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事告訴我,她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很焦慮,比如,她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相對落後,就從立馬開始,把孩子送到輔導班學習,希望達到一針見血的效果。
總是適得其反,雖然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我孩子的表現卻一直沒有提高,看到孩子學習壓力這麼大,我也知道讓孩子休息一下,但是,看到別人的孩子上輔導班,我就忍不住讓孩子上輔導班。
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中國每個孩子每周大約有7個小時的課外班,家長希望通過家教提高孩子的成績,希望孩子能成才,然而他們孩子的學習成績卻並沒有得到提高,有的孩子甚至成績有所下降。
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時,他們總會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會輸給別人,例如,同齡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背誦唐詩和雄辯。
他們的孩子仍然口吃,說不清楚,當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他們總是對孩子認真批評,你可以看到別人的孩子怎麼樣,但是卻忽略了他們的孩子才兩歲。
這部電影是根據家庭中的教育問題改編的,我們也可以從電影中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這部電影是一部由著名的演員阿米爾Khan導演和表演的教育片。你可能沒聽說過這部電影,但我想你一定聽說過他的《摔跤吧,爸爸!》《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地球上的星星》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他獲得了印度地方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電影故事三大獎,他在中國的豆瓣網分數高達8.9。
電影中的星星是指問題孩子的伊夏,他對周圍的人漠不關心,直到她遇到新來的美術老師尼卡姆,在美術老師的悉心呵護和教導下,問題兒童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終於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自己。影片中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對孩子對伊夏父親和尼科姆老師兩種不同教育方式的影響。關於教育孩子,這部電影想告訴家長什麼?
一、不定義標籤
威爾遜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是他自己個性的工程師。」
兒童的獨立判斷能力不夠,他們常常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孩子們會從父母那裡知道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例如,父母經常批評孩子愚蠢,漸漸地,孩子們真的認為他們愚蠢,不適合學習拋棄自己。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電影也是如此,因為伊夏拼寫能力差,當時許多老師和同學嘲笑他是個傻瓜和弱智兒童,他們經常直接叫他傻瓜,根本不在乎孩子的自尊心,對於伊夏來說,這無疑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陰影,他也因此變得絕望。
因此潛意識對兒童的發展非常重要,如果老師和家長經常向孩子傳遞負面情緒,久而久之,孩子們逐漸缺乏熱情,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新來的美術老師認為伊夏是個聰明的孩子,他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這是給孩子貼標籤的影響,孩子的話會逐漸變成你說的話,所以家長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二、相信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陶行知曾經說過,要想把一朵花培育好,首先要了解花的特性,然後根據花的特性澆水施肥。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根據兒童的特點,教育兒童被稱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理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提出,但教育的發展並沒有實現因材施教的理念。
此外,他的繪畫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並不是所有的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好老師,所以家長應該把自己培養成好老師,學會對孩子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培養孩子,也許他們的孩子學習不夠好,但他們不能說他們的孩子有驚人的藝術天賦,不能教育他們的孩子一般,也許你的孩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三、深入孩子的內心
伊夏的父親就像我們平時教育孩子一樣,當孩子們犯錯誤時,不管發生什麼,他都會首先批評他們,當伊夏在學校與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他的父親去學校直接懲罰伊夏,他不在乎孩子們內心的想法,自然也不知道是不是孩子們的錯。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深入他們的內心,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武斷地解決問題,強迫他們聽從自己的意見。許多父母就像伊夏父親,當孩子犯錯時,他們會發脾氣,這只會破壞他們之間的關係。
四、父母應該看到孩子的光明。
李白曾在《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問題兒童伊夏在學校調查中不知道拼寫,但他在繪畫卻方面有驚人的天賦,有必要因為孩子不會拼寫而否定他繪畫的天賦嗎?我們不僅要看到孩子在生活中的缺點,更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與眾不同。
愛因斯坦,人類偉大的物理學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們稱讚他的天資聰穎,然而這個聰明人三歲時不會說話,九歲時也不會說流利的話。
語言交際能力一直是愛因斯坦的弱項,受到師生們的普遍關注冷漠,教他拉丁文的老師斷言:「愛因斯坦,你長大之後一定沒有什麼出息。」
老師擔心泰愛因斯坦會影響別人的學習,所以他一直希望愛因斯坦退學,但是就像這個情況下,愛因斯坦卻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推動了人類歷史的進步。
愛因斯坦說他的成功的秘密是:「我成功的公式那就是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說廢話!。」
從伊夏和愛因斯坦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一方面可能沒有天賦,但他們必須有成功潛力,父母不能只看缺點而忽視閃光點,就像愛因斯坦一樣,他在通信方面沒有天賦,但在物理方面卻有驚人的天賦,因此家長需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多了解、了解他們,才能遷就孩子。
蘇格拉底曾經說過:「凡事無絕對,存在即合理」,
每個孩子就像天空中獨一無二的星星,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光,世界上沒有壞脾氣的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問題兒童是由不懂得因材施教的教育者造成的。在教育孩子時,要看到孩子的閃光點,與孩子交流,發掘孩子的才華,而不是壓抑孩子的天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