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請先理解孩子,而不是給他貼上你心裡的那道標籤

2021-01-15 途知君

知你冷暖,我是途知君,一名熱愛寫作的情感創作者,在這裡,我用文字帶給您溫暖,願這個寒冷的冬天,你不在孤獨。

生活中很多的父母,他們喜歡給孩子貼上各式各樣的標籤,或許在你說著自己不可能是這樣一類父母時,你的做法,可能已經默默給孩子貼上了標籤。

如你希望孩子按照你給他規劃的人生路線走,比如讓她當老師,考公務員或者各式各樣的要求?如果你給她報她並不感興趣的興趣班,讓她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情,你已經默默的在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了。

你以為孩子會感謝你?不,至少在現階段她們所在的年齡段不會理解你,而孩子們的普遍做法,是想和你「對著幹」,這時候叛逆與疏遠也會隨之而來。

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一書中講到:先理解孩子,而不是先給「貼標籤」。尤其是別打著「我是為你好」這種強制性愛的幌子。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是著名心理學副教授趙梅如寫的一本關於教育孩子的心理學著作,在書中,它講述了孩子「討愛」的表現,深層次的講解了作為父母該如何愛孩子,和理解孩子尋找愛的方式。

對於許多人來說可能覺得並不是十分重要,但其實你想過沒有,你可能並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甚至在最後還抱怨著「為什麼孩子這麼不懂事」這一類的話語?如果真是這樣,你真的應該好好學學如何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01.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但你只能成功

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成為了父母,沒有人系統地教過我們如何做一位好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最好的成長。而這樣的一個過程,往往是不可逆的,也是就說你只許成功,不可失敗。

《打開愛的生命盒子》講到:討愛是孩子不能的表現,孩子在一開始都會親近自己的父母,至於最後的疏遠,其實只是你沒有正面回應她對你的討愛表現。

簡單來說,就好比撒嬌,孩子知道在自己傷心難過的時候自己的父母總會來安慰自己,自己怎麼調皮搗蛋,父母也會愛著自己。但如果有一天,這種討愛沒有得到足夠回應的時候,愛就會慢慢消失,走向疏遠。而謊言,往往是打破這一羈絆的罪魁禍首。

如你對孩子承諾沒有實現,孩子內心中的失望與對父母的不信任是會積累的,當達到一定程度後,他們不會在從你身上尋找他想要得到的愛,甚至有時,他們還會以叛逆的方式來宣告。

02.給孩子貼標籤,就等於把愛的生命盒子永遠封閉了起來

愛的生命盒子是什麼?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作者講到: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兩個生命盒子,一個裝著「我不值得被愛」,一個裝著「我值得被愛」。

簡言之就是,孩子會以你帶給他的幸福快樂來判斷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一味地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按照你規定的方式來履行,換來的結果只會有一個,那就是孩子的:別管我,不要為我費心。

越是強加的愛,越會讓孩子在愛情中感到迷茫,他們會緊鎖自己愛的生命盒子,而這時候當你再想去愛他們時,他們也只會覺得你的愛對他們只會是負擔。

要想和孩子保持好的關係,從建立起與孩子良好的信任關係做起,當孩子潛移默化的覺得你值得他愛或者他值得你愛時,這種家庭的甜蜜關係,就建立起來了。

03.打開孩子愛的生命盒子,從拒絕給孩子貼標籤做起

或許你真的十分希望孩子可能成為你給他規劃的那個角色,這並非不可以,但前提是,讓孩子理解,而不是直接給他貼上你的那道標籤。

很多時候,當你給孩子貼上那道標籤的時候,他就會開始不能的產生排斥,比如在一開始他並不對教師這個角色反感,而當你給他貼上這樣一道標籤後,他可能就會開始牴觸,甚至故意唱反調。

讓孩子明白和懂得你對他的好,不是給他規劃人生道路,以一種他並不懂得的方式教導他,而是理解孩子,明白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愛是什麼?怎樣給予這個階段還在屬於他們的愛。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唯有正確打開孩子愛的生命盒子之後,你對他才能產生更多的正向影響,所以停止貼標籤,學會理解孩子吧!學會明白孩子的討愛方式,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你的孩子。

而這一切也並非困難重重,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這本心理學著作中就詳細講述了各種各樣的如何正確對待和回應孩子愛的方式,當然並非只是孩子,無論你多大,其實你都需要愛,學會正確討愛,對於維護家庭關係,構建幸福,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話,那麼可以去讀一讀《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喲!書中的精彩內容,值得你去探索。

寫到最後:

愛離你並不遠,或許你不是孩子,但你也需要愛,是愛情、更是親情,所以學會去尋找屬於你的愛吧!

今日話題:你覺得你身邊有這樣愛你的人嗎?來說說你們的浪漫故事吧!

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同時,如果認為我說的有道理或者喜歡這篇文章,也請記得點讚和收藏喲!

本文為作者原創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地球上的星星》教育引深思: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家長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電影中也是如此,因為伊夏糟糕的拼寫能力,當時許多老師和同學都嘲笑他是個笨蛋,是個智障兒童,經常直接稱呼他為笨蛋,絲毫不在意孩子的自尊心理,對於當時的,伊夏來說這無疑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陰影蒙上一層陰影,他也在這樣的稱呼下變的自暴自棄。
  • 發現孩子「偷錢」,家長要謹慎處理,別亂貼「標籤」害苦孩子
    我讀完這位家長的來信深有同感,畢竟希望能改正孩子的壞習慣,自己也不想武力解決,但是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沒有幾個家長能忍得住脾氣。有的家長發現孩子偷東西,還會用語言刺激孩子「你就是個小偷」,這樣亂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心理留下陰影,甚至會推孩子誤入歧途。
  • 為什麼家長總會誤解孩子?「同頻共振」沒做到,談何理解孩子?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千奇百怪。我們經常聽孩子抱怨家長不理解自己,家長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家長有的時候也會覺得疲憊,覺得孩子不理解父母,總是給我們添麻煩。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理解誤差到底是從何而來?
  • 如果有人這樣逗你的孩子,請讓他原地爆炸
    是不是真的出自善意我們不去評判,但如果有人這樣逗你的孩子,請你笑而不語,讓他原地爆炸!1.「你媽媽/爸爸不要你了!」說出這句話的人一定不知道這句話對孩子的傷害會有多大。寶寶剛剛有了自我意識,知道爸爸媽媽是對自己最好的兩個人,是發生什麼事都可以依靠的人。小寶貝又分不清玩笑和現實,聽了這樣的話,很容易就相信。
  • "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丁強一愣,把手從兒子的肩膀上拿下來:「不是說老師今天沒有罰你擦窗戶嗎?」  丁磊委屈地說:「今天擦窗戶不是罰,王老師才派兩個同學幫我一起擦的。」  丁強把手再次搭到兒子的肩頭。那個圓蓋方瓶白色的藥瓶子在他大腦裡閃了一下。因為沒有買到,這個名叫鹽酸哌甲酯緩釋片的藥,兒子已經停服3天了。  「也許,兒子已經正常了。」丁強幾乎每天都這樣想。
  • 請嘴下留情,一句話足以毀掉你的孩子
    作者:寶寶知道我是小扒扒有一種傷害,它不留痕跡,卻會影響孩子終生,那就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看似無形,但其後果可能比體罰更嚴重。畢竟,肉體上的傷口終會痊癒,心靈上的創口卻可能一生都在流血。本文作者也曾中過家庭的毒,感受至深,下面是她的呼籲。1「你真笨」「再不聽話,我就把你扔了」「傻包子!」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三、作為家長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培養優秀孩子1、不給孩子亂貼標籤作為家長你是否有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貼標籤的"貼標籤"的現象嗎? 其實有時候我們對孩子一些話的評價,很容易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不斷地朝著標籤所指向的方向偏轉。"家長可以從"羅森塔爾效應"得知當作為家長的我們對孩子的能力評價有所不同時,會很容易讓孩子的成長方向有所不同,假如我們對孩子的能力評價過於否定,那麼很容易讓孩子對他們的能力失去信心。
  • 左腦父母遇右腦孩子的教育對訣,認識固有個性標籤,值得父母了解
    在上篇文章中,我有提到讓父母親們感到頭痛的家庭教育問題,孩子不聽你的話按章辦事,怎麼辦?也許,你所認為的問題不是問題,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你和孩子有著各自受限知道的知識與能力範圍,是不同的知識能力與生活能力在新的環境下的左右腦激烈碰撞,以期達到一個更"圓滿認知與協商″的結果。
  • 費曼自曝得病,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逼他變外向就行了!
    這當然並不代表其他跟我一樣內向的人會有同樣的結局,只不過,內向孩子在被人貼標籤的時候心裡真的是很無助的。內向不是缺陷世界上有白色,也有黑色,有外向的人,也就有內向的人,而內向的人並不是缺陷。真的,如果孩子是內向不愛說話的性格,那就不要逼孩子了,孩子努力去變得合群,努力去逗別人笑,努力去聊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話題,最後就會變成「畫虎不成反類犬」。你身邊一定有那種情商很高、左右逢源的人,看到這樣的人,你肯定也很羨慕,可並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如果人人都一樣,這個世界豈不是變得很可怕?
  • 你與孩子共情,他才會好好聽你說話
    趁勢再跟他探討,是不是他的作業也不用我督促了?這時候,他卻理性看待這件事了,他說:媽媽,我覺得督促我做作業這件事是好的,你督促我,我就會在周六前做好作業,不用等到星期天急匆匆地做,累死又困死了。他居然能理性地看待我囉嗦的「監督」,而不是一味否定我的「霸權」,那刻,我感動極了。
  • 思考《地球上的星星》教育:相信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他們的孩子仍然口吃,說不清楚,當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總是對孩子認真批評,你可以看到別人的孩子怎麼樣,但是卻忽略了他們的孩子才兩歲。這部電影是根據家庭中的教育問題改編的,我們也可以從電影中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這部電影是一部由著名的演員阿米爾Khan導演和表演的教育片。你可能沒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我想你一定聽說過他的《摔跤吧,爸爸!》
  • 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尤其是面對這些臨終的孩子,有人會說:孩子還那麼小,什麼都不懂,就不要告訴他,讓他快樂地走完這一段吧.....也有人說:大人遇到這種事情都不一定能承受得住,何況孩子?如果你跟他說了,他一定會崩潰的.....那,如果大人什麼都不說,孩子真的就什麼都不會知道嗎?
  • 建議收藏:掌握這十個兒童教育心理學,讓你的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但事實是,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但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
  • 孩子理解力差,不會舉一反三是智力偏弱?原因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文|小花不知道家長有沒有遇到過孩子這樣的情況,考試完全不行,學啥啥不會,寫作業必須有人看著,沒人看思維就不知道飄哪去了。一個語文詞組寫了20多遍,你再考他他還能給你做錯,不禁讓你懷疑,我生出來的孩子是不是智商有問題?一.最近遇到一個媽媽,她的孩子上三年級。她知道我是做兒童能力教育提升後,馬上跟我大倒苦水。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質。無論是家庭教育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反映出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決定家庭教育成敗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質,也不是經濟能力,而是教育素質,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知道父母理解自己心裡的感受,你將更願意向他們尋求支持。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把這種親密的、情緒上的理解傳遞給他們,就等於我們認可了他們的經歷,並帶領他們學著安慰自己。這種技巧,讓我們和孩子「在同一條船上」,不管前方是激流還是巖礁,我們都能一起見證,並指引孩子按照正確的軌道前行。
  • 養育之道,勿忘初心 —請讓孩子「慢慢長大」
    (5月9日,人民日報)  如今,孩子們童年的記憶再也不是每天五點半守在電視機前的大風車了,而是奔走於各種興趣班和補習班的路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背後,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也是現實焦慮。很多家長內心的焦慮和痛苦,並非正真來自孩子本身,而是源於自己的比較和盲從。
  • 好孩子的誇出來的:誇孩子是一門學問,掌握這三點,正確誇獎孩子
    就拿我家大寶來說吧,他現在上小學二年級,語文成績不是很穩定,忽高忽低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拼音學得不是很好,這打擊了他對語文的學習興趣。這源於他一年級時被老師說過他拼音學得不好,從此以後,他就認為他學不好拼音。而我當時沒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反而在有意無意地去強化了他這種認識。
  • 你想證明我教育孩子錯了,先發明出時間機器
    有種溝通很讓人惱火,是因為提問的人並不是真心想了解你的想法,而是用他的提問,等你掉進他的邏輯中,再用他準備好的邏輯來反駁你。 這個不結婚老了怎麼辦的後面,必然等著類似這樣的勸誡:等你老了就會發現,沒有孩子是件多麼悲慘的事,你現在之所以不想要,是因為你還沒老,等你老了,一定會後悔。
  • 孩子,為了你能真正堅強,我的痛只能在心裡,憋成內傷!
    我的親身經歷孩子在幼兒園摔倒了。老師打電話來,說嘴磕破了,不過園醫已經看過,沒傷到牙齒,讓我不要擔心。如果不放心,可以立刻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第一次接到這樣的,說不緊張是假的,畢竟沒看到孩子傷情。但是聽著老師比我還不安,作為半個同行,我強迫自己迅速鎮定下來,先請老師不必緊張,畢竟班上還有那麼多孩子需要照顧。
  • 如何培養好你的孩子,激發智力潛能?別人家優秀的孩子不是偶然!
    培養你的孩子孩子是家長心中的一塊寶,家長盼著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無論孩子多大,在家長的心裡,孩子永遠是孩子,是心底那塊最柔軟的地方,也是家長心中的底線。但是培養孩子不是一度的溺愛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溺愛的後果可能會讓你措手不及,孩子可能會很叛逆,總是提出一些無理的要求,沒有按照你原本期望的路線上發展。優秀的孩子不是偶然(童年經歷)你看到別人家優秀的孩子做很多事情都井井有條,能做的非常棒,但是這些孩子的家長付出了很多,不過大多數家長只看到別人孩子的優秀,而沒有看到自身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