其實想要改變孩子的磨蹭作風,家長可以通過「吃青蛙法則」來幫助孩子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徹底改變磨蹭的現象。王女士在當媽之前,總是不理解為什麼哥哥在管教兒子的時候大發雷霆,對孩子一點耐心也沒有。她時常勸哥哥教育孩子要溫柔一些,沒想到哥哥卻笑話她什麼也不懂,以後有了孩子就知道了。
  • 教育孩子,請先理解孩子,而不是給他貼上你心裡的那道標籤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他們喜歡給孩子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或許在你說著自己不可能是這樣一類父母時,你的做法,可能已經默默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如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給他規劃的人生路線走,比如讓她當老師,考公務員或者各式各樣的要求?如果你給她報她並不感興趣的興趣班,讓她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你已經默默的在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了。你以為孩子會感謝你?
  • 「超級愛吃肉」的孩子,看過來!
    家長更加驚訝:「這孩子冬天吃羊肉片沒個夠,還愛玩遊戲,活動少。」我說:「打完遊戲後再看書的時候,書上的字是不是會上下亂跳?」這會兒輪到孩子驚訝了,他興奮地跟我描述那種感覺:「本來是一行字,卻總感覺到處跑,讀不到一起。」我問:「孩子學習成績怎樣?能不能達到中等水平?」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我們家妞妞也是這樣,那一次,爸爸給她買的糖果放在桌子上,她伸手夠不到,也不讓我們幫她拿,自己搬了個凳子來也沒夠到,然後突然就自己哭起來了,我們又心疼又無奈的……」很多時候,孩子在生活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父母又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孩子情緒不定的原因。
  • 孩子聽不得「批評」怎麼辦?肥皂水效應:批評需要技巧
    很多的家長在孩子的犯錯時,不知道該怎麼做,氣急敗壞的時候,可能對孩子惡語相向、拳腳相加。不但沒有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還讓孩子更想要遠離父母。麥金利在否認這位黨員的演講稿時,並沒有急著告訴黨員這篇演講稿不好,而是先從其他角度分析,認可這篇演講稿的優點,再說出這篇演講稿在這次競選時有哪些不足之處。其實我們在生活中,父母教育批評犯錯的孩子也是這樣,如果自己先認可孩子的有點,再指出孩子的不足之處,孩子就會輕易接受批評。
  • 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雲大附中星耀學校高中學生是住宿制,學生不能帶手機進校, 「這就意味著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與外界脫離了聯繫」,雖然每天學校有看電視新聞的時間,但學生們忙著做作業,觀看的時間有限。「我教的是理科班,理科班學生在數理化的題海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文科班相比,閱讀量顯然是不夠的。」熊芳說,報紙信息量大,是學生最快捷的閱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