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路上總是坑坑窪窪,如何才能把孩子養「正」呢?

2020-12-05 月叔說育兒

此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出生之後,我們都想著幫助寶寶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好孩子,可是成長的路上總是坑坑窪窪,為了養正孩子,父母都是煞費苦心,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每個孩子都不是一生下來就有壞毛病,他不完美的地方總是需要模仿對象才能完成,我們要先找到源頭,如果是父母自身的毛病,請先修正自己再來管教孩子,如若不然,說得再多也是枉然。

1、當寶寶有不禮貌行為的時候。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止」,這和成人的面子,他人的包容沒有半點關係,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寬容當成「給面子」,真相只有一個:那不是他的孩子,罵人髒了自己的嘴,打人痛了自己的手。你的孩子好與壞都只與你榮辱與共,等孩子靜下來之後,再和他一起分析對與錯,要讓孩子記住「榮耀」都是自己爭取的,你這樣的惡意想法就算沒有實施也是不對的。當父母擺正態度之後,你會發現寶寶其實很好溝通,他最堅強的盾牌就來自於「父母的默默支持」。

2、當寶寶撒賴的時候。每一個孩子都有這樣固執的時候,為了達成某個心願,就會不管不顧,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這幅德行,總是怒氣衝衝暴打一頓,或是棄之不顧,這樣的方法都欠妥當。要想制止下一次發生,就應該這樣給寶寶選擇權:要麼繼續哭,等你哭好了我在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做;要麼和說服媽媽聽從你的安排。當然這樣的法子要堅持使用才有效果,這樣等於很明確地告訴他:我接受你的抵抗和壞情緒,但是這不能改變結局,你想要我聽你的話,必須找到理由才可以。如果寶寶真的能夠找到理由,父母也要學會變通才行。

3、當寶寶食言的時候,孩子畢竟還小,不一定說過的話就能堅守,作為父母來說,我們可不能姑息,當寶寶違反諾言的時候一定要稍示懲罰。選擇寶寶喜歡做的事情延時進行,或是喜歡吃的零食減少分量等,總之一定要寶寶明白「說話不算數是有懲罰的」,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寶寶的責任心。

4、當寶寶尋求幫助的時候,孩子年紀小,不能完成的事情多了去了,當他們把自己的爛攤子丟給父母的時候,千萬不要用嘮叨轟炸,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幫你一起收拾。沒有經過汗水的洗滌,孩子就學不會珍惜勞動成果,你的大包大攬或是疲勞轟炸只是一段噪音而已。

父母的計劃是火箭般的速度,孩子的想像是風馳電掣,真正實施起來你會發現除了不斷修正以外,難度最大的就是堅持。

作者簡介:我是月叔,從事育兒工作8年,同時也是一位2歲寶寶的爸爸,如果你在育兒過程中,有什麼疑問或者困難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經驗能給到你們幫助。

相關焦點

  • 精神富足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大的養分,也是富養孩子的重要品質
    生活中其實處處充滿趣味,只是人們總是缺乏發現的眼睛。一開始,他們總是說自己很忙,忙著賺錢,忙著談戀愛,時間久了,終於失去對生活的興趣,再也找不到任何樂趣。02先生身上所體現的生活情趣無關乎金錢與物質,本質上是一個人精神富足的表現,這種富足是一個人成長路上最大的養分。
  • 「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
    學習成長就是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生活的挑戰,只有看到戰勝挑戰留下的「腳印」,才能獲得更好學習成長路上砥礪前行的勇氣和信心。因此,給予學習成長中孩子的任務應該是由簡入繁、從容易到具有一定挑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那麼,對於教導孩子學習成長,該如何根據孩子的學習成長情況分配任務,達成助力孩子在學習成長路上小步快跑式的成長前行節奏呢?
  • 要讓孩子看到你哭泣,只有「不完美的家長」,才能教出真實的孩子
    在這樣的高壓環境之下,小寶內心非常壓抑,他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達不到媽媽的完美要求。於是。原來活潑開朗的小寶,在升學路上,變得內向、不愛說話,犯錯了會自己反省,得到成績了會患得患失。要知道,會哭泣的孩子才有血有肉,父母應該讓孩子「不完美」。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如何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質?意志力強的孩子,才能發揮智力潛能
    文/可馨育兒意志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質,堅強的一直是行動的強大動力,是孩子用克服困難的必要條件。父母必須是在思想上切實明確培養孩子意志力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對孩子意志力的培養。如何塑造孩子的意志品質?
  • 如何激發孩子的「成長心態」?(3個方法)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有的孩子學習很好,但遇到了挫折就一蹶不振了;而有的孩子,即使學習沒那麼好,但一直很努力,感覺他們身上好像在背負著使命。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態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卡蘿爾·德韋克研究發現學生有著「固定心態」和「成長心態」的區別。「固定心態」的孩子認為自己犯錯誤,或者完不成任務是因為能力差,只能認命。不論是在學業還是工作中,容易逃避,認為人都是命、要麼聰明要麼笨、要麼有天賦要麼什麼都沒有、成功的人靠的是聰明和背景,而自己什麼都沒有,只有認命的份兒。如何激發孩子的「成長心態」?
  • 家長們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陪伴者?
    因此,如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用更好的方法、做一個更好的陪伴者,也是家長朋友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內容。希望下面的一些建議,能夠為家長朋友們提供一些更好的思路,來讓自己的孩子在成長路上更加快樂、茁壯地成長。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事件的時候,心裡都會非常的氣憤,而在譴責他們的同時,也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會不孝順父母成為一個個白眼狼呢?其實這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結果孩子把早飯買回來之後,我發現他只買了他一個人的,問他為什麼不給我買,他不但不回,並且態度非常的差。當時因為這件事情我還和孩子大吵了一架,我就不明白了,我養了他十幾年,為什麼他就不知道心疼我一下呢?我感覺自己就是養了一個白眼狼。
  • 為什麼中國人養孩子這麼累?逃不開這7個原因,看你中了幾個
    在我們父輩爺輩那時候,每個家庭都有好幾個孩子,至少也得有兩個,但是也能一個人拉扯長大。到了我們現在,孩子少了,一家一個,最多一家兩個。生活條件也改善了,大多數一個家庭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團團轉,卻抱怨「孩子太難帶」。這是為什麼呢?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國外的家庭也是一個媽媽帶著好幾個孩子,為什麼就中國爸媽養娃那麼累?其實逃不開這7個原因,看你中了幾個。
  • 養孩子的「謠言」,聽說爸爸媽媽都中過招,不信你看看
    01我們在養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完美,總擔心錯過孩子的最佳成長,往往會向「過來人」取經。比如,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如何培養孩子的見識,上什麼輔導班,學什麼有用,成長的路如何一帆風順等等,太多了。
  • 順毛捋小動物,他們總是服服帖帖的,那養孩子可以「順毛捋」嗎?
    所以,要改變孩子,家長首先要學會避免將焦慮傳遞給孩子,"愛之深,責之切"雖然是古訓,但是違背孩子的心理需求,並不完全有道理。我們可以做到"愛之深,關切更深",用關心孩子的方式將我們的愛表達出來,讓孩子從我們的行動中感受到家長的愛,感受到被愛的孩子更容易健康成長。
  • 孩子總是不按時睡覺,規律作息養成法,讓孩子自主入睡
    尤其是對於孩子晚上總是不按時睡覺這件事,不知讓多少家長為之頭痛!那麼有沒有什麼讓孩子自己乖乖的上床睡覺的好辦法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為什麼總是不按時睡覺!在這個問題上進行倒推反思,從而得出我們的答案。
  • 孩子總是不自信,可能是自我認同感低,家長這樣做,幫助孩子改變
    對姜文來說,不知道怎樣去做才能讓母親高興,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母親的驕傲,努力的為生活奔波,還拿下了很多國際大獎,成名之後還給母親買了房子,為的只是讓母親能夠高興,但是換來的還是母親的無動於衷。母親不僅沒有為他感到自豪,而且也沒有去他買的房子住過,如果說起來他與母親是否有矛盾,但其實真的沒有,母親只是習慣了打是親罵是愛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在這種壓力下去成長。
  • 陪孩子寫作業到崩潰,那都是自找的,還影響孩子的成長
    家長提醒孩子、陪孩子做作業的結果是,短期內孩子沒有因為作業的事情被老師批評,成績也還過得去。但是,從長遠來看,孩子失去了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的機會,也失去了一項生活技能的學習——那就是時間管理。她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這些事情。
  • 孩子頂撞父母,源於「前額葉發育不成熟」,四種方式可助孩子成長
    孩子頂撞父母的行為,在我們看來是很痛心的,含辛茹苦養大孩子,結果換來的是孩子的頂撞。我們都能理解老鷹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小鷹能夠學會飛翔,獨立的成長,它們的行為是由體內的基因決定的,沒有不舍和對小鷹的歉意。孩子的行為,其實和老鷹對小鷹的行為是一樣的,也是為了獨立。父母應如何看待孩子的「頂撞」行為?
  • 壓力是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潛能的發展
    一、大腦的生長正因為人腦的大部分生長發生在出生後,且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育。腦部生長的關鍵時期就像是0到5的遞進過程。研究還發現了幾個具有高度敏感性的關鍵時期,其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實際上就是青春期。但是其實孩子大腦的成長取決於經驗。
  • 孩子總是低頭自我封閉?不僅是不自信,更是孩子「自我認同感」低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的腿腳不利索,平時他總是低著頭,不敢和別人說話,每次看到我們在竊竊私語他總是認為在議論他。老師點他起來回答問題他總是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平時就是一個默默無聞極度不自信,直到現在我再遇到他,已經變了一個人,每天都活得非常開心,身邊也多了很多朋友,再聊起當年的事,他說道:「其實當時年紀小,不懂得接納自己,我現在已經不一樣,全然接受全新的自己了,而且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對孩子這樣說」朋友的釋懷讓我懂得,在孩子的教育中「自我認同感」的意義非常重大,在幫助孩子前進的路上這是有利的助推器
  • 為什麼讓孩子養花,比養寵物好?有利於培養孩子「延遲滿足」能力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耐心,培養孩子願意為了糖果而多等這15分鐘呢?利用延遲了一周,讓孩子分分鐘變得有耐心。很多能力都是需要後天培養才有的。而延遲滿足能力。恰是孩子。最最需要的。那是什麼延遲滿足呢?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的大概一些是一種。
  • 伊能靜「富養」女兒,穎兒「窮養」女兒,倆孩子的差距並非一點點
    身邊總是有好多的家長被一個問題所困擾,他們不斷的討論——孩子到底是要窮養還是富養?還有一個老話常談就是說對於女孩要講究富養,男孩要選擇窮養,那麼這些不同的說法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呢?男孩子就一定要省吃儉用,吃苦受累鍛鍊他的精神嗎?女孩子就一定要錦衣玉食,無限寵愛讓她成為小公主嗎?
  • 孩子需要陪伴,但是更需要「自由」,自由能讓孩子獨立翱翔
    我國有句古話,「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什麼意思呢?凡事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和做得不夠一樣,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父母的過度陪伴將會起到反作用,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長們都知道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有一種陪伴叫做「過度陪伴」,家長過多幹涉孩子的自由,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